《笕桥英烈传》影评摘抄
《笕桥英烈传》是一部由李菁 / 冯海 / 梁修身执导,冒险 / 战争 / 历史主演的一部台湾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笕桥英烈传》精选点评:
●惨!中日军事实力相差太远,中国人用命去填这个缺口。全军覆没的空军,扼腕叹息!(成群结队的美女家属就多余了,她们太美丽,吸引了我很多注意力)
●台湾拍摄的爱国主义影片……七十年代拍摄的空战已经很不容易了……
●
●台湾四大抗战片之一。空军名将高志航的个人传记,故事场面宏伟、激烈,可惜目前在网上能看到的版本画质粗糙、而且画面四周都被剪掉了一些。
●比大陆煽情,狗血之处也不少~~~比起大陆的“科幻片”,台湾算是“动作片”吧
●也忘了看没看完了,上课时我们的台湾老师放给我们看的,早期的台湾军教片。这次找到是因为胡因梦
●国军真的才是抗战主力啊。
● 「風雲際會壯士飛,誓死報國不生還!」「我們的身體飛機和炸彈,當與敵人兵艦陣地同歸於盡!」
●
《笕桥英烈传》影评(一):弱国乱世多屈辱,冲天一怒殉国难!
2019年六月看了台湾2015年拍的纪录片《冲天》,可以看作是中国空军抗战史,对笕桥空军充满敬意。在国军各部队中,空军在全面抗战初期的表现可以说是唯一的亮点。不仅具有顽强的战斗意志,而且具有较高的战斗力,在抗战初期与日军作战中取得了不俗的战绩。但整体实力太弱,飞机和飞行员数量有限,尽管有较高的战斗交换比,但到抗战中期全军覆没。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参战,对中国提供大量援助,中国空军迅速恢复了战斗力,并从1943年后取得了在国境领空的制空权,其成就远远领先于陆军部队,可谓是中国抗战中为数不多的值得骄傲的闪光点。
所以,笕桥英烈应该被国人铭记!
:8月14日:中国空军节
《笕桥英烈传》影评(二):《笕桥英烈传(Heroes of the Eastern Skies)》: 越打越少【第14届金马奖最佳影片】
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2/07/heroes-of-eastern-skies-14.html
笕桥英烈传 (1977)
本片获得1977年第14届金马奖最佳影片。
电影讲述中华民国空军抗战的故事。男主角高志航是空军大队的指挥官,对部下非常严格。高志航是东北人,他以前的日本飞行教官经常去东北老家威胁家里人,目的是让他投奔日本。为此,高志航母亲带着他的女儿搬来上海居住。随后,抗战就开始了,于是空军的战士们就与日军飞机展开了一场场的空战。空战中,很多人都击落了敌机,但中国空军也损失不小,有被击落的、有被子弹打伤的、有自杀式攻击的、有跳伞后自杀的,等等。高志航在空战中被击中,疗养一段时间后,就带领一部分队员去兰州领用新购买的飞机。日本空军获悉了此情报,就在飞机两个加油地点伏击他们。最后,即使中国空军坚持战斗,但高志航以及众多飞行员还是都牺牲了,中国空军全军覆没。
本片是一部内容非常空洞的电影,除了空战就是空战,再也没有其他的。所以,本片一点也不好看,这对我这个已经对烂片习以为常的人来说,也是很少见的。本片主题也是如此,就是宣传一番伟大的爱国牺牲精神,以及表现一下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仅此而已。当然,本片拍摄还是有一些意义的,至少让后人了解了中华民国空军的历史。以上,就是本片给我的总体印象。
至于电影内容,实在没什么好写的,完全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越打越少!没办法嘛,中国当时很落后,经济也不发达,就像片中说的一样:牺牲精神有、誓死的战士有,就是没有足够的飞机!此外,电影除了描述一番士兵在前线打仗外,还简单描写了一下军嫂们的生活。可是,这些军嫂们的生活太脱离生活了。首先,这些军嫂们个个貌美如花、美若仙子,这完全不合乎常理,难道空军飞行员那么有魅力,美女都让空军飞行员娶了?其次,对这些女人的生活描写非常简单,好像她们什么事情都不做似地,而且其中一个女人竟然因为丈夫战死而自杀,太扯了吧!总之,本片剧情即离奇又乏味,看得我如坐针垫。
本片唯一优点就是战争场景拍得还算出色,当然这是从七十年代的水平来看。空战、飞行、坠毁,撞舰、地面枪战、近身格斗,这些都有了,作为一部台湾电影能拍摄出这么多逼真而丰富的场景,还是值得肯定的。毕竟在本片拍摄的时候,我们大陆还在搞“文化大革命”。不过有一点要说一下,本片是一部抗日电影,却有日本人做技术顾问,是不是很讽刺呢?
