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者》经典观后感有感
《怀旧者》是一部由Giacomo Cimini执导,朗贝尔·维尔森 / 萨缪尔·乔斯林 / Scott Hinds主演的一部科幻 / 短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怀旧者》观后感(一):自然人与人造人
逝去的人无法重生,父爱无法转移。贫民窟中,一位退役军事技术人员重新建立了他曾经与儿子生活过的场景。不过这美好的一切都是建立在机器人与增强现实技术上——虚假的。人类如何面对死亡,如何面对人造人(AI,生物机器人,克隆人,虚拟人格等等),以及人造人如何面对自身的存在,如何对待自己的创造者,情感应该如何处理,这都是导演编剧思考的主题,也是同代思想者所讨论不休的。
父亲欺骗自己,不敢看“孩子”的机架,不太接受机器人的现实。正太明白了自身存在的真相,选择重启清除记忆。也是这份举动印证了人造人感情的存在。父亲最后泪目,是明白了正太的想法,接受了这份爱意。
人造人能与自然人产生情感,并相互依存。这便是导演Giacomo Cimini的回答。
《怀旧者》观后感(二):现实的肮脏和下流
现实的肮脏和下流使父亲动用科技的力量来改变现实无法改变的事实,他们看到在不久的将来也会也有这种情况发生,但真实的世界怎么办呢,世界现在的潮流下的那些驱动力都有那些呢,人人都在为着这个世界转圈时,他们来给我们的影响有那些,以至于都不明白为何的为何还是心中的一些信念。我们人身上都有太多的需要改变的事实,更是其他人无法理解个人能够为了这个社会找出点什么,基于人身上的东西其实还有很多很多。
慢慢的懂得了很多事情没有看着的那么美好,世界发展的脚步也会伴随着我们看到的事实去行走,不再去说不在去看其实我们都在其中无法逃离,科技的力量虽然能够改变既定的往事,但终究无法改变的只有我们的记忆。
《怀旧者》观后感(三):牺牲记忆
这个世界有很多实质可见的牺牲,光阴,生命,金钱,健康,爱情,那么记忆算不算牺牲呢,维护一个假象所拥抱的成本究竟有多少。
白娘子一掌打出一个忘字,一杯失一段记忆,一颗药丸互不相识,究竟难过的是什么人,紫萱含泪假饮忘情水,白豆腐一掌振出留下记忆。究竟记忆有多么珍贵,人活一世,最后剩下的也就是人们脑海里的记忆了,爷爷去世后的第二年生活毫无变化,不知道父亲心里藏了多少怀念。我只知道,这个世界很大,岁月很长,等我去世的时候,怕是爷爷的记忆也就随着我们散去了。我很想写一个家史,每年把重要的事情写下来,传承下去,这样很久很久以后的小孩子们,翻阅着看到今时我们的生活,以一个小小的家的角度去记住历史。
我一直觉得牺牲记忆的那个人并不是痛苦的,怀抱记忆久存的人,才是付出着代价。当我们去世的时候,孟婆说让你看看这几世的记忆吧,然后眼见自己拥吻着某块上一辈子吃掉的猪肉,会不会就此脱离红尘呢。
她不在了,一半的记忆也已经不在; 如果我不在了,那么所有的记忆也将不在了。
在悲伤与虚无之间选择什么。。。
《怀旧者》观后感(四):?
因为是作业,我就不打字了,就发我的手写版吧。。。
居然要140个字才能发,我不知道前面要写些什么来凑这140个字了
很喜欢电影中的小男孩,很可爱,很想让人疼。这么小的孩子感觉演技也挺好的,啊呀呀,人家怎么这么小就这么优秀了,我这么小还不知道在干什么呢
这部片子里每个人都有两种状态,一种是虚拟的绅士或富人,一种是贫民窟中的老态和疲态,虚拟与现实,到底是虚拟好还是现实好?
