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之后》经典影评有感
《我走之后》是一部由Nimrod Eldar执导,梅纳什·诺伊 / Zohar Meidan / Sarit Vino-Elad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走之后》精选点评:
●7分。冰冷强硬的父女关系,最后处理的平淡而好。不知道游乐场摩天轮出现的用意是什么。柏林全景。01/17
●#上影节观影打卡 007 《我走以后》 父女两人其实都没有从妻子(母亲)离世的悲伤中走出来,父亲以为给女儿的爱就是不提伤痛,假装什么都没发生过,以至于女儿离家出走3天才想起来报警,而在警局面对询问,才发现自己对女儿的生活一无所知;而女儿真正希望的是父亲能与她多沟通,关心她,真正倾听她的需求,从离家出走、自杀未遂到之后的偷开车去看塌陷坑都是为了吸引父亲的注意。 最后,经历了家族聚会的激烈争吵,在离开外婆家时,父亲终于如出发前承诺的,让女儿来开车,同时在回到家后,女儿并没有选择窝在自己房间,而是坐到客厅打开电视开始看,父女之间的关系似乎开始慢慢变好。 影片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犹太教、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冲突、战争的细节,然而我对中东历史了解不多,所以理解有限
●好多地方我都去过!女儿演技炸裂
●我也想过一了百了。当感觉不到身边的爱和自己存在的价值的时候就会想放弃。不得不说以色列的青少年自杀干预做的真的非常非常好,如果在国内可能就定格了。大概在他们心里,孩子真的是希伯来之星。
●柏林电影节# 这是以色列中产阶级的困惑,以及两代人的“鸿沟”,像是那个让人无法靠近的“陷坑”。
●父女关系冲突 感觉剧情很平淡
●片头和结尾出现的摩天轮,要是父女俩能一起去玩就好了
●父亲节看这个有点应景
●感觉半个电影院都昏昏欲睡……
●以为这是一部讲青春期亲子关系的电影,但原来是将如何对待丧失的故事。 通过回到老家,和母亲正式的做了一次告别的仪式。 即使依然悲伤和痛苦,但却能松动,可以慢慢卸下来,这样父女之间的感情也能慢慢流动起来。
《我走之后》影评(一):随便写写的影评
相对来说比较失望的一部片子。
这本应该是一个讲述失去妻子的父亲与失去母亲的女儿如何相互理解相互拯救的故事,我可以接受平淡的叙事,节奏冗长的日常,但是这一切不意味着没有进展。最后父亲带着女儿去见了外祖家,大家围成一圈展示了教科书一般自以为是的“拯救”,如果对于一个抑郁的人只要一遍遍重复“你是被爱”的,只是用嘴说一说,再带她去逝去亲人的坟墓上哭一场就可以解开心结,那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可以全面下岗了。这种幼稚的“治疗”让最后父女之间的和解显得太过莫名其妙了。
另一方面我觉得我无法理解这部作品可能与我不信教颇有关系?医院里祈祷的信徒、纪念碑与抵抗阿拉伯人、“我为你祈祷了”都暗示了一些宗教的内容,似乎亚伯拉罕教中也都有自杀无法上天堂的说法,这些可能都影响了主角的行为和感受?但是很可惜的是,我没有看到相关的分析,也没有办法理解,这个评分,一星给那句“你看不到我么我在燃烧啊”另一星给女儿的气急反笑,剩下的只能说由于“水土不服”我真的欣赏不来。
以色列未成年人可以开车上路着实令我震惊。
《我走之后》影评(二):The day after I'm gone
国内主流电视剧集和电影在讲子女两代矛盾冲突的时候大多是母亲和孩子,因为母亲的形象总是“唠叨/管的太多”等等,是容易产生冲突的一方;而父亲的角色总是父爱如山,父爱隐忍,也不爱表露,无论爱与恨。所以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影片中,看到这个电影的简介,基本上立刻就订票了。
提起父与女,很多人脑海里会出现一句话:“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所以好像父与女的感情理所应当的好。我的想法不同,我觉得父与女的关系是容易两极分化的。首先对于父与母来说,母亲因为有怀胎的那段时间,所以无论男孩女孩,都会比男人更早的踏入「父母」的角色,加上天生的母性,母亲与孩子很容易亲近。父亲什么时候会开始步入角色/对孩子产生爱意?我觉得是在照顾孩子的一步步中,慢慢来的,所以如果打孩子出生,父亲几乎没有尽过什么父亲的责任,那么他对孩子的感情也会大打折扣,直接点,对孩子没什么感情。接着对于父亲来说, 私以为男人与男人更容易亲近,因为男人的本质都是孩子(嗯。。。
好了说电影吧
感觉在大屏幕上看到我爸似的,太能理解他们之间的感情,大概从头便开始忍眼泪。
从看完电影我就在想标题里的“我”是谁,最开始我的理解是Roni的妈妈,因为故事发生在妈妈死后,父亲不懂得如何处理和女儿的关系,并且妈妈死后,Roni的状态开始越来越差。动笔写这个短评之前,我突然想到,Roni自杀之后有问过父亲,“what would happened, if im dead.” 并且后半部都在表面围绕治疗Roni想go但失败之后发生的事。父亲给出的回答也让我印象深刻,后边再说。所以我现在更倾向,标题里的“我”是Roni。The day指的便是回老家度假的那几日。啊!现在觉得这个翻译真不好。我想了半天谁走之后,走之后咋了!
