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叶赫那拉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叶赫那拉读后感锦集

2020-12-20 01:39: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叶赫那拉读后感锦集

  《叶赫那拉》是一本由窃书女子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5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叶赫那拉》精选点评: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我知道了,亡国的女人不是慈禧,而是她。

  ●窃书笔下的女子都是很无奈的那种。。晚清历史很杂乱,虽有不符之处,但就小说来看,铺垫和隐喻都很不错了。

  ●书的前半部分我都觉得静芬实在是太懦弱了,如果这本书真的是正史,那么静芬未免也太可怜了。她的一辈子都受人摆布,被历史置于一个何等尴尬的位置,清朝的灭亡是累积了几代人的过错,也和当时的世界形势有关,可以说,当时在她的位子上就是换一个女人也未必救得了大清,大清气数已尽,再是能干的人也顶多只能拖延它灭亡的脚步罢了。她或许是清朝皇后中最可怜的一个了,她是一个亡国太后,她既不是一个漂亮的女人,也没有铁血手腕,甚至连死也是那么憋屈,以至于后世都对这个默默无闻的女人不甚了解,这真是悲哀!

  ●有段时间很爱读野史- -

  ●网络上看的

  ●无奈

  ●很不错……不像一般的小说主角总是帅哥美女……读起来有点散,不过我喜欢。很无奈的感觉……

  ●似是初中所读 今日突然记起

  ●悲郁而言毋之出,伤怀却怜之乏术

  ●五界扫了一遍,算是补晋江的遗坑。酥糖公子这类甜文卖萌总是讨喜的,叶赫那拉沾了历史的光勉强过得去,剩下的就渣了,剑器行堆砌辞藻得一塌糊涂,欢喜城和吸血姬怎么看都是故作姿态苏的可以吧= =...

  《叶赫那拉》读后感(一):大清的可怜人

  买这本书的时候我没细看,一直以为这是讲慈禧的呢,毕竟清朝历史上最有名的叶赫那拉非慈禧莫属,在这之前,我都压根不知道隆裕皇后这个人,因为比起她来,一提到光绪还是更多的会提及那个在井中香消玉殒的珍妃。

  如果这本书真的是正史,那么静芬未免也太可怜了。她的一辈子都受人摆布,被历史置于一个何等尴尬的位置,清朝的灭亡是累积了几代人的过错,也和当时的世界形势有关,可以说,当时在她的位子上就是换一个女人也未必救得了大清,大清气数已尽,再是能干的人也顶多只能拖延它灭亡的脚步罢了。

  她或许是清朝皇后中最可怜的一个了,她是一个亡国太后,她既不是一个漂亮的女人,也没有铁血手腕,甚至连死也是那么憋屈的死去,以至于后世都对这个默默无闻的女人不甚了解,这真是很悲哀!

  《叶赫那拉》读后感(二):那些也很委屈的亡国者

  我知道关于清朝亡于叶赫那拉的隐语,我一直以为那个女人是叶赫那拉杏贞,就是赫赫有名的慈禧。

  原来慈禧还真的不是亡国之后,慈禧不是末代皇帝的皇后或是太后,宣布宣统皇帝退位的诏书盖的也不是她的印章。慈禧甚至早在溥仪未登基前就已经撒手归天。

  而真正的亡国之后也真姓叶赫那拉,慈禧的亲侄女,叶赫那拉静芬。

  静芬的照片摆在那如果注释不加上光绪皇后四字,我是怎么也想不到她是个贵女的。长的不好看是客气的说,实际上有点偏难看,很没有存在感的站在慈禧身边,就是一个放到人海中就会消失不见的人。

  静芬非但不好看又不会耍手段,之所以能坐上皇后的宝座完全是被自己的姑妈捧上去的。

  她可以说是自古以来仅为少有的悲情皇后,面对的是光绪的厌恶眼神,承受的是光绪与珍妃传为佳话的真情相爱。

  她本来就不是做皇后的料,没有在后宫中摸爬滚打过的人硬要做皇后,得到的只能是被凤冠给砸死的悲情命运。静芬因为自己的姓氏不想也得想,不做也得做皇后。

  在一个宫廷中,如果有一方势力强极,必然会削弱他方的生气,所以慈禧是尊闪闪发光的佛,她吸纳着一切的力量,所有的人贵到皇帝皇

  后下至百朝文武都在她的万丈光芒下黯然神伤。静芬自己也是慈禧威严之下证明权力的工具而已。

  又说静芬呢,其实很笨。她不懂什么三民主义什么君主立宪什么民主共和,她甚至不会去学习去请教。她不懂怎么礼贤下士知人善用,所以一辈子想杀个袁世凯最后却拱手向他让出了祖宗基业。静芬真的很笨,却因为是在慈禧和光绪手中接过了江山,不得不笨下去,她不可以弃之不顾称病不朝归隐山林,当满朝文武看着大势所趋都倒戈共和制时,她一定要说不能共和。因为没有办法,她是满清朝的皇太后,她从慈禧手中接过了这破碎的山河,明知不能守还要守,因为守不住那就是亡国之后,那就死也死不成了,死后如何面对列祖列宗。

