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尔王(精)/新译莎士比亚全集读后感100字
《李尔王(精)/新译莎士比亚全集》是一本由[英] 威廉·莎士比亚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0.00元,页数:34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李尔王(精)/新译莎士比亚全集》读后感(一):悲从何来——《李尔王》读后随想
《李尔王》
之前并没有看过莎翁的作品,拿到书之后,先是看了故事概要就已经不太能分得清任务之间的关系和姓名了,于是自己弄了下面这张图:
这样子自己整理一下,就大概知道这个故事是怎样的了,偶尔新人物出场时也好有个参照。
刚开始看的时候,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此版丰富详实的注释了。书下注释不仅有英文原文的的释义,亦有朱生豪等前辈们的参考翻译,有时候会对注释列出来的含义细细玩味,反而忽略了对剧情的推进,挺期待之后的二刷三刷,应该会别有一番趣味。
书中印象很深刻的是弄臣对李尔王的嘲讽:空豆荚、被咬掉头的篱雀、背驴过泥潭的傻瓜、脑子长脚上、没壳保护的蜗牛、还没长脑子就变老了……放在今天这个时代,都不得不佩服莎翁在嘲讽能力上点满了技能点,所谓语言的创造性、语言的杀伤力也大抵就是这个意思了。
相比于中国历史上那些波橘云诡的权利交替,李尔的做法简直天真可爱,甚至是愚蠢。当然作为戏剧的设定也无可厚非吧,但是李尔最后真的是死得其所吧,多少有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气愤。
有时候我们谈论戏剧的内核是悲剧,因为一个个滑稽可笑的故事本身就是讽刺荒诞的事实。如果我们的视角不站在李尔和考狄利娅这边,而是以埃德蒙为第一视角,那这或许就是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滑稽小品:哦,我那愚蠢的哥哥,我那愚蠢的父亲,你们真的是太可爱了,怎么能轻易的相信了我;哦,我那愚蠢的国王,你为何愚昧到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利,为何不相信你的至亲。如果站在这一边,那我们看到的就是愚蠢与可笑滑稽的事情。那悲剧“悲”在何处呢?善良的人不能善终,奸佞的贼子安享着一切的土地和果实——这不符合我们共同的道德与价值观,但是我们却又无可奈何,戏里面的人物也是无可奈何。
有时候心中会突然悲伤,莫名的悲伤,可是悲从何来?戏剧的情节、无数的巧合、主人公的命运,我们可以说是作者的故意安排,他们不能挣脱,只能感慨悲叹缺无可奈何。但是我们的生活也不是被所谓的“命运”所束缚么。总会有遗憾的事,总会有无可奈何的事,我们或许很滑稽,或许像考狄利娅一样真心可鉴却无辜受难,整个人生或许喜剧、或许悲剧,可终究是一样的内核,无论悲喜。
今天再读这些经典,故事本身并不重要了,于我而言,更在意自己的出路在哪里。反思到剧中的人物,李尔终究要为自己的愚蠢买单,抱憾而死;无辜令人怜惜的考狄利娅早早地就清楚了自己的出路,早早地就活明白了自己的人生;忠臣肯特也是早早地就知晓了自己的出路,选择从容的死去;埃德蒙也是穷折腾了一趟,至死才能模模糊糊的摸索出自己出路的方向,可是他找到了吗,我觉得并没有,仅仅是悔过而已,终究拥抱的是空虚,也算是某种意义上对他的惩罚吧。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大概就是莎翁的魅力吧。
