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罗生门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罗生门读后感1000字

2020-11-02 03:27: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罗生门读后感1000字

  《罗生门》是一本由[日] 芥川龙之介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33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生门》精选点评:

  ●最喜欢《父》《蜘蛛之丝》《毛利先生》和《水虎》。还想再去看看别的作品,文笔太对胃口。

  ●日后补全集系列。喜欢《鼻子》、《橘子》两篇。

  ●越来越喜欢芥川了。描写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那些篇目真好啊。冷静的描述隐藏不了热切的心。

  ●翻译并不喜欢

  ●一直以为是长篇 没想到

  ●好看。大导寺信辅的前半生几乎觉得是在说自己。橘子和黄粱梦是不多的光亮。

  ●读芥川龙之介的时候我总是想起来鲁迅,真是莫名其妙啊。

  ●不怎么喜欢短篇,总有种还刚开始说遗言就被一刀砍的感觉。不过批判的精神永存啊

  ●文字平实。每篇或多或少有些讽刺意味。

  ●太太太喜欢。在路灯的光下都在读疑惑一篇。

  《罗生门》读后感(一):地狱似人间

  首先,阅读芥川龙之介完全是因为高考语文阅读题,不得不说真的扩展了阅读量,当时读的《橘子》算是比较简单的作品了,从此就决定有机会还是要看一看的,因为名气实在是太大了。

  本书选择的文章有的是描写人的恶、虚伪与不堪,比如《罗生门》的弱肉强食、《鼻子》的人的虚伪的同情,《手绢》的规矩对于感情的限制,包括《蜘蛛丝》、《地狱图》等等,另外也有描写人间的人物,其中不乏有一些可以令人感动的人物(估计全都选到课本里了),当然还有描写古代故事和家族悲喜剧的,都是在平淡的叙事中揭露人性。总之在统一的氛围中也有不同的特点。

  不过总而言之,坐着还是侧重于揭露现实和人性的,有读起来立刻就动容的,也有越读越有味道的,也有完全看不懂的(好吧,我是看不懂讽刺),但是读起来还是比较轻松有收获的。

  《罗生门》读后感(二):一些零碎的笔记

  在笔友的推荐下,于学校图书馆淘换来了这本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集。不知是作者笔风就如此,还是译者的缘故,读来总有一股鲁迅那个年代的韵味。甚是简练干脆,连景致描写都没有一贯作家的浮华。更多的是专注说故事和故事中人物的心理。不得不佩服芥川对于人的内心一些极其细致情感的挖掘功底,有些情感和心思都是自己明明知晓、却刻意回避的,芥川在自己的作品中将这些情感放大后逐一呈现。实是令我这自恃内心比较复杂的孩子汗颜。

  下面是各短篇的逐一笔记,以供日后回忆时消遣吧。

  《罗生门》——失业的仆人在一个残破的城门避雨,在城楼里遇到一个从死人身上拔头发然后制作假发用于谋生的老妪。很短的篇幅,大量的仆人心理描写,最后一页才开始有着极其激烈的冲突。凄凉的世道在老妪的一番话里得以一窥。不知道更多是对自己的辩护还是对时代的控诉。编者似也极欣赏最后一句“外面是黑漆漆的夜,仆人的去向谁也不知道。”

  《鼻子》——这篇文章经舍友一瞥开头便笑了,禅智内供鼻子的形状实在是让人想歪

  《罗生门》读后感(三):趣味短篇小说

  开始在图书馆淘到这本书,封面叫《罗生门》,久闻电影的赞誉,还以为是一本小说。读了才发现是小说集,也对《罗生门》只是一篇很短篇幅的小说而感到惊奇。下面就写写读这些短篇小说的一些感受,或者说是一些笔记吧。

  《罗生门》:一个仆人在罗生门(罗城门)下看到凄凉场景,心里萌生通过犯罪来使自己生存下来,心里却作了很矛盾的挣扎。登上城门后,他看到一个老妇人在剪死人的头发,而他最后却选择偷老妇人的衣服。荒诞可笑。

  《鼻子》:一个僧人因为鼻子很长怕被嘲笑而自卑,通过一些偏方,别人踩他鼻子,最后奇迹般变成正常人的鼻子。可是嘲笑他的人更多了,苦恼烦躁了一阵子。一天早晨又恢复长鼻子,他才心情舒畅起来。

