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乐园》的影评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乐园》的影评大全

2020-11-24 06:19: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乐园》的影评大全

  《乐园》是一部由廖士涵执导,王识贤 / 陈泽耀 / 葳尔森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乐园》精选点评:

  ●因為趕場 miss 前半小時,但在映後主創見面會的時候基本補齊了前面的劇情。整個影片的節奏還不錯,表演也算自然,情緒渲染很濃烈(以至於大家都太緊張)。一如其他同類型反應底層勞苦大眾、邊緣人群的電影一樣,看完都會讓人覺得心情很差。 台灣這兩年這類型的影片總是或多或少會有一點《大佛普拉斯》的影子,可能是因為《大佛普拉斯》太深入人心,大家都爭相效仿。可是,揭露底層生活、失足少年等等這類揭露社會現象的影片,都很容易不小心就用力過猛,或是讓「黑色幽默」只剩黑色,沒有幽默。 #SIFF2019#

  ●我愿称之为大型反乌托邦现场。所有理想主义者都应该自杀。片尾他要是自尽了就给五星。

  ●7-7.5 算有點意思的人物片,真實人物改編劇情長片應該會比紀錄片更有趣,套出來一棟虛假的桃源農場。打破主角的騎士精神幻想足夠黑暗,把救贖的問題虛無化了,反而更刺痛。

  ●视听手法上完成度不错,各种符号象征的运用也很熟练,但片中对于作为反派的失足青年的刻画笔墨还是不太够,以至于他们无因的作恶更多只能靠观众来脑补动机,这也导致全片看下来故意致郁的意图比较明显,有希望的结局也显得有些刻意。不过整体还是胜在题材可贵,值得肯定!

  ●#SIFF22#“乐园”很讽刺也很写实。残酷的戒毒议题,揭露社会黑暗面与人的复杂性,引出环境对人的影响,并且涵盖了外界因素与人的内心的双重视角,完成度高,层次内容都很丰富,真实事件改编也是加分项。人们搭建的乐园并不是乐园,是被灼烧,被污染,被腐蚀的,堕落的人间炼狱,恶臭的黑暗世界,只有跨过无数的深渊,无数次毁灭后再度重生,才能到达天堂;人向善且相互救赎,才是真正乐园。

  ●曾以为那些意象可以拯救自己,其实到头来都是一场空。#siff2019 主创上台互动答疑时才知道,原来编剧不是故弄玄虚,而是真没想好……

  ●不太成功的社会派电影,虽然声称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感觉堆砌了很多戒毒人物案例,但是完全不明白导演想表达什么,华哥费劲心思的搞了个农场来驯化毒瘾少年,但最后其实是完全失败,连他自己都要重新坠入复吸的深渊,那么拍这样一个电影有什么意义?而且竹笋被烧死竟然到最后没有反响,台湾死一个人没有警察会管吗?乱来嘛

  ●对原素材缺乏深入的思考,没有独特的见解,人物关系并没有真正的建立起来,比起戒毒里边的人更应该戒恶。

  ●鼠仔应该是爱哭鬼。渲染的蝴蝶就这么很克制地收尾了让我有点不甘心。被台湾吸毒者平均年龄吓到。

  ●武汉#第十四届华语青年电影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王识贤和原滕表演真的很棒,映后交流导演说,其实最开始是想拍纪录片来着,后来关于原型的纪录片太多了。草莓园失火,集体复吸那段真的很魔幻,执行制片也很称赞这场戏。但是对于王识贤复吸的动机有点难懂,作为禁毒教育片,还是觉得有点弱。

  《乐园》影评(一):失焦的讨论

  影片整个过程十分抓人,戒毒中的少年形象刻画鲜明而有代表性,群像描绘同时突出主角层次分明。低饱和度的画面和戒毒的平淡痛苦相呼应,氛围烘托出色。镜头构图精巧,剪切图画信息量丰富,对剧情铺陈起到恰如其分的好处。 最大的败笔在于影片的失焦。各人物分支剧情过于庞杂,华哥与女儿的关系、女儿的生命成长、鼠仔与家庭的关系、鼠仔对母亲的情感、竹荀的精神状态等等,都是影片想要讨论的内容,如此反而削弱了主线剧情的力度,看完不知究竟想要表达什么。 结局是我只能给到三星的主要原因。一切回到起点的安排让影片的意义变得缥缈,虽然导演想避免拍成戒毒教育合欢片,但至少需要给观者一种指引的想法,而不是为了消解意义而强行做出如此安排,这样过于浅显的表达目的反而削减影片可以承载的厚度还浪费一个好题材。 影后座谈充分表明以上弊病确实存在,因为导演也没想清楚自己到底要拍成怎样的表达效果,一味堆砌真实事件的素材缺乏有效的重构安排。蝴蝶镜头的大量出现并无实意,会不会有浪费和分散镜头语言的嫌疑?

