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大全

2022-04-12 03:32: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大全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本由马克思 恩格斯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00元,页数:13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德意志意识形态》精选点评:

  ●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重要著作

  ●原典只读一点点。回溯什么时候精神状态好,适于思考学习,受怎样的环境影响,以后该如何争取,就是听这门课的时候呀!理想化的世界图景

  ●马克思非常牛逼!真的。

  ●马克思真是吐的一口好槽,比直男癌还讨厌…有些观点我们太熟悉以至于已经不太容易发现它们的震撼性,但也有些观点至今振聋发聩……

  ●感觉很难简单界定为哲学。但确实是对以意识为核心的黑格尔哲学批判,引入现实的实践的关键概念,进而提出对历史,现实的分析。马恩最厉害的,还是社会学领域吧。

  ●补记

  ●文章无不闪烁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芒,有了对于历史正确的切入点,才能抓住历史真实的脉络。

  ●人创意环境,环境也创造人。 满足生活需要→再生产→生产人。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兼顾。生产关系决定观念、思维方式。 后半部就没意思了。

  ●一开始看觉得没有什么,翻来覆去无非这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套话。但是看了望月清司以后,觉得里面还是有很多可以探讨的问题的。不过会怀疑那样挖掘马恩有没有意义?即使考据出哪段话是马克思说的,哪段话是恩格斯说的,对我们的“历史认识”能有多大帮助呢?不过总归比片段式的随便引用好……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一):回归马克思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二):找到了正确方法,读经典原著就像吃大厨的招牌大餐

  我居然就这么浏览了一本原著,不是那么难嘛;方法就是:中英原著对照!

  换句话说,德语还是和英语比较接近。很多中文版里拗口的翻译,在英文里其实是很容易懂的。比如中文翻译里的“生活方式”,其实今天更准确的翻译是“生存方式”,意思就鲜明了。可能是翻译的年代生活还处在温饱阶段,所以生活、生存混用了。

  再比如“消灭”,消灭劳动、消灭家庭。。。“消灭”的原意更接近于“扬弃”;

  找到了正确方法,读经典原著就像吃特级厨师的招牌大餐,酣畅淋漓啊。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三):胡乱想的和笔记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四):对批判的批判的意义何在?

  单纯的批判,也就是马克思从中决裂出来的青年黑格尔派为了让现实合理化而作出的批判。马克思评论说他们的回答甚至是问题本身都是黑格尔式的颠倒了头尾。因为他们是唯心主义者,认为意识决定生活,而民众又受困于意识中的字句。那么为了让现实变得符合理性就需要对意识进行批判,用一种全新的意识替换目前的意识,那么一种全新的生活就会替换目前的生活。马克思认为他们和对手(即老年黑格尔派)一样保守,即使他们的态度是激进的。他们所做的只是再一次解释现实,接着就会像老年黑格尔派那样去理解现实,参见马克思举出的费尔巴哈,诗蒂娜等人的例子。而重点则是改造世界,不是靠字句,而是靠双手。

  马克思认为需要一种健康的批判,首先就要对神圣家族的批判加以批判。对他们的批判首要的是对唯心主义的批判,对哲学基地的批判。对作为神圣家族中唯一值得认真对待的费尔巴哈而言,当他谈论历史的时候他也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他只把人当做一种感性的现实,忽视了人之为人的主观能动,而马克思的批判就是要奠基于这种现实的人身上。生活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决定生活,马克思以自己的方式“摧毁”了唯心主义的哲学基地,从此依附于其上的“哲学批判”自然就会烟消云散。

  问题来了,作为唯物主义者的马克思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是好像成了一个二元论者,单独为精神和哲学批判画出了界限。在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中,世界的本元是物质,任何一种意识形态(形而上学的,法律的,道德的)都是物质在头脑中的反应(不精确的说法)。另一方面,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批判,针对的对象是控制奴役着民众的意识形态,背后的理论预设是“意识决定生活”。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哲学批判不会改变决定了意识的物质条件,(会单单地改变意识吗?)解放就无从谈起。意识或精神成了某种单纯的,与物质没有关系的东西,它之所以能够作为“批判”也要归因于现存的社会关系同现存的生产力发生了矛盾。这样一来,哲学批判的位置就灰常尴尬了,因为失掉自己的基地,它自身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五):关于“异化”及其他

  马克思思考的起点是人的异化问题。

  从这一个起点出发,走向了两个向度的批判:其一是意识形态的批判;其二是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在《资本论》中,这两个向度的批判被结合在一起。

  这一“异化”的主题在不同思想者中被以不同的方式反复探究。它也体现于海德格尔的“此在的沉沦”,体现于弗洛伊德的神经症研究——并在拉康手中将它深化与扩展为人的根本的症状式的存在。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仍然沿袭了“异化”的概念。即便之后,在马克思的写作中这个词语不再出现,但是它仍然隐蔽地渗透在文字的背后。“异化“,这就是马克思的原罪。因为所谓“异化”无非是默许了人的本质的先验存在。从这一点出发,马克思的思考就如同用尽全力从形而上学的泥潭跃起,然而最后落下来时,仍然稳稳地坐在形而上学里。

  诚然,马克思将各种社会关系给人进行加冕,但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把一个形而上学的命题倒转过来还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命题。”同样,把一个形而上学的命题加上现实关系的约束还是形而上学的命题。就此而言,海德格尔认为自己一直还在“思”的边缘无疑是清醒的认知;而马克思认为自己已经完全揭露了“意识形态”的幻象时却仍然陷入了“意识形态”之中。

  在八九十年代,早期的马克思被重新挖掘出来,“异化”成为知识界的热门话题,人们用早期的马克思来对抗晚期的马克思,这种策略只反映了知识界的无知。难道晚期马克思的理论不是早期马克思的问题及提出问题思路的合乎逻辑的演进吗?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因此,要了解马克思理论的秘密,只有从它的后果中去了解它的起点。

  这样的清理工作显然尚未真正展开。马克思曾经批判当时的德国知识界对待黑格尔如同一条“死狗”,而今天的知识界同样对待马克思如同一条“死狗”。因为今天的社会似乎已经从阶级分野的社会进入了个人主义的时代。然而,是怎样的个人呢?它难道不是在“民族”、“国家”、“阶级”、“人民”这些庞然怪兽解体后从母体里诞生的吗?就此而言,我们今天所谓的“个人”仍然只是一个历史地形成的概念。而在我们的幻想中,却以为这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完成与实现。

  2011/10/4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