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与罗摩相会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与罗摩相会读后感10篇

2018-06-19 20:0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与罗摩相会读后感10篇

  《与罗摩相会》是一本由[英]阿瑟·克拉克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28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与罗摩相会》读后感(一):高贵低贱,或者猜测梦想

  高贵与低贱,或者猜测与梦想 人类生活地球,按照科学考证,有四十亿年的生命。在太阳系当中,它还是非年轻的,这是区域内的相对比较。如果,我们把眼界放的更开,向着银河系看去,那么无数的神秘未知将让我们惊讶无地自容事实上,仅仅地球上的事儿,我们还不了解的都太多太多了,太阳系也只是登上了月球短暂的停留,其结构和内部情况,对我们来说,都是一片空白和猜想。其它的金木水火土等恒星,人类的足迹还没踏上去呢。只是发射的探测卫星,传回一些不太清晰图片。这些,距离我们能够科学地考证总结,还有着相当久远的距离。一句话,人类就如同一个呀呀学语的幼童,面对的世界有太多需要学习和了解的东西了。 按照最新的人类史迹考察,人类进入文明历史,才5000年,和整个人类的发展史200万年想比,也是不成比例的。当然,人类的文明的发展需要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才会有超越产生爆发式的跃进。近代一百年的时间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其实比过去几千年都要更进步。现在的科学技术,可以说日新月异,人类站在了一个更广阔强大基础平台上,因此发展的也无比迅速。我们可以畅望太空,探索更多未知的领域,取得更多的新资源,新成果,造福人类的发展,让人类进入自由空间,崭新的人类纪元。这也是无数个古圣先贤、科学和宗教预想的终极目标为此,人类一直苦苦期盼等待着。 人类为自己的理想欲望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在达到了一定的认知程度和具备相当的知识基础后,也产生了疑惑:地球上是否仅仅只有我们人类一种智能生物宇宙之间,是否我们是孤独的探索者?其实这两点都不难解答,不过我们没有太多的事实上的证据支持。按照科学的实证法则,所有的证据必须达到我们可以看见、触摸的程度,必须经过实验检验才能证明力。但是遗憾的是,目前这些人类还没有达到,只是猜想和推理。我们可以猜想和推理,人类已经经过了几次文明,这一次,只是最新的一次,但几乎不可能是最后一次。截止目前,人类可见的物质遗迹中,许多科学技术成果也是我们达不到的。还有那些史诗和宗教经典描述,如此一致原因就是不可能是偶然,而是必然,因为那是事实存在。 在地外文明的探索之中,人类也还在试着迈步,这由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决定,而不是意志决心。目前为止,许许多多的不明飞行物的报道个别事件扑朔迷离都让人们相信我们人类的处境,一直在被地外文明所关注或者探索。换句话说,我们处于一种相对来说极其落后状态外星人观察我们就像我们观察一只地球上的低等动物,也许比那个还要糟糕。因为地外文明已经发展到了极为高级阶段,甚至可以说达到了科学自由王国境地。他们可以操作宇宙间一切科学规律,掌握自己永恒命运。如同《圣经》里的上帝一样,他们可以无所不能创造。至于发现的人类,只是低等级物种当中的一个,有趣和不一样的是,人类正在迈向文明的进程当中,而其它的物种可能还在原地踏步。 我们地球的文明程度和外星文明不成比例,我们处于低下地位,这是可以肯定的。因为,外星人看得见我们,而我们对外星人一无所知。这说明了一切,被观察者永远处于低等级的地位。这种情况,短时间内是不可能改变的。宇宙的知识太丰富了,人类还在爬行着探索。但是人类会发展,所以基于科学的假设,我们设想再过二百年,人们究竟会达到什么样的发展程度。在《与罗摩相会》之中,人类已经在太阳系自由漫步,人们能够移居到各个适合自己生存的恒星里。科学探索仍在进行,可是并没有新的智慧物种被发现,人类还是唯一的统治者。所以,当一艘地外飞船接近人类之时,人们立即对其展开科学考察。 当然,人类并没有发现什么智慧生物。或者说,这种智慧生物不屑于面对低等级的地球人类,只是展示了一些高科技。这里面是文明的累积,也就是变相地说明了智慧生物的高等级地位,是人类无法企及的。更让人猜测的是,这艘飞船的使命问题,它到底是什么?其实它给人提供了一种思考途径,假如人类也达到这种程度的文明时,人类会做些什么来探索未来呢?也许也会像罗摩一样,用一个展示平台展示所有的文明积累。还有就是,当人类最大程度达到科学的自由境界时,一切智慧生物似乎都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肉体是一种累赘负担,只有知识才发挥作用。那么,如此推想,这到底是一种进步还是落后呢?人类也许最后被自我毁灭,这也许才是作家担忧之处,也是人类应该忧虑思考之处。至于其它,那简直没有太多说明的必要了。

