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团圆》影评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大团圆》影评100字

2020-11-22 06:13: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团圆》影评100字

  《大团圆》是一部由Richard Brooks执导,简·西蒙斯 / 约翰·福赛思 / 劳埃德·布里奇斯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团圆》精选点评:

  ●女主角自己发神经……Jean 还是四十岁上下最美。

  ●

  ●婚姻即是爱情的坟墓,生活不是电影,圆满结局似乎是不存在的。本片让我想到另一部类似的电影<太太的苦闷>,简西蒙斯还是那么美~

  ●有点乱,但是很好看.

  ●看着有点费脑子,不过不错

  ●想跟哥哥一起看

  ●一部电影如果没有死人,基本上就可以算是Happy Ending了.

  ●这名字和结局是反讽吧?其实婚姻并不如想象中理想,大家日复一日磨过来,接受着枯燥焦虑,还要可能接受对方的出轨,但生活中有什么事是如意的?

  ●反讽的片名,沉浸在老电影中的水平座女主,片尾的问题耐人寻味

  ●3.5。

  《大团圆》影评(一):欺骗有时候是为了守住一些秘密。

  欺骗有时候是为了守住一些秘密。

  有时候是出于好意

  都是人们的自私给自己留的借口……

  可是当所有骗局混合到一处的时候,或者被不断的揭穿,又被不断的编造,总有那么个时刻,“嘭”的一声,炸弹爆炸了,谎言多米诺骨牌一样的坍塌了。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小智慧,小幽默,让人舒服的演员和语言。片中的女主角是FRIENDS里Phoebe Buffay 的扮演者Lisa Kudrow,不过在这部2005年出品的电影里,她的确比90年代的时候老了很多,当然这是废话!另一位主要女演员是片中扮演Jude的Maggie Gyllenhaal,一个我一直觉得端肩膀走路的女孩儿,挺喜欢的女演员之一,曾经出演过Mona Lisa Smile等片,父亲导演和明星母亲赋予她表演天赋及与生俱来的自信。

  我喜欢片子中一个仿佛生平一样,时不时滑像推入画面的生平简史一样的一些说明,文字诙谐幽默,同时涵盖了很多如果用镜头语言表现就会显得繁复的背景和细节交待。有时候整个宽屏幕上打出两个大小不规则的窗口,各自放着各自的事情。

  我又想起了上一次的讨论——关于电影镜头是否有画面感?以前ANNA讲的反正会教授我们一贞一贞抠画面去分析,比如说《BROKEBACK MOUNTAIN》的很多画面和大场景都可以抠下来做很好看的桌面,其中尤其有中国山水画气质的构图(至少我这么看)。还有《Paris, Texas》不也是被抠下所有画面了么?那么为什么还要说电影的画面不讲究黄金分割呢?还有经典的《情书》?

  不过我又回头看《BABEL》和导演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的另一部电影《21 Grams》(这个我只下载了后半部分就没有源了的电影),镜头中的景象仿佛流动的大气一样自然。还有《8 MILE》也是一样,很少有那种特别摆的镜头。

  我于是不禁反悔当时说过的坚定的辩词,于是相信自己人还没老,看的电影不多的情况下竟然已经思想固步自封起来。现在看来,如《BABEL》这样以“动”来带动整部电影的进行已经是一个大的趋势了。想象电影发展的进程里,从人们最初对黑白阴影的好奇与运用(de noir)如《Citizen Kane》,到后来Alfred Hitchcock发展的电影蒙太奇,再到彩色电影产生之后电影大师们对色彩的痴迷,如《Schindler's List》以及《红白蓝》系列,还有一部我一直也想不起名字的电影,电影是纪录片形式一样的展现人们的爱情观,大多是采访对话形式。难以忘记的是片头如潮起潮落一样的明朗的蓝色和黄色晕染又退下。此外人们就是追求镜头的运用,像岩井俊二那样从拍摄《四月物语》到《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镜头从安静一下子活跃了起来。

  同《The Opposite of Sex》一样,《HAPPY ENDINGS》中充斥着对道德伦理的背叛,导演Don Roos 一贯的幽默。生活都是虚伪面纱下的一样残破的脸,总有一些伤疤等人去戳。对电影的态度就是对生活对社会的态度,这样的电影尤其可以反映一个导演的社会观点。这样的对于人与社会的不信赖感让人对人性感到可悲,对社会没有希望。人们于是都伪装自信用以掩盖内心的虚妄与无助。

  《大团圆》影评(二):They're happy or...seem to be.