  《父》:学校里靠嘲笑为了乐的小伙伴在火车上嘲笑一个穿着西装的人,最后我发现是那小伙伴的父亲,那天他父亲为了给他送行,偷偷去火车站看他的。

  《手绢》:法科大学的教授在读到斯特林堡的文章时,接见一位老妇人,得知自己的学生过世的消息。看到老夫人的手绢,和后面读到的有关手绢的文章,脑子渐渐被妇人的武士精神所占据。

  《烟草和魔鬼》:烟草输入的传说。人类用小聪明识破魔鬼的诡计的小故事。

  《大石内藏助的一天》《戏作三味》:很平实的语言,有些文化背景不了解,读起来莫名其妙,《戏》最后一家人的生活休闲方式还是感觉很新鲜有趣。

  《蜘蛛丝》:哈哈,这不是电影《世界末日》最后兰兰的结果么?想上天堂却变得自私自利,最后通向天堂的蜘蛛丝断了。还是说,这就是一个戏弄在地狱的人的把戏?

  《地狱图》:癫狂有才的画家兼父亲,独生女兼女侍候,有钱的老爷,老爷为了得到一幅屏风而虐了父亲和最爱的侍候的故事。还是能看到一些背景故事。

  《毛利先生》:先抑后扬的手法,写了一个一生钟情于教学,无私的古板老态教师形象,执着的精神令人敬仰。

  《橘子》:这篇短文是我最喜欢的文章之一,依稀记得以前中学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看过,最近再读到依旧很温暖人心。色彩鲜明的橘子映射出出城当佣人的姑娘对弟弟们那份纯洁朴素的心意,令人动容。借用最后一句话来表达我的感受,“直到这时我才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庸碌而无聊的人生。”

  《龙》:类似“狼来了”的故事,惠印和尚本想作弄别人说三月三日会有龙升天,结果到了那天真的出现了龙,最后惠印也变得有口莫辩了。

  《疑惑》:讲述一个客人的故事。因为妻子在地震中被压住了,快死的样子,客人用石头帮助了断了她的性命。从此客人心怀内疚,就连再次结婚也无法释怀,寻求“我”的帮助,“我”也无能为了,只能默不作声。

  《舞会》:名门小姐在舞会上邂逅法国海军军官的浪漫故事。法国军官写的《菊子夫人》却遭到老年名门小姐的否认,她认定是她当时认识的人的另一个名字。

  《秋》:借景抒情,写了两姊妹和一个俊哥的三角虐恋。尽管姐妹情同手足,但是表面互相尊重,心底里互相提防。

  《女性》:蜘蛛残忍杀死蜜蜂,却孕育了无数的小蜘蛛,做好母亲的职责。这就是“恶”化身的女性。

  《弃儿》:弃儿被和尚抚养了,一个妇人为了收养他,给老和尚编了谎话,接走弃儿。之后,对弃儿视如自己的儿子用心抚养。直到最后弃儿也没追究她撒谎的原因,反而觉得“母亲是一个超过生身母亲的人。”

  《母》:失去孩子的女人对一面之缘有同样遭遇的孩子的母亲所感到高兴。

  《竹林中》:通过对几个人的盘问,知道关于一件杀人案的一些信息。而这几个人却又各执一词,与现实一些情况不符合,看出来涉案的三个人关系不太简单。文章通过描写几个人的视角,加上语言风趣幽默,使结局耐人寻味。

  《斗车》: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篇,摘抄最后一段:良平在二十六岁那一年,带着妻子儿女一起来到东京。这时,他在一个杂志社的二楼,手拿红笔做着校对工作。可是,不知怎么一来,而且毫无理由,良平有时会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的那件事。毫无理由可循吗?——尘世的操劳使良平疲于奔命,他眼前浮现出一条道路,它和从前的那条一样,路上,竹林昏暗微明,坡道陂陀起伏,是一条细细长长,断断续续的道路.....