《怀旧者》观后感(五):遥远的乡愁
你生活在大机器时代的天堂,绅士淑女们衣着得体,行止合宜。象征生产力的蒸汽汩汩而出,漫过奇花异草与虬曲高树,涌向光明的天宇。有序的触手可及,不符合美学原理的早已被摒弃。 可“眼镜”被强行摘掉后,世界蜷缩于交错的电路,霓虹灯冰冷地闪烁。偶有一星电火花,很快便没入虚无。异形的执法者来回穿梭,其他人则是下水道里的老鼠。 像极了威廉•吉布森的预言,看来上帝并未选择凡尔纳。只是——这个时代,还有上帝吗? 男主角惊恐而疲惫的眼神,与黑店老板肮脏的面孔,使我的胃一阵痉挛。新“眼镜”虽然比原先的差一截,世界好歹是优雅从容的。 短短的十八分钟,近未来的反乌托邦随剧情推进渐次展现。 最后,小机器人摘下“爸爸”的新“眼镜”,人类最后的体面也荡然无存。原始的肉眼成像下,国际象棋不过是一堆废弃的工业材料,零星夹杂几只不成套的棋子——“爸爸”眼中自己真实的模样,大概也是这样千疮百孔吧? 所以,他很体贴地停手,再次为“爸爸”戴上造梦机。这时我已经无力去想什么“人工智能的共情指数”了,看着他放射幽蓝亮光的那只“眼睛”,我只想流泪。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父子二人在圆桌边对坐,不过换一壶咖啡,置一套新装。而不远处,照片上的男孩微笑着,永远沉默。 诸神已死,而人刚刚自废墟间苏醒。 这部短片无疑是极其优秀的科幻作品,丰满而紧凑的叙事没有一丝赘余,借此传递的沉重理念又在影片结束后,令人久久无法忘怀。它是只能在“科幻”舞台上演绎的梦境,因此拥有真正的“科幻”内核。 影片最有意思的地方是视角的转换——镜头在戴上“眼镜”后爸爸的视角、摘下“眼镜”后爸爸的视角、虚拟世界第三人称视角、真实世界第三人称视角和小机器人的视角间切换。由猝不及防至习以为常,田园终归崩解,化为噩梦中的代码,与不能细思的遥远乡愁。 最后想说说演员,小男孩和小机器人都太可爱了,小演员面部表情控制力太强TvT男主角的面部线条很古典,无论是十九世纪的富翁,还是挣扎求存的蝼蚁,都表现得很完美。
《怀旧者》观后感(六):冷的科技热的人
《怀旧者》作为一则电影短片,不像其他常规篇幅电影甚至系列电影那样将设定细节铺陈得面面俱到,在短短18分钟的篇幅里,叙述被压缩,冲突被汇集,快速切换的场景将电影想要表达的核心清晰托 出。什么是真,什么是假,科技与人到底会走向何方?对于没有唯一解答的短片,它的一切设定、细 节、内涵全都听凭观众解读,而对我来说,故事是这样的:
白日平凡又温馨,父与子穿着传统的服装,慢悠悠下着棋。但是复古场景中不断闪现的未来时科幻剪影预示着假象的摇摇欲坠。父亲决定出门更换眼镜——让他沉浸在旧生活中的眼镜。这一路上,真实 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画面交叠出现,影片开头营造的乌托邦被剥开伪装,原来现在已经是未来科技世代,霓虹闪烁,不见天光,而父亲则是一位生活在贫民窟、衣着褴褛的落魄男子,他购买眼镜的地方是不被掌权政府所容许的地下交易场所,新眼镜来自一位刚被“卫兵”击毙的、同样沉溺虚拟世界的“反叛者”。此时,卫兵杀到,父亲被攻击,一直被告诫“不许出门”的儿子闻讯赶来——一个被组装至军队攻击级别 的机器人。被击倒后趴在污水边的儿子看到了自己的脸,发现了真实世界的样子,进入防卫状态击退卫兵、逃回家中。当带着新眼镜的父亲回到旧时代场景的家中时,“有血有肉的儿子”正躲在角落抱着相框哭泣。儿子摘下父亲的眼睛让他再看一眼自己不被接受的机器人模样,又将眼镜重新戴上,最终选择了清除自己的记忆。故事的最后,一切都归于平静,依然是影片开头那个祥和的乌托邦世界,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除了父亲泪流满面。
这是一个典型的赛博朋克风格的短片,透过这段被截取、提炼再展现的碎片,我们可以设想同样的 故事已经发生了无数次,在这位父亲身上,在那个被击毙的年轻人身上,也在那个时代的无数个其他人类身上。而为他们编造出完美梦境的技术,便是虚拟现实。许许多多的人靠着一副眼镜,将自己与真实的世界隔离开,沉浸在虚拟的世界中,因为足够拟真,所以引人沉溺。和一些同题材的电影不同,在这个故事世界里,虚拟现实是被严令禁止的存在,而人们使用这项技术的目的也似乎并不是娱乐至死,而是为了逃避现实、追寻一些旧时代的美好温情。这些不同不禁引人深思,我们的未来究竟会走向什么方向,科技会发展成什么样,人性又会发展成什么样?现实和虚拟究竟如何平衡,我们该如何去使用这些技术?除了虚拟现实,还有人工智能,还有许许多多的前沿技术,它们最终会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又将把人类带向何方?
