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闲情偶寄》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闲情偶寄》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2-03 03:17: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闲情偶寄》经典读后感有感

  《闲情偶寄》是一本由李渔著作,中国纺织出版的303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00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闲情偶寄》精选点评:

  ●可惜缺了些图稿~应该有更好的版本

  ●两个小时草草翻一下,10年后还想看的话就买一本

  ●这个男人闲的有点无聊了

  ●《闲情偶寄》其内容包含戏曲理论、饮食、园艺、养生等,奠定其文学地位的应该是戏曲演习及词曲创作。但是让人觉得其有生活情趣的是饮食、养生、居室布置、养花种草部分,热爱生活,善于思考的人。

  ●无需多言

  ●也只有真小资才能说出这么墨迹的话。

  ●李渔是个懂得生活且情趣的妙人

  ●有文化的书,自己读着难免要惭愧惭愧的。

  ●这人太全面了点。。。感觉翻译文笔一般,下回换个版本看

  ●有删节和更改

  《闲情偶寄》读后感(一):真性情的人

  说他是小资的祖先,有点抬高小资了。小资是一种资态,不是性情。而李渔,完全是生活的主人,不是生活的奴隶。观察事物细致入微,体验生活的方方面面,连每一种花的生长都观察了解得如此仔细,真是让生活在快节奏时代的我感到羞愧。我每天只顾着急急忙忙上班,没功夫细看路边的花草。上班忙的晕头转向,除了看电脑就是看报表,好不容易下班,还有时加个班。回家又是急急忙忙,连天上的星星和月亮都没有仔细看。风花雪月有时在生活中还是要有点,不然,生活的乐趣一点也没有了。没有闲情的人,只能看别人的闲情,空羡慕了。

  《闲情偶寄》读后感(二):闲情偶寄之雅趣生活

  《闲情偶寄》共分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论及戏曲理论、饮食养生、园林园艺、医疗保健、竹木花卉。器玩古董等多方面的知识,堪称一部中国古代生活的小百科全书,被誉为古代生活艺术大全,名列:“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整本书最大的亮点便在于它的新颖独特和寓意深远。以颐养部的“行乐”、“止忧”为例,从贵人、富人、贫贱、家庭、道途不同的行乐之法,教育大众以自己的身份为快乐的环境,从内心里快乐,并且多退一步,为他人着想的道理。从“止眼前可备之忧”和“止身外不测之忧”两方面教给人不忧愁的办法……所有的这些都蕴含着为人处世的大道理,其境界也不只是停留在器物层面,而是提高在精神层面了。

  《闲情偶寄》读后感(三):风流才子的傲娇

  我一直困惑一个问题:李渔和袁枚,哪一个更算得上“风流”这个称谓。如果同时追一个女孩子,不知道谁会成功?两人习性相近,年代也相近,但亦不是完全没有分别。记得袁枚好像在他《随园食单》里发过李渔的牢骚,大意就是“按他那个做法煮出来的东西还敢说好吃?”——或许是我的记忆夸张了,但按着他们二位的写法,这些烹饪方法我觉得看起来都很美味啊……好吧,就好像紫式部不待见清少纳言一样,袁枚那年头肯定没少被人拿来跟李渔比较,文人相轻,这也是好理解的事情。 我虽然见识不多,但内心客观一点看来,若论风流,恐怕还是袁大才子更胜一筹。李渔一生,不知为何,读来总有点迫不得已的风尘无奈味道。然而,客观归客观,大约是因为袁枚口口声声扬言大观园就是他家随园的缘故,我从一开始就总有点不太待见他。李渔呢,不止一次自称“园小如芥子”,所以后来才有《芥子园画谱》。有见识的人,自嘲总比自吹自擂更来得叫人觉得可爱些。 个人对吃没有什么兴趣,绘画音律,也都只是三脚猫工夫。但《种植部》里的内容,早早便在各色花木书籍里读到过,《水仙》一卷,使我印象极其深刻。矫情地说,李渔的花木审美颇有点不入流的地方,但与我又非常一致;因而读完,更加喜欢。 他写桃花,深谙桃花天真烂漫、自然初心之好,“你们这些大张旗鼓去赏花的傻缺,真以为这样就能看到桃花的好处?我才不相信呢。”非为这文人墨客口中的红颜薄命之花翻案;写兰花,“兰生幽谷,无人自芳——如果真的没人知道,那这话是怎么流传出来的?”简直是直接打孔老夫子的脸;写蜡梅与玫瑰,“人人都说过犹不及,可是它们生来如此,宿命里就是一往而深的性格。那何必强求要作中庸之道呢?”这一下戳中的就不只是卫道士了,更加大快人心。 他还写,如何在芭蕉上题诗,写到没地方了,一股雨水泼下来,帮他擦拭得干干净净,有如天助;专门设置两个房间,一个摆着兰花,一个不摆,在兰花的房间里呆久了,感觉不到香气了,就跑到没兰花的房间里“换气”,然后再跑进去,于是又觉盈香满室……间或还傲娇一下:“真是的,这可是我酝酿好久才得出来的方子,居然就这样透露给你们了,这下大家都知道啦。”看得人实在忍俊不禁。 这年头,好多人都说:日子太长,找伴侣势必要找一个有趣的人。什么是有趣呢,想来想去,觉得李渔就很有趣。不是陶潜那种躲在深山里,一边云淡风轻一边捉襟见肘的有趣;也不完全是沈复那种小日子安稳静好的有趣;他的风气里,带着点狷介,带着点疏离,带着点孩子气的自得其乐,也带着点沉浮于世间各色阅历的烟火气。我总觉得做人就该这样比较好,看起来混沌,实际上纯粹得很。还不是嘴上说说,心里念念的纯粹——且看他做菜,看他“买命”食蟹,看他临窗写芭蕉,都好像能觉察到一颗赤子之心,虽也有诸多瑕疵和不及之处,叫今天的我们看来不敢苟同,但对于一个傲娇系的大才子,也不像白居易那样祸害什么人的,还有什么更多要求呢?我等凡夫俗子,应该是已经够用了。

