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白天遇见黑暗》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白天遇见黑暗》读后感1000字

2020-12-12 00:59: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白天遇见黑暗》读后感1000字

  《白天遇见黑暗》是一本由夏榆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天遇见黑暗》精选点评:

  ●“不断寻找自己个性的源头,分析自己精神的历史,是我救助自己的方法之一。”P135

  ●… 年轻时阅读

  ●喜欢这种

  ●名不见经转。好书。

  ●对苦难平实的记录更震感人心

  ●黑暗和白天一样珍贵

  ●在很早的文学中国上看见这个作者的文章,作者原先是矿工,因为他的工作的原因,不得不一天十几个小时面对黑暗和恐惧。他在几百米深的远离社会的矿井里读书和打拳击还有唱歌,用这些来抵抗无边无际的寂寞和恐惧,浪漫而又让人心疼。特别是他描写的黑暗对人身体和心灵的吞噬,让人记忆深刻,文字坚实有力,像拳头一样,可以直击人心。

  ●煤矿工人生活,社会好像并没有给底层民众多少希望~

  ●夏榆是从底层突出的,又重新置于广大的底层中,对于底层的苦难感同身受,敏感的心击扬出拙火的文字~

  ● 很喜欢他的文字

  《白天遇见黑暗》读后感(一):厚重

  作者夏榆肯定算得上是我的老乡,虽然我没有他那样的生活经历,但是那群下井的工人却离我很近,在大人们的谈话中我只觉得那种工作虽然挣得比在地面上多但却很辛苦、很危险,我只是从来不了解那样的生活状态,不了解一个人在地下十几公里暗无天日的地方呆十几个小时的感觉,大部分井下的工人仿佛也并不关心这类的问题,他们的想法很实际,随着大流走,甚至很麻木,在我的眼里他们并没有体现出一个为人的基本的价值,他们对生命表示出大无畏般的不屑,一种不自量力的不屑,但是夏榆没有。

  全部从自己的感觉出发对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和经历发表议论,但却给了我一种厚重的感觉,经过沉淀积累的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被作者节奏平缓的喷涌而出,他关注的那些边缘人在我的眼里也有了更加立体的认识,他们的人生态度,以及在我们眼里喧闹的生活也需要平静安宁。

  http://tygoonray.blogbus.com/index.html

  《白天遇见黑暗》读后感(二):读《白天遇见黑暗》

  读《白天遇见黑暗》

  本书是紫地丁文丛中的一部,林贤治编缉,林贤治是鲁迅的继承者,虽然现在,我已经清楚知晓鲁迅思想对社会改良进步的无用,但我也承认,从生命文学来讲,鲁迅及其追随者,体现得是一种最高精神境界。

  本书是散文集,我首先把它看成一部有关成长的血泪史,我看见了自已,曾经我也那么痛苦绝望,但也许作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任何人都有亲临感,都有共同的情感经验,所以我的感受一定是普遍的。

  作者夏榆的文字不是一流的,但这本书是用血泪写成的,它讲述的不是文学故事,而是生命故事,这种强烈的生命印迹,使本书获得了一流的品质。

  阅读本书,我们首先要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中国是什么样的一个国家?有人说,她还处在前现代社会,也有很多人说,中华民族个伟大的民族。作为我本人,随着书籍电影带给我视野的扩展,我对这个国家越来越保有一种羞涩感。可我不能用明白透彻的语言来解释这种不对劲,似乎很多学者也不能,在我心里,秦辉先生他是可以的。

  我是不是可以简单地说,体制是关键,人的自由是关键呢。但理论是很虚的,我越来越感受到这一点,对一个乞者,一个农民,哪怕是最浅显的最具诚意的理论提醒,一切都无用,不是他们不明白,而是讲道理的人常常不是真英雄。我要感谢夏榆,感谢他说出了真话,这些真实的生命感受,是谁都能明白的。比如我在少年时就读到这本书,我想我会变得更具勇气,更具行动的能力。

  看完本书,我对徐晓的《半生为人》,高尔泰的《寻找家园》产生了巨大兴趣,也许我应该一口气读完这些书。虽然很折磨人,但比起大部头的思想著作,这些书真说得上是一种愉快。

