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地平线的读后感大全
《消失的地平线》是一本由詹姆斯·希尔顿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4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消失的地平线》精选点评:
●没有很懂,亦真亦假。从理性角度,感觉一行四人被传销公司给骗过去了,而康维中毒不轻。从另一角度,那种懒散、雅致、缓慢地生活难道不是我们脱离这个浮夸喧闹的世界所希冀的嘛?但是那种完全 内心喜乐、纯精神的世界,是切实存在的吗?为什么康维后来又离开 仅仅是因为想帮助他的朋友?为什么满足姑娘又离去,仅仅是因为爱欲 还是修行不够?
●坐在苍山脚下的咖啡馆读完了这本大人的童话
●国外版的桃花源
●【201430】
●你说,他最后回到香格里拉了吗……
●蓝月,白色地平线,长生不老的秘诀。只觉得追求真理且不理世事的人适合去香格里拉吧......
●在去过香格里拉两年多后终于读了这本让其出名的书。看了百度介绍,倒是因为先有此书之名,云南寻找香格里拉,才将中甸县改名为香格里拉,当地的石卡雪山又名蓝月山谷,尽力将书中描述实体化。然则,当地景色、人文均与书中描绘不同,如此附会有必要吗?书中描绘的是当时社会背景下失意的西方文人想象的桃花源,不问世事、沉溺文艺、追求纯精神修行、长生不老等,有宗教意味。但,这桃源里收藏的是西方文化经典,大喇嘛是卢森堡人,且不惜用劫机的方式找了个英国人来接班,而当地中国人跟着西方精神领袖修行、听从其管理,所以这个香格里拉就是西方人自私、霸道的想象,所以这样的香格里拉我们有必要一定去找、去把一个县改名吗,有必要去附会吗?冲动的马林逊的存在是为了把康维和读者拉回现实,所以出了香格里拉后,他的角色任务完成,于是消失。
●陪伴我第一次一个人的旅途
●文艺人的乌托邦。太美,所以才不存在。我有点像康维,又有点不像,不过没什么意义,桃源不存在。
●关于香格里拉的想像,很理想化,期待每个人都是优雅脱俗、理性智慧、无欲无求的,但世人心里的确有更多的内容……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一):你美得我无法接近——《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
香格里拉,人间天堂,原来源于此书。
为什么最美的总是梦境?康维在离开后再忆及此,想必也会记忆恍惚。
突然想到,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社会主义”?
生活富裕、科技先进、与世隔绝、长寿健康、环境美丽、思想充实......
但在如此封闭的环境下,仅靠矿藏怎么可能做到与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和思想艺术接轨?
世界上又是否真有不为外人所知的人间仙境?
如果你被“劫持”到这里,你愿不愿留下?
太多的矛盾出现,却也因为这些,使故事变得传奇。
生活不易,有梦且珍惜。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二):无法抵达的香格里拉
最初得知这本书,是在《天龙八部》的一篇注释中。当时觉得这名字不错,情节似乎也挺吸引人,所以就买了本来读。结束阅读后,发现内容和想象中的有些不同。
必须承认,最近看什么小说都觉得像反乌托邦……但香格里拉和大洋国不同。那里的人们安居乐业,也不像美丽新世界里的人那样几乎毫无人性。他们能享受艺术和知识,人身却仍受到限制。
大多人应该不会承认绝对的动荡或平静。永久的动荡自不必说,无人可以承受。而在香格里拉式的平静中,人们奉行着中庸的原则,他们中有很多人或许终会失去个性和自由。
但是仍不免有反抗者,马林逊和罗珍就是很好的例子,前者压根不热爱平静的生活,后者拼着失去青春美貌、变得满脸皱纹也要出走。
《美丽新世界》中约翰说得好∶我要上帝,我要诗歌,我要真正的危险,我要自由,我要善良,我要原罪。因此,只要人还存在欲望,世界就终不可能抵达香格里拉。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三):留下还是离开?