《李尔王(精)/新译莎士比亚全集》读后感(二):《李尔王》——你的悲剧,因为你的选择。
莎士比亚的大名如雷贯耳,故事情节也大多知晓,但是这本《李尔王》是正经读的第一本作品。不同于幼年时第一次读连环画版的《李尔王》,这次阅读因为有了时间的沉淀,延伸出了更多的思考。
故事的主线围绕着李尔王与三个女儿之间展开,而支线则是有关葛罗斯特与两个儿子。年老昏聩的李尔王在开篇就想着大权下放,分封疆土,在我看来是不可思议且不合常理的,且不论在古代中国,为了皇权发生了太多的父子猜疑、手足相残的故事,仅以李尔王本人来说,年事已高的他在人生的末段,唯一能握紧的只有这王权,也只有王权才能让他保持近似青春的活力。而对于这个他管理多年的国家,他没有一丝主人翁意识,不考察能力,仅仅凭借女儿的甜言蜜语,去分封疆土。而在这一场景中,大女儿与二女儿都极尽花言巧语之能事,哄得李尔王心花怒放,小女儿考狄利亚却说,按照自己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这话让人听着着实不爽,也不怪李尔王当即大怒,爱是可以衡量的么?在这一点上从未有先例,那名分,是按排行第三的名分,所以对于老父的爱也位居第三,还是作为一个女儿,敬爱自己的父亲,只是依照那个不逾规矩的度量衡,这还不算。在大姐与二姐表达自己的心意时,考狄利亚一边腹诽两人,一边诠释了“爱你在心口难开”。李尔王是个王者也是个老人,爱听好话也是人之常情,在震怒之下,他把孝而不顺,没有嫁妆的小女儿许配给了法兰西国王。
没有前情铺垫,考狄利亚和前来求婚的法兰西国王应该谈不上爱情,他愿意娶回没有嫁妆的公主,动机不知是因为仰慕考狄利亚的品格,还是联姻的目的只为一个有名号的公主,这里倒是可以联系结尾一起讨论。失去了王权和土地的李尔王将自己的晚年养老托付给了两个女儿,会产生矛盾,是意料之中的事。从高纳里尔和仆人的对话中就知道,一无所有的李尔王还没有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自觉性,如从前一般行事,引发了高纳里尔的不满,决定削减他的随从人数。而在此处碰壁的李尔王,决定去二女儿里根处生活,里根与康沃尔公爵接到高纳里尔的信,本是半信半疑,但装扮成李尔王信使的凯厄斯的肯特,直接导致了里根与康沃尔公爵对于高纳里尔信中所说的内容坚信不疑。肯特装扮成了小厮,却还是以贵族的风格行事,当着康沃尔公爵的面,对高纳里尔的信使边打边骂,侧面印证了李尔王及随从的狂妄自大。所以,李尔王在里根这里也吃了闭门羹,甚至要削减他更多的随从人数。
另一边,葛罗斯特在有亲生儿子的同时,认回了私生子,不知道是心生愧疚,想要两个儿子分家产,还是觉得儿多防老,但私生子埃德蒙显然是个野心家,不满足于现有的生活,而是有夺过父亲及哥哥的所有,无论是爵位还是财富,为此不择手段。最终在他的挑拨下,逼得埃德加乔装逃走,葛罗斯特通缉儿子,还因为自己的错信,双目失明。但在此处,让人觉得非常逻辑不通,自己亲手养大的儿子,不识其秉性,反而因为一封信就猜疑他要谋害自己,同样是错信自己的孩子,葛罗斯特莫名多疑,而李尔王又过分天真,真是令人费解。
故事结尾考狄利亚率法兰西军队前来勤王,这件事有几个道理不通,古来勤王,都是勤自家的王,率法兰西军队勤英国的王,名不正言不顺,而法兰西国王自己回国,把军队留给考狄利亚,不得不说也是考虑到他率军前来,有侵略他国的嫌疑。考狄利亚最终救父失败,而如果救父成功,法兰西大军驻扎英国,请神容易送神难,最后这国家跟谁姓,属于谁还犹未可知,有英法百年战争的实例在前,法兰西国王出兵,却又让毫无经验的考狄利亚带军出征的动机,故事从始至终,法兰西国王都是一个面目模糊的角色,如果他是一个合格的国王,我倒宁愿他早已看出大公主和二公主没有管理国家的能力,英国迟早要分崩离析,政权动荡之下,他先娶回考狄利亚,再以考狄利亚丈夫的名义,用自己的军队清君侧,把控英国的朝政,做英法两国实质的国王。