本片演员都是帅哥美女。男主角梁修身一身正气,再加上他浓眉大眼的面孔,往哪一站都是英雄的模样,本片选他做男主角太合适了。本片还有三位漂亮的美女:李菁、胡茵梦、陈莎莉,她们三人拍摄本片时正是青春貌美的年龄,漂亮的不能再漂亮了,真是养眼啊!其他男配角也都是仪表堂堂的帅哥,没想到台湾七十年代就有这么俊俏的面孔了。
总结一下。现在来看本片,除了具有历史意义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看点了。不过,它还是让我了解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空军辉煌的战绩,以及悲壮的历史。
李菁
李菁
陈莎莉
陈莎莉
序列:0884
[笕桥英烈传].Heroes.of.the.Eastern.Skies.1977.DVDRip.XVID-COWBOY
2012-07-25
《笕桥英烈传》影评(三):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 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
一部正在热映的电影《无问西东》,一下子让人把目光转向了清华园和西南联大时期,片中由王力宏扮演的沈光耀最后驾机撞向敌舰的英勇壮举,让人想起笕桥中央航空学校三期毕业生沈崇诲的故事。近些年来,海峡两岸不断把空军抗战的故事拍成影视剧,其中为人们熟知的就有《北平无战事》《远去的飞鹰》《冲天》《一把青》等,而在更早的年代,又有《笕桥英烈传》《铁鸟》等影片表现笕桥飞鹰的故事。 2014年,都市快报曾用四个版刊登了我撰写的《八一四空战和笕桥中央航空学校:一部大片的七组镜头》,我从那时起就开始关注中央航校的历史和人物。现在再经过三年多的搜集和整理,在此就先“放映”一下由我剪辑的大片吧,片名就叫《笕桥抗战飞鹰》吧。文 孙昌建 沈崇诲 驾机撞向日本军舰 一个是影视人物,一个是历史人物,之所以人们认为沈崇诲是沈光耀的原型,其中有三个相似点:一都是清华生,沈崇诲当年学的是至今还热门的土木工程;二是都出身名门,有“三代五将”的背景;三是他们都驾着伤机撞向了敌舰,表现了一种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大无畏的精神气概。 真实的沈崇诲生于1911年,湖北武昌人,1921年考入北京成达高等小学,后入天津南开中学,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土木系。其祖父沈味兰做过张之洞的幕僚,父亲曾是国民政府司法院的大法官沈家彝,主持过蒋介石的就职仪式。沈崇诲曾作为校足球队和棒球队队员,参加过北平、东北地区和全国运动会。现在我们能看到的一张帅照,就是他和清华同学在一次比赛后的合影。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沈崇诲参与领导学生组织义勇军宣传抗战。1932年7月从清华毕业后,到绥远工作。同年12月,抱着航空救国的理想,沈崇诲投考位于杭州笕桥的中央航校第三期。 从现在能找到的一本三期新生学员的纪念册看,沈崇诲是班中的活跃分子。当时新生要先在杭州梅东高桥训练半年,然后才转至笕桥航校正式学习飞行,这中间有很高的淘汰率。沈崇诲当时就负责这本纪念册的总务和出版,那上面还刊登了他做的一个《可有可无的统计》,计有9个版面,主要调查新生入伍之后发型、衣着、饭量、写(回)信数量、零花钱以及假日行踪等生活细节方面,其中他们去得最多的就是湖滨,因为那里当时是杭州的商业中心。 沈崇诲毕业后曾留校任飞行教官,后调任空军第二大队第九中队中尉分队长。纪念册上他的地址通讯处是在上海金神父路,即今天瑞金路一带,当年是法租界。而在另一本通讯录上,他的地址是在上海北浙江路的江苏高等法院第二分院(上海曾经隶属于江苏)。沈崇诲的同学中,不少都是非富即贵的家庭出身,比如今天人们常提到的“空军四大金刚”为首的高志航,一百年前读的小学就是国际学校,所以才有考到法国学航空的机会。 