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书生襟抱本无垠》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书生襟抱本无垠》的读后感大全

2020-11-07 02:04:5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书生襟抱本无垠》的读后感大全

  《书生襟抱本无垠》是一本由张晶萍著作,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233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011-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书生襟抱本无垠》精选点评:

  ●2016第一本书。学年论文参考资料。其实很喜欢这种用白话文来写的传记,但是至少标个出处啊……

  ●比小说真实,比论著生动。写的是杨度,展示的却是一代书生的命运。

  ●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P33;“丑女常美婿,奇女多庸夫。世人虽自媚,安足配彼殊!”——杨度,P57

  ●传闻攒的生平吗?不好好考证,前头还说如何如何,后面却说这将是个谜。两星是给杨度的。

  ●因为爷爷说对杨度很感兴趣,我就从图书馆挑了一本最薄的书带回家了,回了学校之后也没着急还,自己翻了翻。结果有天看着看着有人过来说,他绝对是个穿越者啊,早年认识的人后来都发达了……啊人与人的感受差距真大啊。不仅因为我在写三国小说的缘故而乱世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吧,有才华的人与有才华的人会相互吸引,这很正常啊。我看到的是一个可悲者。年少轻狂,又和好如初,三度军宪,每次都功败垂成,看着自己希望扶持的人先于自己去世,愧对恩师,经商破产,钻研佛理,最后救人不成……能一直努力着的话,就不会不幸福吧。

  ●K827/4902-6

  《书生襟抱本无垠》读后感(一):伯乐难求

  且不说杨度追求的君主立宪在中国是否行得通,但杨度的才能没有充分发挥,在于他没有遇到真正的“良人”,他看中袁世凯力挺袁世凯,但袁世凯至始至终都没有把他放在重要的位置,屡次与重要的任职擦肩而过,并不得志。而他追随袁世凯却也并非贪功名,实为救国救命,才以国士自居,这从他与孙中心之间的承诺便可知,谁的见解能救国就支持谁。

  年少的杨度曾一度看不起梁启超,但经过日本留学,眼界大为开阔,对梁启超也产生钦佩之意,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成长与眼界需要有一定的经历,切不可为井底之蛙。

  杨度为袁世凯谋事实颇为失意,于佛理中寻求精神超越,最终以佛理入世。这一番参悟实为难得。虽说后来杨度有淡隐参佛之意,但仍旧心系天下,不断寻求救国之策,最后参入共产党,在人生后几年为共产党贡献颇多。

  书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不断以今日之我攻昨日之我“,且不说梁启超是否真为真理而这样,但至少这句话还是很正确的,一切不断在改变,我们应该随时更正自己,寻求更加符合自己或者更加正确的想法、意义。

  最后吐槽一句,历史教科书真的很敷衍......

  《书生襟抱本无垠》读后感(二):书生的作为

  世人评价书生多用“百无一用”一词。所以,对于近代历史,大家都知道辛亥革命,知道袁世凯,知道杨度的却不多。杨度一生努力,虽然也曾风涌云起,却最终所成无多。其命运和作为,既有浓郁的个人色彩,也有着明显的时代特点:当时代起伏,社会跌宕,书生你我何所思?你我书生何所为?

  尽管书生常常被嘲“书生意气”,或“书生傻气”,但几乎所有的书生都有着“书痴自谓不痴”的自信和怀抱,尤其是在“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儒学社会,书生更是有着“一身所学为天下”的天然使命。从研究帝王学,到自费留学日本;从开办金铁实体,到为君主立宪奔忙;从委屈调停拥帝制,到悄然消隐做清客……杨度一生名分多变,遭遇坎坷,更是遭人冷眼,被人辱骂。然其胸怀始终未变。蔡锷将军临死前写下遗书,为尚在“通缉”名单上的杨度“开脱”,其言语,可谓客观,可谓真:杨度以往倡导君主立宪,他依附袁世凯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一般的攀龙附凤以谋求荣禄的人是不一样的。希望政府能够为国惜才,宽恕杨度。

  对历史人物的“同情之理解”,是作者写作《书生襟抱本无垠:近代风云人物杨度》(张晶萍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基本态度。在众多细节面前,我们往往会发现历史标签的粗糙和野蛮。就像,对于书生,我们的误读是显而易见的。纵观杨度一生,真是为自己所求甚少,若要过舒心日子,捐个官开个店足矣,犯不着远渡重洋奔走各地。

  杨度的一生,应当是近代仁人志士探求救国之路的缩影,只不过他选择的是另一条平静的,改良的道路。这一书生“襟抱”,在“以成败论英雄”的目光里,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当看看杨度“书生襟抱本无垠”!