这样,还让我觉得整个故事里还有一个真实的人物。而高纳里尔和里根之间的矛盾,不是因为争权夺利,竟然是因为爱情,作为这个国家最尊贵的公主,对她们献殷勤的各类男士,应该层出不穷,他们对于各自的丈夫都不大在意,反而对埃德蒙这个妄图弑父的小人,情有独钟,最终为了成为埃德蒙的唯一爱人,自相残杀,真是令人瞠目结舌,对比俄罗斯的叶卡捷琳娜大帝丰富的情史,她们两人简直单纯的像两个怀春少女。
在《李尔王》一书中,人性的卑劣显露无疑,但是莎士比亚对于宫廷故事的描述、人物塑造不乏“东宫娘娘烙大饼,西宫娘娘剥大葱”的滑稽失实,作为一本老书新译的作品,尤其有珠玉在前的版本时,想要有更好更新的发挥,是困难的,与之前的版本相比,傅光明版的《李尔王》对于和性相关的梗,毫无掩饰,也体现了这部作品雅俗共赏的特点,但为了与前人有所区分,一些词句也翻译的较为拗口和语句不畅。与李尔王类似的故事,在一千多年后也屡见不鲜,年迈的父母被自己一手养育成人的子女遗弃,刁难,养儿不防老,自己靠得住,有积蓄,有健康,才能安享晚年。
《李尔王(精)/新译莎士比亚全集》读后感(三):《李尔王》:善与恶的矛盾体,悲剧外衣下善良与忠诚的胜利!
提起《李尔王》,想必大家都是十分熟悉的。作为莎翁的四大悲剧之一,《李尔王》曾被无数次搬上舞台,可谓少有的精品。而看过《李尔王》的读者,很多人对于莎翁所欲表达的主旨并不是很清晰明了。
在全剧落下帷幕的时候,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为什么好人没有好报呢?为什么坏人总能笑到最后呢?
但是,这只是《李尔王》给人们的直观感受,而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其中的细节,就会发现:严格意义上讲,《李尔王》其实并不能算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
傅光明译本《李尔王》在其悲剧结尾的背后,莎翁其实是向世人传达了善良与忠诚的可贵。
这两种美德,可以让曾经高傲、不可一世的李尔王低下头颅重新正视自己。
而最后,也正是善良和忠诚的闪光,让《李尔王》这部作品,得到了最大的升华。
在《李尔王》一剧中,李尔王自然是当之无愧的主角,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是,我们在看《李尔王》的时候,可以清晰的发现,李尔王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矛盾结合体。
通过旁白我们可以知道在此之前的李尔王是一个极其开明的君主,但在剧中,李尔王一开始的形象则是极为昏聩。
《李尔王》剧照而莎翁之所以在开篇,让李尔王以昏聩的形象登场,也是有其用意的。目的就是要着重表现李尔王从恶到善的转变过程。
李尔王由恶到善的转变过程,也并非一瞬间的顿悟,而是受尽了两名长女的折辱后方才有所感悟。
一直到结尾部分,小女儿考狄利娅的死,彻底净化了李尔王的灵魂,此时的李尔王才算真正完成了由恶到善的转变。
在本出戏的开始,就是李尔王将国土分封给女儿们的这一幕,这也正是戏剧人物冲突的第一个高潮。
在这一幕中,李尔王听了长女次女的谄媚之辞不禁心花怒放,非常草率地就将肥沃的国土连同百姓赐给了二人,显然,李尔王并没有看过中国历史,不然应该知道这是人君的大忌。
而最可悲的是,李尔王只相信那些谄媚的语言,而不重视女儿们的行动,而他最宠爱的小女儿考狄利娅原本就是“行动的巨人,语言的矮子”。