  《闲情偶寄》读后感(四):闲情偶然寄

  休假结束。期间每天困了睡,饿了吃,电脑识趣地坏掉了,电视没坏,但是我把机顶盒拿掉,谁也别看,快女除外。闲了游泳或者逛街,再不就是去图书馆借书,李渔的《闲情偶寄》,实在是把它当菜谱看,黄瓜忌太熟,茄、瓠忌太生,白菜如何做,蘑菇如何做,粥如何煮,那天做排骨,想看看李渔的做法,熟料避而不谈,只曰东坡谈在先了,“慢着火,少加水,时候到时自然美”,看得一头雾水,只好按常法做了。李渔是生活艺术家,后来的林语堂梁实秋等,能仿得一二分就满不错了。还是贝太实在,无论巨细一一讲来,做了排骨萝卜红枣汤,就是什么也不搁在一块煮,关键是时间长,果然滋味鲜美,兼可进补,实在是好东西。还有,前几天炖了猪蹄花生,炖的烂烂的,分批冻了,一次一小碗,偶尔晚间不吃饭,就吃这个,几天下来,和朋友见面,都惊呼气色好。买了AQUA的润肤水,导购小姐说了,要狠狠地用!以前用的太少了,这次用润肤棉,擦好多好多,感觉果然滋润许多。女人,亚亚说:“对自己要狠一点!”不知是哪里的广告词,他学了来,跟我学舌。类似的比如:时间不是问题,安全才是关键!是反对三分钟人流的,公交车上移动电视滚动播出,他就学会了。

  阳台上种的的龟背竹,从邻居祁爷爷家移过来时只有两枝,现在冒出新叶,天竺葵不知怎的,叶子总是黄,总是落,落得稀稀疏疏,花倒是有一两朵,蔫巴巴的,不精神,最茂盛还是绿萝和吊兰,不管都死不了,春芋的枝子,剪了几枝,插在水杯里,竟也郁郁葱葱,最喜欢那一盆栀子花,开过了花,剩下叶子,却每一片都像是打了蜡,绿油油的,虽然不复满室芬芳,却绿意葱茏。

  唉!除了购物,很难有什么能满足女人干渴的内心,帅哥也不能,到了一定年纪。购物若干,列示如下:银包一个,如图所示,很贵很贵,对我来说。但是亮亮的漆皮有梦幻色彩,一把年纪了,写实写得太多,需要偶尔梦幻一下子。乐扣乐扣食品盒四个(网购),收到货差点笑出声来,因为太小,简直tiny,佩服店家把照片拍得那么像大的,一个青椒,切成小丁丁,分了两个盒子装,很精致地进了冰箱。安玛莉凉鞋一双(网购),罗马式,很SM的感觉,跑到商场试了鞋号,按说可以了呀,怎么穿上还是有点小,胖脚丫子塞在鞋子里,更SM了,但是我发誓要把它穿大,因为换货很麻烦。白色淑女秋装外套一件,图略,很夏奈尔的感觉,要配珍珠项链和chanel或者LV包包,等我把一切配齐,再需要换的可能就是芯子里那个人了。银灰色短袖小坎肩一个,配吊带衫,或者吊带连衣裙,很好看,价格也不贵,是我的大爱。ODBO在打折,买了绿色流苏小方巾一条,天快凉了,像围嘴一样围在脖子里,很舒服也很布波。

