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莲·梦露私密手稿读后感1000字
《玛丽莲·梦露私密手稿》是一本由(美)玛丽莲·梦露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37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2012-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玛丽莲·梦露私密手稿》精选点评:
●成为梦露的代价
●排版牛逼
●在季风买的,美人的日记诗稿都影印了出来,很喜欢就买下了。《推销员之死》《尤里西斯》《白痴》《草野集》《永别了武器》。。。当代的女星中,有哪个的书架上有这些书if她们还有书架的话。
●见过梦露的容颜,看看她的文字。
●仍旧五星
●之前了解仅限于同样的生日和《七年之痒》。看完这个有点想去读传记了。
●她的脆弱与敏感 孤独与无助
●和她的笔记做时空穿越 ,是美妙的事儿。她的心情,对自己的认知,事件的经历都捧在手里。
●能读懂的绝对是天才
●翻译堪比机翻,错误百出。没有对文字和书籍最基本的尊重。 喜欢这个内在与外在一样优雅美丽的梦露,热爱文学与艺术、对事业的认真、在污浊的环境中始终保有单纯和善良,按照自己的内心去生活…… “I guess I have always been deeply terrified to really be someone’s wife Since I know from life one cannot love another, ever, really.” — 1956 “My work is the only trustworthy hope I have.” — 1961.12.19
《玛丽莲·梦露私密手稿》读后感(一):Scream与石头们
石头们
石头们走动起来
处处色彩斑斓
我盯看着你
如在天边-——
这距离
和空气在我们之间,
令人心动
很多的往事令我如此
当我的手抓向你
我的双脚战栗
1961
cream
你的来去皆空,
但中间在哪里?
1961
《玛丽莲·梦露私密手稿》读后感(二):迷蝶无踪晓梦沉。
诺玛·琼是个孤儿,她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童年辗转在十二个家庭间。遭受残酷的教育,忍受养父的侵犯,十六岁的时候用结婚的方式逃离了孤儿院,然后在短短三年时间后就离了婚。琼结过三次婚,每一次都疯狂的去爱,然后再被丢进情感背叛的深渊里。
泽尔达·宗可登上了去往东海岸的航班,开始与好莱坞抗衡之路。“在好莱坞,人们愿意用一千元换你的吻,却不愿意用五分钱买你的灵魂。”她去找一个能让人们看见自己灵魂的地方。然而她还是失败了。
琼想要的是信任和爱,童年的遭遇让她极度缺乏安全感。她以为第三任丈夫是全心去爱并且值得信任的,却无意发现他的厌倦。失望的她在便签上写到“i guess i have always been deeply terrified to really be someones/wife/since i know from life one cannot love another/ erver,really”( 我猜在内心深处一直感到深深地惶恐,对真正成为某个人的妻子。因为生活告诉我一个人不可能爱上另一个人。永远不会,真的爱上。)
宗可上演艺学校,上文学课,学习表演,藏有四百本书,你不会见过另一个女演员有这样多手捧书籍的照片。她和麦卡斯勒交谈,热衷女权,反对原子弹。她写诗,信件措辞优美,哪怕是抒发内心难以表露的无助。她努力和内心的无助痛苦抗争,她写道:“我不再是那个孤独的小女孩。”
