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道德经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道德经的读后感大全

2020-11-09 02:04: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道德经的读后感大全

  《道德经》是一本由老子著作,岳麓书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道德经》精选点评:

  ●通读了一遍,争取全文背诵。

  ●指引人生走出迷途的书

  ●王财贵关于经典的一段演讲视频,使我坚信经典书籍之宝贵。《道德经》并不晦涩难读,这本书有解释和注释,很好理解。贵在难在,实践。

  ●贵柔守雌

  ●很哲学

  ●打卡团中每天从头到尾读1遍,连续100天。从昨天20150701开始。昨天第一遍用了大概23分钟,包括前面宝誥和后面的清静经。预期到100遍时应该一遍在10分钟以下。

  ●可以说:老子看穿了一切。

  ●永远经典有力量

  ●已经看两遍了,仍然没消化。

  ●我用道德经,谈了我的第一段恋爱,前半段。

  《道德经》读后感(一):知白守黑,为溪为谷,方证大道。

  易曰:天下殊途同归,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无为,佛教的止观似乎是一个道理,人坚持削减自己的欲望,保持一种虚静的状态,神仙不过如此,2000年前的老子其看穿了一切,人生的臃肿就是因为多欲。,人性的刻画。人的至高至低,都在老子的视线中,曾经中华文明是何等的自豪,甚至我们认为,这释迦牟尼似乎也是老子的传人,老子化胡经。

  《道德经》读后感(二):一点感受

  《道德经》最主要讲顺应自然,和辩证思维。 具体有无为而治,与世无争,谦卑,自省,以德报怨,淳朴,减少欲望…… 跟宗教有很多共同点。 对统治者的要求是无为而治,对普通人的要求是安心踏实做自己的事情,低欲望,淳朴,不让太聪明,国与国之间甚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自己都说我的道理很简单,能做到很难。 而且不是很清楚士大夫和文化人应该做些什么呢?既不是统治者,也不算普通民众……“无为而治”是不是甚至不需要知识分子? 如果只是顺应自然,我们学习和思考又有什么用?关于人生有什么意义这样的思考,又算什么?无和有是共存的,无意义和有意义又怎么理解呢?无欲无求,每个人真的可以健康快乐吗?这些都让我疑惑。 不过这个世界终究没有像这个伟大的思想家期望的那样发展。如果从辩证的角度思考,坏事可能变成好事,好事也可能变成坏事,那么这个世界到底发展成什么样又有什么关系呢?反正会变的。

  《道德经》读后感(三):何足道

  “道可道,非常道。”故以下皆何足道也。

处世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待人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养性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致虚极,守静笃。

  《道德经》读后感(四):《老子》读后感

  现今所流传的老子的书,分上下两篇,共八十一章。上篇说老子以前的时势,和那种时势所发生的思潮。老子亲见那种时势,又受了那些思潮的影响,所以他的思想完全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是对当时政治的评判。下篇则论述各种哲学问题。这书原来是一种杂记体的书,没有结构组织。今日最通行的版本有河上公章句本,王弼注本等。

  胡适先生在晚年的时候说,以后无论国内国外研究这一门学问的人,都躲不过一部书的影响。这部书就是《老子》,胡适先生所言非虚,老子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的始祖了。

  《老子》是一部“言道德之意”的书,是“明道之书”,也是一部以“道德”为基本论述对象的哲学著作。

  傅佩荣先生说,人生在世,智慧是一道门槛,无所谓高低,只看能不能跨过去。如果懂得《老子》,代表已经跨过了智慧的门槛,从此豁然开朗。

  我一直以为,有三种人适合学习道家思想。第一种是上了年纪的人,这样的人已经饱经风霜,阅历丰富,内心盈满见识,看事情非常比较全面,思想也比较深遂;第二种是聪明的人,从古自今,中国各个朝代的文人们都喜欢道家所体现出来的超然物外的思想。这些文人们非常亲近大自然、欣赏大自然、乐于与大自然沟通,比如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提到:“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第三种是内心不如意的人,这样的人一生可能遭遇许多的波折,做什么事情都不顺利,长期下来可能会对一些人生问题有深刻的体会,容易读懂《老子》。

  《老子》学说的思想内容富有深刻的生活哲学。什么是哲学呢?傅佩荣先生的观点十分有意思。他说哲学就是“澄清概念、设定标准、建构系统”。澄清概念就是要有自己的一套语汇和概念,比如一个东西叫“桌子”,往后每当看到“桌子”这个词,就会联想到具体的桌子。久而久之,一讲“桌子”就是指桌子,却根本不会去想实际的桌子是什么。傅佩荣先生解释这是由于概念用久了以后,丧失了它原来所指的真正实在的东西的功能,因此哲学家要重新设定概念。道家认为善恶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不同的人和事,时间和空间都会成为影响判断的标准,自认为善者,别人不见得这样认为,这就是判断标准的不同。最后要有系统,道家的系统是天人合一的系统,是将天与人联系在一起的。

  梁启超先生认为,五千言的《老子》,最少有四千言是讲的作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句是“常无为而无不为”,这种“无为”或“无不为”,表现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可以概括为一下几点:

  1、要看到“有用”,也要看到“无用”。《老子》书中的无字,许多当作空字解释,寻常人认为空就是无用的东西,但是老子引用了车轮、器皿、房屋等例子,说明空是有用处的。因此老子主张“无之以为用”,我们不能把老子的“无为”片面地理解为消极放任。

  2、为人处世“不持长”,“不居功”。老子说:“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持,功成而弗居。”老子曾反复讲过这句话,可见这是他的学说里比较重要地内容了。

  3、主张尽力帮助被人,反对侵占。英国哲学家罗素主张人类要更多地提倡“把自己所有的来帮助人”,这样许多人从自己这里得到了好处,自己的学问也因此进步,自己也过得快活,不会想着只是一味地占有,会想到付出。

  4、主张不争。一个人如果想要把一种事物据为己有,因此有争就出现了。因此《老子》强调“无所为而为之”,告诫世人“不争”,打破“所有”的观念,懂得“后其身外其身”地道理,为而不争。

  5、主张人要颐养性情。《老子》主张“无为”,主张亲近自然,认为一切“有为”的“知识”,刺激感官的“五色无音五味”的都是有害无益的东西,“为学日益而为道日损”,“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这是对《老子》中有关“用”的一些原则的归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