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文化研究导论》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文化研究导论》读后感精选

2020-12-21 02:53: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文化研究导论》读后感精选

  《文化研究导论》是一本由陆扬 / 王毅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8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化研究导论》精选点评:

  ●很好的导论,作为一个开头,很有帮助。

  ●大而全,广而浅

  ●斷斷續續讀了半個月總算讀完了,收穫很大,對理清文化研究的各種理論很有幫助.

  ●入门教材很好的

  ●推荐~~文化研究是新闻传播专业的人绕不过的。

  ●这是教材。。。

  ●文化研究的最佳图谱与索引。深入学术第一步。

  ●其实角的这本书写的并不是特别好~~

  ●尤记得那次追着他问问题,由于刚接触文化研究,问的是弱智问题!

  ●对我这种初学者而言算是蛮受用的教材了。。

  《文化研究导论》读后感(一):简评

  本书是好,国人学者能写成这样实属不易

  不过体系稍显混软 有些部分单纯罗列人物和观点

  有拼凑感 显然是有点偷懒了 国内著作的顽疾阿

  楼上那篇写得太枪了吧 一点也不实在

  值得一提的是 第一次在万盛买的竟然中间有几页关键的是白纸

  不得不又从新换过

  《文化研究导论》读后感(二):对串起思路很有帮助

  搞文化研究这一块,现在也越来越像是法律,分成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不站在一队里的决计出现了不了对方的拓展或参考书目里,哪怕是再好的作品。

  陆扬的这本书,脉络上很清晰,虽然是人名加观点,不过作为导论也已经很不错。有些地方让人茅塞顿开。

  敢于取舍一向具有两面性,比如,在文化帝国主义这一块,写了反对者汤林森,却把被反对的席勒扔掉了,流露出很强的倾向性。

  所以,看这本书,还要辅助一些资料。

  《文化研究导论》读后感(三):一本七天退货的导论

  其实这种学科看译著更有味道也更严谨。冲这复旦研究生教材的名号买来一看,简直不忍直视。作者以他那微弱的理论功底——来自大陆教育流水线生产中的快餐和褊狭的知识视野来论述各位大家,一点新意就不求了,但无逻辑、无内在自洽、凌乱、注释稀缺、无引用符号、不知言论来自哪里,简直恶心了我的学术教材阅读观感,我的文化研究入门这么糟糕。在第九章拉康节,作者这么说”能指自由地漂浮,无限地漂浮,它无药可救了吗?,“这些话读起来依然叫人糊涂“。这种修辞我想起俩字——拙劣。

  所以在七天内翻完,退掉。

  《文化研究导论》读后感(四):随感:从传统中国到文化研究

  小引:传统中国大热大卖乎!

  旧华社报道:继民国美男少妇时尚作家、京派才女贵族沙龙,海派才子流氓文化之后,中外学者、读者近来纷纷意气风发,津津有味地挖掘/阅读、再挖掘/再阅读起中国古代城市的妓院文化和知识分子的商业精神。

  聪明人、傻子和奴才都知道,勾栏院和钱庄历来是两大宝地,是文人雅士抚弄风雅,卖弄风骚的最佳场所。随着经济的发展,风雅风骚势必跟着一起发展,值此文人教授纷纷红袖添香,盆满钵满之际,这些学术潮流无疑都是与时俱进、跟风而动的好榜样。

  一、

  身处今日世界,若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入研究并阐发出时代意义,而不是因循老思路旧方法兜圈子、说废话,那么脱离美国主导的全球视野和大众媒体的文化强势,将无疑会惨遭淘汰。

  如近来诸多议论的青春版昆曲热,于丹等的讲坛热……种种似乎是传统文史专家在做权威式发言的现象问题,如果脱离国际视野,脱离媒体文化的参照,那么对这些现象势必无从把握,往往只能在一种激愤的伪道德口吻包装下发表似是而非的浅层观点,或是以貌似遗老遗少保存国故,实则抱残守缺的被动口吻显示虚弱,而毫无思想智性的时代张力和创造动感。

  “文化研究”的思路以及其学术实践,充满着对他们自身传统文化以及经典的梳理、辨别、挑战和阐释。著名的如第一代汤普森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第三代霍尔的《表征》等不多赘述。

  我想说的是,若以此为借鉴,反观中国当前的传统热,究竟有多少“批判性创造”的著作,这些涌动的,充满物质利益的热潮背后,究竟有没有活的思想生命,有没有继往开来的使命和勇气?