琼和宗可有另一个名字,玛丽莲·梦露。
玛丽莲·梦露是人们心中性感的代称,是沃霍尔的缪斯,是黄金时代的蒙娜丽莎。
人们以为她是快乐的。她怎么就死了呢。
玛丽莲·梦露的灵魂是一只蝴蝶。
她在寻找一根刺,尖利到可以穿透心脏,让她不用再痛苦的飞翔。
这份手稿的名字叫【fragments】,与其说是她生命中的碎片,不如说是她翅膀上的芳尘。
然而蝴蝶知道,如果被手指捏紧了翅膀,她就失去了能够让自己飞翔的神奇芳尘。蝴蝶的噩梦,是它们翅膀上的芳尘,同样存在在它们身体里。值班的昆虫学家打开了它们的腹部,芳尘溢了出来——
斯特拉斯伯格和他的助手霍恩伯格,他们把我开膛破肚,里面空无一物……唯一看到的,是细碎的锯末——像在锯一个布娃娃……锯末喷洒着,桌上,地上,到处都是。
她就这样不声不响的飞走了。
再见了,诺玛·琼……
挣不脱的孤独
是你最难出演的角色
痛苦是你付出的代价
甚至在你里去的时候
媒体也不愿放过你
所有的杂志如出一辙
玛丽莲死的时候赤身裸体。
《玛丽莲·梦露私密手稿》读后感(三):风中之烛
1962年8月5日芳龄36岁的玛丽莲·梦露香消玉殒,这位”性感女神“一丝不挂地离奇离世。她的死也许并非仅是服用药物过量那么简单,她与美国总统肯尼迪和他的兄弟罗伯特的三角关系,在之前被两人抛弃,她有本枕边日记上面记录着生活,其中有不少涉及着国家机密,是自杀还是政治谋杀,至今莫衷一是,谁也无法给出答案。
这位原名诺玛·简·贝克的女孩,作为私生女,一出生就孕育着不幸,她的母亲是电影剪辑师,有两次失败的婚姻、被上司始乱终弃。梦露的童年在颠沛流离中度过,9岁时母亲被关进疯人院,她呆过孤儿院,相继在12户家庭生活过,这期间还被一位继父性侵犯。16岁她不想再回到孤儿院,匆忙结婚,嫁给了的詹姆斯,两人无话可谈,她也并不爱她,四年后两人离婚。
梦露最早做过降落伞工厂的检验员,后被摄影师发掘,开始封面女郎生涯,为了生计她接受汤姆·凯利为她拍摄了数张裸体照,获得微薄的五十美元。后来此事败露令她面临身败名裂的危局,由于媒体作用和观众对她早年坎坷的包容,反而使她名声骤增.梦露和简·拉塞尔合作的《绅士爱美人》,两人将手印脚印留在好莱坞人行道潮湿的水泥地上。
她的第二次婚姻是棒球明星乔·迪马奇奥,两人的婚姻只维持半年多,乔经常探班,他个性善妒,忍受不了她在男人面前卖弄性感,觉得自己的老婆被偷窥,观众非常熟悉比利·威尔德回影片《七年之痒》这部电影令她大获成功,其中梦露站在纽约莱克星顿大道地铁口上,捂着裙子不让走光的镜头,却成为她与乔婚姻结束的导火索。
她的第三段婚姻是跟剧作家阿瑟·米勒,这场婚姻也是个悲剧,梦露多次流产,她疯了似地想当妈妈,然而她可能不具有生育能力了,其实在她第二次婚姻后梦露一方面不愿意被看成花瓶,报名参加演艺培训班,可人们只注重她的身体,导演也没给她像样的角色,当她谈到自己想提高演技时获得的只是讥笑。那时她为了获取角色,用身体为交换,与好莱坞高层绯闻不断,那些男人中大部分只迷恋她的身体,利用她的性感赚钱,对她无情的盘剥、没有真正对待她,梦露换来的几分钟的镜头更多的伤害(4次小产,7次人流)。她跟大名鼎鼎的阿瑟·米勒结婚时演艺事业下滑,阿瑟·米勒为她独身定做的《乱点鸳鸯谱》也未能令她挽回颓势,她在影片中演的一塌糊涂,票房上彻底以失败告终。
她一生渴望得到家庭的护佑而不得,想做个母亲的小小渴望也成为泡影,人们只看到她在镜头前光彩照人,背后却不知她要不断找心理医生,唯有靠酒精和镇静剂等多种药物才能活下去。她也像母亲一样进入了疯人院,可媒体还是不放过她,他们都在医院门口要采访拍照,报纸上的她负面消息缠身,完全是疯女人的形象,这些简直将她撕成碎片。肯尼迪兄弟为了政治前途依然将她抛弃,她黯然而死,这位“性感女神”虽然性感到骨子里,但是从未获得过完整的爱情。她当明星,想让人们爱她,她对金钱并不是太热衷,年老的好莱坞的大股东约翰尼·海德,在《彗星美人》里的角色就是她为梦露争取的,多次向梦露求婚,为了和梦露在一起,和妻子离婚,并告知愿意将庞大的财产留给她,梦露选择了拒绝。没几个月海德去世,梦露为此深受打击,并为此自杀过。
