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第五號屠宰場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第五號屠宰場读后感精选

2020-12-22 02:57: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第五號屠宰場读后感精选

  《第五號屠宰場》是一本由馮內果 / Kurt Vonnegut著作,麥田出版的256 頁图书,本书定价:NT$260,页数:200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五號屠宰場》精选点评:

  ●怎么这书这么小众

  ●写得太好了。 So it goes.

  ●说白了就是关于PTSD的小说,在后现代的语境里如何表现悲剧性,还有对科技、时间和人的存在的思考。

  ●黑色幽默二号人物,满满都是负能量,但是打到人的心里。

  ●『就這麼回事』 四維看穿了時間 在其中穿梭 看穿了生死 一邊滿不在乎 一邊的麻木和無奈 可能最終也都是同一種感覺了 就這麼回事

  ●努力了。看不下去。

  ●慕名而来,但说实话时间跳跃的很生硬,不过内容还不错,这才是真的反战!

  ●世处预见性的百年孤独。“本小说里几乎没有人物,也几乎没有戏剧性冲突,因为书里大多数人都病弱不堪,都是被巨大的力量要弄得无精打采的玩物。战争的主要后果之一是:到头来,人们失去了充当人物的勇气。”

  ●穿越時間踏遍過去現在未來,透過一個虛構而充滿奇幻經歷的士兵,訴說出近代多場戰爭,視角不亢不卑但滿有遁世超脱之感,構思大膽而意味深遠,反戰大師視角果然尤為廣闊平靜而遠大,值得一看的書籍

  ●觉得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精彩,坚持读下来了,或许是立意太深刻我领悟不了吧。

  《第五號屠宰場》读后感(一):我们该从Dresden带走什么?

  讽刺的是冯内古特在书中无关痛痒的态度和Billy对待生活的态度的一致。是Billy从T星人那里学来的,冯内古特从Billy那里学来的,而T星人的世界观又是落魄小说家捏造出来的。就像如果读者从五号屠场里学到的是对悲剧的冷漠和对现实的不予理会,那我们就和Billy没有区别了。“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always to tell the difference”最重要的是有拥有辨别什么是可被改变的和不可被改变的能力。在五号屠场中,冯内古特,Billy和T星人都是失败者。

  《第五號屠宰場》读后感(二):穿梭于时间的人

  男主人公毕利 是一个穿梭于时间的人。

  本书让我们知道了二战期间“盟军”对德国小城德累斯顿的轰炸造成了十多万人的死亡。

  有多个平行的时空,541号星球,主角的生命中的任何一个点都都可以平行的穿梭。

  除了对战争的反思:没有一方是非正义的。

  还有人生观的反思:

  1.

  541 星球上的人说:专注他生活里的快乐时刻,而不必去注意那些不快活的时候:当永恒还没逝去,要一直望着美好的事物。

  2.

  俘虏营中英国士兵虽然被捕,但是从外表上就可以反应得到了德国士兵的尊重:

  如果你停止注意自己的外表美,你很快就要死了。 他们不肯站立,不刮脸,不洗澡,不起床,不谈话,然后就死了。这显然是一种很容易又无痛苦的死法

  3.

  不管我们有时似乎死亡到什么程度,我们将永远是健在的,我对此却并不过分高兴。如果我会永久停留在这个时刻或那个时刻的话,那我就感恩不尽了,因为其中有许多时刻是最开心的。

  《第五號屠宰場》读后感(三):结局--《第五号屠宰场》

  第五号屠宰场是一个不一样的反战小说。二战背景的小说有很多,而这本书里没有让人流泪的片段,读完后却让人一样无法忘记。

  毕利是一个时间穿越者,冯古内特利用这个技能可以在很短的篇幅里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战争。最直观的是毕利作为战俘被关进德累斯顿的五号屠宰场里。在这里,肥皂蜡烛是用人的脂肪做的,这里鲜活的生命会被活活烫死,这里最常见的事情就是死亡。无论是德国人俄国人还是美国人,都在这个地方大开杀戒。美军轰炸德累斯顿,出于对之前损失的报复,在很多人眼里是可以接受的。而这让德累斯顿整个城市变成了一个大型屠宰场。

  另一条时间线是毕利被541星球的外星人抓走后。他给他们讲战争,希望得到认同,但他们不为所动。因为541星球上的生物是活在思维空间里的,他们可以摆脱时间的束缚。他们知道地球终将毁灭,人类都会灭亡。所以地球上发生的一切不是他们关心的,他们关心的是人类如何生活,如何性交。