因为电影还没上映,找不到资源,只能凭借印象写点,有了资源的那天,我要立刻下载保存。
相比较说电影是关于父亲与青春期女儿的和解,我更认为电影是关于在母亲死后,父亲如何学做父亲,与女儿渴求父爱的一段故事。
最开始,Roni失踪超过二十四小时,父亲担心,但假装不担心,说“I know her.” 接着出现在了警察局,报备孩子失踪。这一段看的很堵心。一开始回答女警关于孩子的问题的时候,父亲硬撑着假装自己了解孩子,
“孩子经常上网吗”
“是的”迟疑,“和现在大部分人一样。”
后边接二连三的“知道twitter账户(密码)吗”“知道Facebook账户(密码)吗””知道icloud密码吗“
“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
除了紧紧皱着的眉头,脸上再无其他表情,整个电影中几乎都是,就算是笑的时候眉毛也是紧皱的。
失踪接近四天,父亲的脸上没有表情变化,小动作表示着着急。
Roni开门,到家,父亲坐在沙发上,Roni说“Hi”
父亲没有作声。
父亲心里是大石落地,也气闷难平,他认为女儿处在青春期,他甚至有点“hate”女儿。接着出现了父亲和女同事讨论孩子青春期这件事,女同事对“hate”青春期的孩子表示反对,说自己一定不会这样,接着举出了“rice experiment”这个一听就是假的,却让人愿意相信的实例:将米粒分别放在两个密封罐子里,一个罐子外贴满攻击性的脏话,一个罐子外贴着我爱你,你真好,一段时间后这两个罐子里的米粒分别会发霉和变熟(?)。
父亲买食物回到家,用发短信的形式叫Roni出来吃饭,Roni回短信说不饿。
Roni自杀了。
父亲的脸上依然看不出表情,
但警察来敲门的时候,他被要求打开女儿的房间,发现女儿吞了安眠药,他抓狂了,着急了,发疯了;
但在医院门口,传教士给他祷告文的时候,他接住了。原本他复杂地看着别人像傻瓜般念祷告文,现在,他反复摆弄着。
和父亲一样,Roni也没太有过太多情绪的表露,所以我说这个电影是写实的,因为人与人的交往大多数时候是带着面具。加上Roni从小是和母亲关系好,父亲严厉,也并不知道如何和她相处,没有相处,何来依赖,何来表露。父亲的关心/主动邀请出去度假才是反常,反而引来了Roni的“Are you high?”or"What do you take"(你嗑药了吗)
父亲「隐忍/严肃/」的形象从头到尾没有变过,也可以为他的行为作出合理的解释,比如
1.在回答Roni的问题——“what would happen if im dead”,父亲说你会被带到医院的basement,脚上系上绷带,记录你的姓名你的信息,然后你被推进冷藏柜。接着医生会通知我,会看似满怀愧疚的说“我们尽力了。”....世界会正常运转,你的朋友也会正常生活,不会少了谁就不行。看这段的时候我心里是骂娘的,当Roni自杀的时候,Roni的心情一定是非常down的,父亲的回答意味着Roni再一次的寻求父爱失败。
2.当Roni开车去到很危险的塌陷区,她的叔叔着急的骂娘,父亲却只问了一句“What are you doing?”
等等等等,父亲忍了太久,从最开始的Roni不带钥匙回家,他忍怒火;到Roni出事,他忍担心;以及长久满随着的与Roni的相处,他忍茫然;最终在家庭会议上,大家对Roni表达爱,Roni反而看着他讽刺的说“nice work”,他爆发,怒吼“你到底想我怎么样?!”
