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小菜场上的家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小菜场上的家的读后感10篇

2018-07-09 04:2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小菜场上的家的读后感10篇

  《小菜场上的家》是一本由王方戟 / 张斌 / 水雁飞著作,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1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小菜场上的家》读后感(一):无题

  1.有这样认真计划记录总结课程实在幸事!就作业来说,普遍存在一种“过复杂化”的焦虑,较少看到清晰认识有力操作个人觉得只有四份作业是清晰的,其中个人最认同徐晨鹏的方案,用“街道及开在其上的天井”作为缓冲,是合适的。不过毕竟大三嘛,还早还早。后面的两篇讨论精彩,奥山老师深度敏锐和手到擒来的用典令人印象深刻,菜2中的张永和老师也是同样。

  2.菜2的面积要求比菜1少了一些,住宅/菜场由1的4000/2000变成了3000/2000。菜1中的方案要比2中拥塞非常多,回头来看,这1000平米可以说引起了质变。在这种极端情况下,可以说,建立在对自然风采光的建筑学苛求可以考虑放开,也就是不一定要开很多“洞”,而强调断。否则容易陷入对自然通风采光的矫枉过正、对建筑设备的一味排斥的ideology,或许也可以考虑给技术更大的发挥余地

  《小菜场上的家》读后感(二):读《小菜场1》

  两天读完了小菜场1,感慨良多。需要立刻写下来。

  感慨1是我们和同济之间的差距有多大,这个无法衡量。其实我感觉本科学期间,老师比学生更为重要,然而我们在教师资源上的欠缺已经决定我们落后了几个步伐。再加上学生本身努力程度问题决定了差距。书中可以看出,同济三年级的学生也和我们有许多共同的问题。比如概念阶段太过执着导致后期深度不够结构知识设计脱节等等,但他们往往会得到教师的指导或凭借其他专业同学的辅助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去尝试解决,而我们往往是在探索未果的状态轻易放弃。其他硬性的条件上的差距我已经不想再提,自己唯能缩小差距的,只是在思考深度和努力程度上做到更进一步

第二大感慨是中日两国的感慨:整本书感觉最犀利地方就是最后东京工业大学两位老师的评图了。其中奥山信一教授说的一段实在是让我很有启发,摘录一下:“尽管在都市中遇到这么多烦恼不好的条件,在城市当中居住依然是快乐的……其实传统上城市中的各种功能都是混合在一起的,这是城市最有魅力的地方。城市的密度就是这样形成的。”还有一些话我不做摘录了,总而言之日本两位老师的评价对我很有启发。和他们俩相比,三位中国的老师显得好温柔啊哈哈,他们尽可能的保留学生自己的概念,而日本老师会毫不留情地指出来任何硬性问题。面面俱到又直戳要害,而非不痛不痒点评

  《小菜场上的家》读后感(三):当代是否还要重复在老的社会条件下仓促形成的建筑格局

  课程设计始末:……在稠密城市区域中,居住功能以这种方式(指叠压的方式)与菜场复合模式,不仅在上海有很多实例,在中国其他城市中也有不少例子,并因不同地区的不同设计条件形成了许多特异的类型。这种普遍存在的建筑类型已经成为现在中国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三年级建筑设计教学,以这种由真实社会发展现有状况产生而来的现状实物参考,将课题设置为在稠密城市区中的“菜场及住宅综合体设计”。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解释了本设计课题任务设置的现实性,也对设计者提出了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城市急速扩张过程中,这些按照功能及用地指标(而非社会及人对建筑的内在需求)粗放而迅速形成的公共建筑体,在今天看来是否有可以调整的地方?在当代中国城市新的人群结构及人群社会状态背景下,这种将公共建筑与居住建筑组合起来的模式,除了常见的各功能背对背、各自独立关系外,是否还可以在社会各阶层都要使用的公共空间与居住空间之间,形成一种新的相互关系?两种功能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是否能成为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发展方向?以解决今天的问题为开始,以探索未来中国城市建筑演进为基本话题引导学生将眼光从纯建筑范围,放宽到对城市及它与其背后的社会组织之间关系范围的思考,便是此次建筑设计课题的主要目的。(p09)

  《小菜场上的家》读后感(四):复杂的社会层面和设计永远矛盾

  1-中国建筑教育体系的新探索

  最基本的住宅与菜场的功能叠加合体 不仅是功能奇妙叠加 更是进一步将建筑设计上升到城市的层面去考虑

  首当其冲分析了上海的城市现状 (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诉求平衡后的复杂综合体),其中我个人最喜欢一句描述经历事件后遗留的、印有多重痕迹的、缺乏整体性的片段拼叠

  于是开始设计的展开

  “都市微更新”的两周训练

  前期思考:

  concept-context-content

  日常生活中建筑如何建造?

  基于以上认知,有新的解决办法

  训练批判思维,用怀疑的眼光看待各种标准(不仅是建筑学习 ,这种思维是一种哲思,应该陪伴人的一生,被广用于各个领域

  概念是什么不重要,重在其“优势”与“核心

  底层平面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

  平面无法在短期内达到完美

  — — — — — — — — — — —

  学生作业详细展示在此略过

  — — — — — — — — — — —

  想/创意 很多时候无法实际运用

  就算是改变很小部分 也需要极其缜密的思考

  深思研析后 还要定位手段与过程 及最终效果

  要清楚你的设计与城市间的关系才能最终奏效

  而这个为期仅两周的训练目的在于

  让学生建立起对城市运行内在规律理解

  我们要意识到--设计应该逃脱形态束缚去顺应城市运作 达到优化城市的目的

  2-学生作业

  按我自己的逻辑来看 最基本也是决定性因素在于菜场与城市和住宅间的相互关联是怎样的

  比如学生成果中大致就这样几类

  -1)开放市场 /目的在于使市场融入到城市之中 大多使用用街道巷道等方式形成

  2)顶部洞口/解决菜场的采光 有内部大中庭或是住宅交错排布产生的缝隙空间

  3)将菜场下沉/地面完全还给城市形成公共部分(半高的休息平台等)

  4)引入新元素 停车空间or城中农田or内聚型广场

  ——被置于底层的菜场的布局 对上部住宅的可能形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很多设计的出发点往往就是要解决菜场的采光问题和如何创造更多和更优的公共空间

  3-奥山和安田的评图(个人感觉是最重点部分

  1)坡道与住宅结合案例

  坡道的引入在此是否真的有必要呢(它对菜场住宅叠加和菜场与城市结合上起到何种作用?)

  我们要懂得两种空间(功能)的合理并置。 并不(❌)等同于 生硬的将两者叠加

  用奥山的话来讲是:建筑元素的配列问题(柯布的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里的漫步道与建筑的结合 它们相互单独成立而不影响/坂本一成-TTF)

  其中让人值得思考的是奥山认为

  菜场虽然有难闻气味却并不代表它是不好的东西 它是城市中充满活力场所 现代主义的功能分割将城市的活力泯没了 而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将这些有活力的设施与城市结合

  2)8*8框架案例

  过于对概念注重而将其他(对于空间的想象,以此来判断有没有造成空间浪费或是不理性的效果)剥离掉而不去考虑调整与协调就会出现夸张而难以被接受的东西

  安田:一个建筑不应该仅仅表现一个概念 要更有现实性 这是一个只做了一半的设计

  奥山建议有概念后应该先做体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