  世人都知梁启超,知道《少年中国说》,知道“少年强则中国强”的道理。却不知杨度,不知还有杨度的《湖南少年歌》,那熊熊烈烈的正是书生情怀:

  中国如今是希腊,湖南当作斯巴达。

  中国将为德意志,湖南当做普鲁士。

  诸君诸君慎如此,莫言事急空流涕。

  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死尽。

  ***

  《书生襟抱本无垠》读后感(三):虽蜉蝣,争逆旅

  如果说中国历史上哪个时期最乱?民国恐怕要算一个了!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十年,而中国却经历了从封建帝国到军阀混战、从闭关锁国到东西交汇、从帝制到宪政、从皇帝到总统。。。这林林总总的事件中,总有那些为了民族复兴而抛头颅的武将、洒热血的文人,在众多摸索者中,有这样一个人——杨度——也是本书的主人公,他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最为灿烂之前的黑暗,也在痛苦与欢愉中几经坎坷,经历风雨,在非议与责难中走完一生。

  杨度整个一生的经历,与他师承王闿运有很大的关系。王闿运是精研帝王学和纵横术的大师,因此杨度也深受影响,这就奠定了杨度一生总在风口浪尖,与政界割舍不断的关系。很多时候,那些居于高位的人对于杨度这样的“帝王师”更多的是采取“为我所用”的策略,你能够为我的所作所为找到适当的理由和借口,你就有利用价值,否则就会弃之如弊履。

  一生中,他与包括末代皇亲国戚、变法精英康有为梁启超、袁世凯、孙中山、杜月笙甚至周恩来都有过深入的交往,但是往往郁郁不得志,究其原因,很多时候“理念的统一未必就能保证合作的成功,人事的和谐可能更加重要”。因此我们目前的大小书店里面林林总总的都是与人相处的书籍,恐怕更多的也是这个原因。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1907年,杨度在东京创办的《中国新报》刊发了自己的长文,题目是《金铁主义说》,全面论述了对于中国当时的现状、问题和出路,时光虽然已经过去了百年,可是其中的精髓现在读来仍觉很有裨益!

  在谈到如何改造中国的经济、政治制度的时候,他认为:“对内求自立,对外求自存。对内如何求自立?他主张富民,工商立国,扩张民权,有自由人民。富民是强国的基础,工商立国则是富民的具体途径。对外如何求自存?他主张强国,军事立国,巩固国权,建立有责任政府”。基本上是一针见血,在100年前提出的富民强国策略真的是对症下药,只是这期间又耽搁了几十年的光景。

  对于当时时局的分析,他指出:“中国目前虽大却弱,就在于中国政体是专制政体,中国的政府是放任政府。所谓放任政府就是对内惟知窃财,对外惟知赠礼”。这样的国家真的很难强大起来,因此领导人都应该避免国家出现这样的情况。而且在清末那个动荡的年代,杨度与他的很多好友有着不同的救国理念: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孙中山主张推翻清政府、革命排满,而杨度转向了理性改良的君主立宪道路,他追求的不是推翻现行的政府,而是迫使现行的政府进行改革,快速转变为近代国家,他的基本原则就是现在我们所采用的“不折腾”。

  现世的失意必然导致后来杨度专心修禅,一心向佛,希望自度度人,基本上经历了大多数中国文人所经历的“青年儒、老年佛”的信仰之路。1931年,杨度为了杜月笙家祠的落成典礼,操劳过度,于9月17日离世。在他辞世后,他与共产党秘密接触并且为共产党提供了众多情报并且最终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身份才慢慢的浮出水面。

  如浮萍一般,在清末民国的风雨中浮沉,视宇宙如逆旅,终归去。

  帝道真如,如今都成过去事;

  医民救国,继起自有后来人。

  这是杨度临终前为自己题写的一副挽联,是他对自己一生比较客观的总结,也道出了对后人的殷切希望。一生追求帝王之学的杨度,终于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功罪且无论,自有文章惊海内;

  霸王成往迹,我倾河海哭先生。

  无论毁誉,用心走过!

  《书生襟抱本无垠》读后感(四):杨度的君宪救国梦

  杨度的君宪救国梦

  ——读张晶萍《书生襟抱本无垠:近代风云人物杨度》

  杨津涛

  刊2012年5月7日《长沙晚报》

  世人论史,大都说梁启超“善变”,不断“以今日之我,攻昨日之我”。他从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出走海外时的保皇党,而成为民国政府的总长,后来袁世凯、张勋复辟帝制的反对者。但与他的老朋友杨度比起来,梁任公简直就成了大巫面前的小巫。杨度曾是晚清的立宪派、共和国的拥护者、洪宪帝制的谋主、孙中山的合作者、张宗昌的总参议、杜月笙的座上宾,以及中国共产党的秘密党员。我以前曾撰有一篇小文,说梁启超终身在变,唯有一颗爱国心是不变的,这话用在杨度身上也同样适合。那些汲汲名利的政客,朝秦暮楚只为飞黄腾达,而杨度固然也欲开创一番事业,实践自己的“帝王学”,但归根结底却是以救国为目的的。恰如张晶萍所说的那样,“从古老的帝王学,到近代资产阶级宪政思想,到共产主义,杨度思想的变化正是近代仁人志士探求救国之路的缩影。”

