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Rendezvous with Rama》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Rendezvous with Rama》读后感1000字

2020-11-21 01:21: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Rendezvous with Rama》读后感1000字

  《Rendezvous with Rama》是一本由Arthur C. Clarke著作,Spectra出版的Mass Market 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24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Rendezvous with Rama》精选点评:

  ●长跪不起.... 牛逼哭了

  ●细节好评,几乎读出了填字谜的感觉

  ●居然没有标记过这本。心旷神怡。

  ●一个太空桶的探索,写了200多页,到也满精彩的。两夜+白天零碎时间看完了。

  ●读完之后才发现下过pdf。中文译本把2077年9月11日改为2077年9月17日给个说法啊,谁会无聊到脑补比较某事件。克拉克写的前言是"To Sri Lanka, where I climbed the stairway of the Gods."泥萌感受一下那种罪孽的极乐。

  ●"They would probably never even know that human race existed; such monumental indifference was worse than any deliberate insult"

  ●的确硬,有知识上的快感。也有对人类命运的公案一般的冥想。但是语言还是比较单薄,可能和缺乏情节的题材有关。

  ●神秘从头保持到尾,读到最后也还是没有告诉读者Rama这个桶形的外来飞船到底来自哪里,只是最后说明是冲向太阳获取更多能量,然后就离开了太阳系。至于对桶内部的探索,作者的描述细致入微,展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科幻世界。

  ●啊...诗意极了

  ●文笔超赞,毫不拖泥带水,读起来特别清爽

  《Rendezvous with Rama》读后感(一):读后感

  很久以前看刘慈欣的自述,对 Arthur C. Clarke 推崇备至,于是去看了太空漫游系列,然而并没有享受到读刘慈欣的作品时那种乐趣。 直到最近练英文,试着看了原版的《与拉玛相会》,才体会到这位作家的厉害。薄薄的一本书里,详尽地描写了未来的人类与异文明的初次接触,短暂的一窥,言有尽而意无穷(无论是对异文明,还是对未来的人类文明)。

  《Rendezvous with Rama》读后感(二):一个伪科幻读者的感想

  作为一个连在书中见到“牛顿第三定律”都要反应半天的伪科幻读者,我还是要谈一谈感想的。克拉克的书之前只看过太空漫游四部曲。我今天看完rendezvous with rama以后,在脑海中思索良久,想到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克拉克就好比科幻小说,尤其是太空探险或牵扯到外星文明的科幻小说中的主旋律作家。

  我知道这个比喻真的很不恰当,但却最能表达我在读克拉克的书时的感受。他的小说似乎是刻意削减了人物性格构造,以至于我看完以后(也可能是我看得不认真),除了记住了norton这一个,可以说主人公的人物以外,其他角色在我记忆中都是模糊不清的(当然,除了那几个作用非常突出的,比如dr. perera之类的)。

  这样来说,想象和构思在克拉克的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书作为科幻史上的经典,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那个rama的想法。真的是惊为天人一般。

  但总的来说,作为一个只追求故事和快感的文科伪科幻迷,我对这种书是不感冒的。虽然开始有新鲜感,但是读下来真的感觉十分无聊。

  我非常喜欢克拉克的文笔。尤其是在刚刚受到william gibson的折磨以后,我要是能完整地清晰地读下来一整页就已经十分欣慰了。我认为能概括克拉克文笔的一个词就是优雅。作为一个英语非母语的读者,我觉得这种句子已经是漂亮至极了。

