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中国经典读后感有感
《重建中国》是一本由华揽洪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重建中国》精选点评:
●讲住宅设计那一部分比较有意思,思路特别实际。
●作为梁陈方案参与者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核心成员,披露了很多内部信息
●唏嘘不已
●另一个视角
●气势磅礴 醇厚真诚
●我就想问,你把参考文献和附录都删了,让别人怎么找资料来源?
●中国规划史科普书目(来自好友赠书
●很详细, 较为客观,
●三联的专业书,仅供消遣
●看三十年前的描述 觉得现今的很多方面都仿佛产生了倒退 原来当时就认识到了很多问题的啊 怎么没见多少成效呢..而且连信仰也失掉了..
《重建中国》读后感(一):回过头看这本书
有两点理由能让我看下去。
一是,看那个年代,建筑规划师是怎么为居民——孩子和大人们、工人和农民们、从业者和他们的家属着想的。他们的想法,是基于什么价值观,是受哪些物质与环境的约束。这些东西,是否还在继续约束着我们这个时代呢?这些约束,对我们的父辈,对我们,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
二是,从书里,我找到了我从小生活的那个街区,的设计规划。我想看一看,那些图纸,与现在的现实中,那些建筑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这看上去是个有趣的比较。
《重建中国》读后感(二):关于新中国城乡规划的回忆
作者是一位法籍华人,但是在新中国工作了近三十年,属于50年代回国报效的那种。这本书主要面向的是法国读者,所以作者添加了大量的关于中国的介绍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因此这本书就成为了一本挺不错的中国城乡规划史。
作为直接参与大量城乡规划建设的专家,作者拥有大量原始资料,所以书中案例/材料非常多,作者也从一个个案例中阐述了自己的想法与思考。不过由于当时的城乡规划制度设计和作者自身的实际参与情况,以微观规划为主,以及大量的建筑作品。
书的结构还是不错的,上半部分是时间顺序的总体介绍,下班部分是分门别类的部门规划。特别是有一般规划史常忽略的农村规划。很适合作为初步了解的书来看。
《重建中国》读后感(三):读后感
这是一位亲身参与了建国后将近30年间城市规划工作的先生对那个时候城市规划工作的描述与总结。
书籍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时间进程为主线,回顾三十年内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的历程;第二部分以城市系统为对象,分别归纳了重要子系统的演变。
规划是政府触角的延伸,从一开始就是,到现在还是,将来也许会有些改变,但也不会超出这个原则。每个时代,人们都在认真研究如何更好的规划城市,但是社会变化太过迅速,以至于很多研究在得出结论之后,就已经过时无用了;而另外一些很好的想法,却因为种种原因,一直留在纸面上供人们一次次“发现”,却迟迟无法落到实处。譬如梁思成先生和华揽洪先生关于北京城市发展战略的规划,或者保护生态环境的一些建议,城市交通改善的多种思路……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话说历史总是在螺旋式上升,但对个人来说,一生能够经历的,或许只是升、降或平稳中的某一个阶段。
在这三十年中,以及三十年之后的三十年中,虽然规划教育更为普及、人才更是多多、技术设备更为先进,然而本质上的改变却极其有限。没有变革,不知道是好是坏。
《重建中国》读后感(四):一部城市和乡村规划史
这是一部有关新中国前三十年规划发展的历史。作者保留了很多一手资料,也记载了很多当时的观点,尤其可贵的是,作者留下了对大庆和大寨的历史的评价。
现在研究城市在什么“文化研究”界火得不得了。可惜这些研究是怎么做的呢,不过空头发一些议论、造一些概念吓唬人罢了。如果问在当时,某个城市的人口多少、从事什么职业,工业是什么,农产品从哪儿来,则一个都答不上来。比如有些人一直说苏联的计划经济是以城市压迫农村为主。这些人知道工业是什么吗?会画计划经济的平衡表吗?这个结论是从哪里来的啊?这些都是具体的历史的问题,那么这些问题怎么办呢?只好留给那些不怀好意,诚心要抹黑过去的人解释了。其实这些“文化研究”的学者离了“不怀好意”的学者还真就活不下去,毕竟人家有钱,一遇到具体问题,还得抄人家的,他们不过是唱唱隔靴搔痒的反调,骗骗还有些情怀的年轻人罢了,学术八卦,此处就不展开了。
具体的名字我就不点了,找一个吓唬人的书单来里边肯定有这些书。
这本书就不一样。里边写的都是对具体的事件的回忆。比如说道cultural revolution,作者说在考古领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很多别的领域也受到了破坏。就冲这种态度,就比那些发明各种概念来解释或掩盖什么问题的各路“研究者”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作者并没有用很多专业的词汇。但一些个“文化研究者”,既没有人家的专业背景,又没有人家的历史知识,你们凭啥做研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