  去学书法,推门进去全是黄口小儿,很尴尬,但是坚持坐下来了,从“一”和“二”开始学起,对面是JY的儿子,小胖子,白萝卜一样的小手抓着毛笔,已经开始写“三”了。眼看着爸爸一点点老去,却没有任何兴趣爱好,在沉默中度过剩下的光阴,想一想,自己也有老的那一天,也许很快,做一个李渔那样的生活艺术家不容易,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做一个生活艺术爱好者应该不难。

  《闲情偶寄》读后感(五):谁在愤怒?谁在屈服

  追忆中国文人所逝去的——读《闲情偶寄》

  李渔的《闲情偶寄》和沈复的《浮生六记》是我一直以来想读的两本书,以前在这样或那样的文章中应用其中的句子,总觉得清新淡雅,又没有文言中常有的晦涩造作,很是喜欢,便始终把这两本书列在预备阅读的书单上。如今读了《闲情》,三言两语说两句感想。

  《闲情偶寄》的扉页上,编者很打趣地写道:李渔是个落魄不第的穷书生,也是小资情调的追随者。

  小资是种情调,是种态度,无关钱财。而李渔,正是那个即使变卖了家当,也要在自家庭院里种上两株喜爱的花草的小资情调追随者。对于“小资”二字,似乎不少人带着不屑的态度,而在我看来,这代表着对生命的介入,对生活的仔细经营。如同李渔,若他生活在现代社会并且依旧保持着对生活的这般热忱,他可能会是好的美食家,也可能是厨师,懂得颐养之道,是营养学家、心理导师,爱赏花因而精于侍弄花草,热衷改造建筑,是优秀的室内装潢设计师兼园林建筑师,同时又可能是剧作家、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

  清朝的李渔永远不可能获得这些个名号,也不可能获得几张文凭几张证书,当然也不能给他带来一分一毫的收入,反倒是费时费财耗费精力,而若是他把这等小算盘都用在发财致富升官晋迁上,说不定也成就了一方霸业。然而那样的李渔便不再是李渔,他是李渔所以他全不顾此,全凭自己的心性爱好,关注每一个细节,做自己爱做之事,不追着名利跑,读书闲暇之时在自家方寸大的小园里散步,赏花赏石赏风月,哪里的景致不满意了随手侍弄随时改造,他的那一点闲情,那一点逸致,撑起了洋洋洒洒这么本书。这是本“闲”书,一本只有同样的“闲人”才读得下去的书。

  中国历代文人里面,有这样闲情的并不止李渔一人,李渔不过其中的极致,因成代表,至今已变成一种符号。当然我并不是要鼓励文人们都去侍弄花草,我从李渔的字里行间看到并被打动的,是那种“淡定”的气质,那种“即使明天就是世界末日,我也要种我的小苹果树”的气概——是的,是气概;我并不是要否定文人的社会责任,只是更坚定的认为好的作家必定要有陷入自我世界的能力,通俗点说,就是要定下心来趴在那里爬格子。

  事实上,淡定需要内心强大的力量与热情来支撑。

  令人惋惜的是,像这样的淡定,已鲜少在当今文坛见到了。像是自清末那鸦片烟雾缭绕之下,那一声声炮击之后,破了山河,碎了闲情,便再拼凑不起来了;60年代那一场文化浩劫,又把中国文人最后那点情调也磨没了,留下一声叹息,一群愤青。如果说那断层十年之后,愤青的产生是必然也是必要的,任何强权的压榨都必定要偿还,那么如今,80后甚至9后的“愤青”们又在愤怒什么呢?其中又有海德格尔一样的脑袋诞生了?恐怕只是文化惯性下假装的愤怒者。好吧,愤怒不是你的错,可是你的脾气怎么到了出版商面前就迅速缩成小绵羊了呢?

  苏珊•桑塔格:“相信文学的伟大性的存在,表明一个人的鉴赏能力依然完整。”那么如果写作者本身不相信文学的伟大性了呢?如果集体鉴赏能力出现了偏差呢?商业不会吞噬文学,它只是压缩了文学性,扼杀了“纯粹”。

  是谁在愤怒?放眼望去似乎每个人都在愤怒,却又好似隔靴搔痒。

  是谁在屈服?愤怒者转眼会为他们瞧不起的东西忙得焦头烂额。

  那么,剩下谁在写作呢?

  我不想承认纯文学已死,那么,就姑且认为她正在沉睡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