  二、

  与此同时,“文化研究”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或许还有许多梳理与建设的工作要进行,略览国内对其运用,似乎有两个重要的不良倾向:

  第一,作为西方当代在某种程度上是试图打通学院与社会隔阂的“文化研究”,似乎正在与中国长久以来泛政治、“去专业化”的恶习相连接,成为泛政治话语思路+时髦理论套子的最佳安全保障。

  第二,文化研究近年来在西方的逐渐正统化、学科化与其边缘化有莫大关系,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初左翼学者的激进反应,被收编、蜕变成学院人士的理论游戏。因此对其运用需格外谨慎。

  但我看到国内有些学者津津乐道于将文化研究应用于对酒吧等城市时尚消费场所一些个人体验的宣扬和赞美,使人感到无聊之余,更愤慨于文化研究初有的宝贵批判精神竟然在介绍引进中国的同时就已经沦为媒体文化与资本的礼赞颂歌!

  西方任何一种学术潮流,都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与文化脉络,因此国内正方兴未艾的“文化研究”,我觉得还是需要深入研析,检讨得失,并充分反思其在中国的应用方式和更改需要,惟有如此,才能使其产生积极的作用。

  《文化研究导论》读后感(五):文艺理论界之于科幻作家就是一个“他者”文明

  这个月与茄子、凤凰的一次非常有意思的争辩让我意识到身边还存在一个影响巨大但却又不为人知的“他者”文明。

  文艺批评家是一个不怎么招人喜欢的种群,但不得不承认,这个种群富有思想,且用一套森严壁垒的语言规则隔绝了自己,在普通人眼里,他们是深居简出、高高在上的精英文化的代表,但有意思的是,精英们自己却宣称他们研究正是大众文化,即传播学。

  这本书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对于一个逻各斯中心主义者而言,里面的名词算是相当具有善意了。飘浮的能指、滑动的所指,这些已然是我所能理解的极限,因为拉康终究还是一个弗洛伊德的追随者,心理学家。到了后面的福柯,那什么“书的终结、考古学”的开始对于我则是另一个星球上的语言。

  所能与能指的矛盾,其实并不是一个很新颖的话题。早在休谟的问题之提出,实然与应然的概念便已经让逻辑实证主义者烦恼不堪了。我并不认为文艺批评界奉为圭臬的拉康与索绪尔是作为逻各斯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因为拉康的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被社会大众所接受,正是因为它早已融入了许多实验科学的手段。至于索绪尔的结构主义,并非挑战了逻辑分析语言学派,索绪尔只是提出了言语的异质性,他并未否定语言的同质性。即便是异质的言语,也并非真的像“滑动的所指”那样漂移不定。如果结构主义者了解一些认识论的知识,他们便明白,计算机领域引入桑克的概念依存理论,建立了一个叫动态记忆的目录系统,以使计算机像人一样理解自然语言。人们对语言的理解远远超出字面含义,同样,人们对语言的表达,自话一出口便已经失去了对“所指”的把握。而“能指”却是一个与语境、历史语境、社会语境等参数相关的复杂函数。你看,这玄奥的词汇又有哪一点跳出逻各斯的手掌心呢?文艺理论家们过度诠释、甚至滥用了所指能指的概念,以至我怀疑,若索绪尔若活在今天,他是否还能理解这个他自己发明的主观色彩十分强烈同时表达方式极为离奇的词汇,要知道他的本意是指语言的声音与视觉外延。

  休谟问题之于自然科学早已是一个伪命题。所谓应然其实是个体实然的模糊集合。简单的逻辑符号完全可以按照模糊数学规则来模拟实然这个系动词。

  通读全书,我发现,后现代这个词一点儿也不新潮,一点都不现代,其实它根本就是老祖宗咀嚼过许多遍玩腻了的东西。我们来看看后现代的内涵:平面化,表层,不确定性,反诠释,误读,弥散,能指,内在论。这实实在在都是东方哲学的特质啊。东方哲学区别于希腊哲学正在于它的非形而上,内省,缺乏黑格尔式的大一统、包罗万象的哲学框架,没有演绎,多解性(过度诠释等于误解),弥散(不具备一个占统治地位的世界观),平面化(思维停留在表面,缺乏对经验世界的规律总结)。为什么这些反逻各斯主义会在西方成为先锋,乃至打上现代性的特征呢,恰是因为东方之于西方世界是一个他者的国度。像德里达那样坚决批判传统的思想家也情不自禁地将非表音文字汉语看作“逻各斯中心主义”之外的伟大文明。但这些东西之于中国人来说实在算不上什么新颖事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