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流放者归来》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流放者归来》读后感精选

2020-12-05 02:39: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流放者归来》读后感精选

  《流放者归来》是一本由[美] 马尔科姆·考利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流放者归来》精选点评:

  ●大学时候读的。影响至深。不再路上飘了,拿着最后一张绿色的印刷品,卷起行囊,我们也回来了

  ●正在进入格林威治的文子世界

  ●对艺术宗教的讨论相当有意思。

  ●自此完成了对“爵士时代”的祛魅。

  ●我不知道为什么,已经不象大学爱摇滚乐那么激昂于美国的那个时期了.怕是想在别人的放逐旅途中好找到些自己的心灵地图.心里始终会有那样奇怪的想法,中国的青年也要走过那样的放逐 了解些历史,会减少写迷雾吧

  ●美国的20年代,70年代,中国的80年代,历史究竟要重复多少遍~~

  ●等再次的归来

  ●迷茫的一代,不是大多数年轻人,而是一批美国本土作家。作家写关于文学的那些事情-----美国文学史,大学教育不过就是有闲阶级的培养所,军队是作者的第二大学。文笔真的很美,第一人称感觉很亲切和近距离。这是我的第3333本书。2014.2.17.3.13

  ●终于看完了这本十年前出版的书,一本书会指引我们走向另一本书。

  ●给翻译的文笔再加一颗星!

  《流放者归来》读后感(一):借以驱散些迷雾

  也不知道为什么选择来读,已经不象大学时因爱摇滚乐而那么激昂于美国的那个时期了.

  可能想在5,1的旅途中找个旅行的意义

  可能想在别人的放逐旅途中好找到些自己的心灵地图.

  心里始终会有那样奇怪的想法,中国的青年也要走过那样的痕迹

  毕竟那种散步,出发到天知道的地方去,及时回家吃晚饭.也是我们一直遵守的冒险小规则

  了解些历史,会减少写迷雾吧

  在读中...

  《流放者归来》读后感(二):读罢,谨记之。无营养贴

  折腾了一个月,断断续续地总算把它看完了。我的阅读习惯总是不好,总是知道有一本书很好值得看应该看,但却又总是一拖再拖。但是转念一想,与一本书也是有特定缘分的吧,你总是能在一个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看到一本正当时候的与你有缘的书。

  这本书对于掌握美国迷惘的一代的知识甚至是整个美国文学的独特性都有很大的帮助。作者时有幽默,行文流畅,翻译也很给力。还有达达主义,艺术的宗教等等都说的很够味。不过到最后,看到了新人文主义与激进派的论争,倒是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这本书刚刚聊了个开头就结束了,感谢这样的延续性,你能在读完一本书之后又勾起了读另一本书了解另一个知识的欲望,岂不是很好?还有《阿克瑟的城堡》,想必也会要读的。

  就写到这里,纪念我磕磕碰碰然而还逼着自己读书的这段时光。也希望我能够继续,希望有一天所有人都劝我放弃的时候我仍有勇气坚持。读书不易,当你有大把的时光可以用来读书的时候是感觉不到的。那时候,我们总是消耗了大把的时光。然而有一天,你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充满书卷味的日子就要中断了,好像走到了尽头一样,是那么渴望好好地抓紧它一辈子服从它。

  《流放者归来》读后感(三):所谓的迷茫一代!

  流放者,迷茫一代,归来者。

  多么美的词汇,多么罗曼蒂克,让还有梦想的人们沉沦。

  当你沉沦时请你冷静下来,这本书真的有那么美妙吗?

  就我个人亲身阅读经历而言,这本书不会带给什么绝美的流浪,迷茫的挣扎,心灵的挣脱。那都是书评带给你的,简介带给你的,自我幻想带给你的。这本书更像是个回忆录,漫天的聊着过去美国的人事,他们不着边际,也无规范。拉来一个美国文学史上无足轻重的作家,只要他生在那段时期,恰巧写过几篇文章,便可借来附骥攀鸿,说说他,说说作者。

  他们在谈论什么?真的有迷茫的心悸?这些就是美国文学史了?奉劝妄图通过此书了解美国文学史的读者,希望了解迷惘一代成长的读者,不要选择这本书,这本书不过是漫天妄谈,聊的像是个花边自传。整个时代被作者定义为“我的经历”,你只能看到一个人!还是他自以为的迷茫。你真以为这就是“迷茫”了?

