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学之理念》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大学之理念》的读后感大全

2020-11-28 01:52: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学之理念》的读后感大全

  《大学之理念》是一本由[德] 卡尔·雅斯贝尔斯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学之理念》精选点评:

  ●大二时反复地读吖

  ●一个理想化的求知殿堂,虽然与现实很远,但读罢依然让人心潮澎湃。那个超乎功利,自由地求知、探索、认识自我的地方,去了哪里?援引作者在结尾的那段话:“我们已经深深地被这个赋予我们生活以意义的理想迷住了。但是我们缺乏说出这一理想必需的勇气和激情。我们知道,挣扎于我们身边以期被发掘和承认的真理,会永生,或者也会枯萎,那要看我们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在各种变动不居的形式中将大学的理想化为现实。”

  ●稍觉论述多而论证少。

  ●比较唠唠叨叨,但是谈到制度与理念、学术自由与学术交流以及国家与大学之间的矛盾关系时,思想清明的雅思贝斯的识见明显要高于那些空谈“大学之道”的学者。

  ●雅斯贝尔斯和先哲柏拉图一样,也在思考何为好的教育。所以,他会如此渴求苏格拉底式的教育和苏格拉底式的教育者。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永远都应该是大学教育的关键词,不会因时而变。

  ●滴水不漏 不愧是德国人呐。有些地方还是很燃的。帮助理清思路。

  ●此书值得认真一读。

  ●电子书

  ●如果刚进大学时就能发现这本书……

  ●有些国家会因为惧怕纯粹真理研究所带来的后果而不容忍对自身权力的任何限制,这样的国家不会允许一所真正的大学存在下去。(P173)

  《大学之理念》读后感(一):我的大学

  大哲们关于大学有种种理论,这本书我也想看看,哪怕没有亲历,做个美梦也好。

  而我的大学是什么样?在考上大学之前,那是向往,考上了之后,不免向往变成失望,军事化的死板,破旧的图书馆,暗杀校长的心都有了。

  经过鱼死网破的挣扎,竟然弄了个研究生读,而国内文科研究生是如何的菜鸟,也终究可以亲身体验。毕业前照样是惶惶不可终日,担心找不到工作,没有什么未来,有未来也没有什么光明的未来,每天都像活在深更半夜。一条路走到黑,那黑哪宿,竟然又混了个博士读,更是无赖。

  早知道大学是这样,自学算了。

  《大学之理念》读后感(二):并非大学入学一定要读的一本儿书

  并不是说这本儿书写的多不好。坦白讲,我是看到这里的评论去买的这本儿书。但是看完这本儿小册子以后,感觉这本儿书并没有评论的那么好。这本儿书的侧重点还是在于解决德国大学当时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专门来讨论严格意义上大学之理念,所以存在很强的主观性与非结构性。

  虽然看完以后,并非毫无所获。但如果把这本儿书当做大学入学必读的一本儿书,把它当做解释大学的理念的一个经典,一个权威,我觉得就有点儿太过了。

  如果说真要了解大学是什么,真不如看看纽曼写的书,甚至可以翻番许致远的书(起码容易看些)。总之,这本儿书,在我看来,首先不应当是必读,其次更不该是第一本儿大学要读的书。

  《大学之理念》读后感(三):对于这样一本洞察如此彻底的好书,写不出长评,但短评字数超了,写些零碎的个人感受

  读雅氏的《大学之理念》真是醍醐灌顶,当我们抱怨大学校园充满物质感,被实用主义裹挟的同时,我们必须更加深刻的反思我们的教育制度,高等教育的本初目的为何,是为普罗大众在社会竞争中创造更为良好的竞争条件吗?显然不是,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发现并引导珍贵的天赋,当我们在为中国应试教育模式输出西方欢欣鼓舞,在为源远流长的科举制度夜郎自大的时候,可曾思考过这样的选拔模式正在一步步侵吞整个民族巨大的创造力。何以造成今日之局面,我认为关键在于我们的社会缺乏晋升标准,流动渠道,校园被迫承接这类功能,导致学习于个人已经完全丧失了自为性。中国大学教育的问题完全不在于需要提高毕业标准,也不全部归结于政治侵蚀大学自主性(虽然政治走入校园,让我们变成了养猪场),更大的问题在于我们对教育平等有失偏颇的极端理解和整个社会选拔制度在结构上出错。我很反感经历高考即是对自身的一种历练这种说法,将时间拉到更长的维度来看,高考就是一种无意义的重复智识劳动,中国古代如何缔造一个沉闷的超稳定结构,科举可以说是一个关键原因,无论他是否以八股取士为标准。