  看文章的人都知道历史的走向不可违背,都知道那个结局是怎样,可看着静芬优柔寡断不知所措却顽固的就是不肯共和制时,我只能是苦笑。

  哀其不幸怒亲不争都用不上,不论静芬争不争山河破碎就是气数已尽,不论静芬幸不幸,她的终结是历史前进的必然铺垫,她的不幸是民族的大幸。

  可还是会觉得很悲凉。我想到每一任亡国之主其实都是委屈的吧,不见得江山就是因为他们造的因而得到的果,可能是几代累计的孽障只是等到他们这代才一起算账。他们有善良仁厚甘愿偃旗息鼓的如李后主,也有励精图治想要重振山河的如崇祯,只是历史的转盘不可违背,转盘转到了哪里天命就到了哪里,已非人事。

  所以窃书说,这个题目,和这个隐语,都是败笔。 我想这个隐语是个笑话,狠狠的嘲弄着每个深信的人。

  《叶赫那拉》读后感(三):王朝的背影

  

王朝的背影

作者:丹飞

  通常意义上的宫廷戏流行“戏说”,《叶赫那拉》走的却是“正说”的路数。这个显赫的姓氏有很多话好说,本书作者则挑上了这个姓氏底下不起眼的小角色。慈禧的侄女,光绪的皇后,宣统尊为皇太后,从婚姻始,到身死终,没有一样听命于静芬自己的意志。静芬置身炎凉,却如抽身在外,身体被遗朝冷汤热浪裹挟,不由自主,眼里、心里,仿佛时刻在愣怔发呆。窃书女子以习理工的手冷静编织,在静芬看待身边事的眼光之外,多了个作者的视角,仿佛这个小女人坐在她美国的书斋和实验室里,冷眼看着纸张上的王朝,在她笔下倏忽地翻了一下身。末代王朝的背影从此多了一种画法,窃书女子的这一下子多少有些“翻案”的意思,我想,对于热中清廷戏的人来说,最好准备小小地受那么一惊。

  大凡戏说,前朝旧事的影子,在虚构之刀的阵仗下,倏忽吹得不见踪影,留下的只是环绕朝代、人名、官位、地名几个名词,由此铺排假语村言。相形之下,窃书女子较了真。卷末辟专章谈到正史、野史里的光绪、珍妃、静芬形象与她认定的“实际”有何分野,“几点检讨和考证”对日期、人物、称号的考证让人不得不赞叹一声。露个底儿:当时就是这一点打动了我,让我毅然签下“五界”共五部长篇以及今后的长篇创作。

  本书容纳了可以想象得到的热闹:百日维新,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光绪软禁瀛台,珍妃被囚冷宫,废候补皇帝,两宫同心,诛杀袁世凯,拒不立宪,袁世凯逼宫,静芬被迫签下溥仪退位诏书……在人是大事件,在静芬只是天大误会。册后,对朝野是意料之中,对她是天塌下来;慈禧强迫她成为叶赫那拉家的铁腕,她最大的期待不过相安无事。这里不妨读出历史的狐臭,读出历史的喧嚷,最好同时读出历史冷衾下几分寂寞冷清。

  开篇静芬看见一个七八岁的女孩子用根树枝挖凤凰楼边的地皮,听见“有个女人”说道“小格格,你做什么呢?”终局静芬自己学女孩子挖地皮,挖出一具“灭大清者叶赫那拉”的石碑,“有个女人”同样问了“做什么”的问题。怕读者不觉悟,作者说,“好像她已经在这里挖了一辈子似的”。开篇女孩子扔过来树枝,静芬伸手去接,终局静芬冲说话的女人扔过树枝去。这一受一授,从格格颠簸到了末代皇太后,一个女人的一生混同一个王朝的背影,就这样飘摇远走。

  《叶赫那拉》读后感(四):红袖天箱

  叶赫那拉家的女人,在我的印象里只有两个,一个是孝庄,一个是慈禧,(事实证明,孝庄不是叶赫那拉氏的,可是我记得以前看的一个记事节目把他们联在了一起,或许我的记忆偏差了吧。)现在又添了这个叫静芬的女人,清王朝最后的一个太后——隆裕。隆裕长的并不好看,乍一看她的照片,便会生出对光绪惋惜的心情来。我们知道光绪和珍妃之间的真爱恋,我们只看到珍妃和慈禧之间的假斗争,说是假斗争,那时候,谁又能斗得过慈禧,只不过是自寻死路罢了。但却将那样一个安静的人生生在时间的隧道中遗忘。