《李尔王》油画虽然她默默地爱着自己的父亲,但却耻于像她两个姐姐那样用肉麻而假大空的语言无限夸大自己对父王的爱。因此她客观坦诚同时真情流露的言辞,不仅未能令听惯了阿谀奉承之辞的李尔王感动分毫,反而让自己的父王对其勃然大怒,适得其反。
李尔王不仅剥夺了她全部的继承权,还宣布永远与其断绝父女关系,李尔王无情无义的表现就是一个十足的昏君,已经不能简单地用“年老昏聩”来为其开脱了。
接下来忠心事主的肯特伯爵冒死进谏,却被李尔王下令驱逐出境。
剧情发展到这里,读者显然已经意识到,李尔王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昏君暴君,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他的草率决定必然会给其带来不幸的恶果,再加上对考狄利娅和肯特悲惨遭遇的同情,读者是很乐意看到他咎由自取、众叛亲离的下场的。
接下来李尔王受到两个女儿虐待的情节让大家感到异常“解恨”,但当李尔王流落荒野的那一刻开始,则开始慢慢对这个人物产生了同情。
在这个过程中,李尔王的思想开始松动,他已经认清了两个长女虚情假意的真面目,同时也对自己喜闻谄媚之辞的缺点进行了反省,善的因素此时悄然回到了这位年迈者的身上。
莎翁肖像一直到李尔王在荒野碎衣裸形的那一刻,他疯了一般撕扯着、剥脱着自己的衣服。在这里,衣服所代指的并不仅仅是普通的衣服,同时还是君主的服饰、王权的象征。李尔王剥去了衣服,就等于是与过去的自己彻底决绝,在悲痛和屈辱中,李尔王获得了新生。
在莎翁毕生所创作的诸多戏剧作品中,《李尔王》被公认为是最杰出的代表剧目之一。
在这一剧目中,虽然充斥的是血腥黑暗的场面,满屏都是悲观伤感的情调,但其所着力突出的是对人性回归的赞美。
本书译者傅光明先生摄于莎士比亚故居读者虽为考狄利娅的不幸结局而扼腕叹息,但正是通过由她所代表的诚实正义的一方,通过不懈努力与艰苦奋斗,最终还是获得了胜利。
虽然为了最后的一幕,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最终邪恶还受到了惩处,正义得到了伸张,所表达的仍不失为人性中乐观积极的一面。
可以这么说,考狄利娅慨然赴死的那一刻,丧钟已然在为邪恶长鸣。
人性回归、善定胜恶,这就是这部戏的主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李尔王》是一部披着悲剧外衣的喜剧,虽然该剧没有国人喜闻乐见的父女君臣最终欢聚一堂的大团圆式结局。
但是正义、忠诚、人性和孝亲在历经艰难险阻后最终胜利会师,这也正是这部作品最大的闪光点和经久不衰的文学魅力!
《李尔王(精)/新译莎士比亚全集》读后感(四):一千个李尔王----威廉.莎士比亚访谈
染书坊读书会发起傅光明译本《李尔王》书评招募活动。为助力这次活动,《BL (八咧)评论》杂志特派记者胡诌采访了莎士比亚。此次采访在云端进行。
BL(八咧)评论(以下简称BL):您来到中国后的名字很多,沙士比阿 、舌克斯 毕、沙斯皮耳、筛斯比尔、舍克斯毕尔、萧士比亚、莎士比亚等等,您更愿意我用哪一个名字称呼您?
莎士比亚(以下简称莎):你就叫我莎士比亚吧。我听说梁启超先生是一位很有名的文学家,用他给我取的名字我很荣幸,虽然林则徐、胡适也很有名。
BL:您的作品是1903年被译介给中国读者的,你对此了解吗?
莎:其实那并不算我的作品,而是兰姆姐弟共同改写的《莎士比亚故事集》,当然,兰姆姐弟改写的很成功。我听说后来林纾先生与魏易先生用文言文合译了《莎士比亚故事集》的完整译本,题名为《英国诗人吟边燕语》,多么美的名字啊。最令我惊奇的是林纾先生不懂外文,却成为中国译介外国文学的先驱。
BL:您的戏剧作品在1913年就在中国上海文明戏舞台上上演了......
