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他与罗耶戴尔》影评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他与罗耶戴尔》影评精选

2020-12-20 03:14: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他与罗耶戴尔》影评精选

  《他与罗耶戴尔》是一部由德格才让执导,旦正才让 / 班玛加 / 次真主演的一部剧情 / 音乐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他与罗耶戴尔》精选点评:

  ●本身来说也算自洽。但问题在于,这个故事要是去掉民族性和语言的陌生性就完全没法看了。

  ●影片通过音乐故事碎片呈现出不一样的藏地年轻一代风貌,宗教符号的设置搁在水底下,看似平静实则波涛汹涌,导演野心勃勃。男主演得太好了,阿旺和拉加的Cp组合不错,故事源于父亲,止于父亲,在我看来真正的罗耶戴尔就是父亲,故事的落脚点扎实,音乐真是太好了!喜欢

  ●平遥!期待小班

  ● 看完了电影,我就开始循环听着电影里面的主题曲然后写着一些文字。我的整个人还深深在一种幻境里。上次看电影给我带来这种幻境的感觉是老塔的电影。有点感动,感动的是有这样关于信仰题材的电影,感动的是结尾尾笔处理没有考虑其它外界的因素,感动的是导演坚持自己的创作。现在这样的作品太少了,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里,你我保持住最初的那份初心的了吗?这部电影值得每个追求梦想的你。 梦的尽头,是海的入口。我远远的盼呀,渴望着你的归来。冰霜浸湿我的眉睫,眼眶通红鼻尖一酸。我知道生活的艰辛,我们的一生啊,就是过来渡劫的。 星星啊,你就是我内心的那个信仰,请你告诉罗耶戴尔,我会好好生活,在生活里寻梦。

  《他与罗耶戴尔》影评(一):唱着闹着嗨着丧着,我们的青春

  

主竞赛里终于看到一部不装腔作势的片子。

呼吸~先让我从片尾曲中缓一缓。

没缓彻底,容我语无伦次,跟着感觉写。

这是一部藏语片?我恐怕这完全不是!这样的归类之前误导了我,还以为是万玛导演之后众多万玛式的影像风格,抱着又看一部文艺片的心态的,结果我“失望”了,笑~~~~~

怎么说呢,这是一部用带劲儿的音乐来叙事的类型公路片。我觉得我这么说不知这位德格导演同意吗,不过我不管,我就这德行。它就是一部用带劲儿的音乐来叙事的类型公路片!!!

不谈性别,我要赤裸裸的表达我对男主的喜欢,眼神干净纯粹,戳起回忆,出生在都市的我居然跟藏地牧区的阿旺曾经一摸一样的心思与行为,原来是年少都爱追梦吧,追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所以影片中的他不管怎么经历,也与千千万万年轻人一样有来自亲情的温暖和初恋的失落,观影能完成与影片中人物的互动情感,感动了......五星。

音乐,一般电影中音乐是烘托气氛,罗耶戴尔里却用音乐叙事,风格迥异的音乐串联来叙事,好玩好玩!说大写的服,太贫瘠。应该说拜托导演把音乐缕出来出个专辑,会跟阿旺不一样的结局的,笑~~~

还说音乐,小孩唱的同时带牵出了我的眼泪,片尾曲...更是不能提,要湿要湿。但劫匪那让人想摇头晃肩,有美女乐队唱的那会又想发骚,话说,不同音乐让我情绪一会低一会亢奋,这是该说棒还是该说棒呢?

玩笑玩笑,该说,这个片就跟男主一样,看似简单,内藏无穷情感。

再一次佩服科长的眼光!

  《他与罗耶戴尔》影评(二):《他与罗耶戴尔》——一部令人惊喜的藏地布鲁斯公路片

  

近几年,藏地新浪潮如火如荼,除了以万玛才旦为首的藏族导演们,不少汉族导演也远赴高原,拍了不少关于藏地的电影。

万玛才旦导演致力于探讨传统藏文化在当下的处境。他电影中的藏地,符合我们对藏地的一贯想象:遥远、陌生,自成一体,一个想象中的他者,他的主题深刻而极具人文气息。

而另外几位汉族导演拍摄的藏地电影,也无不围绕着我们概念中的藏族文化做文章。

不乏很优秀的电影,但始终有一个疑惑仍然萦绕在我的心头,那就是,看完这些电影,我对当下藏族人和藏族人的生活,仍旧一无所知。

好在年轻一代的德格才让导演,选择了与他的监制万玛才旦导演完全不同的一条全新讲述藏地故事的路。

在本届平遥国际影展的《他与罗耶戴尔》中,观众终于得以看到了跟我们一样的年轻人,他们的爱情、梦想、去到大城市的遭遇。

虽然本片由贾樟柯、万玛才旦共同监制,德格才让导演却明显表现出了他对类型片和商业片的更大兴趣,这竟然是一部藏地音乐公路片,一个新鲜的尝试,流畅的叙事、曲折的情节和较快的节奏也一反我们对藏族题材文艺片惯有的沉闷印象。