1937年8月19日清晨,我方一共出动七架轰炸机去轰炸停泊在上海花岛山(当时的地名)附近的白龙港的日本军舰出云舰。要知道当时日本已有航母,海空实力远在中国之上。电影《敦刻尔克》中有一镜头,英国海军仰天长啸“空军在哪里”时,结果迎来的是敌军的轰炸和扫射。而从淞沪战役起,中国陆军也曾无数次仰天长啸,所以中国空军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去击沉日本军舰,因为这等于是侵略者移动的基地。 沈崇诲驾904号飞机去执行任务,随机的有投弹手湖南人陈锡纯,笕桥五期轰炸科的。执行任务中,904机发生机械故障,难以返回基地,当时只有立即跳伞才可求生,这时沈崇诲决定奋力一搏。他当机立断让陈锡纯跳伞,但陈不肯跳,说是要一同生死。于是沈崇诲便驾战机穿越高炮的射击,带着一枚800磅的炸弹撞向出云舰,誓与敌人同归于尽。 为表彰沈崇诲的英勇爱国精神,国民政府追授其为空军上尉。关于这一段史实,《中国的空军》第七期和1938年出版的《抗日先烈记》都有记载,此书在1938年12月已经第六次印刷,可见影响力之大,这些史料现在都珍藏于笕桥的抗战纪念馆。 阎海文 跳伞后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 在《无问西东》中,沈光耀在空中受伤之后,他看到一个战友跳伞后仍受到日机攻击,这是违反有关国际公约的,但是当时的日军,人性已经变成了兽性。这个战友的原型就是阎海文或乐以琴。 其实,以沈崇诲和阎海文为原型的故事早就搬上了银幕,这部电影就是1977年在台湾上映的《笕桥英烈传》。电影的前半部分主要是讲笕桥“八一四”和“八一五(8月14日第二天)”空战,后半部分讲笕桥英烈一个个牺牲的过程。在影片里,沈崇诲和阎海文同住一个宿舍。大战前的一个晚上,少言寡语的沈不睡觉在擦手枪,阎问他为什么,沈说要送枪给他,阎开了一句玩笑话,也是一语双关,说“现在枪不送人,将来老婆也不送……” 因为在当年的空军中有一“传统”,如有战友牺牲,战友的妻子包括孩子会由他生前的战友照顾,这个照顾包括重组家庭。后来我看资料,日本空军也有这样的“传统”。 接下去就是沈崇诲撞敌舰的戏,这是着力渲染的。 然后就是阎海文空战中跳伞,面对日军的包围,他用的就是沈崇诲送给他的手枪,并且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 因为之前已有战友在跳伞之后被日军射死的先例,像乐以琴的牺牲就是为了不当敌人的枪靶,所以他才决定冒险推迟打开降落伞,这样可以缩短在空中降落的时间,减少被日军射击的机会,然而不幸的是他的开伞时间晚了一点点,落地时头部受重伤而去世,年仅23岁。 我在撰写杭州的飞虎英雄吴其轺时也了解到一个细节,当时的空军经常要去寻找牺牲的战友的遗体、整理遗物等,有一次吴找到牺牲的战友时,战友的头已经看不到了,原来由于重力撞击的原因,头已经撞进胸腔里了。 当然直到今天,也还有人质疑沈崇诲的行为,因为日方资料上没有记载说出云舰有受多少损失,“同归于尽”一说也只是主观愿望。 我个人觉得有质疑也没什么不好,但是从当时的主观和客观的条件来说,沈崇诲和陈锡纯完全是可以跳伞求生的,但是他们不跳伞是为什么?至于说敌舰受了多少损失,这正如另一位勇士阎海文,跳伞后最后几颗子弹到底射向了谁,有没打死日本兵,这的确有待更多资料的证实,特别是来自日本方面的证实。出云舰并无大碍,这可能也是事实,但是我们丝毫不怀疑这两位英雄与敌同归于尽的英勇气概,因为这是他们在践行那航校门口的精神座右铭—— 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 跟沈崇诲同一期的有乐以琴、郑少愚、佟彦博、谭文和张锡祜等,大部分都在抗战中为国捐躯了。张锡祜是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的儿子,1937年8月14日在江西临川上空失事殉国,那是他刚刚新婚不久,牺牲前张锡祜曾有一封家书给父亲,此信曾在央视的《见字如面》上朗诵,人们听后无不泪眼闪烁。到1937年底,包括高志航、刘粹刚、李桂丹和乐以琴这有“四大金刚”之称的勇士已经全部殉国。 “八一四空战”:1937年8月13日,中日淞沪会战爆发,日军出动百架轰炸机对我江苏、浙江两省进行狂轰滥炸。8月14日,高志航率队从笕桥机场起飞,迎击日机,大获全胜。这就是轰动全国的“八一四空战”。第二天日本报复式的出击也遭到了惨败。