  我不知道其他评论者是否读完了,或者是读过这本书。他们被什么吸引,又被单纯的迷茫和流浪震撼?看到在大时代有个异类就高兴的发现了珍稀动物似的迎上去,以为与众不同就是人生真谛心灵归属? 与其这样,不如去楼下垃圾桶看看被人扔掉的废货,你更会认为他们各自不同,迷茫,流浪。

  这本书不值8.9分的评价

  《流放者归来》读后感(四):流放者归来

  我想,我自己是一个流放者归来。我和很多人都曾经有这样的经历,对某一种文化一种精神非常迷恋,生活在其中,比现实还真实。比如一首叫作Layla的歌,比如一段叫做古惑仔的电影。意象无所谓高或低,也无所谓远或近。

  我曾在不同的意象中漫游,漫游的尽头都是回归。最近的一次是乔伊斯的剪影,一个人,一间小屋,一隅狭窄的窗口,骄傲,孤绝,不与人为邻,不多事,少需求,漫游在国外,书写都柏林的每一个细节,每日思索,相信自己,从头至尾全心投入一部伟大的作品。我不是乔伊斯那样的性格,但我从一开始就被其打动。我相信他遗世独立的精神,相信那种投入至奉献的必要态度。

  我和身边的很多人都有一种主动流放的倾向。甚至包括whywhydear,他曾说他是被西哲所塑造,不能回来了。叔本华式的书斋里的傲世者本身就是一种意象,和乔伊斯的意象一样,充盈睿智,打动人心。这样的流放是自发的选择,不是被逼,不是失去家园,而是被自己的内心所驱使,在遥远的身影中找到依托。

  这样的特征注定了我,和许多和我一样的人,内禀的问题。主动流放是“不需要”的流放,也就是说,某种程度上“不真实”的流放。流放必须和拒斥构成一对拉紧的张力,当拒斥不存在,流放的力量便消失,成为一种想象,一种可有可无的闲逛。甚至更严重的时候会导致问题:当家园的态度是召唤而不是排挤,一意孤行的流放就成为了滑稽和任性。

  我看到很多人回归了生活。从一种执着回归到一种踏实的安宁。柴米油盐的安宁。除了生活本身的吸引,还有很大程度上是对流放的怀疑。我曾以独沉书斋的清冷为迷恋,但当这种迷恋与妈妈“其乐融融的一家人”发生潜在的冲突,我知道我需要修改想象。日常生活仍然是一切的根本,所有的流放都需要从根本出发。

  前几天看完《流放者归来》,叙述迷惘的一代。他们流放到艺术,流放到巴黎。和我们相似,他们的流放也是在富足幸福中主动的流放。和俄罗斯流放一代的沉痛不同,他们的所得欢快愉悦得多。他们对出发的家园不够在意,因而叛逃与归来都失去根底。他们最终大部分回到原点,回到小木屋,回到纽约的经营与世俗的经济。

  所以现在的问题是:在和睦富足中,出发、远行、寻找还是不是需要的?远行是否注定带来家园的困扰?如果流离失所不存在,远行的理由又是什么?是闭起眼睛假装自己流放?还是放弃远行最终只居于现世?

  我现在的想法是,远行永远是需要的。但我将不会是独行战士乔伊斯,我会希望做一只缓慢的蜗牛。带着家园去远行。

  《流放者归来》读后感(五):转载 BY 绿妖

  前几天,看完了考利的《流放者归来》,

  他把生于1900年前后几年内的一批作家作为他的研究对象,提出了他们之间的许多共性,这批人大概被称为迷惘的一代,而考利说,在这个称呼里,名词比形容词重要,既是说,“一代”比“迷惘的”对他们更为重要。他的意思是,出生时间更能说明一些问题。

  尽管他的论据十分充分,但看完后,我仍然觉得,许多发生过的事仍在继续发生,并非他那“一代”人所独有。

  诸如成长中“除根”的过程,那些迷惘者们从自己的故乡,美国的东西部,森林或高山或大河边跋涉出来,来到大城市,先是纽约,然后是巴黎和整个欧洲,并在此期间经历一战,他们于是经历了一个文化、价值观各方面“除根”的过程,必须从自己手里开创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甚至文化,比如说,重建一种文化,或者修复某种文化。

  这个过程当然是很难的。然而这种打破与重建不是每个时代都在发生吗?

  我看托斯妥也夫斯基的《群魔》、契诃夫的话剧,里面的人不也在一片狂乱中打破,修复,痛苦万分,等待新生?

  这么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痛苦,每个生命都有自己不同的经历然而是相似的痛苦体验,不是吗?

  《流放者归来》里,他的研究对象们,从流放地欧洲回来之后,在国外感受的诗意的乡愁消失了,被崇尚物质与机器的美国现下的生活抓住,并反抗,他们有的退居乡下,奉行一种节俭生活,这种生活能让他们和大城市保持距离,能让他们减少开支,于是更少依赖大城市——然而这种“隐士式生活”,和他们进行的其他实验一样,大部分失败了。因为他们即使生活在乡下,甚至回到老家,也没办法跟当地的生活融合一起,他们只不过是去消费、避暑或过冬的外来客。——那乡下不过是他们又一个自我流放地而已。

  看到这里,我也是目瞪口呆。回到老家,或者躲到一个生活水平较为低廉的城市,是我和我的若干个朋友一直以来的想法,并且有个朋友也曾经如此生活过——她回到老家,并劝我也这样做。这样做的好处毫无疑问:我们挣很少的钱既可维持基本生活,剩下时间可以用来做自己最想做的,阅读或写作。但是几个月后,朋友又离开家去了另一个大城市。我问为什么,她说:因为那里已经不属于我。

  或者,我想那句话应该说是:我已经不属于我的老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