  《庭院》:一个没落家族的故事。

  《小白》:狗的内心救赎的故事,由最初的“白”变“黑”,再变回“白”,通过帮助他人的自我价值升华来找回最初的自我的故事。

  《一块地》:坚强寡妇把歌唱,负起家务肩上扛,不肯再嫁,惹得婆婆心不满。最后寡妇意外亡,婆婆惊觉命太惨,独抱孙子到天亮。

  《大导寺信辅的前半生》:信辅阿宅の日常。

  《玄鹤山房》:小三的悲剧。小三一旦失去了大靠山,最后只剩沦落街头的悲惨命运。通过前篇的讲述到最后尽管描述她沦落街头的言语很少,却在最后一两句话了表现出来,直击人心,心生悲凉。

  《水虎》:精神病院里看过水虎的病人,“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开篇主人公进入水虎世界颇像《桃花源记》的那个入口诶。

  《某傻子的一生》:这极短篇文章,文艺青年需要大摘特摘地抄在自己的本子上,随口说出“人生还不如波德莱尔的一行诗”。

  《罗生门》读后感(四):文字才是真实的芥川龙之介

  最初看芥川龙之介的书是在学校的图书馆,我正找寻着些日本的推理小说来看,不然上课时间就太无聊了,十二月底的天又冷,不太想溜出去散步。当我目光扫到几乎要到最下方的书架子上时,我发现了这家伙的名字。

  我认识芥川龙之介还是源于芥川文学奖,我读过一些拿了这个奖的作者,自然就从简介里面认识了芥川龙之介,在这之前我倒是还从来没有想要去真正读他的书,但是那天却不知怎么就把书拿了起来,现在一想,应该是因为没找到合适的推理小说。

  图书馆里藏的书本是上海译文的版本,按豆瓣上的记录也是评价数目最多的一本,米黄色显陈旧的封面,略有些脏的封底,这本书看上去简直就是来自于上个世纪,可我一看版权页,书却是零八年的。即便在冬天的图书馆也是不开暖气的,即便身体外穿着很多衣服,裹着就像一个球,脸颊还是裸露的,在人群密度极低的图书馆里,我觉得还是有点冷。

  要知道这边书架子上的绝大多数书籍几乎是崭新的,我不认为人人都能把书保养得很好,因为我见到太多人吃饭时候看书(现在多成了看手机),书打开反过来放又或是在书上划来划去做奇怪的记号。所以大部分书基本上没怎么被阅读过,而这本书看起来有些脏了,反倒证明了它似乎颇受人喜欢,被借出了多次。随便翻阅浏览,末篇的格言式随笔里也发现了被人抹上的奇怪符号,我辨别了下觉得写的应该是阿拉伯语,本着对异邦人学习汉语的热情态度的肯定,我还是借走了这本书。

  对于日本文学的引入,其实在国内较之于其他国家的文学译本数量是不少的,欧美国家的文学本数量也多,但有很多是同样一个经典作品,不同的出版社都在出。区别是不同的封面,不同的译者(当然这点有时候会造成极大的区别)与不同的价格。而日本文学有其自己的特点,便是作品与出版社的对应。我们的出版社出了很多日本当代作家的译本,熟悉的有村上春树与东野圭吾,因为版权法的关系,被买下版权的作品只能归属于一个出版社。要作家过世五十年后,其作品才会成为公共文化遗产,可以让大家自由出版。时间往回算,大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去世的家伙们里有些谁是经典呢,排除一下,近代史里的大文豪就剩下两位,芥川龙之介与夏目漱石(我还查了一下江户川乱步、三岛由纪夫还有川端康成这些人都还没超过五十年)。我没办法比较这两个人,原因是我没看过夏目漱石的作品。所以我刚刚写的时候我还在想要不要提到夏目呢,最后还是提一下吧,也好提醒我以后抽空看看那本《我是猫》。但关于那个时代的文学家其实还有些人,比如樋口一叶,但国内这些人的译本真是少得可怜,不说了。

  我拿走那本《罗生门》已经大约快一周了,对这本书的阅读进展很慢,因为这是个中短篇小说集,不是带有连贯性的长篇,所以读完一篇后再接下去读新的一篇需要耐心。偏偏考试临近,这将是进大学后的第一次期末考试,还在悠哉的看小说总感觉有点担忧。我为自己找到个不错的借口而安心,合上小说书本再合上课堂用书,双手撑着开始睡觉,外面天正冻着呢,教室里几十人坐在一块,捂着点热气就让人犯困。