有的人说没看懂为什么就这样和解了,我的看法是一,两代人的和解不像小孩子,其实本不需要标志性的言语,比如说“我们和好吧”之类的,参考平时与母亲的相处,吵架过后基本上我妈主动找我说话就意味着和好了;与恋人之间的争吵也可以参考,把脾气发出来,也许没有说什么具体的解决措施,也就过去了,Roni哭了,父亲喊了,好了,都讲压抑已久的情绪释放了,Thats enough.二,我把Roni的诸多行为都看作是在寻求父爱,希望父亲在她身上花心思,那么父亲的爆发,她懂得,所以她看到了父亲因为她产生的茫然,无助,她就释然了。
有人说到摩天轮,我的理解是,父亲一直希望与孩子亲近一直想带孩子去玩,但就如前文所说的他的性格,他踏不出去那一步,所以他一直看,一直想。电影的结尾又出现了一次,他俩关系缓和了,大概距离他带女儿去游乐场也不远了。
旧岛看月亮6.6买辣椒也用券 / 2018《我走之后》影评(三):生活可能没有答案,但并不妨碍我们继续向前
很多时候,我们观看与生活有关的电影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要给自己的生活找到一个答案。或许片中的故事并不会跟自己的生活有太多的交集重复,然而大家还是寄希望于片中的故事能给我们带来一种方向感。
这种知道性质的方向感一定意义上能让更多的人收获到一种其实并不怎么有效的,但是在他们认为有效的安慰。其实也就是一种安慰罢了。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与生活有关的电影都能给予我们一种安慰,还有好多这样的电影本身并不能完全解答问题,有的甚至并没有想要解答问题,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生活尤为如此。
就如同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影片一样,答案没有,问题一大堆,然而很遗憾,这就是生活的本质。
《我走之后》探讨的是经历了创伤的家庭是如何复原或者说是如何重新走出来的。一个经历了丧妻之痛的父亲带着自己的未满18岁的女儿一起生活,女儿因为失去母亲,父亲并没有很关心自己而感觉到压抑。
因此,她与自己的父亲之间有了一种无声的对抗。然而作为父亲,他一直以来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然而收获却很少。女儿不理解自己使他觉得很失败。
某一天,当女儿因为自杀问题被警方予以关注之后,父亲萌生了带着女儿回老家来缓解一下紧张的关系的念头。然而他这样做了,女儿真的能在这一次的回家之旅中理解自己的父亲吗?这就是影片想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然而本片的答案可能会让一部分人大失所望。也会让另一部分人觉得昏昏欲睡。然而这就是生活的本质。生活在现实中,我们大概率并不能遇见那些轰轰烈烈的故事,我们看到的每一个人,遇见的每一件事情大都很平淡,平淡到自己去看自己所经历的这样的事情的时候,也会沉沉地睡去。这就是生活。
一部分人之所以觉得本片可以让自己昏昏欲睡,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本片营造出来的一种状况以及解决这种状况的方式上。我们很容易想到通过一些电影来让自己的生活有一些实质性的改变,哪怕只是有了一个方向而已。
然而事实上,这样的改变并不会每一次都奏效。通过电影给予一个启示意义是偶然的。然而很多影片通过一个圆满的故事结局来帮助大家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因此,一些人在看不到这样的圆满的结局的时候,自然会觉得一切都看上去很无聊了。
按照我们看故事片的逻辑的顺序来看,女儿自杀未遂之后,父亲一定会和自己的女儿有一次深入的交流的,交流过后的女儿和父亲会是一种和解的状态。
然而本片并没有出现这种和解的交流,而当女儿被当众摧毁了自信心之后,一般的电影一定会营造出来一个更加凸显矛盾与冲突的情节,然而本片中,大家所期待的冲突并没有出现,甚至于这样的冲突在有了一些苗头之后,就彻底地熄灭了。
父亲和女儿并没有和解,只不过习惯了这种不和解的生活方式。这其实也是一种“和解”。然而它距离我们真正所期待的和解还是很远,因此,本片并不会让很多人提起兴趣。
然而当你永远的失去了对于生活的兴趣的时候,再来看本片就会发现,原来这才是真正的生活,这才是生活的本质。没有什么波澜壮阔的岁月,有的只是一地鸡毛,以及不得不去继续的生活。
我们并不是因为可以将生活中的任何问题都能圆满解决而生活,我们只不过是找到了一种妥协的状态或者是心态。
很多被大家所习惯了的电影总是告诉给我们一种声音,生活需要反抗,我们只有反抗才能迎来不一样的人生,才能让自己的生活焕发出来更大的辉煌,然而事实上,当现实中的人们按照影视作品中的方式去生活的时候,就会发现将自己的理想落地的难度其实挺高的。
不过是因为影视作品将这种难度自然而然地忽略了而已,但这并不是说这种难度不存在。当你真正想要生活的时候,生活就会开始地狱模式。然而这种模式才是生活的本质,而且往往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自己并没有很强的铠甲来支撑自己勇敢的走下去。于是,更深的失望便诞生了。
这就是本片带给我们的启示,想要从中找到答案的人或许会失望,或许不会。这一切全然来源于你对于生活的主观态度。你是想要看到一种理想状态以至于可以忽略自己现实中所必须经历的一些痛楚,还是说想要看到生活的本质,从而更加坚定自己面对生活的勇气。这是一个选择题。
每一个人都想要美好的结局,然而美好的结局永远只存在于我们的幻想里。打破这个美好的幻想很残酷,然而生活的本质就是如此。问题解决不了,我们还是会活下去。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