  《与罗摩相会》读后感(二):罗摩、克拉克及科幻的意义

  在克拉克创作《与罗摩相会》之前一些重要知识点

  1.阿瑟·克拉克早在1956年便迁居锡兰(1972年改名斯里兰卡),至此常年定居于这个印度洋上的岛国。在2008年正式加入斯里兰卡国籍,同年去世。

  2.1964年起,与库布里克一起创作《2001太空漫游》,电影1968年正式上映,迄今仍是人类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太空题材科幻电影,没有之一。

  3.1968年罗杰·泽拉兹尼《光明王》获得雨果奖,该作品开创性地将科幻与传统神话结合,正式开启了科幻新浪潮运动

  4.1968年电影《2001太空漫游》上映后,克拉克推出了同名原著小说。并开始手下一步作品的构思与创作。

  5.1972年,新作《与罗摩相会》正式出版,并获得1973年的星云奖及雨果奖。

  你以为我会把这些因素连在一起,试图推出诸如“克拉克特意用罗摩这个名字命名一部新的太空题材小说是为了和罗杰·泽拉兹尼的新浪潮较劲?”此类的结论

  TOO YOUNG。

  压根没人能猜透克拉克究竟在想什么,或者说,克拉克从来就不是一个会揭开所有底牌的人。他从一开始就很坦诚的告诉你,我只知道,面对未来和宇宙,我一无所知。

  他是这么评论电影《2001太空漫游》的—— “如果你能理解2001的全部,那我们就失败了,我们要提出的问题超出我们的想象。”

  这个评论同样适用于《与罗摩相会》。

  《与罗摩相会》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它证明了什么,比如《天堂喷泉》里的垂直轨道系统或者《月海沉船》里的沙漠游艇,它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它第一次抛开了“科技以人为本”的束缚,将着眼点放在了充满未知的宇宙上。

  如果说,“任何非常先进的技术,初看都与魔法无异。"那从宇宙层面上讲,人类所拥有的技术,有可能跟猴子表演杂耍一般无二

  这种视角态度,放到今天,仍然是难能可贵的。

  科幻的一个重要功效,应该是让人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无知。面对浩瀚的宇宙,无垠的时空纷繁的可能,你所知所学的那一点,是何其微不足道啊。

  好好读读这本书吧,它能帮你摈弃自满虚荣,分清愚妄和无知。

  《与罗摩相会》读后感(三):草稿

  很想看看科幻三巨头阿瑟·克拉克不朽的小说,想看看其科幻的描述方式到底如何?有兴趣找来此书读读。

  很神奇星球,从远方而来,让人类对其展开探索。观察之后,神奇的发现这个星球是园柱体,内部中控,并不停地自转。

  待打开星球的外盖,进入长长的管道在内部探秘,内部却显得异常的神秘,宽广面积,有南部和北部之分,有条环状的海面将南北部分割开来。在南部有着像城市地方,仔细探秘后高高突起的建筑却没有任何的窗口和门把。在即将离开该星球之际,曾用激光对某个城市的建筑物进行了切割,发现里面有着大量的神奇长柱,怀疑是用来构建物体目录

  在南部,由于海面和悬崖的隔离,无法对其进行正常的探测,偶然驾驶飞机前往,看到了些神奇的生物,并可以在整个星球内部内四处跑动,可以探测和清洁建筑之用。却无视人类的存在。原来星球内部空无一物,转眼间就出现如此多的生物机器,真不知是如何而来。因何而来。总感觉其会攻击人类,然而却显得相当的友好

  随着星球的阅读,探寻结束离开了这座神奇,然而星球在多次变动之后,却开始直飞太阳,更为惊讶的死,在接近到一定距离之后,转体90度,离开了火热的太阳,离开了太阳系。

  这,到底是星球呢?还是探测物呢?

