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柏拉图》读后感100字
《读柏拉图》是一本由【德】托马斯·A.斯勒扎克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30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柏拉图》精选点评:
●看了半天没找到理念论的东西,忽然恍然大悟,重点不是柏拉图是读啊。译者文笔绝赞,加持一星
●很不错。重新读了几个重要章节以后发现图宾根的内传主义提出目的既然是清算施莱尔马赫的文本至上和文本绝对的解读范式的话,施特劳斯的隐微教诲——即一种被遗忘的书写模式的说法也被纳入施莱尔马赫后学的范畴中。知道施特劳斯学派在国内算是显学的译者还专门用文末的一篇导读来与施派的隐微教诲作辨析。真想看看施派的各路神仙们有没有进行过回应XD
●附录不错
●原来这就是图宾根学派。很好看!
●图宾根学派
●回家旅途中读的第一本书,从家出发到火车站差不多就读完了。斯勒扎克的《读柏拉图》是图宾根学派未成文学说的普及性以及论战性的经典之作,他认为柏拉图有某种内传仅仅为亚里士多德等弟子所知,那就是《论善》。柏拉图的二元论的本原学说即“不变的一”和“无定的二”,和德国古典哲学似乎一脉相承。
●附录太长了,直程就是两本书
●翻译很好。
●对这种东西实在没什么兴趣
●图宾根学派柏拉图解释的最佳入门。书后两篇附录更堪称经典,与本书混成一体,也拓展了书中没有涉及的内容。尤其是译者本人撰写的系统性评论,严谨周到,对文献的辨析和各种争论的评断也颇显功力。不过译文稍显生硬,还有进步的空间。
《读柏拉图》读后感(一):想读原文
译笔古雅,能通过译文想见作者的大师手笔!不算几乎占全书一半篇幅的附录,德语作者能在如此简短的篇幅内(德语160页,汉语130余页)举重若轻,足见其在古典学界地位。
坐等电子本出来。
还有鄙视豆娘凑字数的评论要求!!!!
《读柏拉图》读后感(二):关于翻译的商榷
本人是哲学门外汉,但是对柏拉图哲学有相当兴趣,此前阅读过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少量其他对话录。在购买《读柏拉图》之前,对本书抱有很高的期望。但是当我读本文的作者的中文本序时就开始感到无比困惑。这里仅举一个例子,作者翻译到:“恰恰柏拉图为四方读者厚爱,此绝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伯翁之思可视为泰西形上学本己之基。而越历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当泰西文化愈发离弃其基督教遗产之时,柏拉图作为思者之意义却愈发引人瞩目”。显然,译者使用了一种五四前后的半文半白的语言翻译这本书 - 风格应当早于鲁迅。正如一些评论者所说,译文显得相当古雅,但却在客观上大大增加了理解的难度。个人看法是,这种文体可能并不适用于翻译哲学著作:哲学强调概念的准确性,论证的严密性,而古文在这两方面都似乎存在一定的欠缺;再者,当今的读者,即使是那些受到相当教育的读者,对于古文可能都并不熟悉。出于这两个方面的原因,我个人认为译者对于文体的选择值得商榷。
《读柏拉图》读后感(三):芝麻开门
我曾听说,中国某大学里有一位教西方哲学史的教授,他十分酷爱柏拉图及其作品、思想,当年第一次开课讲西方哲学史时,三年的课程中,两年过去了他还在讲柏拉图。而且,有这种柏拉图偏好的哲学家和教师似乎不在少数。