  《乐园》影评(二):帮导演随便想一下蝴蝶的寓意

  當時導演見面會時,有人問導演蝴蝶是什麼意思,導演說也沒想清楚。

  讀了首詩人米洛斯拉夫·赫鲁伯的詩歌《蛾子》,覺得可以和這部電影一起說說“蝴蝶”的寓意。幫導演“過度解讀”一下。

  一、 禁錮即解放

  蛾子破繭成蝶從來都是一個非常美好的意象,象征著堅強的克服束縛,最後迎來從毛毛蟲到蝴蝶的驚人蛻變。可是,對有一群人來說,衝出一個牢房走出去,只不過是到了另一個牢房。

  華哥當年為了女兒,將自己關在房間裡,艱難的戒除了毒癮,走出了房間,後來他為了幫助毒癮青少年成功解讀,終日在農場裡陪伴著他們、觀察著他們,許多媒體也對華哥的正能量之舉進行採訪,被置於攝像機下的華哥成為社會輿論的重點觀察對象。

  對於那一群毒癮少年來說,勇於進入日光農場已經是一個非常勇敢的決定,尤其對那個愛做麵包最後成功戒毒的男孩來說,日光農場對他而言是一個溫暖、獲得新生的地方。他進入日光農場對他意味著“爬出蛹,周圍是星散的麵粉粒”,他找到了自己熱愛的事情,並在農場裡完成得很優秀。但對社會來說,他真正的爬出蛹是從日光農場邁入社會,而社會卻是“滴著腐敗油滴的陶罐”,社會只給他他不愛的修機車的工作,卻沒有一家麵包店能接納他。日光農場雖然類似有著監控功能的戒毒所、少管所,但華哥的精心照顧讓每個人能感到一寸和平,社會雖然表面上不是戒毒所、少管所,但監控和禁錮卻無所不在。

  華哥因為照顧日光農場疏離了自己的女兒,將女兒交給自己姐姐管教。為了拉近父女雙方關係,華哥給女兒買了漂亮的聲控瓶中蝶。實際上,華哥和毒癮少年們都是瓶中蝶,華哥被社會、媒體、攝影機禁錮在社會輿論裡,毒癮少年們被社會禁錮在這一方小小的日光農場。他們仿佛已經破繭,但實際卻永遠待在瓶中。

  二、 覺醒的心靈

  在瓶中蝶之後,《樂園》還多次出現了大自然中的蝴蝶鏡頭。有一個鏡頭是剛進日光農場的鼠仔被其他人孤立時,他看著葉子上的蝴蝶入了迷,接下來華哥帶他開車去兜風,坐在車里的他,打開車窗,有一些思想在他心裡開始產生變化。

  “蛾子,在這當前的/黑暗中發現/它是一種蝴蝶”對於這些毒癮少年來說,他們深知自己是被社會拋棄的孩子,他們也許有著原生家庭的矛盾,又或者是有先天的缺陷,種種原因下他們選擇吸毒的道路。但這群孩子不是簡單的非對即錯者,他們同樣有著複雜的人性。吸毒為惡,但我們不能輕視他們從心底裡渴望成為蝴蝶的心情。華哥和另一位管事者最大的不同就在此,華哥一直不同意懲罰的管理方式,如讓其中一個孩子擔任領頭人,擔任領頭人的同時也是做表率,即使也造成了部分的霸凌現象,但在他為華哥留下一塊生日蛋糕的時候,觀眾很難去評判他的行為是對是錯,因為這就是人性的矛盾。

  也許正因在華哥這樣小心、溫暖的對待下,這一群毒癮少年的心靈似乎有了覺醒的征兆,即使他們不是蝴蝶,但他們渴望成蝶。

  三、 自由的意志

  《樂園》的後半部分主要刻畫了兩個人物的掙扎,一是華哥,二是那位戒毒成功重回社會的毒癮青年。

  那位戒毒成功、重回社會的毒癮少年,終於自由了,仿佛自由了,可是他卻無法相信這種“相對的自由”。這個社會對他而言成為一個更大的牢房,處處受限,和溫暖的日光農場比起來,社會更顯得冰冷。他不斷地懇求華哥讓他回到日光農場做麵包,他想“回到蛹裡”,可是“已無可能”,華哥不可能幫助他一輩子,最後他依然要獨自面對自己的生活。這種“自由”,並未讓他感到高興和釋放,反而卻令人恐懼到“顫抖”。

