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百年孤独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大全

2020-12-07 02:13: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大全

  《百年孤独》是一本由加西亚·马尔克斯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6元,页数:3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百年孤独》精选点评:

  ●百年孤独,人生是什么 最后沦为孤独,三代人,最后的结局逃不过死亡。最后婴儿的死真正让人感伤。回想来,从建起家庭,到一个个走远,一个个死去。婴儿死在屋里,回到起点

  ●牛~

  ●以平淡无奇的语气叙述荒诞和魔幻,布满隐喻和象征,写法新颖。不难读,也没有预期的震撼。

  ●名为孤独实为闹腾,告诉你,比世界更大的是人生

  ●阅读从此成为一件庄严而痛苦的仪式。

  ●終於讀完了。很神奇現在還能讀完一本長篇小說 還是經典文學。馬孔多小鎮上的布恩蒂亞家族的百年歷史正是映射著拉丁美洲的百年變遷。可惜我不太瞭解拉丁美洲的那段歷史,所以未能清楚哪些是真實哪些是魔幻的。不過,日後有時間必須再讀一次,是值得重溫的作品

  ●赞!!!好看!!!

  ●好像看的这个版本。没画关系图也能搞清楚啦。

  ●不合理比合理更合理

  ●曾丢失了一本这版的

  《百年孤独》读后感(一):好书2

  看这本书还有个有趣的典故,当时是高中,我们是文理混合宿舍,有个文科班的女生看了这本书,一直念叨着白色阉鸡这个片断,白色阉鸡开始在宿舍盛行,太新奇搞笑了,于是我花了两个晚上啃完此书。也许每个人都有那种孤独的特质,荒诞的故事,孤寂的人物,毫无保留的叙述,很自然就立马喜欢上了,以后也常常拿出来反复阅读,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代表作非它莫属。

  《百年孤独》读后感(二):魔幻又现实

  正是这么晚接触这本书,才没有挫伤我阅读的积极性。换作以前的我,恐怕没有那么多共鸣。

  慕名阅读这本著名的拉美文学,目的不在于读懂,只是为自己打开一扇认识拉美的窗户。

  其实读到的不仅仅是拉美的孤独。更是人类的孤独。

  故事中荒诞不经的行为,又何尝不是以现实为原型。在读此书的时候,我想起了一个人,王小波。对真相的感知力和描述故事的有趣方面有相通的地方。

  创造和想象是人天性中高级的元素,正是基于这样的能力,人类才开始认识并改造世界。

  长久的隐性自卑导致暗藏出人头地呼风唤雨的梦想,时过境迁,发现普通人的生活是可贵的。

  热情好客呼朋引伴的奥赛连诺第二年轻时穷奢极侈,放荡不羁,晚年才发现餐桌边的相爱毫不逊色。

  “她(阿玛兰塔)白天缝,晚上拆,但这不是为了摆脱孤独,恰恰相反,而是为了保持孤独”。

  ……

  之前铺垫了那么多,直到最后两三页直接揭晓了谜题。奥雷连诺 布恩蒂亚一步步破译了梅尔加德斯的预言。这个家庭孤独地循环,又固守孤独。而“马孔多这个城镇,将被飓风从地面上一扫而光,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这太有趣了,看到最后你才发现原来这一切虚构得很纯正。整个城镇都消失了,就像没有存在过一样,之前那么多荒诞不经的伏笔,在这里给出终极解释。

  拉美历史到底怎样我不能妄加评论,倒是品尝了一下西班牙的文学大餐。华丽想象,热情似火,坚强如铁,英雄主义。

  孤独,何止百年。

  懂得孤独的真谛,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而集体是不孤独的。

  《百年孤独》读后感(三):孤独的世界

  小说讲的是一个家族七代人的故事:第一代,布恩蒂亚,总爱和吉普赛人在一起,喜欢接受新事物,妻子乌苏娜则一路负担着抚养儿子孙子曾孙多代人的任务;第二代,奥雷连诺经历过无数次战争……第六代,奥雷连诺•布恩蒂亚,总在解读吉普赛人留下的羊皮纸手稿;第七代,是奥雷连诺•布恩蒂亚和姑姑的孩子,有猪尾巴,活了不到一天,被蚂蚁吃掉。至此,整个家族完全衰亡。