艾伦·约翰爵士有一首歌名为《风中之烛》风靡世界,这首歌在英国戴安娜王妃葬礼时改为《再见,英格兰玫瑰》演唱,其实这首歌是他1973年为玛丽莲·梦露创作。今年5月份法国戛纳电影节海报上面,采用了德国已故摄影师奥托·贝特曼拍摄的梦露吹生日蛋糕蜡烛的黑白照片。电影节组委会说,海报上的梦露正在庆祝生日,“这个生日也可以是戛纳电影节的生日”。戛纳电影节选择以这种方式向这位美国传奇影星致敬。梦露从未在戛纳电影节亮相过,与戛纳的交集仅限于影片《彗星美人》。这部影片在1951年获得特别评委会奖和最佳女主角奖,但梦露在其中只扮演了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开幕式上,美国摇滚乐队The Gossip翻唱了《风中之烛》。“永别了,诺玛·简,虽然我完全无缘认识你,但你能高雅地洁身自守,无视你周遭的人都已奴颜卑膝。他们如同木作里爬出的蛀虫,整日在你的耳边细语影响你;他们把你送上刑台,他们还要你换姓改名,我总认为你的一生,就像是风中之烛。不知道有谁能够让你倚靠,好让你遮风避雨……孤独教人难熬,那正是你一生扮演过最艰难的一角”。玛丽莲·梦露芳魂缥缈四十载,我们听到这首歌、看她的影像、回放她的过往,仍不免动容。她的烛火虽早已烧尽,但她传奇将继续流传下去。
《玛丽莲·梦露私密手稿》读后感(四):梦露 | 表演是我的生命
一
似乎从出道开始,在经由电影和媒体联手塑造的公众形象中,梦露便被视为花瓶、性感的符号。甚至直到今天,这一刻板形象也依然在延续。“男人们愿意花大钱买我一个吻,却没人愿意花五十美分了解我的灵魂。”而她更希望自己是个“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不让观众失望的演员”,她对表演一向抱着非常虔诚的态度和十分坚定的信念,甚至认为“表演是我的生命”。
还是个孩子时,我就立下做演员的志愿。我常年玩着表演游戏,直到以此为业。当演员是我梦寐以求的梦想,是我这么多年来一直等待的,我必须成功。表演是件金光闪闪、美丽的事情。就像诺玛·简(梦露的本名)曾经在梦中看到的五彩斑斓。它不是艺术,而像是一种游戏,能够让你从无聊的世界走出来,进入一个缤纷的世界,光是想想这些,你的心就跳动起来。这种强烈的愿望,与她惨淡孤独的童年息息相关。作为私生女,梦露从小就没有爸爸,妈妈则因为要养家而一天到晚都在工作。所以童年的梦露一直被寄养在不同的家庭或是孤儿院,贫穷、孤独、卑微,让她的童年生活小心翼翼、充满紧张。因此,对镜幻想,便成了她逃离残酷现实的一双“翅膀”,因为“幻想让我的生活更轻松”。而这,正是表演游戏的雏形。
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我就愿意把自己当成是梦游仙境的爱丽丝,对着镜中的自己奇思妙想。镜子可以变得很神奇,特别是当你在它面前假扮成别人的时候。二
为了实现演员梦,她如饥似渴地学习,台词课、舞蹈课、戏剧课、演唱课,等等。甚至在汉堡与表演课发生冲突的时候,宁肯挨饿也要学习。