莎:我知道。中国的同行们还给我的戏剧起了很好玩的戏名,比如说《威尼斯商人》,剧名就有《肉券》,《一磅肉》《女律师》《借债割肉》,《奥赛罗》起名《黑将军》、《李尔王》起名《姊妹皇帝》、《无事生非》起名《怨偶成佳偶》等等。
BL:您不觉得这对您是一种冒犯吗?
莎:如果是您来选择,是《威尼斯商人》吸引您,还是《一磅肉》或《女律师》吸引您呢?
BL:(装B,沉默)
莎:我会选择《女律师》。在我当演员和编剧的时候,为了吸引观众,就经常这么干。
BL:同样是1903年,在俄罗斯也发生了针对您作品的一件大事......
莎:您指的是?
BL:1903年11月,列夫.托尔斯泰写成了《论莎士比亚和戏剧》,对您的作品进行了批评,这些批评基本上都是负面的。
莎:我并不觉得惊讶,因为我已经习惯了。“所有作家无一例外都发现自己时不时地被痛骂,我想此类经验(假设你挺过去了)乃是极具解放意义的:人只能死一次......发表作品数量和我差不多的作家,其皮已必不可免地发展到堪比犀牛,藏在内里的,乃是一支柔弱而又充满希望的精神之蝶。”几百年来针对我和我的作品的负面批评已经太多了,我总结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点:胡思乱想,文字游戏,无聊的双关语。不真实,没有条理,违反情理。猥亵。幼稚。铺张,浮夸,过分。装假,矫饰。故作深奥,文体颇为做作。滥用对照和比喻。烦琐。不道德。写给群氓看的。甘愿讨好流氓。以恐怖为乐。没有一点风度。毫无动人之处。超出了目标。才智过分。没有才智。冒充“伟大无比”。装模作样。
BL:托尔斯泰的批评是以您最著名的悲剧《李尔王》为例的。他首先对你的戏剧“语言”提出了质疑。他说:“在读莎士比亚的任何一部剧作时,一开头我就立即毫无疑问地确信莎士比亚缺乏一种主要的(如果说不是唯一的)塑造性格的手段——“语言”,亦即让每个人物用合乎他的性格的语言来说话。这是莎士比亚所没有的。莎士比亚笔下的所有人物,说的不是自己的语言,而常常是千篇一律的莎士比亚式的、刻意求工、矫揉造作的语言,而这些语言,不仅被塑造出的剧中人物,就是任何活人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也都不可能说的。”
然后,他基于自己对艺术品的判断标准,即任何文艺作品的优点取决于三个特性:一是取决于作品的内容,内容越是有意义,亦即对人生越是重要,作品就越是优秀。二是取决于通过适合这门艺术的技巧所达到的外在的美。例如,戏剧艺术的技巧是,适合于人物性格的确切的语言,既自然又很动人的开端,场面的正确安排,情感的表现和发展,以及所描写的一切的分寸感。三是取决于真诚,也就是作者本人对他所描写的事物要有逼真的感受。离开这一条件就不可能有任何艺术作品,因为艺术的实质在于让艺术作品的接受者为作者的情感所感染。
基于这个标准,他认为:“莎士比亚剧作的内容,正像从他的几个最卓越的赞美者的解释中所看到的那样,是一种最低下最庸俗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把权贵的外表的高尚看作人们真正的优越性,蔑视群氓,即劳动阶级,否定任何志在改变现存制度的意图,不仅宗教方面的,也包括人文方面的意图。
第二个条件也是莎士比亚的全部作品所全然阙如的,除了能安排表现情感进展的场面之外。在他那儿,没有合乎情理的情势,没有登场人物的语言,主要是没有分寸感,而离开分寸感,作品也就不能成为艺术品。
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条件——真诚——在莎士比亚的全部作品里是一概阙如的。在所有这些作品里看到的都是刻意的矫揉造作,显然,他不是认真的,他在玩弄文字游戏。”
莎:托尔斯泰在七十五岁高龄(是真正的托翁。我这个所谓的莎翁和他一比,真是惭愧)还重读了我的全部作品,并作出了他的判断,无疑是真诚的。
托尔斯泰毋庸置疑是“最伟大的俄国文学家”。我想问一下,您知道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俄国哲学家”的是哪一位吗?
