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金热》读后感锦集
《淘金热》是一本由柳美里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17.00元,页数:2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淘金热》精选点评:
●一部比较黑暗的作品,讲人性中的很多负面的东西都展现出来,虽然看似惊世骇俗,但柳美里只是把一些我们深埋起来的东西挖了出来而已……
●看自己老师翻译青春小说的感觉真诡异...
●翻译真好
●描绘的是社会阴暗背后的病态。
●不喜欢情节里的黑暗和暴力,但她还挺能写的
●柳美里小时候曾经被色狼侵犯
●孩子有了权利或钱力之后,心里的想法就会扭曲为糟糕的现实。
●有点黄很暴力很决绝
●一个少年虚弱的成长。最后的照片,就像凯恩心中的rosebud。其实都是内心底尚未长大却逼迫自己长大,渴求爱与被爱的人。
●一个很奇怪很奇怪的故事。。。
《淘金热》读后感(一):淘金熱
书的背面有故事简介。将百多页的内容,简化成一个情节:A杀了B。很杀风景。
看完全書之後, 發覺故事其實是很簡單的。但作者的描寫很細膩。連主人公的恐懼和不安都鮮活呈現出來。(當然譯者的文學功力相當深厚。讚...)
觸目驚心。且不說毒品、性交這樣的灰暗面在書中大篇幅地出現,就單凴少年主人公用長刀手刃親父,就超出了一般道德的尺度。
但我看來並不覺得噁心。反而有點喜歡這樣冷酷且真實的少年。
其實活得久了你會發現,現實中並沒有完美無暇的好人存在。每個人都有醜惡骯髒的一面。所以有些連續劇中,單純無心機但一世好運的女主角是多麽的虛假。
可能你覺得我的説法太極端了。沒關係。你按右上角的紅色交叉就看不見了。
此書建議道德高尚者or自命道道高尚者慎看。免得又玷污了一聖潔的靈魂。
《淘金热》读后感(二):日本少年杀母案甚嚣尘上,人文社《淘金热》又成焦点
今天偶然在《环球日报》的末版看到《日男孩提着母亲头颅自首——杀母惨案震动日本百姓惊得目瞪口呆》这样一篇报道,据说5月15日日本各大报刊的头条均为杀母案。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人文社去年出版的日本当红美女作家柳美里的虚构小说《淘金热》,虽说是虚构小说,背景却是“酒鬼蔷薇事件
酒鬼蔷薇圣斗事件(神户儿童连续杀害事件)是1997年在日本兵库县神户市发生的连续杀人事件。被杀害者皆为小学生,犯人的行为被称为有如魔鬼般,进行包括分尸、破坏尸体、寄送挑战信等凶残犯行,最后逮捕的凶手竟是一名仅14岁的少年(少年A),更是冲击了整个日本社会。此外,这起事件也对部份人造成了不良影响,有些人认为犯下罪行的少年长相俊美,因此成立了匿名的大型留言板,甚至还出现凶手的爱好者(粉丝)。也因为这起事件,日本进行与少年犯罪事件相关的法令修正,并且在媒体上加强对预防少年犯罪的倡导。
”为蓝本的。事隔十年,人间悲剧再次上演,实在让人扼腕咂舌。想不到柳美里这样一位感性化的女作家对社会有如此的洞察力,也实在为《淘金热》的前瞻性和警示性折服。对于青少年犯罪,我了解不多,可在《淘金热》中我也看到了新版未成年人的叛逆性。应该怎么样去爱我们的孩子,也许在这样一个中西文明激烈碰撞的时代,是需要每一位家长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淘金热》读后感(三):少年幻象。。。
之前很断续,今天一天很集中的看完了《淘金热》,就想写下一点什么。
翻译小说的最大弊端莫过于译者难以真正还原作者的“语流”吧,这只能是一个无限趋近的追求过程。以至于,读者很难去评价这个作者“本身”,更多的时候只是在评价译者的“二次创作”罢了。
在我以前读过的柳美里的作品中,尽管有着一些“并不普通”的故事作为支撑,但文字却总是清淡得让人连故事本身的起伏都忘却。可是这本《淘金热》,在林青华的“二次创作”下,文字所呈现的是如同书封一般大片的浓重色彩,并带给人一种色彩随着日照不断蒸腾之感。这也是阅读过程中,铺展于我脑海中的图景。
少年,幸树,响子的形象都未曾清晰过,反倒是少年脑中的观念以奇异的景象得到映射,或如小说末尾描述的,因地震而扭曲变形的动物园。破坏,亦是为了保护。破坏掉一种不得已的羁绊,建立起另一种新的维系,这样强烈的灵与魂的交葛,正是所有罪与罚产生的根源罢。“善恶自在心中”,出于内心的判断而作出的行动,尽管会招致所谓“正统世界”的打压,可它自诞生起就意义非凡。即使是卑躬屈膝地去做一件事,那件事是真正源自你价值判断的东西,“善”自不必言说了。而大义凛然地去践行某种“真理”,自己却根本不知所然,你能说它有哪怕一丁点儿意义吗?只是为本就空洞的世界增添了更多空洞的砖瓦罢。
“少年脑中的一切都感光了。”
我们因而得以看到那些幻象。
20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