  即使有过短评字数限制令我得不到尽情抒发的先例。只需抑制轻微的恼怒,再删繁就简。

  是的,在遇到这部电影之前我都是这样做的。

  And now go to hell word limits,I'm my mind own boss.

  本打算看部黑帮片,一想起电脑屏幕也对着父母,就掐灭了这念头,和掐灭烟头一样容易。不过,我不抽烟。

  喜剧?最近看了好几部,再理想的理想主义者也需要现实的温床来滋养虚妄。

  所以翻开了收藏夹。

  这几天偏爱英伦三岛来客,Maureen O'Hara先夺走我的心,她不屑用偷的,这手段太卑劣,且鬼祟。在看完Deborah Kerr的纪录片后反倒对co-star Jean Simmons产生了相当的兴趣。一个直率,有时粗鲁得可爱的老妇人。接受采访时和主持人一同观看年轻时候的自己与Marlon Brando间的亲吻,羞涩到用手遮脸,到底是英国人。

  刷完了寥寥千余条tag。

  总该看些电影的。

  以上是点开这部电影的背景。

  废话连篇,

  但,甚感愉悦。

  认真地回想了一下看到哪里让我动了写长评的心思。

  片头的演员表倒回去又看一遍,Shirley Jones后紧跟Teresa Wright,两个墙头。后者于我,还是Little Fox里的少女形象,赶忙搜索出生年月发现她比JS大了十一岁,反正不是同辈,懒得猜了。

  JS那会刚迈入不惑之年,片头的两小揪的短马尾辫,非常减龄。青春总是允许各种幼稚荒唐存在,正因为年轻呐。

  几个滑雪镜头想起遥远的two-faced woman,有没有人觉得JS笑时嘴角上扬的弧度很像褒曼?片中几次带着帽子隐没在黑暗里的模样,恍惚间看到了嘉宝。她们完全不同,一点不像。可我看见了,毋庸置疑。

  另一位Mrs.Robinson静坐在回忆,散场后的派对,烟可视,酒杯七零八落,家中一片狼藉。Dont care about it.We have Paris.We will back to Casablanca.光影打在她死而复生的脸上。

  世间不止一对哈利和莎莉迷恋北非的重重谍影。

  Dead dead dead!!!

  Dead and buried,they're more alive than we are.

  亲爱的,别说出来好么?

  伏特加和血腥玛丽,一杯刺激神经,另一杯唤醒感官。香水瓶和香槟酒杯。

  即使如此,你还是无法回答孩子,为什么所有的童话故事,都以结婚作为结局?Happy ending?

  eem to be...The same.

  偶遇贵人相助是幸,可悟,是自己的事情。男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竟也选择了皈依婚姻的宗教。

  片中的妈妈和the women里的师承一脉,但前者,残忍得多。

  男人呐,为什么总拿莫须有的事情伤害她?因为她坚强又软弱,她的武器是光影里的爱情和谋杀自己。

  我幻化成海水包围她,浸泡她,渗透她。泪水与海水,同样清咸。

  不要酗酒。

  不要成为经济无法独立的housewife.

  不要the same.

  不要结婚。

  永远不要。

  Ciao

  Marcello

  ------------------

  替我亲吻Jean的锁骨,玩弄她的肩带。在她走神的时候褪去她的丝袜,轻咬她的大腿。

  告诉她,她拥有的惊人美丽。

  替我。

  《大团圆》影评(三):只有分开,爱才能延续。

  眼看所有的出走都是为了寻找。毛姆是,堂吉诃德是,大团圆是。

  所有的寻找都需要离弃现实虚假的美好。

  母亲质问要离婚的女儿:他是一个好父亲,好丈夫,他爱你,你为何要离开。她说我们过的并不快乐。

  “你想要什么样的快乐?有谁会永远快乐?”“你和爸爸过去就很快乐,你和爸爸在一起总是无比美好,一直美好到他死为止,从未争吵。”

  这是她心中的理想婚姻,就像故事书那样。

  “婚姻也只能在那里美好了,我们一直都在演戏。”这是现实。

  理想本身并不可怕,有理想也并不值得嘲弄,带着理想在现实里横冲直撞的人,温和一点儿,浪漫主义,尖锐一点,是妄念。

  婚姻和创业不一样,婚姻是即成品,在婚姻里寻找永远的真诚激情和热烈的爱,如同在创业的道路上寻找创业成功的秘诀般。

  不闻不问,不发一言,随心所欲,才是稳定婚姻的常态。

  就纯粹的爱情而言,一生只爱一人,不知是疲于探索的惫懒还是安于现状的懈怠。

  至少在那成熟健朗的男人不断的说出「我爱你」这三个字后,我所能感受到的,是一种真挚的用来维持稳定的谎言。

  这仿佛是对于自我的一种印证和对对方的抚慰。这仿佛是一种令人安心的保障和肯定,这也仿佛是对行将逝去的美好过往的一种哀悼。

  每当用「我爱你」来结尾或完成一段旅程时,Mary总有什么东西是怅然若失的。因为「爱」的本质,是许许多多起伏绵长的情感波动和集中爆发。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讲,人们所犯的错误在于不了解“坠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