高志航 像父亲这样的血性一定是会牺牲的 《笕桥英烈传》内容基本来自于空军战史,男一号就是高志航。高志航的儿子高耀汉每次来杭州都要去笕桥看看,因为高志航曾是航校的教官,是“八一四”空战中第一个击落日机的英雄。 电影里有一场戏是讲“八一五(8月14日第二天,日军再次进攻,战况激烈)”空战准备的,高志航用黑板图示,他把笕桥上空的天空划成“九宫格”,四大队的三个中队分别占据这九块区域,但各中队是处在不同的高空位置,分别是1000米到6000米不等,而他一个人则飞到90米的低空去诱敌,把日机带到每个格子里,然后分别进行攻击…… 2016年和2017年,我两次跟已年过八旬的高耀汉聊天,他讲道,当年他父亲在第二天即“八一五”,受伤后还自己开车到广济医院(今天的浙医二院)治疗,传闻是杭州市民太热情了,去医院看望英雄的人络绎不绝,蒋介石才派人把高志航接到庐山疗养。这一情节在《笕桥英烈传》也有。 高耀汉说曾听他母亲讲过,蒋当时已经不让他父亲飞了,除了让他继续担任四大队大队长之外,还任命高志航担任空军驱逐机部队的司令,但是高志航还是坚持要飞。因为在“八一四”一个月之后,中国空军的家底已经捉襟见肘了。 高耀汉说像他父亲这样的血性,是一定要飞的,一定是会牺牲的,不是在1937年,就是在1938年。由于我们的飞机和整体实力都处于落后,不得不把自己当作身体炸弹,用自己的死来换得祖国的生……高耀汉说父亲牺牲时他才2岁。 1937年11月21日,高志航在河南周家口机场牺牲。在《笕桥英烈传》里,高志航是激战后下来加油时被日机炸死,事实是他飞机没起飞就已经遭到日机定点轰炸。高志航本来可以躲过此劫,因为第一次发动飞机没成功时,敌机已经在他头上了,但他命令机械手再发动一次,发动无果之后才命令他们弃机躲弹,但他已经来不及了。 高耀汉因为眼疾不能去当兵,去年大陆出版了他执笔的父亲的传记《我们的父亲高志航》,是非常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出演《笕桥英烈传》的演员有的后来成了大明星,如秦汉、胡茵梦等,胡茵梦曾跟作家李敖有过一段婚姻。男一号高志航的扮演者是梁修身,脸形长得有点像今天的黄磊。此主角据说本来是让金马奖最佳男主角柯俊雄演的,当时不少抗战片都是他演男一号。但柯当时已经非常有名,据说他似乎不肯为此片剪短发理平头。有的演员我们今天仍能在银屏上看到,如演杭州姑娘许希麟的陈莎莉,后有“皇太后专业户”之称。 石邦藩 他的断臂一直放在航校的标本瓶里 空军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早在1934年,就有联华影业公司到笕桥航校拍摄故事片《铁鸟》,且已经是有声电影了。故事是两男一女模式。男主人公高翔,从四川来投考西子湖畔的航校,之前他的老乡蒋骏鹏已先期来到航校,并已有心仪的医科学校的女生南燕。这三人产生了友情和爱情的纠葛,蒋爱南燕,南燕爱高翔,高把南燕当作妹妹看待——我们都懂的,然后就有各种误会,比如高翔训练中受伤住进了医院,而南燕的身份又是护士,这就让蒋误会高翔和南燕的关系,为此友情发生了危机,高翔也表示以后不再见南燕了,两个男人才和好如初。当战争来临之际,两人决定把个人感情放到一边,他们把从前的信和照片都退回给了南燕……南燕由此受到打击,精神几乎失常,后来南燕投入到了救护工作中…… 有人可能会说,那是1934年,怎么已经有空战了? 那是我们对历史真实有所不知。在笕桥的隔壁乔司,当时就有备用机场,这个机场一度改名为“甫明机场”。