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罗丝安娜》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罗丝安娜》读后感摘抄

2020-11-28 00:47: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罗丝安娜》读后感摘抄

  《罗丝安娜》是一本由[瑞典] 马伊·舍瓦尔 / 佩尔·瓦勒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2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丝安娜》精选点评:

  ●喜欢螺丝·安娜。

  ●除了文章简练精彩之外,书的手感也很好……

  ●有一天 一个女人死去了 她的名声不那么好 她是那么默默无闻 甚至她的尸体出现的几个月后才有人告诉我们她叫罗丝安娜 但是 不管她是谁 她做过什么 只要她是被谋杀的 那么 就必须有人为她的死而负责 这是正义的最高形式体现 唯一的疑问 马丁·贝克为什么如此肯定他就是凶手呢?

  ●这种老实的侦探小说有时候读起来还不错

  ●琐碎,清冷,充满耐心……

  ●瑞典夫妻档小说家。男人的照片让我想到《bones》里的个性富家子弟。目前看的这一本与《大笑的警察》都是性引发的犯罪,不仅让人怀疑他们俩夫妻对于性的看法。个人不算特别喜欢此书,侦探有余,推理不足。

  ●弥漫着北欧长冬雨雪交加的苦寒气息

  ●系列的第一本,卻充滿了無力感

  ●预想是一本废话一堆,起伏平淡的警探小说,结果稍微好点。

  ●前面感覺很拖拉。從找到女侍者開始緊湊好看。

  《罗丝安娜》读后感(一):私人拼图

  午夜时常有错别字,但是我喜欢封面装帧,银丝镶出细小的一句话。

  对这本书的推理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对作者夫妇的革命宗旨更不感兴趣,我从图书馆的午夜堆里挑出这本书只是单纯因为封面上那句话:

  —有没有人在思念着她—

  《罗丝安娜》读后感(二):有没有人想念她

  相对而言,我更喜欢这个副标题。

  一个赤身裸体的女尸,没有人见过她,没有人记得她。

  如果这样的人,死去了,对我们而言,有没有影响?

  没有。

  我们都是河岸上那群看热闹的人群。

  看得新鲜热闹却又漠不关心。

  我们变成了一群看客。

  没有人想念过她。

  没有人想念过自己。

  《罗丝安娜》读后感(三):罗丝安娜的故事

  之前一度喜欢推理小说,欧美的日本的都有涉略,偶然读到马丁贝克系列,可惜没能读完十本。如今内容已经淡忘,重读一遍依然喜欢,而且感受更为深刻。作者文笔朴实无华,绝不故弄玄虚,加上故事强烈的现实性,让人有代入感,引发共情。

  一桩悬案,在热度过去后逐渐被人淡忘,但还有人固执地要找出真相,而且不是因为正义感、责任感,而是出于对被害人的同情。这种对人,对生命的尊重,是最令我感动的。这种人情味,也是马丁最大的魅力。

  《罗丝安娜》读后感(四):这书比较适合一目十行

  本来故事就有点拖踏,再加上糟糕的翻译,有的郁闷了。

  看书喜欢细细的品味,一句一句细细的读,所以这书对我来说就是种折磨。

  举个最显明的例子:

  过了下班时间,科尔贝里推门进来,看到了马丁,然后说:

  科:你还没回过家吗?

  马:回过了啊,我正在三楼坐着啃鸡块呢。

  第一句:那个"过"字不只多余,还把意思整拧了。我本以为是编辑错误,但再看第二句里的"过",只能说是翻译问题。

  要不你就别翻译,整成这样,既浪费我的时间和金钱,又剥夺了我的阅读乐趣,你说你这人咋这样呢!!?

  《罗丝安娜》读后感(五):北欧的风格

  一上来就劈头盖脸地描写尸体被发现,一点多余的点缀都没有。与其说是推理小说,更像是警察小说。没有日系推理中那种花哨的细节设定,诡异的凶案现场,或是若有若无的人性羁绊。可以说只是描述了一起普通的凶杀案的侦破过程,警察工作的流程。确定被害人身份----追查被害人行踪---缩小嫌疑人范围---对重点嫌疑人进行问询-----引诱重点嫌疑人再次犯案---实施抓捕。这一过程在小说中非常清晰,更符合现实,不像日系小说,动不动就使用 凶手就是身边人 这种很狗血的设定。虽然狗血,但是这种设定却使读者们很受用,毕竟不是谁都喜欢看警察的办案流程的,枯燥,乏味。在罗丝安娜中,基本没有什么高潮的部分,平平淡淡开始,小小波澜结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