  在故事构建、场景描写、人物塑造方面,马尔克斯无疑是大师级。《百年孤独》里塑造的人物极其形象生动,个性鲜明。即使里面的人物总是名称重复,七代人里面有几十个奥雷连诺和阿卡蒂奥,却也不容易弄混。男人总是有极端固执的性格,而且充满了幻想,女人则好像是家庭的基石,是永远的后盾。

  马尔克斯对现实与虚幻的世界有高度的概括力。读书时,总觉得这些故事又真实又虚幻。真实的是一个个人物的情感与丰富的内心世界,虚幻的是外在的环境与极度抽象的生存空间。这些个性鲜明的个体,你可以感觉到他就是你的爱人,你的兄长,你的姐妹,你觉得你就是他或她的一部分。这样的个体,生活在封闭的马孔多,有的专注于冶炼,有的专注于读梵文,有的专注于航船,所以,你又觉得你不是他们中的任何一个,这些人都是奇葩是极品是疯子……读这本书,我就这样情绪不定的游走于真实与虚幻之间。

  马尔克斯的文字,冷峻、残忍、客观、尖锐,让读者没有轻松的心情,只有蚀骨的寒冷,“奥雷连诺上校发动了三十二次武装起义,三十二次都遭到了失败。他跟十七个女人生了十七个儿子,这些儿子都在一个晚上接二连三被杀死了。”短短几行字,像画外音,却让我一个寒颤,感觉到尖刀划过身体时的撕裂声与鲜血喷涌的热度。

  在马尔克斯的描述中,让人绝望的感觉到,孤独就是一个人的基因,是宿命,不管是富有还是贫穷,强壮还是羸弱,美丽还是丑陋,开朗还是内敛,都逃不过内心深处的旷日持久的与生命永随的孤独。

  马尔克斯笔下,这个曾经无比辉煌的村庄,经过多年的衰败与没落,最终“被飓风从地面上一扫而光,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通过《百年孤独》,这个家族却得以在世人面前一次次重现,一次次解读。

  《百年孤独》读后感(四):一百年的孤独不算长--读《百年孤独》

  一

  雷梅苔丝的孤独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百年家族里的各色人等,他们都充满自由与孤独精神,强盛的原始欲望,封闭而饱满。雷梅苔丝是马尔克斯最怜爱的人物,她看上去不经世事,不谙男女之事,然上校说她是家里“最聪明的女孩”,她看的太透反而行事过分简单,她的孤独是与生俱来的宁静和天然,不像那些堂兄弟们,天生被打上家族烙印。她长时间地做某件事,比如洗澡,并不是她要干净,而是无处打发时间;她剃着光头,只因为长发麻烦,她是世人眼里的白痴,智者心里的最爱。

  不幸的家庭是相似的,因为孤独感相似。解决的方式有所不同,她是布恩地亚家时别出心裁的一个孩子,也是作者心里纯洁无暇的爱。透明、简洁、一尘不染。最后不翼而飞,丑的天使降落在院子里,翅膀都是脏的,雷梅苔丝与飞毯一起消失在天空中……宛如一滴水蒸发在云彩中,又似珍珠重回大海。

  保留自如宁静的孤独,不安的灵魂总想脱离沉重的肉身羁绊,俏姑娘雷梅苔丝与欲望无穷的蕾蓓卡是两个极端,蕾蓓卡暴烈、肉欲,压抑,紧张时就吃墙壁上的土,蕾蓓卡是为孤独而病态,她会传染失眠,并且会让村人得病。她仿佛是人精神深处压迫一个心魔,她死的僵硬而顽固,但也极其完整。在马尔克斯笔下,没有哀怜,只有肃穆。对生命本身的敬意与玩笑。除蕾梅苔丝以外,所有人都在情欲中打滚而不可自拔,她远离情欲,却坠入虚空。自满于孤独境界而与世永绝。

  二

  布恩蒂亚家族的孤独

  一本长久让你迷惑而着魔的书,如同一个长久让你迷惑的人一样,都是把握不定的。书里的张力似醇酒,历年不衰。让你从高空中下坠,心却又悬浮。十年前我第一次拿到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便从书名一下子坠入书中哀伤又活泼,混乱的轮回的孤独中。第一次花了长长的一天一夜读完后,我知道从此放不下这本书了。十年来我并没有经常去翻它,有一种凝重在那里而不想触碰太多,对孤独的体会,也要适合的心境才恍然大悟。