这本书之前应该是听说过的,不过是看了一部关于香格里拉的记录片才会想要看这部书。这部记录片提到香格里拉原来是不存在的,而是我国云南省的一个地方后来更名为“香格里拉”,这真是有趣。真实的香格里拉原来是桃花源。
这本书讲述的内容并不是太复杂,一个简单的故事:康维、马林逊、巴纳德和布琳克罗小姐这四个人在一架飞机上,然后被莫名其妙的带到了一个地方,不是意外。这个地方就是香格里拉,然后简单的讲述了四个人在香格里拉的生活,没有太具体的介绍。后来,康维对离开还是留在香格里拉产生了犹豫,但最终还是和马林逊一起离开了香格里拉。这样,故事就结束了。
如果是你,你会选择留下来还是离开香格里拉?留在香格里拉,你可以长寿,而且不用为日常生活所担忧,这就是一个类似桃花源的地方,与世隔绝。之前以为多数人会选择留下来,以为康维也会选择留下来,但是看到最后发现自己似乎也被“洗脑”了,或许马林逊才是最清醒的。不知道作者的态度是怎么样的。选择长寿、与世隔绝、不用担忧现实的问题,这样生活是否值得?人生的意义不就是应该在痛苦和快乐中度过吗?而且很多时候还是痛苦的生活多一些。但是选择与世隔绝的生活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僧侣们的生活不就是这样的吗?放下一切,躲起来修行。这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对错。
看这本书的时候想起了之前看的一部电影《地狱天堂》,这部电影讲述的清末民初的一个故事,一个书生在现实生活中过的不如意,然后偶然进入了鬼域,在这里没有现实的烦恼,和一个女鬼相恋。但后来还是逃离了鬼域,然而现实世界依然让他过得不如意。这个故事看起来和《消失的地平线》有点像,电影中鬼域不就是香格里拉。
.再之前看过一部倪匡的卫斯理系列《神仙》,这部小说讲的是一个人通过修炼可以变为“神仙”,事实上“神仙”也算是人类?不过他们越活越年轻(也算是长寿),生活避开人世,然后还有些特殊技能例如点石成金等。他们是不是和《消失的地平线》中生活的“人类”有些像?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四):是否真的有这样的香格里拉
前两天连着读了两本毛姆,被哲学绕的晕头转向。
也不知道以前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这本书的名字,感觉很熟悉就借回来了。
四个年轻人(东方布道团的罗伯特。布林克罗小姐,美国人亨利。巴纳德(化名,本名为查麦斯。伯利亚特,是被通缉的诈骗犯),领事赫夫。康维,副领事查尔斯。马林逊上尉)坐上一架印度的飞机前往白夏瓦,结果飞机被劫持,他们被送到西藏的香格里拉。
这不是偶然的降落,实际是计划已久的一次外来人对香格里拉的补充。
故事以康维为主角,逐步揭示一个又一个谜团。这里是什么地方?为什么会到这里?什么时候能出去?这里是怎么运作的?中庸之道是什么?大喇嘛所言的延缓人寿命的修炼又是怎么回事……
康维经过很多战事,懂汉语也懂一点藏语。
四个人到了香格里拉,劫机的飞行员却丧命。这时张出现了,带着他们到了寺庙。马林逊一心急躁的想出去,巴纳德和布林克罗小姐慢慢适应这里的生活,一个觉得出去不免会坐牢,另一个打算在这里传教,都有意留在这里。
康维年纪虽轻却沉着冷静,和张的数次对话中了解到这里崇尚中庸之道,一切以适度为准则。这里有很多藏书,中西方的收藏,甚至还有一套中央供暖系统。并且这里还有几位外国人,有一位号称是肖邦的学生,钢琴演奏极佳。还有一位姑娘,罗珍,会演奏古典乐器和西洋乐器,康维和马林逊都对她深深的着迷。(根据大喇嘛的言辞,罗珍应该已经近百岁了)
康维屡次被大喇嘛召见,大喇嘛告诉他这不是一次意外的迫降,而是很早之前就计划好的。以前会有人迷失了闯入香格里拉,但是香格里拉已经很久没有接受过新人了。为此有人提出应该主动找新人进来,有人自告奋勇去学飞机驾驶,就是为了把他们带到这里。来这里的人要先经过五年的修炼才能入门,入门之后开始修炼。大喇嘛提到这里的人可以延缓寿命,百岁以上看起来也不过中年,可是如果离开这里就会迅速老去死亡。最终大喇嘛说他时日不多,请康维继承这里,然后就一命呜呼了。康维正在迷迷蒙蒙的状态,这是马林逊说外来的队伍已经到来,答应带他们出去,罗珍准备和他一起出去。康维想起大喇嘛的话,断然不相信罗珍会和他一起出行。但马林逊十分肯定罗珍是年轻的女子。也不知道这哥们儿怎么想的,突然就同意一起逃亡了。这段故事的叙述就到此为止。
quot;我"的一位朋友揭示出多年以后康维扔然活着,似是失忆了。当年送他到医院的是一个老的不能再老的女人……
我有点了解了为什么西藏在老外眼里是那么神秘了。不知道是否真的存在这种童颜永驻的修炼,感觉作者是不是武侠小说看多了。还有如此先进的寺庙。不知道作者是有史可依还是纯粹靠自己对东方世界的幻想写的,有待考证。
不过作为一本情节简单,字数比较少的小说来读的话,可读性也蛮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