  别再跟我提william gibson了。下一本书我要看mona lisa overdrive。

  第一次在豆瓣写书评,随便写的,感觉更像是读书笔记什么的

  《Rendezvous with Rama》读后感(三):再遇辣妈---Rendezvous with Rama

  去香港两个星期,说是读教育学,也听了一大堆理论,标注了不少想读的书,但真正读得有滋有味的,其实是这本重读的《与辣妈相会》。

  到港第一晚,因为不忿爬上爬下爬楼梯花的力气,在山脚下的书店买了它。十多年前读过,细节都忘完了,又一次读得心旷神怡,赚到。

  看完之后,对花生米说:如果你以后对科幻发生兴趣,开始读科幻小说,记得一定要读这本书。

  花生米说:嗯哼。不感兴趣。

  我继续:这是一本经典。它很特别。它没有什么很浪漫的冲突,没有爱情,里面的人都是科学家,都很冷静。也没有打仗。好吧,有一点点,但那不重要。

  花生米说:那更不要读。

  我继续:它就是讲了一艘很大的外星飞船飞进了太阳系,然后人们去上面探险的故事。然后它最后也没有告诉你那艘飞船到底是谁的,目的是什么。但是它就是一部经典。

  花生米仰着头从我身边走过。我嘿嘿笑着,继续自high。

  《与拉玛相会》的经典,在于它纯聚焦于人类对未知的探索,合理地事无巨细地想像了一艘54公里长,直径20公里的圆柱形飞船内部空间,它的构造和安排,物理原理如何运作,从各个角度看是什么景象,人会有什么反应。在里面的人怎么反应,在地球和其他星球上的人怎么反应。对于科幻小说读者来说,上面那些题目本身,就是一个又一个悬念,在克拉克娴熟的技巧描绘之下,这个没有感情冲突的故事照样让人手不释卷。就像拉玛本身,这本书精细整洁对称质密,充满了数学的美感。

  书读到一半,我就按耐不住好奇心,到网上去找《拉玛》的插图,对照自己心里的想像。不出所料,有无数描绘拉玛的图画。如果一个书迷碰巧喜欢画画,他一定会要把书中的描述转换成图像。

  克拉克一贯地对人类和宇宙乐观,一贯地嘲讽官僚,一贯地相信科学家。

  与拉玛相会的年代是个美好的年代。

  《Rendezvous with Rama》读后感(四):《Rendezvous with Rama》 - An Unsolved Mystery

  《Rendezvous with Rama》是科幻作家Arthur C. Clarke的代表作之一。Arthur C. Clarke的名字也许对很多人都很陌生。但是他和Stanley Kubrick共同创作的科幻经典《2001: A Space Odyssey》恐怕是如雷贯耳了。Kubrick本想基于Clarke的短篇故事《The Sentinel》拍摄电影的,电影剧本的写作过程中,Clarke和Kubrick两人创作了全新的情节、创意。Clarke在评价《The Sentinel》和电影《2001: A Space Odyssey》的关系时说,两者的区别就如同橡子和橡树。

  《Rendezvous with Rama》写于1972年。Rama是一个闯入太阳系的天体。最初人们以为它只是一个普通的小行星。出乎人们的意料,Rama是一个巨大的“人”造飞行器。从外面看它是一个长50公里,直径20公里的光滑圆柱体,这不由得使人想起《2001: A Space Odyssey》里那个神秘的巨大黑色石碑。Rama以4分钟为自转周期,飞快得旋转着驶向太阳系的中心。这个圆柱体巨大的空腔里究竟是什么?它来到太阳系的目的是什么?在它完美的几何构造背后蕴含着什么样的惊天秘密?我就带着这些问题跟着Endeavour飞船开始了对Rama的探索。

  确切地说这是一本关于探险的书,读来如同探险报告。Rama就是让勇敢的宇航员们如痴如醉的未知世界。跟随着Clarke的文字,这个神秘的未知世界的面貌一点点清晰,探险家们小心翼翼地考察着这个独立世界的山川海洋,气候生物。这个奇妙的生态系统里的一切都是谜,对它的了解越深入,就有越多的谜展现在探险家的面前。

  Clarke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悬念。但是如果你期待着在结尾的时候作者能给你一个满意的解答的话,你一定会失望的。这就是 Clarke另类的地方,他不试图设立一个悬念,再给你一个标准答案,让人恍然大悟。在小说里,人类不是宇宙的中心,我们只是渺小的旁观者,无论我们怎样去探索Rama的秘密,Rama 不因人类意志而改变,它准确的沿着设计者的计划进化发展,Rama上的生物自在的生活“工作”,人类的闯入丝毫不能扰乱它的秩序。Rama傲慢地对人类 totally ignore。Rama这样一个精密的生态系统进入太阳系,一定有一个特殊的目的,只是这远远超过人类的智力范围。Clarke以这样的方式批判人类的骄傲无知,让我们认清在浩瀚宇宙中我们只是沧海一栗。习惯了好莱坞式拯救世界的英雄,Clarke这种“冷酷”令人耳目一新。