  《与罗摩相会》读后感(四):总有在上物理习题课的感觉~~

  戴维森教授不但对比星系小的东西压根儿不感兴趣,而且从来都不掩饰这一偏见。哈哈,看来戴维森教授很可能也是搞宇宙学的,旁证是后面还提到“验证重新兴起的大爆炸创世理论” vs “改进版稳恒态理论”之争。话说霍伊尔的稳恒态宇宙论两百年后居然还有拥趸,也是醉了。(可能克拉克写本书的时候还不太了解微波背景辐射等一系列强力支持 big bang 的新发现)

倘若“奋进”号没有降落在自转轴上,哪怕只偏离几米,罗摩的高速自转也会把飞船甩离极点……不断加速,一直滑到圆面的边缘,被以一千公里的时速甩进太空。

  这里克拉克对离心力的理解不太正确,离心力是在跟随罗摩自转的非惯性系内才有的惯性力,在惯性系来看飞船无非是匀速直线运动偏离极点而已

梅瑟早就注意到了。每当他松手放开梯磴,他都能明显感觉到自己会向右偏移。虽然他十分清楚,这不过是罗摩自转引起的效果,可感觉上仍然像是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正轻轻地把他推离梯子

  这段对科里奥利力的描写同样有问题,科里奥利力只在物体相对转动参考系运动时才会有(a=2ωv),仅仅是松手一会儿的话,零点几米每秒的漂移速度对应的科里奥利力加速度也就0.01m/s^2的量级,肯定不足以产生明显向右偏的感觉啦

  后面还有几处类似的惯性力错误,比如吉米通过中轴线去南极的那段。

  吉米高台跳水那段的计算似乎也不太可行

问题的关键只在于最终速度。在这样的大气条件下,不管你从两百米还是两千米跳下来,坠落速度都不会超过九十公里每小时

  九十公里每小时也就是25m/s,相当于从32米高跳下的自由落体速度。人体达到终末速度的条件是重力和空气阻力达到平衡,但是按书中描写罗摩的大气条件应该类似于地表大气,25m/s的速度我感觉是达不到平衡的。忽略空气阻力的话,可以算出吉米的入水速度约为74m/s,加入阻力的话估计也不会低很多,总之都是九死一生

  《与罗摩相会》读后感(五):天外来客或许成真

  《与罗摩相会》是一本非常著名外国科幻小说,他的作者是英国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作者凭借自己优秀的作品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王。本书是作者科幻作品中的代表作,也是人类科幻小说的里程碑,这是一本承载了太多荣誉的图书,它的问世带动了一批又一批作者开始着手科幻作品。本书获得奖项史无前例,横扫雨果奖、星云奖、轨迹奖、木星奖、英国科幻协会奖、约翰•坎贝尔纪念奖六项科幻最高大奖。这些荣誉是人们对于本书的充分肯定,也是作者实至名归应得的嘉奖。本书是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如此的神作之笔,获得好评无数。

  本书的作者,阿瑟•克拉克可以说是二十世纪风云人物了,这是一位曾在英国皇家空军服役,担任雷达技师的传奇人物。退役后作者开始了一系列震惊众人举措,作者凭借自己对于物理学科等方面天赋和努力,成功预言了人体冷冻、大脑记忆备份、全球通讯卫星、地震预防预测等尖端技术,尤其是他曾经预言过地球静止轨道,正是因为他而被命名为“克拉克轨道”。因此作者也被称为伟大的太空预言家。作者还开始了文学创作,写过多达百部的作品,每部作品都非常精彩,尤其是本书,横扫多项大奖,翻译成几十种文字在世界传播,更是让作者登顶,走上颠峰,成为科幻界的神话。作者和阿西莫夫、海因莱因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科幻三巨头”。

  本书的故事非常有想象力,作者首先把这个天外来客命名为罗摩,而书名叫做与罗摩相会,这里的含义非同一般了。罗摩是印度神话中的一个代表人物,这是一个落难王子战胜艰难困苦成长起来为英雄的故事,而悉多则是罗摩的妻子,两个人也是经历了生死离别,最后才战胜罗刹,最终回到一起。而罗摩则被印度人们奉为神灵,默念他的名字是可以解救终众生的。而在本书中,作者把外太空的不名物体命名罗摩,太空探测器被命名为悉多,这是安排两个人的相会,不仅是一次和外星的亲密接触,也是迎接远方的人回家。

