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漫长的告别》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精选

2020-12-17 00:41: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精选

  《漫长的告别》是一本由[美] 雷蒙德·钱德勒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9,页数:5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一):再见,你好!

  

每一次说再见,就是死去一点点,好悲伤的事实,死是不可避免的,希望每一次说再见,下一次都可以开心相见! 漫长的告别,终于在漫长的日子里读完了。为什么说漫长?自从读了第一页我就放不下了,被作者的细腻打动,被特里-莱诺克斯的出场和马洛的“多管闲事”吸引,要不是时间不充裕,我真的要一口气把它读完。早晨在脸上涂涂抹抹的时候都能读上两页,因为我只有零零碎碎的时间。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二):侦探小说的另类

  

老实说,刚读这本书时有点失望,给我的感觉,不像是一本侦探小说,没有一般侦探小说环环相扣的让人紧张的故事情节,而是遇到一个人啰嗦一大圈,遇到一件事也啰嗦一大圈,还有作者借书中人物之口对社会对城市对法律等的剖析。对于只追求故事情节的读者来说,真是有点啰嗦。

接下来读着读着就慢慢地爱上这本书了,那些看起来的各种啰嗦其实也正是这本书不同于一般的侦探小说之处,也正是雷蒙德.钱德勒的独特文风,难怪被村上春树整整迷恋40年

首先书中各种出色的描写,比如对各种人物的描写,对于环境的描写,以及对于社会现象的挖掘。人物有医生律师警察,有百万富翁上流阶层,有黑帮地头蛇,也有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比如马洛在酒吧里等出版商霍华德.斯宾塞时,看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身材火辣的美女、兜售福克斯作品的骗子、神情忧郁的男人、挂着塑料假笑的侍者。这些人物仿佛一一出现在读者眼前。对于环境的描写有几处给我印象深刻,一是悠然谷的景色描写,二是身家过亿的大人物波特先生的豪宅的描写,最出色的应该是马洛站在窗前望着那座巨大而愤怒的城市的描写,那个肮脏、卑鄙又堕落的大城市。 对于社会现象的挖掘是深刻的,身陷牢狱时在警局的奇葩经历,一个大活人的自杀遗言等等。

其次是关于友情关于爱情的描写。友情是贯穿本书的一条基线,一个偶然的机缘马洛结识了醉酒但依然彬彬有礼的特里,没有承诺,没有义务,马洛为朋友惹祸上身,并经受了牢狱之灾,和特里经过了一场漫长的告别,每次告别就死去一点点。而那张麦迪逊肖像也见证了特里对马洛的友情。爱情在这本书中是微不足道的一个环节,但却让人为之动容。艾琳.韦德,也可以说是艾琳.保罗。她一直带着那个寄托她对保罗的深爱的项链,最后却得知保罗把自己卖给了一个有钱的荡妇,而这个荡妇又勾引了自己现在的丈夫,自以为神圣的一直坚守的爱情在现实面前支离破碎。

再次金句频出。随便举出几个例子,都让人眼睛一亮。“死鬼是世界上最称职的替罪羊,因为他从不回嘴。”“当警察不容易。你永远不知道在谁的肚子上可以踩来踩去,还不会惹祸上身”“一束阳光搔着我的脚踝”“一株风滚草懒洋洋地滚过路面”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最后要赞下书中的插图,简洁的黑白的素描画,与封面的颜色相吻合,和书中的情节也相吻合,甚至感觉与马洛的性格也相吻合。

给这本书评上四星吧,因为它的另类,因为它的与众不同。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三):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这本书是钱德勒1953年所著,是他晚年最后一本小说,也是赞誉最多的一本小说。作为一部漫长且节奏及其缓慢侦探小说,读这本书更像是看一部文艺老电影,听着作者娓娓道来一段关于美国硬汉友谊的侦探故事。

书中讲述了一个优雅有礼的酒鬼特里·伦诺克斯和一个贫穷高贵的私家侦探马洛•菲利普相遇,从伦诺克斯酒醉后被马洛送回,两人逐渐发展起一段诚挚且悲伤的友谊。妻子死后伦诺克斯找马洛协助出逃,他在国外被警察监控时寄来一张五千美元的巨钞做为感谢和告别,然而,一连串谋杀,却使这个告别绵绵不绝。 书的封面推荐语写到“每一页都是一道闪电”,钱德勒用精准的描写和平淡的叙事方式,精细勾勒出一个个极具画面感场景。作者善于运用比喻,阅读中有读《教父》的一些味道。