  Arthur Clarke被称为硬科幻的代表之一。我倒不是很清楚硬科幻和软科幻如何定义。但是读他的书感觉就是那些物理感念利利索索地扔出来,不会像Asimov那样浅入深地讲解一番。对我来说,理解起来有些吃力,我想喜欢物理的人读起来一定会觉得很爽。Clarke也没有细腻的人物刻画,精彩的对白。这大概符合了他把人类做为旁观者的初衷,Rama才是全书的Character。这样的作家不会成为我的最爱,但我由衷欣赏他的硬汉风格和作品中透露出的冷静理性。

  偶然看到01年的时候,Morgan Freeman曾想把这部小说搬上荧幕,可惜后来不了了之。如果真的可以在荧幕上再现Rama壮观精巧的内部构造,那真是粉丝们的福音了。但我又不想它成为商业电影的牺牲品,变成一部动作片。

  读这些经典作品的时候,真的很羡慕生活在那个登月时代的人们。如果抛开政治因素,我愿回到探索太空的时代,读着这些科幻作品长大,或者是地理大发现的时代,读航海家笔下的未知大陆海洋,去遐想未知世界,感受那些探索所带来的激越兴奋。Clarke在书中曾多次提到Cook船长,到让我有心有灵犀的感觉。经过这么多年,科幻作家对于太空的灵感和热情恐怕都耗尽了。有一次我问房东Ray,当代的科幻作品还能以什么为主题,他说如今的主题应该是 cyberspace了。

  《Rendezvous with Rama》读后感(五):高冷的神——《与拉玛相会》书评

  

《与拉玛相会》(Rendezvous with Rama)是阿瑟·克拉克的一部科幻巨著。不过,这部科幻作品的名气并没有超过《2001太空漫游》,后者凭借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同名科幻史诗电影,早已成为科幻作品中的一个无法超越的里程碑。

阿瑟·克拉克在《与拉玛相会》、《2001太空漫游》和《童年的终结》中都描写外星智慧生物。只是与后两部作品中外星智慧生物对人类命运产生直接和重大影响的主题不同,《与拉玛相会》中的外星智慧生物宛如一个高冷的、对人类丝毫不感兴趣的神。

首先必须要一再强调地是:Rama是印度教中罗摩神的名字,他是三大主神吡湿奴(Vishnu)的一个化身。小说的译者将其译成了“拉玛”。而小说中的第二章写得很清楚:“天文学家们决定给它正式的命名以代替简单的编号。长期以来为了给众多的天体命名已经用尽了希腊和罗马神话中诸神的名字,现在已经开始使用印度教的众神的名字了。因此,31/439被命名为拉玛。”译者看到这段为何依然没有去查一下资料,估计可能对于宗教、特别是印度教不熟。

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十分流畅与紧凑。它讲述了由于地球在2077年遭受小行星的撞击,意大利被从地球上抹去,60万人丧生,物质损失超过十亿万元,而对于文化的破坏,更是无法用金钱计算。人类不得不联合起来,启动太空警卫计划,用于监视太阳系中的所有小行星,并在必要时摧毁将入侵地球轨道的闯入者。

2130年,太空警卫计划的计算机在木星轨道外注意到一颗新的小行星,它被命名为31/439号,直径有40多公里。这么大的小行星以前从未被发现,非常不同寻常。而且它的速度太快,照它目前的轨道最终它将绕过太阳后离开太阳系。它引起了天文学家的注意,他们将其命名为“拉玛”,并发现了拉玛的种种诡异之处,最终才明白原来拉玛不是自然的天体,而是由外星智慧生物所造。