不过,我始终认为,科技无属性,唯有使用它的人是最重要的角色,人性中的善良、正直、温情等等等等闪光点才是应该被关注、被保护,最后引领我们不断向前的存在。而这也是我很喜欢这部短片的原因:在带来那么多思考之后,喷薄而出的是爱,是那个机器人儿子无论在虚拟世界还是真实世界,都对父亲保有的爱。
《怀旧者》观后感(七):《怀旧者》虚拟与现实的科幻畅想,回顾亲情中最美好的旧时光,这个世界母爱和父爱永远都是真的!
相信很多人会被这个小机器人打动。
在《怀旧者》中,父亲对死去儿子念念不忘,继而做出了机器人来替代儿子,将所有对儿子的感情倾注到这一机器上。
在影片大的背景下,在末世反乌托邦所描绘的世界观里,现代科学不断走入人的视野,在未来与传统的辩论之中,部分中产阶级仍旧追求器物上的古典主义。这与影片中19世纪初的风格相类似,在影片中营造出了另一种对于时代或风格的怀旧。
当父亲戴上眼镜,眼前只留下如泡沫般美好的幻象时,自己与「儿子」正在相处的这段时光便是旧时光中最美的那一束。同样,在男孩手指按下记忆清除时,它同样要保留的也是自己与父亲最亲密的那段时光。
记:影片一开始,父子俩坐在桌前下象棋,田园诗般的温馨溢出屏幕。 父亲在棋盘上教儿子:“保护你最珍视的东西。”
但当父亲将手靠上眼镜,反乌托邦的世界飞速闪过,我们突然意识到:眼前的美好不是真实的。
父亲迅速起身、告别男孩,踉跄地走出房子。镜头里是男孩依恋的脸孔。
空无一人的家里,男孩站在墙边,望着自己的照片出神。他伸出手触碰,又是一阵蓝紫色调的恍惚。
真相 & 真实
走在路上的父亲不小心撞到一个横冲直撞的陌生人。
没有礼貌和道歉,陌生人暴力地夺走了父亲的眼镜。
失去眼镜的父亲,焦急地来到黑市。
穿着如乞丐的老板,递给他一副被军队淘汰的二手货,并且熟练地嘱咐他“记得刷机”。
当父亲戴上眼镜后,眼前的老板一改颓废,换上了一身精致西装,十分优雅。
由此,二人皆是不同意义上的怀旧者。
在关于过去与未来的命题下,似乎一件事、一个物品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回溯、可以凝望,像是片中的眼镜,沟通了两个世界,借由回到过去。
那我们呢?
你是否在某个时刻也很想回到过去,也很想戴着一副乌托邦眼镜,抵消生活中的不开心。
理性的人也许会说那是想象,想象又不是真实。但是想象,它也是属于我们脑中的另一种生活啊。
科幻短片《怀旧者》是一个关于爱与延续的故事,它也描述了亲情中最美好的旧时光!
关于虚拟与现实的科幻畅想,关于哲学对世界与人心的深层探讨,到底什么是真的?
——母爱和父爱永远都是!
《怀旧者》观后感(八):《怀旧者》:虚拟与现实,你更愿意活在哪个时空?