  而罗摩这个非天然物体,也是让人们为之惊叹,它的外形尺寸以及太空探测器的行进速度等指标都是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作者对于物体的想象也是有着一定的科学推理,不是生硬的植入。作者的作品虽然是科幻,可是却更接近与科技的外延,是建立在一定的科技之上的,以详实精准的科技为前提,并且结合了哲学的思考方式,创作出充满想象空间的作品。探索认知宇宙是人类多年的梦想,作者也是通过作品表达了人类对于天外的渴望,寻求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在人类技术所能达到的极限范围内展开联想,这样的作品对于人们认识外星有着现实的意义。

  《与罗摩相会》是一本被世界人们所喜欢的作品,这是一本科幻故事书,内容曲折离奇,充满了想象力,而且还结合了一个美好的神话作品,更是带有一定文学色彩。这是一本科幻历史上真正的不朽之作,故事虽然很久了,但是却一直影响着众多的科幻作者继续前行。喜欢看科幻的读者们可以仔细阅读,享受着美好的作品。

  《与罗摩相会》读后感(六):两个说明

  书名

  《Rendezvous with Rama》我所知道的各个中文版本都把Rama翻译成了“拉玛”。这个翻译是需要商榷的。我把Rama处理成罗摩,原因是:

  书中写道“Long ago, the astronomers had exhausted Greek and Roman mythology; now they were working through the Hindu pantheon. And so 31/439 was christened Rama.”这里明确提到Rama这个名字出自印度神话。 印度有好几个Rama,这里的这位具体是哪一个呢?小说里第三章叫“Rama and Sita”,书里也写道“Three months later the space-probe, rechristened Sita, was launched from Phobos”,所以就很明白了。就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里的英雄罗摩,Sita是他的妻子悉多。科幻世界版的《与拉玛相会》里把Sita翻译成了“希塔”,这同样是需要讨论的。

  至于说“拉玛”这两个汉字的组合,有没有这个词?有。两个。

  泰国现在的曼谷王朝又叫“拉玛王朝”,泰国国王被称作“拉玛x世”,现在是拉玛十世。这个拉玛其实就是《罗摩衍那》里的罗摩,用“拉玛”做尊号,是为了说明他的统治具有神性的意思。泰国有一部史诗名叫《拉玛坚》。这部史诗相当于泰国人对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本土化改造。这个拉玛原型也就是罗摩(但是并不能说这个拉玛就是罗摩。两者的关系类似于《龙珠》里的孙悟空和《西游记》里的孙悟空)。至于说泰国国王的名号为什么不翻译成“罗摩”,这我没有查到相关的资料,只能留个疑问,权当课后思考题了。

  另一个“拉玛”是Ramah的音译,“高地”的意思,《圣经》里出现过,可以指代很多个古代以色列的地名,例如撒母耳的出生地拉玛琐非。在没有看小说以前,我看中文版书名,一直以为这里的“拉玛”出处是《圣经》里的某个地方。看了原书才知道原来译名有误。

  导弹的攻击方式

  以下内容可能剧透。请谨慎阅读。

  科幻世界版的《与拉玛相会》在第37章第二段有一个译者注,认为小说原作中提到的导弹与探索飞船和罗摩的距离似乎有误,怀疑不应该是五十公里。但是翻译还是按照原文的意思译出。

  这是一种很谨慎的处理方式和态度,既不影响小说原意的表达,也说明译者自己对这一关键情节的看法。但是其实小说并没有写错,而是译者可能对导弹的整个进攻过程理解并不到位。导弹并不会像一颗子弹一样对准了罗摩迎头撞上去,而是在发射后大致上做一个“加速——减速”的过程。在飞行的末段,导弹与罗摩的相对速度较低,导弹会调整姿态,慢慢贴到罗摩上,然后引爆。大体上和飞船太空对接的过程相似。这也是冷战时期就有的一种反卫星战术——把炸弹送上天,贴近敌方卫星,然后爆炸。

  书中给出了很多数据,我们大致可以自己算一遍,了解当时罗摩、炸弹、水星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探险队员拆弹行动中关键的限制因素等等。其实就是好几道中学物理应用题。我在翻译的时候算过,现在忘记了。= =

  以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