  不过更为紧迫和更利于实现的是马上停止政治对于校园的迫害

  《大学之理念》读后感(四):《大学之理念》个人短评

  对于将入而未入、已入却未明了、已出然迷惘中的大学生来说,这本小册子把它看成指路明灯也好,视为痴人说梦也罢,都十分值得阅读。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两极的评价,是因为:对没有坚定意志以及不清楚学习目的的人来说,它说的东西你无法理解也做不到;而明确自我理想和知识追求欲望的人会把它说的东西视为理所当然无需强调。本书散发着一种偏理想化乃至高洁的气息,但这不能掩盖它从绪论第一页开始到第九章最后一页结束闪耀的真知灼见。可用三个词概括作者的理念:学术自由,追求真理以及知识贵族。本书成书于希特勒专政晚期及二战德国战败之际,当时的德国大学与今日的中国大学一样饱受摧残,学生放弃独立思考,教授只求明哲保身。一个学生和学者的共同体面对着如此的严酷时代,大学究竟还算是什么?“大学是这样一处所在,在这里,凭着国家和社会的认可,一段特定的时光被专门腾出来尽最大可能地培养最清晰的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人们出于寻求真理的惟一目的而群居于此。因为这是一项人权:即在某个地方人们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探求真理,并且是为真理而真理。”对自由之渴望,对真理之追求,对无知之探索,对理性之坚信,对科学之假设,对荒谬之质疑,扪心自问,我们在这条路上走出了多少呢?

  《大学之理念》读后感(五):值得大学生一看的书:)

  与纽曼的《大学的理念》,加塞特的《大学的使命》相比,雅斯贝尔斯的《大学之理念》有点儿名不见经传。然而在觅他的另一本更加出名的书《什么是教育》而未果的情况下,借得此书,原本只打算一抒心中郁闷的我,却有了阅时欣喜、阅后赞叹的意外收获。

  雅斯贝尔斯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的杰出代表。译文读来,睿智而富于激情,它像是火焰的第三层,由知与情引发,又包含着知与情,在广漠的时空中,不可扼抑地芳华璀璨。

  这本小书有三点让我印象深刻。

  首先,雅氏认为,“大学之理念从人类基本的求知意志中获取它开展教育活动动力”,而“统一性(oneness)与整体性(wholeness)是人类求知意志的精髓所在”。我服膺此论,因为它将情志与认知从人性最根源的深处结合起来了。如果我们一生中能把认知活动与自己情感意志统合起来,就能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增加个人的幸福和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财富。换句通俗的话就是说,“我们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要做自己擅长做的事”。

  第二点是雅氏对于技术活动的判断:“所有技术活动的基础在于那种深思熟虑的意志,这种意志试图在这个世界上实现更加丰满的人类存在。”我想这一点仍是现代每一位从事科技工作的人员所应铭记在心的。而且,“如果说大学是服务于科学与学术的,而科学与学术又只有在它们作为整个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时才是有意义的,那么,这种精神生活无疑就是大学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如果大学生在校而不能体验和参与这种精神生活,我们也许可以判断这个学生并没有接受真正的大学教育。

  第三点是他对于人才的见解。“对于大学的生存来说,最关键的是它要依靠人,而非制度,因为制度说到底不过就是一个物质前提而已”。唯其如是,面对目前令人颇有微词的中国大学体制我们才能始终怀抱对教育事业的美好希望和坚定信念。“大学里面对真理的追求需要那种整全的人(the whole man)的认真投入”。我们可以着手做的,和唯一要做的只是,完善自己。完善自己必然包含着对他人关系的完善,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正此之谓也。这种对他人关系的完善,需要通过一定介质来达成;而这介质,无论是语言、观念、技术等,就是学来的知识及其所形成的器物等。

  雅氏认为“他(人)的人性本质是自然禀赋与历史交互作用的结果”。他强调一种“智识投入的灵性与气质”,“它们是一种个人投入意义上的才智,一种动机(这种动机不是包含在自我表现、功成名就和出人头地之中的那种快乐),一种对工作的执着,一种精神上的高贵品格,一种真诚和一种对于学习的热忱”。一个人要找到自己此生的使命,就要仔细聆听内心的声音,就要敢于抛开名与利的现实,认准了,就要敢于在一条甚至连基本生活都没有保障的路上,全力前行。然而这个人果真会饥餐露宿吗?也许。但这个人使命在,生命就会在。是懦弱,是俗论,让我们走了无穷的弯路,以至于回首时唯有叹息与怅望。

  愿我们永浴理念与理想的辉光,“诗意地安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