德格才让导演的音乐人和录音师身份,让他初执导筒便选择了音乐题材。于是我们得以窥见在中国主流市场难以一见的藏族音乐:正在消退传统的扎念琴弹唱;远渡重洋来的曼陀铃,改良的扎念琴和英伦风结合的酒吧演出;藏族嘻哈;藏族Hardrock,甚至藏语黑嗓……

阿旺,一个生活在传统黑帐篷的年轻牧民,在本土音乐遭到外来音乐的极大冲击之时,为了实现他的扎念琴音乐梦想,怀揣家人拼凑的一笔巨款,远赴西宁这座大城市,想要出一张扎念琴弹唱专辑。他带着阿爸给他的“罗耶戴尔”护身符,骑着摩托孤身上路。

罗耶戴尔,是藏语中妙音天女的意思,意为掌管音乐的神女。

抵达繁华都市的阿旺,竟然在西宁遇到了一位和罗耶戴尔长得一模一样的酒吧歌女,他像所有的年轻人那样,一下陷入了爱情。而他的出专辑之路,也在这位神秘女郎的参与下,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他所遭遇的,不仅仅是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冲突,还有一个十七岁的年轻人和世界的初次碰撞,无论是爱情还是梦想,都是既甜蜜,又如此轻易破碎……而这个主题,是全球皆通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与罗耶戴尔》的野心已经超出了藏族题材电影的范畴。

本片的新还在于它启用了三位全新的藏族年轻面孔,男主角阿旺有着小狗一样温顺天真的眼睛,因此他的表演无需用力便极具说服力,他的遭遇无疑会让观众感到心疼。他的伙伴华太则完全一副藏族花花公子的模样,野性、幽默也不乏可爱。另一位伙伴拉加则更接近可爱正太的形象,却又比日韩正太更多高院民族的血性。

一位知名的海外制片人看完本片,评价说这部电影让他想起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维罗妮卡的双重生活》。这完全是出人意料,又十分令人欣喜的评价。

阿旺温和的扎念琴SOLO弹唱让人想起布鲁斯,浅吟低唱着对故乡、对家人、对爱情的愁绪。

《他与罗耶戴尔》,便是这么一部充满惊喜的藏地布鲁斯公路片,值得每一个年轻人、或曾经年轻过的人,在观影时再次体会直面世界时的初次心跳,罗耶戴尔并非女神而是你身边最亲近的人。

  《他与罗耶戴尔》影评(三):好故事,也许有故事,也许没有故事

  