普通人活着疲惫而惶恐,一个疲惫而惶恐的人负担不起理想。然后马洛却像个孤胆英雄,在公德与私德之间没有退步,苦苦坚守不求回报去查明这件案子的真相。为什么他如此执着坚守呢?我想一部分原因出于马洛正义价值观,一部分是与温柔礼貌彬彬有礼特里美式硬汉的友谊。 to say goodbye is to die a little. 告别,就是死亡一点点。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句话让我想到纳兰容若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马洛第一次与特里的告别,他就卷入自己设下的最致命的陷阱,开启漫长寻找真相的过程。艾琳漫长的告别,从西尔维亚的被杀、特里•伦诺克斯的假死,告别与保罗•马斯顿的感情;从杀害罗杰•韦德,告别自己没有爱过,一直忍受的丈夫;艾琳的自杀,告别自己一直无法忘与保罗•马斯顿的感情,又无法接受现在特里•伦诺克斯,彻底告别西尔维亚却霸占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的痛恨…当马洛再一次见到特里•伦诺克斯,发现两人并非真的意气相投,马洛与一次形同陌路的告别。 马洛像个孤胆英雄,能够去挑战一切,即使被一切压制,他的自卫反击亦或是无可奈何的忍受,如果出发点是正义,那么阻碍背后必定会有真相,因为追求本身就是意义。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四):我们终将与自己告别

  我不是个侦探小说迷,但和我读过的其他侦探小说相比,《漫长的告别》有很大不同。很多侦探小说可能是通过鲜明的人物形象去构造复杂的故事情节,而《漫长的告别》是通过故事情节去编制马洛这一人物形象。 像画家画素描一样,寥寥几笔,并不能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人物的完整形态,《漫长的告别》开篇几章也并未能使马洛的形象跃然纸上。但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推进,人物形象也就逐渐清晰起来了。很多人评论马洛是一硬汉。是的,他毫不畏惧权势,甚至警察。他坚守法律与正义,可谓正气凛然。但我看到的,还有他内心的软。因为内心柔软,才会帮助素不相识的特里,因为内心的柔软,才会帮韦德太太寻找丈夫,因为内心柔软,才会去喝那一杯螺丝起子。这种软,是同情,是发自内心的认可,亦是一种坚守。一张麦迪逊肖像是一张五千块大钞。绿油油的,崭新挺括的,周围有美丽光泽的大钞对生活本不富裕的马洛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诱惑,但他也只是拿来把玩,分文未动。韦德太太对喜欢女人的马洛来说是一个美梦般的存在,但当这个美梦靠近他时,他选择了醒来。因此,马洛这个私家侦探是个外刚内柔,坚守本心的人。因为他对自我的坚守,当故事出现岔路时,他的抉择,亦决定了故事的发展方向。 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因此,初读《漫长的告别》,马洛和特里的友谊给我“情不知何起”的困惑。只是在路边偶遇一个醉鬼,仅仅是被他身上的某种特质所吸引,然后一起在酒吧喝了几杯,马洛就从开始的伸出援手,到几次三番的救助,再到后来的冒着生命危险为特里洗白。可能会让读者感到疑惑,马洛这么付出,他到底为了什么?也许这就是友谊吧!哪怕并没有充足的证据,但他相信以特里的为人绝对不会做出那么残忍的事。这是对特里的信任,对他们友谊的信任,亦是对自己眼光和感觉的信任。如果你就此认为马洛这个私家侦探接触的都是像特里那样的大人物,着手的都是韦德太太那样的大案件的话,作者会在第二十一章纠正你这种错误的想法。他的客户还有挖土机驾驶员,寒酸愚蠢的合租姑娘,寻找跑掉多次妻子的缝纫机代销员……也许,在喧嚣复杂的城市里,这才是马洛的日常,没有多少惊天动地,没有那么引人注目。他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不知道那一天就会被人在黑暗小巷里做掉的私家侦探。但正是小侦探与大人物的碰撞,才使故事情节燃烧出不一样的火花。 如果一开始我被“情不知何起”的疑云困扰,那么愚笨的我在第四十一章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了。“英国军队的什么徽章,对吧?”正是马洛对韦德太太这句看似不经意的反问,拨开了我内心的迷雾。仿佛阳光一下子穿透厚厚的云层倾泻下来,整个故事的情节脉络都清晰地摆在我的眼前。英国军队的徽章看似不起眼却多次出现,它是特里与韦德太太的联系所在,它的出现,也就把看似平行的 西尔维娅之死与韦德一家联系起来。那么,之前的种种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聪明的读者可能更早的明白了作者的暗示,弄清了故事的发展脉络。无论如何,侦探小说的作者总有这个能力,让亲爱的读者体会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快感。 《漫长的告别》,通读全文,我一直在思考,这本书为何以“漫长的告别”命名。我想,也许是特里的告别。特里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归来,但马洛却对他说“只是现在的人已经不是你了,你早就死了。”特里告别了曾经自尊的自己,告别了马洛认可的那个他,也就告别了马洛和他们的友谊。也许这种告别也同样属于马洛,结尾他说“我再也没见过这些人里的任何一个。”马洛与这段经历挥手作别了,只是不知,他是否还会再去喝那么一杯螺丝起子。这些告别无疑都是漫长的。海子说,我们每个人都要与稚嫩的自己告别,告别是通向成长的苦行之旅。那么我们呢?是否也在通往漫长告别的路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