  對華哥來說,少年的死亡、農場的火災、女兒的懷孕給了他多重打擊,他望著桌上的一包毒品,想逃避這令人絕望的現實,於是他在巨大的精神壓力下再次吸食了毒品,對他而言,這何嘗不是“回到蛹裡”,這個蛹是夢,是逃避,是更舒適,即使這種舒適是短暫的。

  《蛾子》表面上是一個悲觀的詩歌,《樂園》似乎也沒有一個令觀眾覺得圓滿的結局,但是黑暗只是暫時的,等一等,你就能發現灰燼下的農場長出一顆新的草莓,黎明的曙光會透過窗子照進房間,但首先是你得相信你會飛。

  《蛾子》

  作者/米洛斯拉夫·赫魯伯

  翻譯/馬鳴蕭

  蛾子

  已爬出蛹,

  周圍是星散的麵粉粒

  和滴著腐敗油滴的

  陶罐,

  蛾子

  在這當前的

  黑暗中發現

  它是一種蝴蝶,

  但是

  它無法相信,

  它無法相信,

  它無法相信

  它是一隻小小的,

  能飛的,相對

  自由的蛾子

  它想回到蛹裡,

  但已無可能。

  自由讓

  蛾子顫抖

  永久,只是

  二十二個小時。

  《乐园》影评(三):乐园异乡人

  乐园异乡人

  台湾电影《乐园》在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共有两场展映,当大银幕逐渐黯去电影宣告结束之时,两场影厅内的观众是许久的沉默和压抑多时后的喘息。

  这是一部完成度非常高的,但同时亦是一部异常沉重的作品。沉重感源自题材的写实与边缘化。

  影片根据台湾戒毒者真人真事改编。映后主创们告诉观众“台湾吸毒者平均年龄才14岁”,“有些戒毒者直到死的那一刻才真正得到解脱”。

《乐园》剧照

  电影改编后的故事设置在一所专门收留毒瘾少年的农场,管理人华哥多年前成功戒毒,为了回馈自己曾经接受过的帮助,到山上成立农场,收留少年吸毒犯来勒戒。

  在台湾,提供戒毒的帮助越来越多是一种慈善关照。多处民间性质的戒毒村和农场设立并运作,以期通过改变环境,提供陪伴和劳作来帮助戒毒。

《乐园》剧照

  名叫“鼠仔”的少年的到来,打破了这里表面伪装的平静。一包从草莓园中挖出的毒品,让农场里在信仰与诱惑中挣扎的人们,慢慢走向精神与灵魂的崩塌。

原腾与梁秀红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记者会上

  有意思的是,这部极度台湾本土化电影组成里,饰演鼠仔的原腾与本片联合编剧之一的梁秀红来自马来西亚。

  分贝马来映画

  亚洲各国家的电影发展史中,共同经历过(着)与好莱坞电影博弈的状况。

  这当中,或如韩国冲出重围看到一线生机,亦或如大部分亚洲区域,始终艰难摸索中前行。

泰国导演阿彼察邦

  当东南亚电影的版图里,泰国阿彼察邦、缅甸赵德胤、新加坡陈哲艺等相继开始受到国际瞩目时,马来西亚电影无论是文化还是产业似乎却还是处于四面楚歌的局面。

  对外好莱坞的大举入境,对内长期单一马来语言和文化建构的国家电影文化形成桎梏。

  一方面多元种族极大程度推动着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另一方面在马来族占绝对数量的基础上,马来语系电影理所当然的获得了诸多特权政策。

  而占比重较少华裔与印度裔的电影创作,无论是资源分配还是政策对待,都遭遇了差别待遇。

《初恋红豆冰》曾在马来西亚遭遇过娱乐退税政策的阻力

  “马来从来没有形成自己的电影工业”,尽管马来影坛曾在千禧年前后,由一批不满现状的导演掀起过短暂的新浪潮,而后多年商业类型也随着贺岁片的抢滩和登陆马来市场,但“大家蜂拥投机去拍某个类型,最后拍出来出现参差不齐的状况,然后大家逐渐又退场。”

周青元导演的《一路有你》作为贺岁片曾在马来西亚掀起过热潮

  在这样内忧外患的状态下,一部分马来华裔影人选择了以“出走”的方式继续深造或是创作来开拓局面。蔡明亮、何蔚庭已在台湾立足,前者更是成为了台湾电影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员。

  马来西亚的青年电影人当中,新浪潮代表人物陈翠梅曾前往中国寻找出路,其他则是以升学或是进修的方式继续电影创作。

  而台湾,成为了这批青年影人深造的首选。

  奇迹创造港湾

  2013年,从马国拉曼学院大众传播系毕业后的梁秀红已经在马来西亚本土电视剧行业小有名气,为了精进编剧能力,她报读了台湾艺术大学电影学系学士班。

  “我比身边的同学都大一轮”。梁秀红在自己29岁的时候再次重启了大学生活,这意味着她把过往全部归零,全部重头开始。

生活中的梁秀红

  “当时在北京电影学院和台艺大之间抉择,但身边大多数(学习电影的)人都去了台湾,所以对于台湾不会那么陌生,也有更多过来人可以给予指导和建议。”