“罗耶戴尔到底是谁?”恐怕是看完这部电影所有的观众都会在心中思索的问题。不同的人会给出很不同的解读,这非常妙,因为这就是这部电影想要的效果。从电影给出的基本信息来看,罗耶戴尔是男主角所佩戴的护身符中那位妙音天女的藏语名字,而妙音天女是佛教中的一位智慧本尊,掌管艺术与智慧,尤其擅长弹唱,在藏地很受尊崇,有时她也被视作文殊菩萨的智慧化身,其在影片中的多次化身其实也牵涉到和空行母有关的概念。就算不知道这些,光看到片中对话出现“妙音天女”这四个字,观众基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心想要在传统音乐上有所出人头地的主角阿旺会一直佩戴着她。有意思的是,“罗耶戴尔”这四个字有一种文字上的含糊性,先说说文字,导演叫德格才让、主演叫旦正才让,你看“才让”这个名字藏地很多人用,重复率很高,而且有些藏族名字男女都可以通用,不过罗耶戴尔这个名字更奇怪些,在这里我们很少听到,尤其是这个名字地域感的不清晰性,据说导演德格才让本来也希望女主角是某种更混血的长相,也许是既汉又藏又西域的混合体。神秘就是开放性。所以以这个名字为主要象征的电影,它的解读也显然可以是多元的,有观众看完后说阿旺的父亲才是罗耶戴尔,有人说那位西宁女歌手才是罗耶戴尔,有人说他身边所有帮助过他爱着他打过他的人都是罗耶戴尔。也许电影是没有唯一答案的,这部电影的特点就是由几个不同的层次交互交叠并渗透在一起,即便不熟悉它内在层次所属的藏文化背景的观众,依然可以被全程的吸引和打动。当那个镜头出来时,电影其实是给出一个将要去往的有趣时空的视野入口——即观众们第一次在影片中看到护身符盒中罗耶戴尔的形象的镜头:那是一个有着明显ps痕迹的处理,真人照片感的脸部与传统唐卡绘画感的其他身体部位聚合出一种幻象的效果,画像非常小,电影镜头给到一个短暂的特写,因此显得非常梦幻,这似乎就像是男主角主观视角里投射出的脸庞,抑或是妙音天女在男主角眼中显化出的模样,这与整部电影所处的当今世界的时空奇点的质感很相似,传统与当代根本已毫无阻挡的梦幻般的交叠在一起,如同电影的本质,非常的亦幻亦真、非常的具有完型色彩、非常的内在与主观。这部电影整体的观感对于我来说,最大的优点就是“讲了个好故事”,这显然是藏地新浪潮的一直以来的特质。但碍于语言的文化属性,我必须解释这里的“好故事”不是那种只强调故事逻辑结构和情节景观的感官刺激产物,而仅仅是一个故事、仅仅是一个导演自己真的相信并能够自然给出的故事。相比汉地许多卖座的故事片,《他与罗耶戴尔》的故事结构显然是过于“简单”了,但在这种简单里,又有着许多电影表层情节没有去过度解释或修饰的巧合与深意。我们这里的观众有时候的确太过于狭隘的“逻辑化”,有时候只是因为感知的丰富性的缺失,导致我们对影片的前因后果、人物动机的铺陈和解答有着近乎病态的需求。我一直认为逻辑美学上的安全感有时是种匮乏。这里有太多的人很会攒故事、偷故事、拼故事、打造故事——是的,打造,找到这个词了,让我们打造一个局吧,通常是这种气息,真浮夸和无趣啊。但我们通常不敢也没有能力去讲一个自己的故事,也许仅仅因为我们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故事,而且我们极为恐惧这个东西给出去后别人不买单。好的故事从来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哪怕罗伯特·麦基曾再写一百本《故事》,他也绝不可能总结出一条或一种,即使他尽可能的将各种好故事的精髓提炼的非常客观、精妙且具有启发性,但如果你从未意识到过你在自己的生命的房子里发生过什么,那么,别忘了有些观众是很敏感的,他们将立马知道你拍摄的不是你自己所相信的故事,技术上的取向和取舍是另一回事,这篇影评里我并不想过度讨论这部电影细节上的技术问题,毫无疑问这部电影作为故事长片处女座在各种技术上都是相当过关的,说实话,要是它还没有达到声画技术上和剧作上的普遍水准,共情也是不可能产生的。至于影片在剪辑上的节奏、甚至细节到比如对翻车戏有些突兀的处理,这些问题相比这个电影故事所传达出的频率来说,都是小事。影片中年轻的藏族传统扎念琴弹唱歌手阿旺具有真实原型,同时他身上也有导演德格才让的影子,德格才让在转型成到导演前,早已是一个老摇滚音乐人、万玛才旦的御用电影录音师和配乐师。对于汉地很多人觉得不符合逻辑或不同寻常的事,在藏地往往被视为平常,德格才让用他自己横跨两域的体验和方式,从安多牧区到大城市西宁,将这些看似文化截然不同却内在由人的业力相连的空间编制在一起,但影片从未过度强调任何某一个单一文化的强势或是宗教性的一面,这点上很松弛,因为这些东西真实的状态如何,都会在一个好的故事里自然浮现并相互运作。好故事不是一个完全可见的精巧的闭环,好故事也许根本称不上一个故事?候麦说也许没有故事。追逐梦和穿破梦算一个故事吗?也许我在这里看到的所谓的好故事,它大量的部分起效在一些时刻的短暂瞬间性和无限绵长性的总和之中。人生就很像公路片,难道不是吗?阿旺在路上遇见一个也弹扎念琴的小男孩,琴都大过他的身体,小男孩问他讨钱,阿旺问你会弹这个琴吗你弹给我听我就给你,我记得那是个挺长的镜头,斜阳下的小男孩弹奏起来,这仅仅是一个小插曲,但那的确就是电影能给到我们最动人的东西。还有一场戏是阿旺刚到西宁,就和酒吧驻场的藏族姑娘睡了,那场做爱的戏拍得很真实,很美,我后来看到有评论说不知道这姑娘为什么后来一直无缘无故帮阿旺,说她的举动没有足够的动机。我只能笑笑。生命旅途上的所有人都在加持着你,这对我来说已经是一个(无数个)好故事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