BL:是不是列夫.舍斯托夫?
莎:正是。
BL:我看不出这里有什么联系。
莎:我发现,托尔斯泰是在读了美国作家欧内斯特.克罗斯比的《莎士比亚和工人阶级》一文后,有感而发写出了《论莎士比亚和戏剧》。无独有偶,列夫.舍斯托夫在读了丹麦作家格奥尔格.勃兰兑斯的《莎士比亚传》,据说是“怒火中烧”,于1898年写出了《莎士比亚及其批评者勃兰兑斯》一书,提前回应了托尔斯泰对我的批评。舍斯托夫说:
“在莎翁笔下,每个剧中人都再说这事和自己口吻和地位身份的话,我们必须一劳永逸地摒弃那种把莎翁笔下人物等同视之的荒诞概念。他们完全都不过是诗人所见、所思和所重视的人物罢了。而我们的任务是和莎翁一起,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以便搞清楚他们寻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而痛苦,为什么恐惧、犯罪、发飙:换言之,我们必须向这位诗人学习,而不是在当代科学面前为诗人辩护。
在莎士比亚笔下,李尔时时刻刻只为自己本人说话,而且他只说在那可怕的时刻在他灵魂中产生的话。而诗人这种善于扑捉并非所有人都能问津的人类灵魂的声音的能力,是其剧本所特有的优秀品质所保证的。站在我们面前的,从始至终是李尔本人,莎士比亚从未给李尔提过一句台词—无论是出于布道的目的,还是纯美学的目的。这位诗人只有一个法则:忠实地再现其笔下人物的感情和思想。”
“《李尔王》第一幕第一场在批评界一方引起的抨击最大。歌德称这一场“毫无意义”。可是,我们却觉得《李尔王》并不需要如此这般辩护。第一场和这部伟大作品的每一场一样,都充满了深刻的意义。”
“这样一来,第一场不仅有足够理由和论据,而且,不但如此,这一场还包含李尔所有嗣后行为的理由和根据。”
“莎士比亚为我们解释的,不是性格,不是人的优点和缺点,而是人的命运——他思考的是人的命运。”
舍斯托夫也是托尔斯泰的忠实的批评者。我不知道托尔斯泰读没读过舍斯托夫的文章,但有证据表明舍斯托夫是知道托尔斯泰对我的态度的,他在另外一部著作里提到我的时候,称我为“就是托尔斯泰伯爵坚决不予承认的那个莎士比亚”。“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和“20世纪俄国最伟大的哲学家”通过我的《李尔王》互相回应,却做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
BL: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莎:您一定知道中国东北的大酸菜吧?在美食节目中,酸菜腌渍的过程产生的是人体必不可少的氨基酸;在健康养生类节目中,酸菜腌渍的过程产生的就是不利于身体健康的亚硝酸盐。
莎:BL: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吃酸菜汆白肉。(笑)
BL:现在我们回到作品本身。托尔斯泰在《论莎士比亚和戏剧》中提出:“李尔与女儿的关系同葛罗斯特与儿子的关系全然雷同这一点,令人更强烈的感到,前者与后者都是特意地臆造出来,而不是本乎性格和事件的自然进程。”对于这一点,您在创作《李尔王》时的想法是什么?