  《白天遇见黑暗》读后感(三):e—mail式评论

  ……

  而《 白天遇见黑暗》文字可以说并非上乘,但文字后的东西却能触动和刺痛人,看他的书,直面的是底层民众的生存。写到这,想起昨晚在大排档夜宵,同屋的手机从短裤兜里掉了出来,而发现和提醒的是旁边一直"纠缠"的一个七十多岁的乞者。当时我们感激得要命,赶快请他坐下来一起吃,但他不坐(估计是害怕店家)。而同时,我们以道德比较的方式评论了另一个正在"纠缠"的另一个乞者,一个自称15岁的抱吉它的女孩,说她没羞耻感,对我们另一个在桌的朋友又掐又捏,耍娇胡缠。但今天,我要修正一下观点。用成长的角度而言,道德感和是非感等是通过成长而来的,15岁的乞者成长为25岁35岁乃至75岁时,别说羞耻感,绝望感、宿命感都有可能建立。

  再复制一个前几天的一个聊天记录,也是说同类问题的:

  A:

  深圳的新疆小偷的确也多,我见过两次偷,一次打。

  都在公司楼下的两三个路口。

  现在每次上下班先远看哪个路口没他们再选择怎么走。

  我们公司有个新疆人,他说那些都是南疆出来的。

  :

  我不太支持他们去肃清新疆小偷。

  我是这么想的:

  作为个人,一定要防止被他们偷窃,同时也可以提醒别人当心他们,但是,没必要驱逐他们,因为这些新疆人本来就是被汉族挤压到边缘的人群,偷窃是他们的生存行为,如果这个世界的资源不是这么不公平得被分配着,那么他们就不会这样。是这个社会没有很好得安顿他们,所以我们大城市的市民有被偷的责任。

  想想澳大利亚人是怎么善待毛利人的。

  所以与其去发动打击偷窃行为,不如一起出资安顿他们,让他们有学习有工作。

  A:

  恩,这个有道理。

  这个得xxx完蛋后才提得上日程。

  :

  如果我们这么去做了,那么xxx也等于在慢慢完蛋。

  xxx会很不开心的,因为我们抢功了呀~~:)

  ……

  just y (同时鸣谢对话之N友)

  2006.07.08

  《白天遇见黑暗》读后感(四):重复的故事

  夏榆不是一个出名的作者,远不及鲁迅《药》里面的夏瑜名头响亮,作为南方周末的资深记者,他只出过这一本散文集,据他自己说,今后不准备再写作类似散文了,使得这部书更加鲜有人知。

  一位朋友读罢此书,深夜给我发短信,述说自己的激动之情。不知道是否尘俗蒙心日久,还是对苦难生活的疏离,我将全文读罢,却难得有同样的激荡之情。

  夏榆出身底层,生长于矿区,做过矿工,耳闻目睹过矿区的无数死亡,《白天遇见黑暗》就是对矿井生活的直观感受。血红的事实胜过一切言辞,夏榆叙述的尽管还只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的往事,煤窑的事故远达不到今日壮观的规模,但血淋淋的真相已足以让身处城市的白领们不忍卒读。在酒吧和夜店间歌舞升平,享受繁华盛世的人,谁曾想到那些财富中曾凝聚了多少人的悲苦、汗水和鲜血?夏榆坚守着自己的立场,无论是在抒发个人情怀的散文中,还是作为记者对《马燕日记》,对延安“看黄碟”夫妇的客观报道内,夏榆不放弃对底层生活状态的注视与关怀。夏榆写挣扎在死亡和贫困线上的矿工,写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外来人,他的视角不是俯瞰的,他是侧身期间,用身体和生命来触摸苦难,反抗命运。

  然而,好的题材,悲悯的胸怀,未必意味着好文章。夏榆固然有《悲伤的耳朵》、《白天遇见黑暗》这样的好文,但更多的却是重复同样的情节,抄袭自己的语言,翻来覆去,同样的视角,同样的笔调,同样的情绪,同样的哀叹。正如祥林嫂对乡邻重复同样的故事,说多了,同情转成了厌烦。当一个作者不思进取,其作品价值也就微乎其微了。夏榆不再写散文不失为明智之举,作为一个记者,恐怕更能发挥他的天赋。