《怀旧者》作为一部17分钟的短片,于2014年上映。该片上映六年后,豆瓣仍仅有两千多人标记。
该片讲述了一对父“子”之间关于爱与延续的故事,并穿插着两个对比度极大的空间,一个是上世纪宫廷的绚烂,一个是蒸汽朋克的黑暗。
所谓蒸汽朋克,一开始是由蒸汽steam和朋克punk两个词组成。二者分别代表了以蒸汽机作为动力的大型机械与非主流的边缘文化。以蒸汽朋克沾边的作品往往依靠某种新技术,如通过新材料、新交通工具等方式,展现一个平行于19世纪西方世界的架空世界观,借此来营造它的虚构和怀旧等特点。但注意,这里说的怀旧,大部分指维多利亚时代所追求的古典主义元素,这与影片的“怀旧”即相关联,又有所区分。
在这两种差异性很大的空间之中,影片将原本生与死之间的隔阂烙刻地更加深刻,但也借助这两种看似差异大的空间,又将二者距离拉近,在短短17分钟,将人物和线索刻画地十分细腻。
影片一开始,父子俩坐在桌前下象棋,田园诗般的温馨溢出屏幕,让人幻想这是一部与《小妇人》时代风格相似的影片。
但当父亲将手靠上眼镜,另一处充满科技与蒸汽朋克的时空飞速闪过时,我们突然意识到眼前的美好不一定是真实。
父亲迅速告别男孩,身子踉跄地走在庄园里。这时,世界再次出现“断片”, 眼前是持续了几秒后飞速闪过带有僵硬尺度的蒸汽时代,原本由镜片投射出的乌托邦世界再次被颠覆。
另一边,男孩站在墙边,望着自己的照片出神。他伸出手触碰,又是一阵蓝紫色调的恍惚。
幻想与真实在不停地交叠,走在路上的父亲身体越发失去平衡。他不小心撞到一个野蛮人,在争执中被其抢走了眼镜。为此,父亲再次去寻找眼镜的替代品。
他来到一家店铺,穿着如乞丐般褴褛的老板递给了他一副眼镜。
当他戴上后,眼前的老板穿着西装,十分优雅。(眼镜在片中作为沟通两个世界的链接具有重要作用,只有戴上眼镜,父亲才能看到光艳的世界,摘下即是真实、黑暗的世界。)
此时,影片的另一危机到来。两个视觉上的巨人逮住了父亲,并用电棒将其摔倒在地,父亲一时动弹不得,趴在地上。但就在这时,儿子出现了。在这一时空下,我们看到原本有着可爱肉体的儿子居然是一个机器人,他发出机械振鸣版的声音叫着:“爸爸。”
在孩子眼里,对面的两个坏蛋穿着军人的服装。他们嬉笑着、挑衅着,继而将孩子打倒在地。孩子趴在地上,奄奄一息,它看到了镜中的自己,原来自己与照片不同,自己只是个机器。它开始回忆,想起了之前的种种。它体内机器的战斗因素突然觉醒,将两个民兵撂倒在地。
接下来,是属于两个人的安静。二人目视着彼此,双方都没有讲话,最后儿子先离开了这里。在儿子转身前,父亲再次戴上了眼镜。
当父亲找到儿子时,儿子怀里抱着那张墙上挂着的真正儿子的照片。
二人相拥而泣,儿子用手将父亲的眼镜摘了下来,它想让父亲接受现实。眼前有着可爱肉体的儿子变成了一具机器人,父亲闭上了双眼。他不能接受,他相信儿子依旧还活着,只是,那是视觉上存活罢了。
儿子读懂了父亲的眼神,将自己的手指按向了自己身体最深处的按钮,清除了这段记忆。
儿子再次睁开眼睛,依旧是温馨的场景。儿子望向眼前的父亲,疑惑地问道:“爸爸,你为什么哭了?”