莎:关于这个问题,傅光明先生已经在他翻译的《李尔王》附录《<李尔王>:人性、人情之大悲剧》中,作出了详细的论述。在这里我不得不又一次提到托尔斯泰,当有人说《安娜.卡列宁娜》的结构不符合“建筑学”原则时,他回答说:“相反,我正是以建筑学而感到自豪,圆拱砌合得使人觉察不出拱顶在什么地方。......这座建筑物的联结不靠情节和人物之间的关系,而靠一种内在的联系。”托尔斯泰替我回答了你的问题,虽然不是全部。
BL:傅光明先生在《<李尔王>:人性、人情之大悲剧》中说:“莎士比亚在《李尔王》的大幕落下之前,又回到了圣经的核心价值之一,即宽恕、原谅、和解。”您认可这种说法吗?
莎:不知道傅光明先生是不是受到了舍斯托夫的影响。舍斯托夫在《莎士比亚及其批评者勃兰兑斯》中也有类似的评论,他说:“......可是观众离开剧院时,并没有被这幕可怕的悲剧搞得心情压抑,而是已经与生活讲和了。”说实话,我并不认可这种说法,我觉得生活的本质是战斗。
BL:托尔斯泰职责《李尔王》“剧中人的大量死亡”,特别是对考狄利娅的死亡耿耿于怀。
莎:我说过,生活的本质是战斗,无论哪一方获胜,都要付出代价。请您不要忘记:安娜.卡列宁娜也死了。您还记得《安娜.卡列宁娜》的题词吗?
BL: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莎: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BL:傅光明先生在《李尔王》的译注中有32处列出了原文和其他译者的译法,我发现原文的意思很多都和男女性事和生殖系统有关,您认为这些应该怎样翻译更贴切呢?
莎:应该用原始的、粗俗的译法,谁让我生活在“一个风习残酷而又粗野的时代”呢。
BL:您49岁就赋闲回乡,此后三年只字未写——而是精心侍弄耕种自己的菜园。我们还知道您临终前留下了一份详尽的遗嘱,对和财产有关的一切都作了交代,却只字未提您的剧本,这是为什么?
莎:就让这一切成为一个非同寻常的谜吧。也许是我想向陶渊明学习,也许这一切只是为了证明我比李尔和泰门聪明。
BL:最后,我想提一个也许会令您尴尬的问题。托尔斯泰指责您的作品是抄袭的,雨果更进一步,他说:“莎士比亚是一个“抄袭者”;莎士比亚是一个“模仿者”;莎士比亚“什么也没有创造”;这是一只“披着别人的羽毛的乌鸦”;他剽窃了埃斯库罗斯、薄伽丘、贝勒弗雷、伯努瓦.德.圣慕尔;他剽窃拉雅蒙、罗贝特.德.格罗赛斯特,罗贝特.威斯、比埃尔.德.兰多夫特、罗贝特.曼宁、约翰.德.曼德维尔、斯宾塞;他剽窃锡德尼的《阿迦狄》;他剽窃了《李尔王本纪》的无名作者,他从劳莱的《约翰王朝动乱记》中剽窃了私生子福公勃里及的性格。莎士比亚剽窃托马斯.格林;莎士比亚剽窃戴克和契特尔。哈姆雷特不是他创造的;奥赛罗也不属于他,雅典的泰门也不是他的,没有什么是他自己的东西。”
莎:您觉得我应该尴尬吗?我并不觉得尴尬,特别是面对您,就更是如此。难道我们这篇所谓的访谈不是“肤浅的、人为地七拼八凑而成、即兴臆想出来的文字”吗?
BL:
莎:最后,我只想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李尔王,一千个人眼中也有一千个莎士比亚。
备注:
冒昧地参加了染书坊读书会发起傅光明译本《李尔王》书评招募活动,因为不懂英文,按要求无法写出“可多从一本比较入手”的书评,只能胡诌出这样一篇文字,各位书友见笑了。写罢想到一则轶事,录如下:
元李衎观文湖州竹数十幅,悉不满意。读东坡、山谷等评,亦思私其交亲也。偶遇友人王子庆,话及文湖州之竹,子庆曰:“君未见真迹,府史藏本甚真,明日当借来示之。”翌日即见之,风枝抹疎拂塞烟,露叶萧索带清霜,恰如坐渭川、淇水间。衎感叹无所措,甚自耻闻见之寡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