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名著的读后感大全
《中国史学名著》是一本由钱穆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376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01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史学名著》精选点评:
●前几年读的,开启阅读传统文献的启蒙之书。
●钱穆先生认为中国史学独步全球,这本书里回顾了中国史学的发展脉络,对国史经典一一进行介绍,包括体例、成书背景、学术成就等等,还包括对作者的点评
●受教
●这本是之前跟同老风读完的,钱穆先生于此书中多有金针度人之说。读完之后会继续读一读前后上下左右之书。
●年纪大了
●这才发现,原来期中考阅读是从这里出题的
●跟同老的风,再读
●受益匪浅
●讲稿,颇多治学引导和课上牢骚。
●开眼界,指明路。相识恨晚。
《中国史学名著》读后感(一):清史以后的正式在哪
书中钱穆希望学生们能写民国史,希望有后来者能延续史学。可清亡至今,可有能让人信服的民国史,共和国史?难道将来只能以《剑桥民国史》和《剑桥共和国史》作为若干年后的历史系教材?当然,若干年后可能大众觉得百度之即可,或者揭秘XX之类的也是足够。
《中国史学名著》读后感(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点
1.《中国史学名著》以书为载体,将书后面的作者和时代的学术风貌融入进来。整本书按照夏商周开始到清代结束,将史学名著、史学家、史学学术三位一体有机结合,可以说是一道美味的中国史学大餐。 2.这本书是钱穆先生在台北中国文化学院历史研究所给博士生上课,课程录音整理而来。看书时先生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通过书能感受到钱穆先生上课时候的氛围,书中每一本名著的末尾结束基本都是:今天就讲到这里,然后我也跟着下课了。 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点。如果在史学上有兴趣爱好,钱穆先生是很好的引路人,跟着他走确实能在史学方面有所收获,他一生都在教书育人著书立说,是一位比较纯粹的学人,某种意义上还有中国传统士的风范。 4.读《中国史学名著》其实也是在观书识人,史学著书立说要具备史才、史学、史识、史徳,才学识徳兼备才能写出最佳的著作。司马迁的《史记》、杜佑《通典》、欧阳修《新唐书》、司马光《资治通鉴》等皆是上层之作。 5.若问读历史到底有什么用? 我的理解是,读历史等于是给我们开了上帝视角,站在一个历史高度看过去、现在、未来,视野是不一样的。 6.历史的时间跨度足够长,用历史眼光来看待我们自身的境遇与问题,放到一个足够长的时间维度去思考,会发现这都是阶段性问题,都会过去,人会变得更加坦然。 7.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自觉与文化传承,若不能主动学习,对脚下这片土地的过去一无所知,何来文化自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文化自信是通过人来体现的。
《中国史学名著》读后感(三):钱穆与前四史
钱穆一生虽然几乎跨越整个20世纪,但他史学思想的形成却主要是在民国初期,因而受古代中国传统史学和新史学的影响不少。因此,其学术脉络,无外乎上述两种。但20世纪的新史学并不是传统中国史学的现代化,而是西方史学的传入,尤其是科学史学对中国史学现代化的影响最为巨大。钱穆能够从学术边缘地域的苏州进入学术中央的北平高校,其原因就是主动接受和应用了新史学所提倡的方法。但在接受新史学的同时,无论是其价值还是方法,都又保留了中国传统史学的特色,因此,钱穆的学术,在20世纪既不为新派所容,又与传统不同,自成一路。因而他既不能容于中央研究院,也不会同意签署《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他崇尚儒家和传统,但又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新儒家。但在崇尚儒家和传统之外,钱穆也不能脱离时代,而是借许多新的思想资源去认识和评价传统,形成他特有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对于前四史,就可见一斑。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前四史”,历来都受人重视,以至于现代史学中,往往也会将此四书列为史学必读书目。但是钱穆对这四本书的组合却并一定认同,乃至于他对这四本书的评价,如果用今天的思想资源去认识,有一种后现代的倾向。钱穆虽然没有在文字中明说,但是隐隐透露出一种怀疑,似乎认为这四本书被人重视,并不是说四本书的价值都很高,而是因为读的人多了,因此逐渐形成了一种观念,甚至他自己都想做一番“知识考古学”的工作,将这一概念和观念的起源和演变做一番梳理:
在《十七史》、《二十四史》中,特别受人看重的就是这四部。我没有查过《四史》一名究竟什么时人才提出。可是我们可想见,汉有前汉、后汉,既有所谓两汉,读了《前汉书》,自会读到《后汉书》,因此班孟坚的《前汉书》和范晔的《后汉书》就常成为我们同时并读的书。因此应该就有人把《史记》和《两汉书》合并在一块,称为“三史”。(《中国史学名著》,九州出版社,2011,127)
而《三国志》之所以被并到“三史”中,按照钱穆的意见就是两本书里有很多人物本来就是重合的,比如董卓、袁绍这些。同时,蜀汉被认为是两汉的宗室,所以蜀汉灭亡,两汉才是真正消失,所以研究两汉,自然会去读《三国》,因而,《三国志》也就并入“三史”,成了“四史”。
综合钱穆的意见,做个大胆的推测,其实就是这四本未必真的就是都有独特的史学价值,不读不行,而是因为古人读的多了,读历史的一般都是先读这四本书,并且这四本书在历史内容中高度相关,于是就有了 “前四史” 这个说法。
至于“前四史”中,最有价值的,最应该读的,应该就是《史记》,钱穆对《史记》的推崇,一个是因为它在中国史籍中开辟先河的特殊地位,第二就是《史记》拥有的独特的史学价值。因而在《中国史学名著》中用了三个篇幅来讲《史记》。他对《汉书》其实颇有微词,认为远不及《史记》,甚至认为班固人也比司马迁差劲多了,篇幅相对来说也安排的特别少,而且重点放在了评价班固这个人上。对于《后汉书》和《三国志》,其实他觉得就已经没有读的必要了。因此,他对前四史的看法,我们整个抄写下来,就是这样的:
所以诸位读历史,最好还是先读《史》、《汉》,或《四史》。最好《史》、《汉》一起先读,读了《史记》不读《汉书》还不够,《汉书》才是断代史的第一部。但读《汉书》不读《史记》更不够,因许多大体例都由《史记》定下。至于《后汉书》与《三国志》,实际上已没有什么特殊可讲的,因他们都超不出《史》、《汉》这个大范围、大体例。
所以,车轱辘话说了一大堆,钱穆的意思就是你别读《后汉书》和《三国志》了,没用,除非你要研究这一段历史。《汉书》,你就凑合着读吧,不读也行,但是《史记》你必须读。
从对前四史的看法也可以看出,钱穆确实不是盲从各种传统的观念,而是有自己的看法在里面。他是史家,对于创新和开辟之功尤其评价高。
《中国史学名著》读后感(四):这是一本能引导读之者,于思想启悟开智,于史学初扼輗軏的好书。
我从未想成为一名史家,恐怕也不会去撰一部史籍。但这并不即可以说,史学就此和我无干。人的一切知识和经验源于历史,人也在用着这些知识和经验改造着现在。此时之现在,即是下刻之历史,所以不知史,则不知现在、未来,若无现在、未来,则世界安在;不知史学,则不明人伦大义,若无人伦大义,则社会安在?
钱先生这部书是一本目录,告诉我们史有何书;是一部学案,告诉我们各书的偏正优劣;是一个训勉,告诉我们读书学问的方法。 钱先生这部书,从国家治乱兴亡,民族文化传续,学人修身致用三个方面,提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不应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割裂开来,有摒弃,有因革,才能使中国走上一条正确的路。而这一切的智慧,都记录在中国灿若繁星的历史著作中。钱先生把这些著作,取其精要,扼引旁支,以先后为序呈现于我们面前,文里行间若然看到一条实实的线,
孔子作《春秋》,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
史公作《史记》,究天人之际,明古今之变;
蔚宗作《后汉》,因事而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
欧阳作《五代》,以治法而正乱君;
司马作《通鉴》,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此实乃中国史学承启四千年而不绝之神脉也。
此书以史学名著为题,备述经史典籍,网罗隐括,提要钩玄,纵览通辩,阐明枢要。但该书乃以先生在课堂所用的讲义编撰成书,因此先生的许多学术思想,治学方法亦载叙其间,略以记录如下:
(一)详释史学渊源:六经皆史,本于儒家,学分两干,治平心性。(P307 P325)
(二)阐述史学精要:史学三法:明史法、通史情、知史意(P148)
史业三端:考史、论史、著史(P85)
史者五质:史才、史学、史识、史德、文章(P318)
(三)概论治史方法:书分“记注”、“撰述”,前者为史料,后者为学说。章实斋说:“守先待后之故事,笔削独断之专家,功用足以相资,流别不能相混。”“有比次之书,有独断之学,有考索之功,高明者多独断之学,沈潜者多考索之功。”。(P309)
(四)纵论政制因革:杜佑说:“君子致用在乎经邦,经邦在乎立事,立事在乎师古,师古在乎顺时。必参古今之宜,穷终始之要,始可以度其古,始可以行于今。”(P169) 全盘西化要不得,腰斩历史乱之源。
(五)指明为学目的:通经致用活学问,训诂考据死学问(P124)
(六)阐述学术价值:学术兴衰于国家治乱并无正比关系(P192) 学术乃静脉,人文乃血肉,政治乃外肤。经脉存,则血肉健,纵使外肤偶有疮溃,亦能复原如初。此中国近百年,虽屡临危殆而始终不至亡国绝种之内因也。想现下,学术之风日渐日下,人文精神沦丧难复,一旦国家再遇动乱,其乱可知也,其治则未可知也。
(七)备言治学之术:心胸高阔。(P103)
济世爱人。(P207)
由博而约。(P80 P218)
通学不拘。(P16 P240)
文献兼顾。(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