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失忆的城市》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失忆的城市》读后感100字

2022-03-29 03:35: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失忆的城市》读后感100字

  《失忆的城市》是一本由登琨艳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失忆的城市》精选点评:

  ●欣赏作者的视角~~~

  ●这不算是一本专门解构台湾这座城市的建筑书 应该算是作者作为四十而不惑后对于城市的个人见解和热切呼吁 每篇都是九十年代台北and见友的小短文小记叙 内容可泛读 思想可辩证汲取 anyway 九十年代的台北可比于二十一世纪初的内陆。

  ●城市的消逝。。是九十年代写的文字了,各种预言。

  ●全书中,除了《河上又多了一条难看的桥》这篇文章,对其余内容都不能感同身受;而且,对于那篇文章,我还是站在作者所谓“没文化的建筑者”的行列的。我理解作者对于城市传统文化渐渐遗失的无奈与沉痛,但文化的传承与更加便捷的生活中总会有一个平衡点,我相信世人正在建设的过程中慢慢地寻找着,何必拿那么高的标准去要求呢。

  ●照片不错

  ●二十年前对台北城市文化失落的不满,放到今天的大陆城市也还是适用

  ●TU-80/5

  ●很难得的一位对传统台湾文化有着厚爱的建筑师。

  ●他的问题很好,可他永远在伤神在游移。其实如果台北还没有文化,那么我们呢?【不过说实话我觉得南京这个城市气质很奇怪,也不算特别发达,还是那种前朝留下来悠悠的节奏,很多东西虽然不在了,但是感觉还在身边。】

  《失忆的城市》读后感(一):失忆的城市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有关建筑的书,也是我唯一能看完的书。但它不完全是讲建筑,因为它更是像一个人对一个城市的理解。台湾在我们的理解中欧是个美丽的小岛。谁知道在作者眼中它只是一座难看的城市,一座不能向人炫耀的都市建筑,毫无个性的都市景观。

  作者说台北是一座失去历史记忆的城市,它过度的物化和都市人心灵的恐慌,使台北成为了一个难看的城市。其实那一个城市不是如此?城市历史的重要性总是与时代的发展形成一个两难的局面。城市是应该拥有历史的,正如作者所言“太新的历史城市是可耻的”。任何一个城市的人都是一个空间贪婪的民族,在一个个招牌的展示中,总显示着城市人对一切的贪婪,招牌是贪婪的符号。

  总觉得我们应该为一个个的历史建筑干点什么。但是我们到底应该要做什么?无故又想起《百花深处》中的文化与现代化的抗战。到底是应该要发展还是历史呢?身边的历史建筑正一步步的被现代的高楼所取代,讲述着一个城市的变迁的建筑正在消失,历史也似乎在我们一代代人的脑中消失,最后是我们丢失了历史还是历史丢失了我们?

  《失忆的城市》读后感(二):不要让设计成为污染

  今年的年初,有参加中国室内设计协会十周年的活动。

  名头很响亮,云是涵盖了全国乃至整个东南亚的设计精英,但由于主办方的不得力,整个展览办得寒碜惨淡。在最后一天的下午,临时得到通知,由于“政府的介入”,取消当日的论坛活动,改为招待与会嘉宾参观南宁。

  我倒抽一口凉气,脑中立时闪现民族广场边那个设计丑陋做工拙劣且还簇新簇新的广西科技馆——不知精英们看到如此庞大的一个垃圾,会是怎样一番惊悚的场面。

  唉,真是丢脸丢到东南亚了。

  不要让设计成为污染,这是老大经常说的话。

  与登琨艳一样,作为一个颇有想法的建筑师,他对这个城市有着诸多的爱与牢骚:邕江桥画蛇添足的霓虹;设计累赘充满邪教氛围无限13却被市民热捧的素食餐厅;品味糟糕但价格昂贵的富安居家具市场……我常要忍不住取笑他这些处女座完美主义的认真与激愤。

  许是年纪与资历的缘故,我对现在所做的所谓设计工作,到底戏耍的成分要多过严肃的思考。有时,我甚至还蛮喜欢南宁这样热腾腾的俗气,虽然也常要为那些随处可见的污染而叹气。

  本书的文章,多写于90年代中期,彼时登大师将四十出头,名门高第,且又是跨界精英,自然是得意的。中提到对建筑、对城市文化的思考,封底的赞誉照例是过了头的,但不得不说有些还算颇有胆量,在那样的时代里。文字当然算不上很好,却也平时耐读,其中某些非文人式的直白,比如说到台北火车站的丑陋,他这样写——像新修的殡仪馆。这叫我看了扑哧一乐。

  登琨艳的作品,我了解的不多,记得的是汉声书屋。倒是最近看了些由他牵头的苏州河旧仓库改造的系列作品,突然觉得上海其实并不是那么讨厌的一个城市。

  当然,正如老大所说,这套书,是很带些作秀嫌疑的。

  所以评星的时候颇犯了点难:四星于我心不甘,三颗星似乎又太委屈了些。我就想呢,怎么没有3.5星可选?从这上说,豆瓣又似乎太不人性了点。

  《失忆的城市》读后感(三):他说的是台北,你想到的是什么呢?

  在还没来得及欣赏“登琨艳”先生的大作,关于他“捞过界”的传奇经历已经如雷贯耳。或许正是这样,他因设计而时尚,因时尚而更有发言的力量,所以我们才能在上海苏州河老仓库、杨树浦老工业区再造的运动中看到他的身影,才能在够不断地将历史建筑保护和都市文化反省的思想落于书本中传达给我们。

  活了大半辈子,周游了世界各地,登昆艳说最牵挂是两个城市:台北,还有上海。一个是故乡,一个是旅居的新故乡。

  有没有发现 这本书 出版于2006年

  里面收录的篇章 都是写自于上个世纪90年代前期 都是在给台北自我剖析

  而在整本书里占一半比例的插图 却几乎都是20世纪的上海

  这是编者有意安排的巧合吗?

  《失忆的城市》上半篇都是他对于台湾建筑、文化、艺术痛心疾首的自我批判自我剖析,颇有“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意味。字里行间一个个登昆艳笔下所批判的“90年代贪婪的台北”,还有一张张灯火辉煌的今日上海地标夜景,你想到的是什么呢?

  是的,我惊悚地发现,照片背后的上海跟当时的台湾是如此的相似。飞速发展财富暴增,我们对于居住空间、办公空间、消费休闲空间的面积要求无止境地扩张,迫使整个城市十几年来建筑体积几何倍数成长。当我们还来不及思考古迹人文历史、风土景观时,很多记述城市历史的建筑与环境就在无知的情况下给拆除了毁灭了。今日,当登昆艳先生站在他工作室的屋顶上,看到的究竟是日新月异的上海呢,还是那个曾被他批为丑陋又念在心头的台北。

  2010世博会选址区域以及配套的轨道交通工程正大刀阔斧地拆扩建修,一夕间高楼拔地而起,转眼间巨龙横卧地下。可是,当你坐在30楼的办公室透过玻璃幕墙像远处眺望,当你搭着轻轨飞速穿行时,你可否还记得你脚底下你头顶上的曾是你出生的那家“红房子产科医院”?如今的上海,注定是一座失去历史记忆力的都市。

  我们依然有梦,我们能够期盼的,就是我们还可以从现在开始书写规划,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better city,better life”。扪心自问,我们还来得及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