凭我的感觉,似乎现在的年轻人中喜欢柏氏的人并不多,部分人也只是把他及其思想当成是西方哲学的起源与基础的一部分来学习,很少专注地去深入研究柏氏。而且就本书来说,在豆瓣上居然没有引起很多人的注意和评论,似乎也证明了这点吧。
我仍然在读本书,但有些东西,我认为如果提出来似乎可以吸引一些读者,或者至少对他做出一种购买本书的决定有些参考价值。
本书名叫读柏拉图,但他这种读法与A.E.泰勒的读法区别很大。或者说,本书更倾向于解密---从整体上解决柏拉图的秘密。
我想举几个简单的东西来表明作者从整体上把握柏拉图的作法。
1、众所周知,柏拉图的作品几乎或者说全部都是以对话形式留传下来的。而作者认为,对话形式的文本,正是介于口头语言与纯粹书本文字之间的一种形式,它不但可以避免纯粹口头的多义与非流传性与易变形性,而且也避免了纯粹文字或散文体的僵硬与局限性。但也正是对话式的文本也表现了一种分裂的张力。
2、柏拉图的作品形式对于内容是十分重要的,而绝不是无关紧要或偶然相关的。作者表明了这种形式可以让读者真正地参与到其中去,跟随着对话者去主动分析,并试图分辨交战双方的论点与立场,乃至结果。这种高度吸引的参与性是很多其它形式不可比的。散文对于柏氏可能是一种死的没有活力的作品,可能完成后完全读者去制造化身,而戏剧要借助于演员的现场表演,落实到具体的、有强烈代表性的个人身上,并受到现场观众的审美局限性约束。亚里士多德最终把他的哲学全部落实到散文体上时也消失了哲学的鲜活性,他作为柏氏的弟子最终没有理解柏氏的精华。
3、作者表明了读者要具有一定的资格。作品中的苏格拉底并不是对所有人都表明了其立场与观点的,如果某些人不具备一些他认可的条件,他最多也只是去拆穿谎言而已,而真理的部分则守口如瓶。如此一来,似乎表明了柏氏作品都是一些具有锁的房间,如果不具备相应的钥匙或者找不到钥匙是进不去的。柏氏明确地告诉了我们,他的哲学是面向所有人的,但要求完整的人,它要求不仅仅拥有理智上的能力,同时要求所传授的实事与接受传授的灵魂之间内在的亲和力。
4、作者似乎也在表明,这种对话的形式展开的哲学研究和思想历程,也正是想反对那种仅限于孤独冥想的哲学思想,而把哲学活动放入到一种交流中去,在交流中既展现了哲学也把哲学放入到现实中进行了验证,而验证的正是柏氏并不根本性排除的哲学家自己冥想的结果--这是一种基础能力,但也只是基础与前提,其结果必须放到现实中去交流验证--柏拉图从未放弃其现实性。
5、柏氏也对交流的对象间进行了一些比较苛刻的要求,即交流的对象间是无敌意的、友善的、相互能够理解的交流,是种有助于提高的批判形式而不是仅仅批评。
6、作者证明了柏氏有意隐藏了其真正的哲学思想和意图。如果放到现在,没有一位哲学家会把它具有价值的思想在其作品中掩藏起来,而一定要公之于世并希望大家都明白他的思想及其价值,并希望以此来获得社会与学术界的认可。但在柏氏和其年代,并也在其作品中,处处都透露的是:他并不是想随意表达其真实的思想,作为哲学家也应该慎重地表露、传授其思想,要明确对象,明确时机等才可传授。想到如今的科学完全放弃了其道德立场随意制造与传播并认为其自向是客观无害故而导致的生态灾难,我们或许更有感触吧!
以上几点,只是开始部分作者的观点。我感觉这已经相当精彩,对于解开柏氏之谜有相当大的益处。而且这种追求谜的兴趣是相当吸引人的。至少,对于从整体上来理解柏氏思想,在方向上是绝对有益的!
希望这些对有兴趣研究柏拉图的读者有帮助!如果你已经粗粗看过柏拉图的作品,那么从本书开始就更适宜了!当然,对于A.E.泰勒的作品是不能替代的!
