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社会之旅的读后感大全
《发现社会之旅》是一本由兰德尔·科林斯 / 迈克尔·马科夫斯基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5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发现社会之旅》精选点评:
●前350页左右对我帮助很大 内容平实易懂 之后感觉是偏专业的内容 作为一般人看着很痛苦 每章之后的推荐书很有帮助
●英文1998第六版中译初版。作者立场显著但较塞德曼节制,类似科塞《社会思想名家》注重学人生平和时代政治背景,学院内外思潮互动梳理清晰。详略得当,有其他教材罕见的尼采、弗洛伊德专章,体现黑人、女性社会思想面向。行文流畅,译笔良好,小错不少。社会学专业内外皆宜
●12年下半年的巨头读物,收益。
●果然可读性很强。行文一点不枯燥。翻译也不错。
●社会学入门,加油~
●书写的很通俗,翻译也很好,尤其适合初接触社会学理论的人阅读。
●mb..挺好一本科普书..
●極佳的社會學的入門書
●枕边书,很好的社会学入门书籍~翻译也不错
●西方社会学思想述评。
《发现社会之旅》读后感(一):我想买呀
这么好的书,引人入胜,魅力无穷,我想买呀,请问各位亲都是在哪买的呢,为什么我怎么都买不到呀~~急死了~~
这么好的书,引人入胜,魅力无穷,我想买呀,请问各位亲都是在哪买的呢,为什么我怎么都买不到呀~~急死了~~
《发现社会之旅》读后感(二):不错的一本书,值得推荐
以前看翻译的理论书籍,觉得很是难懂。语言繁复,定语超多,结构复杂,读得很累。但是读这本书大部分时候却感觉很轻松。翻译得不错。提供了一个学习社会学的导读。我一开始看《社会学的想象力》,感觉有点难读,放下了。但是看了这本书后,我突然又有了重读《社会学的想象力》动力。
《发现社会之旅》读后感(三):独特的思想之旅
首先,一本书必定会流露出作者的思想痕迹,本书也然,尽管本书是一本社会学思想通史类的书籍,兰德尔·柯林斯个人的思想痕迹仍然清晰可见。因而读此书的人必定要首先要意识到此点。唯有如此,才能尽可能少的受“偏见”影响,恕我用偏见一词,此处毫丝毫之贬意。
其次,本书中所介绍的社会学思想均为西方社会学家之贡献,而这些社会学家他们的视野多立足于西方社会。因而他们的思想有一个潜在时空假设:即空间上的欧美和历史上的欧洲。这一点必须明确。
最后,谈下此书给我最深的两个印象:
1.理性与非理性的沉浮。古希腊哲学的基本精神乃“爱智”。爱智即哲学,体现为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及过程。此是否为西方理性之滥觞,尚待商榷,但西方的理性精神由此奠定。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理性的发展,具体表现为科学主义,现在的诸多社会科学学科均源于此。人们对科学精神的推崇把理性主义推向极端,这引起了非理性的反弹。例如尼采、弗洛伊德、福柯等等。他们的研究对重新认识人性中的理性与非理性具有十分重要的贡献。
2.作为幻象的社会。柯林斯在导言中就对“作为幻象的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在我看来,《发现社会之旅》就是在讲解人们如何发现自己身处的社会。社会本是人类自己建构出来的,但是我们逐渐忘记了这点,就如布迪厄所说的“人们自己创造了上帝,但是后来人们忘记或者倾向于相信上帝是本来就存在的。”早期的思想家们,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对他们生活的和以往的社会进行构建,我们今天知道的以往社会都是他们构建的结果。同样我们所知道的近现代社会也是近现代思想家社会学家们构建的结果。既然我们人类的历史与社会是我们自己构建的,那么这些被构建出来的社会必定包含着很多构建者和及其时代、文化的影响。如果我们打破这一切,重新估一切,就很有可能得出不同的结果。诸如后现代、后**、……等等,都是在打破就幻象,试图构建新幻象。社会就是一个幻象。
对以上两点认识的革命性变化已经带来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革命,甚至是自认科学也深受影响,其影响极其深刻深远。
《发现社会之旅》读后感(四):一起发现社会
《发现社会之旅》是由兰德尔·柯林斯编写的一本关于西方社会学思想的评述,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根据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历史过程分成了三个大版块,分别是19世纪理性主义的兴衰、伟大的突破和20世纪迈向学术娴熟的曲折之途,对于学习社会学的初学者来说,我是将这本书当作一本社会学的历史书在看的,因为柯林斯老师编写这本书的目标是为了阐述社会学伟大的经典传统的发展,社会学这门学科已经发展了有两个世纪之久,各种思想辩论和研究可以清晰地勾勒出它的发展过程,确实如此,阅读完这本书后,我对社会学有了初步的认识,结合科瑟教授撰写的《社会学思想名家》,两本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尽管还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但是勉强走进社会学的世界里了。