  窃书女子笔下的静芬,贤淑、柔静、本分、温婉,把我从来不知道的这样一个人描写的如斯细致。她没有好看的脸,却有一颗善良的心。她的这一辈子,为了光绪,为了清朝,算是耗尽了。她爱的人一辈子没有爱过他,抑或她陪伴了她也不爱的一个人就这样生生的一辈子,只因为她是叶赫那拉家的女人,只因为她生在了这样一个家庭。但愿来世不予皇室家,化作鸳鸯比翼游。

  大体上,我觉得,无论一个女子是什么样子的,能登上世界的至高点,总归需有些手段。可是,笔下的那个静芬呀!替她担忧,替她惋惜,替她哀叹,替她着急。历史书上那一套一套的陈词滥调,都比不上书中的这一个静芬来得真实,我的心,很容易地就跟着她走了,跟着大清王朝走了,甚至是跟着慈禧走了。叶赫那拉家的女人啊,每一代每一代都不一样啊。

  我看到了慈禧的仓皇出逃,我看到了洋人的蛮横无理,我看到了清王朝的任人唯亲,我看到了民间的怨声载道。我看见黄兴,我看见孙文,我看见恭亲王,我看见了庆王爷,这一切的一切加起来,变成就了清王朝从下面透到上面的腐朽,大清之亡是迟早的事。而静芬只是一介红袖,红袖善舞,她,对江山无能为力。

  从某方面来说,慈禧是有些本事的,一切事情都在她的算计之中,而光绪这般的软弱,更使得这个历史上颇有骂名的女性彰显了一份阴狠,一份可恶。朝廷的权术之争,都在她手上把玩着。大清朝的江山要保,那好,我们就割地求和!只要这天下还受我的控制,就还是这大清朝的天下。从另一方面来说,慈禧又是无知的。她无法明白西方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浪潮,她无法从自我的欲念中解脱开来,支持国内所举行的救国图存的各种运动,甚至拿着北洋水师的钱大兴她的土木,大做她的寿宴。这样的女人,天下的人怎能不恨。可是她心里面明白,就算是全天下的人都把她恨尽了,她依旧是这清王朝的主宰。清王朝不在她这一代亡,可是清朝在她这一代死了。她九泉之下能和咸丰说,她守住了清王朝的江山么?

  是的,她可以,因为光绪不是末代皇帝,她不是末代皇后,不是末代皇太后。可是这算计好的一切落在了隆裕的头上,静芬不明白,为什么大清朝就这么在她这一代毁了,她拿着玺印,在溥仪的退位诏书上恨恨地无力地按下一个大印。原来,这个皇太后老佛爷的大印,就是用来终结这两百多年的大清江山的。静芬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是悲哀的,甚至是卑微的。女子无才便是德,作为叶赫那拉家的女人,她却不会玩权术,不会拢人心,不会用人,不会看人。什么东西都弄得她不知所措,她不知道新政是什么,不知道立宪是什么,不知道清王朝的天下,男人们为什么要剪辫子。死或许是一个解决办法,只是她要为德宗皇帝守好这江山,将他的遗愿实现。末了,却是叶赫那拉家的女人毁了爱新觉罗氏的江山,这,是一个两百年的复仇。

  叶赫那拉的故事,不是一个人的悲哀,却是一个时代的悲哀,她只是生错了年代,生错了家族,生错了性别。如果她不是叶赫那拉,或许他会是一个反清的热血青年,在时间的洪洪潮流中淹没,虽然没有痕迹,但一定会幸福很多吧。或许,她可以牵着爱人的手,或许,她可以追逐自己的梦。如此可怜之人,如此可悲。所以,当她说为了守住大清朝的江山,要依靠日本人的武力,割让满蒙时,我的心里只是再次为她悲哀,却丝毫未曾怪罪。你让这样一个弱女子能怎么样?内有反清大浪潮,孙文的三民主义一出,这江山不依靠外国人能撑得下去么?可是要真是割让了,这就是卖国啊,只会加速这亡国的浪潮。这,就是一个无知无力的弱女子,最最无奈的决定。

  静芬不该生在叶赫那拉家,她不该是慈禧的侄女,那样她就不会成为光绪的皇后,她就不会被她自己所爱的人恨了一辈子。从她一生下来,她就从来没有为自己而活过。这大清朝只是一个牢笼,一个天大的牢笼,把她活生生得关在里面,生不如死啊!这红袖是做不得天下的,天下只是一个闷热的箱子,一个如斯的弱女子,又怎能将这命运的枷锁挣脱开来。但始终,悲剧还是归于这亡国的红袖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