  台湾近几年慢慢变成了东南亚华裔影人的摇篮。第53届金马奖的颁奖典礼上,赵德胤获得了“年度杰出电影工作者”,接过奖杯的他在舞台上哽咽:

  “从缅甸一个除了生存不敢有其他梦想的孩子到今天,如果他的人生是一则励志故事,那么台湾就是让全世界唯一能让励志故事发生的地方”。

  这样的奇迹同样给予了来自马来西亚的电影人陈胜吉。

  与梁秀红一样,陈胜吉在此之前便前往台艺大研习电影。2014年,凭借《分贝人生》的电影企划案,初出茅庐的马来西亚青年从一众电影人中脱颖而出,一举拿下当年台湾金马学院的百万创投大奖。

  分贝不是轻松的音乐或舞曲,而是“贫”字的拆写,整个故事讲述了马来西亚本土的生存荒谬与困境。

电影《分贝人生》剧照

  企划获得了启动资金的三年后,正式电影在马来西亚院线出现,成为了一道久违了的现实主义中文电影曙光。

  与此同时,梁秀红的人生契机也出现在了金马。《盲口》是她在台艺大四年学习交出的答卷,充满大胆想象和反乌托邦深刻立意的短片给当时的评委和影展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梁秀红毕业作品短片《盲口》剧照

  这部毕业作品,当初只是抱着尝试的心情投到金马奖。虽然片中无一句中文对白,却最终入选提名,足以彰显金马奖的包容与多元。

  值得一提的是,梁秀红也是陈胜吉《分贝人生》的联合编剧,而陈胜吉担当了《盲口》的摄影师。

  来自马来西亚共同在台湾汲取养分打拼的电影人们,聚集在一起,互相搀扶、支持、前行。

  出走与回归

  《乐园》是本次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唯一一部入围亚洲新人奖(提名最佳男主角、最佳编剧以及最佳摄影)的台湾电影。

  就在几天前,饰演台湾少年鼠仔的演员原腾,拿下了亚洲新人奖最佳男主角最后的殊荣。

  颁奖典礼上,从谭卓手中接过奖杯,略显青涩的大男孩看起来有些紧张。

  宁浩与苏有朋等评委给予他的评价是:摒弃了传统套路,表演生动而松弛,透过画面即可感受到他的能量与潜力,未来可期。

  因为经纪公司推荐,原腾接到了《乐园》中台湾少年——鼠仔。角色是台湾本土人,但原腾马来口音问题,剧本将他的角色稍微了调整为印尼后代。

原腾与《乐园》剧组成员们一起

  台湾对于原腾而言并不陌生,他也曾在此有过短暂的求学经历。开拍《乐园》时,他也跟随其他演员一起在农场中,和师兄师弟们(农场中的戒毒少年互相以师兄弟称呼)实地体验了好几个月的生活。

  最终呈现的表演一如宁浩等人所言,是震撼与精彩的。透过大银幕,能看到一个台湾少年的挣扎与无助,隐忍的爆发和潜力。

原腾的毕业作品最后特别鸣谢了老师陈胜吉

  一年半前,他还是一个在马来西亚念传播学院学广播电视电影专业的大学生,踏入演员行业不过一年多的时间。有趣的是,他的大学指导老师是陈胜吉。

  陈胜吉在第一次获得金马百万创投的时候,有过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发言“台湾给了我养分,现在我要回去面对我的国家”。

  仿若是香港电影黄金时代时期,师傅带徒弟的制式,陈胜吉将自己从台湾汲取到的养分,以传授的方式反哺给了更年轻的一代。

  从台艺大毕业后,梁秀红留在了台湾成为职业编剧。通过实战来累积经验,不光来自剧本创作上,同时也包括导演等各方面的养分。

  “懂创作的人其实需要多方面的知识,不只是写剧本,导演能力甚至表演和调度都需要有了解”。

  在颁奖典礼的舞台上,原腾手握奖杯发表自己的获奖感言“谢谢我的国家马来西亚”,而当问到未来规划时,无论是原腾还是梁秀红都坚定地表示“一定还是会回我的国家的”。

  “因为,马来西亚有很多电影素材等待着被挖掘”。

  从马来西亚到台北到上海,无论是演员还是编剧,马来西亚的电影人们都是在寻求的一个机会,积累然后爆发,最后再反哺到那片土地。

接受专访的原腾,获赠了卡卡送的泥人

  本文首发于《映画台湾》公众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