由于要支付表演课的费用,我常常空着肚子去上课,做演员是我的人生志向,我必须不断地让自己提升和进步,向自己同时也向他人证明我绝不轻言放弃。这些课程每次一美元。你可以用这一美元买一双丝袜和一个汉堡。但是丝袜与汉堡永远无法让你成为女演员。台词课程可以。所以你露着腿,空着肚子,念着这些词语:“向你致敬,欢乐的精灵。”她曾跟随娜塔莎•李斯特学习台词课,并在娜塔莎的推荐下,开始读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的书。休闲时光,她不是在上表演课,就是在家读书。
1960年接受法国记者乔治•贝尔蒙采访之际,梦露谈到她最初从影的经历,“在电影的首映式、记者招待会和酒会上从来没有我的身影。很简单:我在学校上课!我一直没能完成学业,后来我进了洛杉矶南加州大学。晚上听课。白天就在剧组演些小角色赚生活费。我听文学史和美国历卡尔•史,读了很多名著。”她的书柜有400多册藏书,经典名著(弥尔顿、陀思妥耶夫斯基、惠特曼)和当代作家的作品(海明威、贝克特、杰克•凯鲁亚克)都有。
梦露非常注重表演技能和文化修养的提高。在每周已经可以收到7000多封观众来信的爆红时刻,她依然选择把大部分收入都投入到学习中。
上帝啊,我多么渴望学习!渴望改变,渴望提升!其他什么都不想要。我不要男人,不要钱,不要爱,只想要表演的能力!当灯光打在我身上,镜头对准我,我突然认识了我自己。我将工资花费在戏剧课、舞蹈课、演唱课上。我买书来读。我偷偷带走剧组的剧本,独自站在房间里的镜子前,通宵朗读。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我爱上了我自己——不是当时的自己,而是未来的自己。三
在刚当上演员的时候,她选择去上迈克尔·契诃夫的表演课(从1951年9月开始,梦露25岁)。这位“最有才华的、有思想深度的、高尚的、幽默的”导师,对她的表演观乃至人生观都有不小的影响,并且让表演与她自己联系了起来。
作为迈克尔的学生,我不仅学习表演,还学习心理学、历史,以及艺术鉴赏。我上了十二天课。迈克尔讲授角色的人物性格和扮演他们的多种方法。我从未听过如此令人着迷的授课。每一次他开口讲课,世界就变得更加宽广与精彩。在迈克尔·契诃夫家里与他一起表演,比在任何电影里演出都让我兴奋。表演变得举足轻重。它成为一种只属于演员的艺术,而不是属于导演或制作人,也不属于电影投资人。这是一种将你转变成另一个人的艺术,能丰富你的生命,提升你的智慧。我一直热爱表演,努力学习表演。但是,与迈克尔·契诃夫在一起,表演不仅仅是一种职业。它变成一种信仰。迈克尔让梦露意识到,在电影公司里她不过是个“性的兴奋剂”,所以她开始自我觉醒,努力与电影公司抗争,“我想要成为我自己”。
1954年,28岁的梦露已然如日中天,为了与制片公司为其制定的性感路线抗争,为了“成为自己”,她毅然离开好莱坞,前往纽约,成立了“玛丽莲·梦露制片公司”,并决心从此以后将自己选择角色。
1955年,29岁的梦露定居纽约,开始去著名的演员工作室上课,并接受李·斯特拉斯伯格的私人辅导。无论取得多高的成就,她总是渴望继续学习。在拍《巴士站》(1956)的时候,她又邀请李的妻子宝拉以私人教练的身份进组,指导她的表演,这种指导一直持续到她的最后一部影片《不合时宜的人》。
生前的最后几个月,在和摄影师乔治·巴瑞斯聊天的时候,梦露总结了她的演员之路,这对今天的我们依然充满启示:
当有人问我怎么成为一位好演员时,我感觉唯一值得告诉他的就是从我的星路历程得出的一些经验。即:永远做你自己,保持个性;跟着真我走;勤奋好学,追随良师;相信自己,乐观向上。参考资料
《玛丽莲·梦露:我的故事》:【美】玛丽莲·梦露 著;宋慧 译
《我行我素:玛丽莲·梦露自述传记》:【美】乔治•巴瑞斯 编;刘淑芝 译
《玛丽莲·梦露私密手稿》:【美】玛丽莲•梦露 著;经雷 译
.本文首发于山下学堂公众号,发布时稍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