1932年“一·二八”沪战开打之后,日机来轰炸笕桥机场,我空军将士就在乔司上空跟日机有一场遭遇战,击伤两架敌机,我方也有两名重伤住进了广济医院,一位就是牺牲的赵甫明,后来乔司机场改名为“甫明机场”就是为了纪念这位空军烈士,他是在1932年3月18日牺牲的,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曾为他制作塑像。 另一位被达姆弹射中左臂的石邦藩,后来不得不做截肢手术,断臂一直放在航校浸有福尔马林的标本瓶中。此后他每年都担任新生入伍营的队长,每每给学员上第一堂课时,大家都会群情激愤,因为他是航校的精神坐标,三期航校生夏振扬在纪念册中曾这样写道:“微风吹来,这位英雄空洞的左袖,便从左臂上端拂到右肩,像一面小小的旗子轻微地飘动着,于是我们便停止了正在进行中的微笑,我们那肃然。” 《铁鸟》故事也是根据航校的事迹改编的,当时的话语中“铁”和“铁鸟”都是流行词,正如今天我们用“飞鹰”一词来形容空军。当时抗战还没有全面爆发,西子湖畔还容得一张爱情的长椅,颜值和气质俱佳的航校生,是杭城不少女生心仪的对象,尤其是女师范生心中的白马王子。 当时的航校生经常参加杭城校际之间的体育比赛,比如沈崇诲、张锡祜、乐以琴和陈怀民等都是运动健将,有不少代表浙江参加过全国运动会的,而笕桥当时就建有游泳池和跳水台,它整个的设施是杭城当时最好的。 航校三期新生学员的纪念册中还记录了沈崇诲等人代表航校与西湖艺专进行排球和足球比赛的花絮,足球赛时“幸亏沈崇诲前后奔驰,始得保住山河”,排球赛时“尤以沈崇诲不惜牺牲肉体,劳苦功高”。 根据白先勇的小说《一把青》改编的台湾电视剧,也把女主人公设定为是杭州师范学校里的女生,虽然故事背景已经放到抗战胜利之后了。台湾地区空军高官赖名汤曾在回忆录中写道,航校二期生中跟杭州女生结婚的不在少数。 一部又一部 男主角都姓高 相比于1934年的《铁鸟》,1940年上映的有诗人导演之称的孙瑜的《长空万里》就更有名气一些了,孙瑜后来导过《武训传》,为此吃尽了跟武训一样的苦头。该片的主演是高占非,其他演员有魏鹤龄、白杨和金焰等,从今天还能在网上搜到的剧照来看,此片的颜值还是颇高的。更重要的是,此片是根据乐以琴等人的真实故事改编的,是那种爱情+战争的模式,讲的是东北沦陷后,东北航空学校学生高飞(注意这个角色的名字),流亡关内途中遇敌机轰炸,混乱中与少女白岚相识,“一·二八”沪战爆发时,高飞基于爱国热情与同学金万里、乐以琴一起投考杭州的航空学校,在杭州高飞又与白岚重逢,抗战全面爆发后高飞、金万里、乐以琴等参加作战,袭击日军舰只。日军飞机空袭杭州时白岚的妹妹燕秀被炸死,更激起高飞等航校同学的仇恨,当敌机再次来袭时,他们群起驾机升空英勇作战重创敌机…… 白岚的扮演者就是白杨,她当时是在西湖边开了一家咖啡馆,是咖啡馆而不是茶馆,背后绝对也是有故事的。 可惜的是,今天踏遍铁鞋,也已经找不到《铁鸟》和《长空万里》的拷贝了,好在后一部还留有几张剧照,我托人问了北京的电影资料馆,说里面也无此“资料”。 只有在我所收的《两年来国产影片本事汇刊》中,有《铁鸟》的电影故事。这本汇刊是1936年出版的,那真的是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期,那时仅是联华公司就已经拍摄了《渔光曲》《神女》《大路》《国风》《新女性》等佳作。当时中国已有三十余家电影公司,比较有实力的就有十家左右。今天我们只能在纸上了解一些电影的故事梗概,纸上的了解也是好的,说明我们曾经有过这样一些影片,不过有的也只存片名了,比如我看到有一部叫《航空救国》的滑稽片,真不知这故事该怎么编法。 另外,老舍先生当年就写过《张自忠》的话剧剧本,跟田汉齐名的洪深执笔过空军题材的话剧《飞将军》,且还是他自导自演男一号高鹏飞(也请注意这个名字),时间为1937年11月,地点在上海,后转至武汉演出,剧组当时有王莹、金山、田方(田壮壮的父亲)等演职员,作曲是冼星海。可见当时无论是电影还是戏剧,抗战的气氛十分浓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