《读柏拉图》读后感(四):柏拉图研究的另一面
1. 这本书是图宾根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斯勒扎克的著作,介绍了许多图宾根学派阐释柏拉图的方法和背后的思想依据。图宾根学派在二十世纪中叶于德国兴起,特点是关注柏拉图内传的未成文学说。除了英美学界强调分析的主流以及施派,图宾根学派可谓代表了另一支研究柏拉图的进路。读一点图宾根学派的东西,对于反思国内大热的施派的核心观点“隐微写作”十分有帮助。
2. 无论是毕达哥拉斯、柏拉图或是亚里士多德,他们的学说都分为内传的和外传的。柏拉图写了许多对话集并且公开了它们,这属于外传;而他在学园内部未公开的东西则都失逸了。亚里士多德正好相反,他全部传世的作品都属于学派内部的听课笔记之类,而外传的对话录则没有保留下来。
3. 相较于主流,施派和图宾根学派都强调未被大多数人所知的学说,又都有点世外高人的样子,初看起来也许比较接近。的确,两派都会认为柏拉图不会把思想向所有人公开,(吸取了苏格拉底在《申辩》中的教训),最高的思想只能向最有智慧的人公开。
4. 然而两派实则大异其趣。图宾根学派看重的是《斐德若》篇那则对书写进行批判的寓言:埃及的古神忒伍斯发明了书写,以为这可以带来智慧,而埃及国王穆塔斯当头予以驳斥——书写实际上造成遗忘。柏拉图成文的对话集不能表达最高的真理,也不是处处有深意,而内传的、未成文的学说才是他思想的重点。
5. 相反,施派认为高到一定程度的哲人就会掌握一种技艺,即在同一个文本内表达显白的、隐微的两种意思。因此如果我们善于揣测文本中的微言大义,仅从对话集中就我们就能领悟到柏拉图真正意思。
6. 按照图宾根学派的看法,“两种写作方式”显然与《斐德若》中柏拉图自己对书写表达的不信任相抵触,属于浪漫主义的狂妄自大。而按照施派的看法,图宾根学派错在他们的底气所在,即柏拉图内传的“本原学说“或”最高智慧“并不存在,因为哲人对于最高智慧是是无知的。
7. 进一步说,如果按图宾根学派的进路,“本原学说”主要应当在柏拉图声闻弟子的报告中去寻找,也就是主要从亚里士多德等弟子那里记述的柏拉图学说中去寻找。主流学派经常会因为《形而上学》中记载的柏拉图学说与对话录中不同,就认为亚里士多德误解了柏拉图,实则狂妄之极——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在学园中生活了二十年,难道对自己老师的理解还不及后人?这样建构出的本原学说就和亚里士多德的记述相融洽,并且与后面新柏拉图主义的普罗提诺等人的哲学体系对接上了。因此,图宾根学派的理想实际上相当传统,仅仅是重构出柏拉图原本的哲学体系,而这种哲学体系将会更好地被纳入到两千年的哲学传统中。
8. 主流学派对图宾根学派的批评,也会集中在它建构的未成文学说上。一来,未成文学说的文献依据不一定充分;二来,它预设了柏拉图已经对对话录中的每一个问题都做了解答。不过,我总觉得图宾根学派和主流学派还是能进行纯技术性的交流的,虽然似乎其中火药味十足。而施派关于哲人、真理、城邦的种种观点则势必会导向政治或实践智慧,也就和哲学渐行渐远了。
9. 其实我觉得,图宾根学派对柏拉图对话的解释还是很符合当时古人较为淳朴的特点的,施派的隐微写作太玄了。至于是否能成功构建出一套“未成文学说“,虽然技术上困难重重,但是如果真的做出来也是挺好的,并不存在什么本质上的错误——毕竟,图宾根学派并不是简单认为未成文学说和书写出来的学说是截然分开的,斯勒扎克说这两种方式都是为了同一目的,都是哲学工作,只是适用的层次不同罢了。
10. 当然,此中问题太多了,涉及文献考据的地方我也无法做到,上面的观点肯定也错误重重。不过这本书澄清一些我原来觉得很混乱的学派纷争,并且让我知道了原来柏拉图的阐释工作还能如此来做。另外,似乎很多同龄人认为把西方古典学问等同于施派,这显然是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