导论“社会与幻想”这一篇章里面,柯林斯老师向我们指出我们平时对社会的理解,或者对我们与社会的关系的认识并不是我们所了解的那样简单,我们的世界中充满着幻想,而这些幻想也是阻挡我们看见世界内里的一层膜,这表明了我们的知识及时主观的又是客观的,我们相信这些知识,而且我们也没有理由不去接受它。那么这些客观的标准从何而来呢?又如何证明这些标准是可行的呢?这正是社会学出现和存在的意义,社会学的历史就是一个我们对自身的思想深化的过程。而幻想能够有力量阻挡我们探索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我们相信它是事实,打破幻想开始揭露社会的内在的是马克思,他在意识形态领域发现了社会幻想的根源,涂尔干则开辟了新的方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二者的关系,柯林斯指出后者制造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如人口问题、工业变迁等等的问题出现离不开前者着手解决,这就是社会学能够做出的一点贡献了,“能够有更多的人认识到政治幻想与政治压迫之间的关联,认识到加诸我们交往之上的、由各种精神幻觉所造成的使人麻痹的后果,我们的生活质量就能有极大的提高”。在导论的最后,柯林斯老师指出了社会学和历史学学科的主要区别在于取向的不同,社会学的目标在于创立一种普遍性的理论,而历史学的目标在于对特定时间序列进行描述和解释。
柯林斯老师按照时间顺序将社会学的发展在书中分成了三个阶段来评述,第一部分“19世纪理性主义的兴衰”讲述了预言家圣西门及其追随者孔德、地下社会学家马克思、最后的绅士托克维尔、尼采的疯狂以及空想社会改良家、进化论者和种族主义者等等最初的社会学家们在他们的国家里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反思,去探索社会的发展趋势。第二部分 “伟大的突破”中讲述了涂尔干、索雷尔、马克思·韦伯、弗洛伊德、齐美尔、库里和米德等众人对社会的深入认识,找到社会和个体之间的联系,是社会学思想不同角度的丰富和程度上的逐渐深邃。第三部分“20世纪迈向学术娴熟的曲折之途”涵盖内容较多,不同流派不同的研究角度,在这一部分柯林斯老师尽可能多的展示社会学家们的研究,展示了社会学的研究途径、对象、方向等等的丰富。
发现社会学的旅程,通过柯林斯老师的评述不难发现其实是各个社会学思想家不断认识社会的过程,时代正在发展,肯定还会有更多的社会学家加入到这个旅程里,而我们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也要加入到不断发现社会的任务中去。
《发现社会之旅》读后感(五):我们每个人都肩负着不断发现社会的任务
一、 前言
这本由兰德尔•柯林斯所著,李霞所译的社会学著作如今已成经典,也成为社会学入门必读之书。在充满细节的真实历史背景中,此书论述了那些打造了和继续在打造社会学传统的思想家的生平与思想。它不仅阐述了19至70世纪经典传统的发展,还讨论了当代理论的各种发展方向,将理论作为一项正在进行着的、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伟大事业呈现在我们面前。全书通俗易懂又引人人胜,显示出著者作为杰出的社会学家的深厚功底。
最初读这本书是在当初准备考研复习的时候,当时便觉得它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籍,社会学的发展史,社会学学科中各位璀璨的明星在作者的笔下娓娓道来,让我犹如徜徉在那历史的海洋,欲罢不能。重读此书,另有一番不同的感想。
二、 本书的导论
本书的开篇首先是一篇导论,论述了社会与幻象。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很了解社会,但事实上恰巧由于我们生活于其中才更“不识庐山真面目”,我们的世界观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幻象,这张遮蔽我们视野之网的核心正是由于我们的知识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任何完全主观的观点都会失去其有效性,因为其他任何人没有理由去接受它。但是,如果不存在任何客观的标准,那么声称这一观点的人也永远无法找出什么标准来证实他的这一观点。