  坠入情网往往与性的吸引力和性结合有关,或者恰恰是由二者引起的。双方并不懂得什么是爱,只是把彼此间如痴如醉的迷恋与疯狂当成了双方强烈爱情的表现,但其实,最初那种彼此之间的迷恋也许只说明了他们以前是多么的孤单。

  这一点影片有所体现:“所谓坠入爱河呢,是从体面正常的生活中坠落下去的意思吗?”

  而常常“ fall in love ”的最终归途,就是走向婚姻。

  于是可以想象到这种基于短暂时分的冲动迷恋被稀释入漫长平庸的琐碎生活 最终结果必然是从激情狂欢的make走向乏味重复的fuck。如同Mary一直失落痛心的那样。

  事实上,真正的爱情与婚姻并非必须的关系。而大部分与婚姻相连的“爱情”都是一场注定好的悖论。

  婚姻这种形式的精神内核根本上与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经济结构是相吻合的。

  一切以交换为目的的物质成为商品以此用来满足现代人的种种需要,包括人本身也变成一种可供交易的商品。

  每个人都尽可能地让自己从属于一个群体,并通过一致来获得安全感。毫无例外的,爱情与婚姻仍然诚实地遵循着商业社会下的“交易与协作”原则。

  互惠互利,互相扶持,保证双方在情感上的需索,保证双方在性爱上的及时,保证双方在经济上的共有共生。

  这是爱,却也不是爱。

  还记得Mary好友flo那个风度翩翩的中年富商所讲的经典对白吗?

  「爱情和金钱与婚姻息息相关,婚姻意味着一场生意,婚姻是美国经济的支柱,一旦人们攒够钱去结婚,接着,也就可以贷款了,贷款意味着购物,意味着一切。而婚姻破碎,也就意味着失去利润。」

  60年前的影片在今天看来仍旧有现实意义,车子,房子,票子。所谓的美国精神,大抵正是这样的购物娱乐与消费狂欢。

  而颇为讽刺的是,女主在逃离家庭的道路上碰到的好友flo 在见证了一个女人步入婚姻的痛苦乏味后仍旧义无反顾的想要一探究竟。

  那时她神采夺目 年轻可人 充满骄傲与同情的看着日益颓唐略显落魄的Mary讲 “我们之间唯一的区别就是没有结婚。”

  有什么理由能够猜测婚后的她能比Mary更幸福亦或更不幸呢。毕竟一个从不沾染不良恶习,风度翩翩且充满理性的成功男人,甚至还是爱你的丈夫是大部分女人所渴求的。

  可Mary确确实实感到痛苦。她的痛苦不在于丈夫的爱。她只是痛苦一种失去和妥协,一种乏味和欺骗,一种一成不变。

  她一直以为婚姻是再度开始爱并能够维持真爱永存的保证,后来她发觉不是,爱情已然流逝为一种形式和章程,她不得不酗酒抽烟,在寂寞的街道与暗黑的酒吧里麻痹自己放任自己思绪漂浮。

  后来她以为真爱的永存条件是永葆青春貌美得体,却又戏剧性的发现爱也可以是逢场作戏怀抱目的的欺骗与谎言。

  她总是在寻找,想要重回年少岁月时的激情纯美。可也在一次次失望。

  无他,结婚后的她没有自我而已。

  没有收入来源也没有固定的社交和生活圈子的女人,一个安稳的阔太太,一个依然想要爱情的纯真女人,对世间并不付出任何实践只想要获得的女人,注定是要伤心的。

  从爱情本身来讲,真正的爱应当是包含着关心,责任感,尊重和了解的成熟感情,绝非是内心惶惑 空虚痛苦之时不得不借用大肆购物转移发泄后 丈夫冷冰冰的质问。

  而爱的双方是更重要的存在,拥有自我,学会自爱,不断发展完善自己的人,才有能力也会知道如何如爱人。

  所幸,她最后觉悟,找工作,上夜校。是一个丰富着的日益内在饱满起来的女人,而不只是一个日益期盼过去渴求获得的单薄少女。

  这是所谓的大团圆结局,找到自我,拥有爱对方的能力。

  至于婚姻,恐怕也如电影所讲,只有分开,我才会爱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