  读它经常在深夜,夜色笼罩下审视心灵的孤独其实是一种幸福。无论是他虚构出的马孔多小镇,还是布恩蒂亚家族百年不屈服的自由精神,反抗精神,及面对人类本能的孤独的无力自拔,庞杂的家族系统和让人头晕目眩的重名是里面我最喜欢的细节,其实每一代人貌似不同,但血液里传存的精神却无一不同。乱伦是藐视世俗的结果,是自由精神达到彻底后的一种混乱不堪,反过来这个恶果要人类自己去承担。天生的欲望被理性强制压抑着,所以奥雷连诺上校内心原是很安静的人,却会投身于革命洪流中,花了长长的十七年时间终于明白他赖以为荣的那些战争不过是堆狗屎。其实天下的革命说白了都是一堆狗屎,人们不停标榜的某种标签,革命者要得到安宁与幸福,唯有认识到自己的命运荒唐可笑,才能获得真正的平静。

  乌苏娜这个伟大的女性,也是布恩蒂亚家族百年来的精神支柱,她顽强、坚韧,是天下伟大女性的典范,她是一位母亲,而且寿命极长;她凭直觉行事,出于伟大的母性她庇佑着家族里的每一个人;至于叫阿卡迪奥的,身上兽性十足,是靠本能存活的,往往情欲超强而死于非命。布恩蒂亚家族最后在小镇上消失,小镇在地图上消失。那个靠着民族自由精神建立的小镇,也逃不脱消亡的宿命,也许命运就是这么回事,反抗与不反抗其实都无关紧要,默默忍受其实也是种反抗,只要是活着那就是对命运最好的诠释。而自由也并非一定要去抗着枪革命。不懂得爱情心灵却会有自发的召唤,只是无从表达,只好夜以继日地铸造小金鱼,那是奥雷连诺上校孤独的图腾,精细地制造,然后焚毁,不用如此繁复的手法,便无法打造艺术品;其实艺术的本质也是孤独,是人类借以消磨时间而发明的一种娱乐办法。

  至于爱情,更是布恩蒂亚家族中的人借以消磨打发时间的工具,对自己的折磨大过对别人的。每一代的阿玛兰塔都很羞怯、高傲、自闭,对爱情极度渴望却无力跨越自己障碍,她们身上仿佛看到许多被爱恨纠缠折磨的人的影子,所谓文明与理性,就是给爱情再加一道沉重的桎梏。每一代的雷蓓卡,从第一代开始,瘦小的身躯站在布恩蒂亚宽敞高大的家里,便预示着这是一个将被驱逐的灵魂。她们情欲、愤怒、自虐,是理性文明对立面的另一原始欲望,这些极强的张力分铺到不同人身上,就成了布恩蒂亚家那些女人们个性鲜明的特征。奥雷连诺上校对雷麦黛丝的爱,那么深沉,“使他经常感到痛苦。这是肉体上的感觉,几乎妨碍他走路,仿佛一块石子掉进了他的鞋里”。一块石子掉进鞋里还算好的,阿玛兰塔的爱情是一把毒剑插入胸膛,雷蓓卡的爱情是一粒子弹呼啸而过,那些死于非命的爱慕者们,都是完整献给马尔克斯内心爱情定义的人。那些配角默默无闻,却如树上的柆子,闪着晶莹的光。

  也许马孔多什么也没发生过,如同南京屠杀后现在的集市,万人坑后的高楼大厦,人们很快会遗忘,除了艺术与文学,把人类奋勇反抗后的孤独得以保留,其余一切毫无意义。如同镇长说的:“马孔多过去没有发生,现在没有发生,将来也不会发生任何事情。这是一个幸福的市镇嘛。”

  马尔克斯在后记中写道,“这部小说是一部反帝、反封建、反独裁、反保守的作品,结尾表明作者的主导思想――孤独的拉丁美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新的、团结的、朝气蓬勃的拉丁美洲必将出现。”我想,所有一切的反抗其实就是顺应,反帝反封建反保守,这是文学作品对政治需要的某种提法吧。也许马尔克斯内心并不这么认为。官方公布的,总是不一定准确,尤其对于当时被压迫着的拉丁美洲来说。

  一只暴怒的兽隐藏在体内,它叫百年孤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