  另外一个频繁出现的时间点是年老的毕利,他被诊断有精神问题。他跟人宣讲541星球的故事,没人相信。因此女儿断定他有精神病。他是在飞机失事后开始演说的。在坐上飞机的时候他就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飞机在四合唱中撞上了山顶,毕利幸存下来,他的妻子在赶来看他的路上出了车祸,死了。

  o it gose, 是毕利的常用语。炮兵连全报销了,就是这样。他死了,就是这样。短短几个字既无奈又幽默。对现实的无力,对战争的控诉,对死亡的悲哀只能用这几个字表达。充满力量又让人心疼。

  每当毕利面对让他痛苦的场景时,他就会穿越。算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吧。与现代文学为了深入的穿越不同,毕利时间旅行可以让他从现实中剥离出来,以一个旁观者的角色观察周遭的一切。冯古内特式的时间旅行是破碎的,随机的,并不知道会前往哪个时刻。只知道会随便到达经历过的某个时刻。到达任一时刻的几率是均等的,但等真正抵达那个时刻,这个几率就是百分之百。

  也可以说在战场上,决定生死的也是几率。这个子弹打到某位置的几率和士兵出现在这某位置的几率共同决定了生死。看似不可能的小概率如果真真实实的发生了,也是无法避免的。人类就像是流体中的粒子一样,在走向灭亡的同时在不断进行着小轨迹的运动。这小轨迹是随波逐流或是由自己主导都是在人生路上写下的一笔。战场可以看作是两波流体的碰撞,有的人比较幸运,在夹缝中冲到了对面,而有的人被撞的四分五裂。

  生活在和平年代是我们的幸运。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在战争年代都变得不足挂齿。这也是退伍老兵无法融入社会的原因之一。他们真实的见到了死亡。就像被提前剧透一样,让他们对中间的剧情提不起兴致。

  《第五號屠宰場》读后感(四):关于作者和背景...

  《五号屠宰场》中关于战争、国家、民族与道德文明的思考展露了冯内古特作为一个坚定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和世界主义者的姿态。这无疑源于他的身份、经历和教育:其祖先是来自德国的移民,他因此感受了一战时美国社会反德情绪的甚嚣尘上,并经受了二战期间德裔美国人难以摆脱的原罪感和民族身份的严峻考验。他对二战的态度反映了他在民族主义和捍卫人类文明的矛盾之间的态度和立场---在战争初期持坚定反战态度的他后来出于“保卫西方文明”的信念在日军偷袭珍珠港后应征入伍,成为奔赴欧洲战场的志愿军,并且经历了本书所描写的德累斯顿大轰炸---一段可以说不是那么显眼的二战历史。战场、战俘营以及大轰炸的经历不仅仅带给他难以磨灭的创伤和痛苦,更激发和深化了他关于人类文明、科技与战争以及国家和仇恨的思考,无论其思考在他的人生最终是否走向了悲观。虽然《五号屠宰场》是一部小说,但不难发现,这些思考无疑是所有情节的底色。此外,教育经历也为他的许多思想提供了解释。1940年他开始在康奈尔大学主修化学,战后转而修习人类学的硕士课程。如果说学习化学或多或少让他熟谙了“科技的神话”与”理性的胜利“,那么后者则更多赋予他了一种平等、相对主义和超越国家民族的倾向,并且致使他对于前者宣扬的”芥子气的神话“以及人性进行了怀疑。”有时候我想起我所受过的教育……我是人类学系的学生,在那时,他们传授的思想是人之间绝对没有任何区别。今天他们也许还传授着同样的思想“;”他们传授的另一个认识是,没有人是怪癖的、邪恶的或者是可憎的……我从来没有写过一篇里面有坏蛋的小说“。冯内古特在这里念叨的理想主义式的人类学宣言,或许是战后伤痕累累的心灵的对美好信仰的皈依和一种对于人性和良知可贵的坚守。这种基于良心和思考的坚守或许是他执意要”回望索多玛“,写出一本”关于德累斯顿的书“的原因。在本书具有序言性质的第一章中,作者引用了圣经里关于大毁灭的经典典故---罗德之妻和索多玛城的故事,也是他个人认为最动人的一幕,来诠释他写这本书的意图。“……罗德之妻被告知不能回首观望她的同胞和家园所在之处,但她还是回首观望了。我很欣赏她的举动,因为那是如此具有人性(或译成:“人之常情”)。“作者将自己比成罗德之妻式的人物,他回望乃至记录了遭受大毁灭之处,并且由于在回忆和写作中遭受巨大痛苦变成了苦涩的盐柱(“这是一部失败之作,非如此不可,因为它是由盐柱写下的。“),但无论是处于抵抗记忆的沦陷与遗忘还是进行一种实在的对战争与疯狂的抗争(当时的越战背景),还是处于”人之常情“,冯内古特选择成为了格雷厄姆格林所说的”收尸体的人“,通过书写来重新审视灾难。文学被作家赋予了历史的解构性以及其背后的反思、良知和和责任感。这点或许也是《五号屠宰场》最打动我自己的地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