因为拉玛是完美的几何圆柱体,直径4公里。自转一圈只需4分钟,说明其速度极快。但是它的内部却是空心的。

当时,人类最接近拉玛并能在其上降落的飞船是当时正在水星附近执行任务的“努力号”飞船,只有它才有可能在拉玛飞过太阳系时在靠近水星的近日点与拉玛会合,对其进行探测。船长诺顿带领船员在拉玛的北极一端上成功着陆,并打开了它的大门进入其内部。

在进入拉玛内部后,他们发现拉玛整个内部的管状空间有50公里长,16公里宽,两头均呈碗状,并有相当复杂的几何构造。里面还有一个圆柱海,看起来像一条冰带。海的正中有个椭圆岛被诺顿他们命名为纽约,岛上布满了高大的建筑物。在拉玛的北部还有六个看上去像是可容纳5万人的城市,它们被命名为罗马、北京、巴黎、莫斯科、伦敦和东京。它们彼此之间有公路和某种类似铁路系统的东西相连。

进入拉玛内部的考察队在其中没有发现任何生命的迹象,却发现种种神秘之处。圆柱海内的冰是一种有机汤。当拉玛离太阳越来越近时,太阳的温度使圆柱海的冰融化,并在拉玛内部造成了可怕的飓风。诺顿船长得到外星生物科学家佩雷拉的警告,将他的船员及时撤出拉玛。

等飓风平息之后,当他们再次进入拉玛,惊奇地发现拉玛宛如进入了春天:原先黑暗的内部被六个巨大的长条灯照亮,圆柱海的冰融化,空气中甚至有了氧气,可以让队员不用穿宇航服在其中活动。

拉玛尽管没有任何生命,却出现无法用自然力来解释的现象。而且,在拉玛内部看不到任何磨损的痕迹,一切都崭新的,就像刚出厂的产品一样。船员们用救生筏当船到达圆柱海的海岛纽约进行考察。他们感觉那里是工厂,可以用圆柱海中的物质制造各种东西。

圆柱海北边,也就是考察队员所在的地方,海与陆地的高度相差50米。而在圆柱海另一端的南极,海与陆地的高度居然相差500米。佩雷拉认为这是由于拉玛内部有动力装置造成的,当拉玛自行加速时,海水在南岸的高度会上升。如同考察队员们早已发现的其他神奇现象一样,这是拉玛由智慧生物所造的又一个铁证。

船员吉米决定用自己携带的脚踏式飞行器去圆柱海的另一边——南极考察。因为南极的构造与考察队所在的北部大不一样,十分神秘。那里有一个庞大无比的中央尖锥,长五公里,沿着中心轴线伸展出去,围绕着中央尖锥的是六个小尖锥,每个的大小是中央尖锥的一半,均匀地分布在中央尖锥的周围。

吉米在尖锥那里呆了不久就发现那里有强大的磁场和电场。吉米的脚踏式飞行器被巨大的静电流损坏,他只能步行回到圆柱海边。他在路上遇到类似螃蟹的东西,还采了拉玛内部唯一的一朵花。

随后,尖锥那里出现令人可怕的放电现象,同时拉玛的自转速度和飞行方位也发生了变化,那意味着它正准备改变轨道。

同时,拉玛内部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类似螃蟹、蜘蛛、鲨鱼这样的东西。它们是有机体,但是化学成分与人类在很多方面不同。它们内部有简单的肌肉组织来控制肢体,有大脑。而身体的百分之八十是一种大型细胞蜂窝状结构,那是它们的蓄电池,使它们可以在真空中自由活动。这种生物是生物机器人,它们承担各种不同的具体任务,例如:侦查、清洁、修复等。但是它们都不会伤害船员。

随着考察队发现拉玛的神奇之处越多,太阳系中的有些人类就对它越不安。尤其是居住在水星上的人类。由于拉玛改变轨道,水星人认为太阳系将面临可怕的灾难,因为拉玛的技术比人类要先进几千年,而他们怀疑拉玛人的居心不善。因此,他们向拉玛发射了一枚高能核装置,准备摧毁拉玛。