各种传统偏见抵制我们去探索和认识那些涉及我们生活的事实,幻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们相信它是事实。社会学的历史就是一个我们自身的思想逐步深化的过程,我们不断揭示出先前没有意识到的偏见之根源。这一揭露的事业是由卡尔•马克思开启的,他是第一个站在普通工人的立场上来观察生活的伟大思想家。马克思在意识形态领域发现了社会幻象的一个根源,涂尔干则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社会机制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永远存在,而其中的个人则不断进入而后消逝,社会有其自身的力量,那些违背社会规范的人不仅没有改变这些规范,而且会作为偏向者而受到惩罚。
人们通常认为,社会科学落后于自然科学,后者制造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如核战争、人口过量及工业变迁等现在必须要由前者来解决。如果说社会学能作出什么贡献的话,那就是:如果我们能以更现实主义的态度对待我们的世界,对社会组织的各种困境更为警觉,对社会协作的必要性和社会压制的危险性有更多的认识,以及更清楚地认清那些幻象(各种机制就是用这些幻象来构造社会现实的),那么我们也许能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宜人一些。
最后,作者又在导论中指出社会学与历史学学科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取向不同:社会学的目标在于创立一种普遍性的理论,而历史学的目标在于对特定的事件序列进行描述和解释。
三、 本书的核心内容
本书按照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19世纪理性主义的兴衰,它底下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巴黎的预言者圣西门与孔德。首先通过回顾圣西门的生平经历指出圣西门的主要观点,即工业主义是历史上的一个新时代。进步并不只涉及科学,而且会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个新的社会脱胎于正在衰退的封建主义,它为解决原来所有的问题提供了基础。接着讲了孔德的思想。孔德则认为社会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孔德将静力学定义为研究社会秩序的分支,将动力学定义为研究社会变迁和社会进步的分支。
第二章地下社会学卡尔•马克思。通过对马克思关于阶级与阶级意识的剖析引出马克思的政治理论,即国家根本上是由组织化了的暴力机器组成的,所以谁能控制它,谁就拥有了巨大的权力。接着提到了马克思的经济学,即劳动价值理论,剥削产生利润,利润率下降的规律以及通过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指出资本主义必将走向崩溃。
第三章最后的绅士托克维尔。复辟后的法国制造出了重要的现代观念的病菌: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托克维尔体系的基本前提是:平等制必将向前推进。为了达到这一种平衡,托克维尔试图通过他对美国人日常生活的观察,展示平等制的好的效果以及坏的效果。托克维尔论述了平等对人们的举止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平等主义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在消极方面,托克维尔注意到了美国人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重商主义。在托克维尔看来,美国以及英国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好政府的榜样,法国则是一个平等所产生的坏效应的例子。
第四章尼采的疯狂,首先介绍了尼采的生平。尼采的理论以某种哲学体系为基本,分叉至一种现代社会心理学和历史社会学,其基础是一种意志理论。尼采认为,生命只有作为意志的、明确的、不受阻碍的表达时才是有意义的,而其它的一切都偏离了生命。
第五章空想社会改良家、进化论者和种族主义者作为第一部分的最后,探讨了英语世界的有关思想。如边沁、马尔萨斯和穆勒的自由主义和社会改革;达尔文和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以及美国的自由主义。
第二部分是伟大的突破,它底下分为四个章节,第六章德雷福斯的帝国:涂尔干和索雷尔。此章以回顾德雷福斯事件的发展过程开篇,引出了涂尔干的思想:社会是一种仪式秩序,是建立在人们互动的情感基础上的集体良知。接着通过阐述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介绍了涂尔干的社会分工思想,由此指向偏常的社会团结,进而转到涂尔干的代表著作《自杀论》。它是一部经典之作,作为一种如何运用实证分析来证明一个普遍理论的模式,它一直保持着生命力。