  讲述这位近代湖南才子的书,当然首推唐浩明三卷本的小说《杨度》,他以杨度一人为线索,展现了整个时代的波澜壮阔。除此之外,杨度的传记却并不多,而学术性质的就更少之又少了。史学学者张晶萍的这本《书生襟抱本无垠:近代风云人物杨度》就是摒弃文学虚构的一部信史。本书篇幅不大,语言流畅,且严守有一说一的原则,不做夸张叙述,使之成为普通读者认知杨度的一个上佳读本。

  杨度一生几变,但只有一个烙印是“刻骨铭心”的,那就是“君主立宪”,因而在张晶萍的书中对此问题也给予了特别关注。早年留学日本时,杨度曾在横滨与孙文纵谈国事,相互钦佩。那一次,杨度对孙文说,“吾主张君主立宪,吾事成,愿先生助我;先生号召民族革命,先生成功,度当尽弃其主张,以助先生。”1907年,杨度返回国内,开始投身于自己所主张的君主立宪运动。由于张之洞与袁世凯两位重量级人物的联名保荐,使杨度得以跻身宪政编查馆,负责起草有关“预备立宪”相关法令,因而被张晶萍称为“清末宪政首席设计师”。只是历史没有留给清廷机会和时间,很快辛亥革命爆发了。

  因为革命声势的浩大,以及袁世凯的知遇之恩,杨度暂时舍弃了君主立宪的理想,主张建立共和国,拥护袁世凯出任南北统一后的大总统。但是当民国政局日渐混乱,以至“民国不如大清”的舆论尘嚣四起时,久已沉寂的杨度东山再起,发表《君宪救国论》,宣称中国必须要有一位英主,如德国威廉一世,日本明治天皇那样“以专制之权,成立宪之业”。袁世凯无疑就是杨度心目中的不二人选。需要说明的是,在当时期望先建立威权政府,再向民主过渡的人,还包括梁启超和孙文,前者有“开明专制”论,后者发明了“训政”学说,只是杨度向前多走了一步,他要的是名实归一的皇帝。结果我们都知道了,袁世凯在众叛亲离中死去,杨度则成了被通缉的“帝制祸首”。

  这次失败后,杨度依旧不改初衷,他对来访的记者说:“政治运动虽然失败,政治主张绝不变更。我现在仍是彻头彻尾主张‘君宪救国’之一人……十年以前,我在日本,孙、黄主张共和,我则著论反对。我认共和系病象,君主乃药石,人民违疾忌医,实为国家之大不幸……除君宪外,别无解纷已乱……”他最后表示,“俟正式政府成立,我愿赴法庭躬受审判”,当真是一副好汉做事好汉当的气魄。

  杨度的君宪梦到此还不算终结,在袁世凯死后他一度支持张勋的复辟主张。但当张大帅在北京请出小皇帝,恢复大清的时候,杨度料定如此草率行动,断难成功,再加之杨度理念与张勋、康有为有所不同,所以在溥仪再坐龙廷的第三天,他就发表了一通《反对张勋复辟公电》。张勋失败后,杨度对友人说,“我三次想实行君宪,时机都不错,主张都不错,以主持者之不行,都遭到失败,亦所谓天不从人愿耳。”第一次他主张清廷立宪,这是大功;第二次撺掇袁世凯称帝,这是大过;第三次张勋复辟,他置身事外,无所谓功过。因而在君主立宪一事上,杨度基本上是功过相抵了。自此以后,杨度埋首学佛,即使偶尔干涉政治,也都不再亲力亲为了。

  张晶萍《书生襟抱本无垠:近代风云人物杨度》一书中除了叙说杨度的政治活动外,也涉及了他的家庭生活和社会交往,讲到杨度与戏子采菱的一见钟情,他开办的华昌公司惨遭破产,以及晚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相关史实。因而,通过这本不是很厚的小书,读者就能大致了解杨度的生平事迹和思想内容了。1931年,杨度在上海租界辞世,死前留下自挽联:“帝道真知,如今都成过去事;医民救国,继起自有后来人。”正可为这位“旷世逸才”(袁世凯语)盖棺定论了。

  http://cswb.changsha.cn/html/2012-05/07/content_18_3.htm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