  迎来新的一年,元旦假期一直呆在家里。这一年的冬天空气质量特别差,简直就和《STAN》中间奏的歌词一样,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那个冬天里我特别中意于一家日式意面馆,尽管离我家有段里程,但常常就到那里吃午餐,我觉得好吃。店内装潢也有日本特色,墙上贴的是浮世绘,画的不是拉面店里的相扑手而是五右卫门,一个义贼。选他的缘由也很简单,意面店的名字正是五右卫门。

  又过了两天我终于看完了《罗生门》,确切的说是几乎看完。因为最后的一篇随笔里,之前人所加的批注实在是太多,我看不下去。考试又迫在眉睫了,赶紧放下这本《罗生门》,隔天归还,第三天就不再想这本书了,我又找到了新书来看。

  要说初看这本书给我一个什么感觉,我说这读起来好像鲁迅啊,这可能是时代相同的缘故。但他描绘的东西要比鲁迅阴暗的多,又多写日本的事。读起来可能会觉得头疼,又会觉得生涩难懂。这种生涩的感觉无论如何都消磨不去,最懂作家的永远还是作家,而我们只是纪录片胶卷里的一个画面而已。跳出画框这种事情是做不到的。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地狱变》,也算是《罗生门》文集中较著名的一篇了。主旨是说关于艺术至上主义的残酷故事。从芥川龙之介本人最后自杀的结果来看,其本人也逃不脱对艺术至上主义的追崇。芥川是强硬的私小说反对者,所谓私小说便是作者把自己放进故事里的小说,可本篇中也明显的能觉得主人公和芥川某些层面上是一致的。关于对私小说所持立场与作品的矛盾,在他的遗作中《某傻子的一生》表现得更明显,虽然全文全部用人称代词他表达主人公,但我们马上就能看出来这就是龙之介他自己。

  芥川龙之介于一九二七年服安眠药自杀,在人生与艺术中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他曾说“人生不如波德莱尔的一行诗”,在人间短暂的生活了三十载,便又躲藏到书中去了,在他自己描绘的世界里快活自在的活着,从生前最后一年年初的作品《水虎》(又作《河童》)中便能看出一些痕迹。

  然而芥川对生活对人生丧失了活下去的动力,是源于他对时代的不安,再结合他自己的不幸遭遇。这体现了很多作品里,其中就包括同名作品《罗生门》。

  龙之介的作品里还常将恶人设定为女性,他喜欢写女性之恶,因为可以说对其产生负面影响的人物都是女性。但又有另一点他强调母性之美,这两点是不冲突的,还时常体现在同一个作品中,如《女性》和《母》。

  时隔半年了,天气变得热得要命。高温预警的警报发布频率就和冬天那时候空气严重污染的预报频率相一致。我和朋友在书店里逛着,我正找寻着《一九八四》这本名著,不料经典著作区里一本《罗生门》又出现了,这次它变得很不同,是人民文学今年出的新版本,封面变成了一幅浮世绘的拼画,让我回忆起了五右卫门洋面屋,我好像有段时间没有去了。较之于上海译文的那本这本书明显要厚上许多,我对此起了兴趣。朋友说起了他看过电影《罗生门》,我便轻轻把书放进购物篮里。

  回家后就急急忙忙拆开塑封包装,果然新版本的《罗生门》收录了更多的文章,共二十七篇。我把没看过的都读了,把看过的觉得好的也再读了一遍,还是一样花了不少时间,这遍下来芥川龙之介的形象就渐渐清晰了,彷佛放下书,便能看到龙之介伏案于桌前,修改推敲着自己写的文稿。“他忘记了一切,对着潮流的方向挥着笔,其势如暴风骤雨。”正如他的文章《戏作三昧》中描写的一样。

  艺术无尽而人生有涯。龙之介静静地隐藏在每一本《罗生门》里,你目光扫过进到记忆里的每一个文字,不是别的,正是真实的芥川龙之介。他会告诉你他所感受的一切,你若是听得累了,他也不做声,拿出一本书,可能是波德莱尔可能是法朗士甚至是《水浒传》,给你读上一段,你看着他的眼睛,是一抹漆黑,别的什么也看不见。龙之介停下阅读合上书本,告诉你这就是世界本来的颜色,只有这时候他的眼睛里才闪过一丝光芒。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罗生门读后感10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