第七章马克斯•韦伯:世界的除魅。首先阐述了韦伯关于阶级、权力和地位三位一体的分层理论。韦伯将社会看作各种力量之间复杂的、不断变动的相互影响。另外,本章又介绍了韦伯划分的三种权力类型,即传统型统治、魅力型统治和法理型统治。最后讲了韦伯的历史理论:世界的理性化。
第八章弗洛伊德:非理性的征服者。弗洛伊德的伟大发现在于他系统地发掘出了普遍存在的、隐藏着人类无意识的内容。通过精神分析的方法,他探索了精神的深度,揭示出了人类本性中非理性的一面。当然,对其解释体系过于重视性的因素的批评与反对的声音也是非常大的。
第九章发现不可见的世界:齐美尔、库利和米德。齐美尔认为个人从社会的交往中创造出了他们的世界观。在齐美尔关于群体的理论中,他指出整个组织化社会领域及其权力关系通过参与者的数量及其导致的社会关系的几何式转换而展开。库利更关注个体的社会本质的进化,由此他提出了镜中自我理论,认为我们是通过他人的目光来相像自己的面貌和形象的,我们相像出对这一面貌的某些评价,最后,我们体验到某种诸如骄傲或耻辱的自我感觉。米德则是从“主我”(I)和“宾我”(me)的角度来描述社会性自我的内容。另外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米德提出了“一般化他人”的概念,即在自我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一般化的他人代表着个人最终能根据整个共同体的观念来将他或她自己与之相联的阶段。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即第三部分内容较多,涵盖了七个章节。
第十章发现日常世界:托马斯、帕克和芝加哥学派。其中,托马斯的情景定义已为大家所熟悉,即如果人们将某些情景定义为真实的,那么在结果上它们就是真实的。帕克声称,所有群体都在为获得可利用资源,包括经济资源和领土资源而斗争。芝加哥学派注重对城市问题的调查,在很多方面做出了贡献。
第十一章非洲裔美国人社会学的兴起:杜波依斯、弗雷泽、德雷克和凯顿。他们首先关注的就是对分层的分析:不仅分析非洲裔美国人在白人社会中的地位,而且分析在黑人共同体本身这个封闭的控制体系内的分层。
第十二章社会系统的构建:帕累托和帕森斯。帕累托的体系可以总结如下:第一,社会具有很强的稳固性;第二,经济学家将人视为在各种选择中作出理性决策的个人,他们寻求利益最大化;第三,整个历史中不断重复出现的一些主题,帕累托将这些主题标示为“剩余物”;第四,根据帕累托的假设,社会的基本动力就是“情感”;第五,不是每个人的情感混合成分都是相同的;第六,一些人较之他人更聪明、有力和更为个人主义。帕森斯认为,社会是由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组成的一个系统。他创立了一个极其抽象的分类体系AGIL功能分析模型,这是一个试图进行综合的理论,其功能主义模型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第十三章希特勒的阴影:米歇尔斯、曼海姆和米尔斯。主要强调了米尔斯的贡献,其《社会学的想象力》为社会学者提供了一种新的 看问题的视角,即个人问题就是公众事务,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微观是植根于宏观之中的。
第十四章欧文•戈夫曼和社会交往的剧场。他的研究主题包括:难堪、不安、自我意识、尴尬的场景、失言、丑闻以及精神疾病。戈夫曼的社会生活剧场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把钥匙,我们可以用它将我们对生活剧场的理解筑进一种新的社会学当中。
第十五章法国、德国和美国的当代社会学理论,对社会学领域中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理论进行简要介绍,包括法国的米歇尔•福柯、皮埃尔•布迪厄、德国的尤尔根•哈贝马斯、美国的兰德•柯林斯和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理论。
本书的最后一章第十六章则论述了一个较新且较热的话题:20世纪后期妇女对社会学的冲击。该章结合两条分析路线:性别分层的社会学和知识界的社会学。女性社会学家在实际存在的每一社会学领域中都做了很重要的工作。作为女性,她们通常会带有她们的社会背景和敏感给她们带来的独特立场。
至此,本书完结。
四、 结语
回顾本书的发现社会之旅程,实际也是各个社会思想家不断的认识社会的过程,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必将会有更多的社会学家出现在这个发现社会的旅程之上,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肩负着不断发现社会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