努力号上的罗德里戈中尉征得诺顿船长的同意,设法破坏了水星人这枚核装置的通讯装置,使之失灵。因为他们都不愿意毁坏拉玛这样神奇的东西。

拉玛的内部向考察队发出了警告:灯光变暗,生物机器人大量出现,像是要对内部进行清理。诺顿船长本来就必须带着队员离开,因为在近日轨道,努力号会被太阳解体,它必须离开拉玛。

当努力号船员们全部从拉玛撤离之后。拉玛开始加速,推动拉玛进入新轨道的,不是通常的燃料,而是地球人无从得知的技术。牛顿的第三定律完蛋了。按照拉玛的新轨道,拉玛将直接向太阳内部飞去。

正当包括诺顿船长在内的所有人以为拉玛内部出错,正走向不可避免的毁灭之时,他们惊奇地发现,拉玛将自己包裹在一个直径约为100公里的反射球里,其速度也达到了能脱离太阳控制的速度。它如此接近太阳,只是为了从太阳内部汲取能量和物质,以补充自己在过去的一万个世纪中在宇宙中飞行时消耗掉的一切。

拉玛终于离开了太阳系,让人类喘了一口气。但是,正如作者所说的:“……关于拉玛人行动的性质和目的,人类依然一无所知。拉玛人把太阳系当作一个加油站,或一个给养站--随你怎样称呼都行--然后又扬长而去,去干更为重要的事……”这的确对于人类而言,也是一种巨大的打击。

这个在技术上领先人类不知多少倍的神秘智慧生物,可以容忍人类进入它的飞船内部进行考察。而对于已经在整个太阳系殖民的人类,它却没有任何进行接触的兴趣。即使狂妄的水星人试图摧毁它,它的先进技术也足以使这种摧毁不能损伤它的一根毫毛。拉玛就是一个高冷地、对人类完全不屑一顾的神,有着不为人类所理解的神秘目的。很明显,人类是不被包括在其目的之中的。

拉玛与阿瑟·克拉克在《2001太空探险》中的外星智慧生物完全不同,后者没有名字。它在人类还处于在猿人阶段时来到地球,干预了地球上许多物种的命运。人类不过是它的一个试验品。不过,这个智慧生物对于人类还是有点兴趣的。人类也借助它的帮助一跃而成为地球上的垄断生物,进化发展出文明,并掌握了飞向太空的技术。

以上的两种外星智慧生物,在级别上不知要高出人类多少。也正是由于它们远远超出人类,所以它们对于人类是相当漠视的。正如一个人对于蚁穴可能没多大兴趣一样。这与刘欣慈的《三体》不同的是,外星文明不会刻意去灭掉另一个星系的智慧生物。毕竟对于有着一千亿个星系的宇宙来说,每个人都可以有足够的空间生存和繁衍,而生命又是宇宙中最宝贵、最神奇的东西。

阿瑟·克拉克对于人类,并不如阿西莫夫那样乐观。后者认为人类将走出太阳系,在整个银河系殖民。阿瑟·克拉克则觉得外星生物的智慧要远远超出人类,与它们相比,人类还是太渺小,太不值一提了。

在作者完成这部天才的作品之后,又出现了后续的三部曲《拉玛2号》、《拉玛花园》和《拉玛飞船揭秘》。不过,那三部曲其实不是阿瑟克拉克所写,而是他与金特·李的合作。所谓合作,就是他提供对于拉玛人的猜想,而后者则利用拉玛的框架写了三部宇宙惊悚小说。从科学、哲学和文学价值来说,《与拉玛相会》是曹雪芹写的前80回《红楼梦》,而后三部曲就是高鹗续写的40回,完全是狗尾续貂了。

每个科幻小说家对于外星智慧生物的看法都不尽相同。对于阿西莫夫,他们是未来的人类;对于刘欣慈,他们是敌人。而对于阿瑟·克拉克,他们是人类无法企及和无法理解的神。他的作品就是对这种“神”的想象与猜测。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摆脱了以人类为中心的狭隘视角,从而具有一种其他科幻小说家很难达到的高度与深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