  我更期待一个好记者夏榆。

  扫描关注我的读书分享微信公众号

  《白天遇见黑暗》读后感(五):白天遇见黑暗

  带了本《费利尼对话录》,未料一路卧铺,车到长沙,即已看完。想着要在岳阳买本书,闲时翻翻,在东茅岭路上游手好闲,逢着一家新华书店,钻进去看,还不错,上海译文世纪文库,北京出版社大家小书,都有一些,但真要找一本打开可看,带回可藏的书,很费一番眼力。终于发现了夏榆《白天遇见黑暗》,立即买下。前段时间在文二路见到了这本书,不知为何,没有下手,没想到要赶到岳阳来买。

  没有哪一个人的书中,有着这般强烈的光明的渴望(即使海伦•凯勒也没有,她先天失明),在第一辑“黑暗的轮转”凡六篇:《黑暗之歌》、《白天遇见黑暗》、《悲伤的耳朵》、《黑暗中的阅读于默诵》、《在黑暗中升起黎明》、《红色风暴掠过黑色大地》,没有一篇没有“黑”字,以及第二辑中“尘世的光影”中的《游走的灯》、《微暗的火焰》,第三辑中“灵魂之殇”中的《天黑黑》……一切源于作者夏榆在山西大同煤矿的少年生活。

  那是多么恐怖的感受啊,“我坐罐下井。步行两个小时才到工作的地带。那是一个位于老古塘的废弃多年的硐室,我听有窑工说:这个硐室当年在瓦斯爆炸的时候堆满了从工作面抢救出来的死去的人……我找了一个地方坐下来。我想在这个地方我不能睡觉,因为人在进入睡眠的时候,就等于为心魂开了一扇门,我畏惧在我入睡的时候被恐惧的东西侵入到内心里……我不敢睡觉,在十二个小时之内我就在跟睡眠作战。我只能用意志和毅力抗衡。我让自己在睡眠来临的时候保持清醒和警惕……有一些意识我会遏制,用理智的力量剿灭。比如对鬼的形象的想象。这种想象会加剧我的恐惧。我不能有。还有对死亡的记忆,对血腥的记忆,对暴力的记忆,此刻都被我清除出意识的疆域。我渴望有光明的事物,善美的事物出来,我希望能够有安抚慰藉我的力量来统摄我心灵和意识的领地。我没有信仰,但那时我虔心祈祷。我真心渴望天地之间有伟大而慈悲的圣灵,我希望她能眷顾我,垂爱我,给我光明安详和温暖的生活。”(P27-28)

  这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 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少年,穿上铠甲般的工装,从地面下沉到一团漆黑之中,仅凭提灯四五米的微光(为了节约电量,要不时让灯歇一歇),在黑暗中步行两个小时,走过一万多米,到西北盘区,在那里呆够整整六个小时,再原路一个人走回来!

  只有明白这些,你才能够理解夏榆在自序中的那段话:“后来,我开始过一种自由游走的生活,我在一座日照充足的城市穿行,享受着自然光泽的照耀。这种对很多人来说过于平凡的体验却让我倍加珍惜……我感到自己成了一泓流动的水,我体验着自由生活自由思想自由写作的快活。这种生活使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健康、舒服、丰沛。”

  全书共四辑十九篇,第四辑中的五篇,是作了记者之后的观察报告,若是表达更朴素,少些修饰,少些描写,少些不由自主的抒情,会更加扎实而有力量。《黑暗之歌》与《失踪的生活》两篇,曾被林贤治选入《2003:文学中国》。蔡少军独喜欢第二辑中的短篇《小学同学》,一个因肺病而死的孩子;我偏爱《黑暗中的阅读与默颂》与《在黑暗中升起黎明》两篇。

  《黑暗中的阅读与默颂》开头是:“我可能是矿井里仅有的阅读者。我把要读的书籍用过期的报纸包好封皮,外罩塑料袋,揣到怀里,带到矿井。”结尾写道矿井下的另一个阅读者:“在黑暗的矿井中,张明亮闭着眼睛在念颂《大悲咒》,我听着他的声音由低沉缓慢到急骤,我看见张明亮被悲伤凶猛地淹没。”

  《在黑暗中升起黎明》,讲述因欧文•斯通《梵高传》而得到的安慰,夏榆在地底深处,读懂了梵高作为传教士带来的上帝的福音,“我遥望和铭记着梵高,用他的孤独抵御着我的孤独,用他的失败消除我的失败,用他的不幸瓦解我的不幸,用他的觉醒完成我的觉醒。”

  我尊敬夏榆。这本《白天遇见黑暗》,与胡杰的DV《远山》,李杨的《盲井》一起,记录了中国矿区地狱般的苦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