全片结束。
相信很多纯真的人会被故事打动。在《怀旧者》中,父亲对死去儿子念念不忘,继而做出了机器人来替代儿子,将所有对儿子的感情倾注到这一机器上。听起来让人想到《吾栖之肤》的惊悚感,但电影中如此执拗的爱的延续正是父爱的某种表达。
在影片结束时,有一瞬间让人回想到开头二人在下象棋时的场景。到头看来,或许整个影片也是一场博弈、或是一场游戏。像是后现代主义时期的拼凑美学,将游戏、梦境、现实、未来都拼凑了起来,影片也是通过游戏的方式将两个时空的生与死拼凑起来,最后给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完整的世界。
在影片大的背景下,在蒸汽朋克所描绘的世界观里,现代科学不断走入人的视野,在未来与传统的辩论之中,部分中产阶级仍旧追求器物上的古典主义。这与影片中19世纪初的风格相类似,在影片中营造出了另一种对于时代或风格的怀旧。当父亲戴上眼镜,眼前只留下如泡沫般美好的幻象时,自己与“儿子”正在相处的这段时光便是旧时光中最美的那一束。同样,在男孩手指按下记忆清除时,它同样要保留的也是自己与父亲最亲密的那段时光。由此,二人皆是不同意义上的怀旧者。
在庞大的电影光谱里,关于过去回忆的电影数不胜数。《情书》里透过一封信来传递两个时空下爱情的接续。在过年档为人熟知的《乘风破浪》也借助穿越的元素来体会父母当年的爱恋。在关于过去与未来的命题下,似乎一件事、一个物品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回溯、可以凝望。像是片中的眼镜,沟通了两个世界,借由回到过去。
那我们呢。你是否在某个时刻也很想回到过去,也很想戴着一副乌托邦眼镜将生活中的不开心抵消。理性的人也许会说那是想象,想象又不是真实。但是想象,它也是属于我们脑中的另一种生活啊。
回忆、想象、与现实,你此刻正处在哪个时空?
(原文首刊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NMPL3ZTOzrpxUZbuEeEgLQ )
《怀旧者》观后感(九):怀旧者和头号玩家--影像与真实
其实这是视觉传播原理的一次作业,还是决定码出来。本文为个人观点,如有其他观点或见解,欢迎留言。
怀旧者是一部赛博朋克风格的短片,片中的现实世界是一片废墟,破败,脏乱,秩序混乱,在这样的科技发达现实却是狼藉的环境中,人们通过虚拟世界去寻找一个乌托邦。与前段时间上映的斯皮尔伯格的头号玩家一样,VR技术是一个争议核心,焦点在于VR建构的一个虚拟世界对现实的排挤。
头号玩家号召回归现实,有不少网友提出,表面上号召回归现实,却一直在描绘虚拟世界的美好。这其实无可非议VR技术的普及是一个历史的趋势和潮流,即使不表现虚拟世界,也无法阻止这个历史进程。
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这个现实与虚拟之间的关系呢?
赛博朋克的意识形态下的乌托邦
我们总是会去想象未来的面貌,赛博朋克是其中的一种“流派”。这种流派作为一种视觉上的意识形态,通过固定的视觉表征来表达着某种观念。这些表征建构起一种未来世界的可能样貌:经济凋敝,资本集中,阶级分化,政治寡头,人口爆炸,秩序混乱,人人自危。
只有科技一直前进,所带来的,也不过是一片科技的废墟。科技的废墟,人的精神也如同废墟,人们需要一个虚拟的乌托邦。
VR带给我们的是什么?虚假还是真实?
视觉,听觉,触觉,没有VR办不到的,VR给我们的是一个感官世界。
柏拉图的洞穴隐喻揭示出,我们所认知的世界,是我们的感官世界,而不是客观世界。囚徒认为洞穴中就是世界,他们认为洞穴中的就是真实,而洞穴外的一切都是虚假的,是来自于他们在洞穴中所形成的认知。
但事实上,洞穴外部才是我们所认为的真实的世界,这个认知来自于我们洞穴外部的认知。我认为,人是无法触及真正的现实的,或许这个观点有点古怪,但是我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洞穴中,这个洞穴就是我们的感知世界。我们的感知世界是有限的,只是根据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建构的。我们只能通过我们能接触到的世界来对真实进行定义。我们认为VR是真实或者虚假,都是我们在原本的洞穴中的认知,实际上是带有一些经验主义色彩的。但是这种经验,在我们走出洞穴之后,可能就不是“正确”的了,洞穴外的世界,又被重新定义为真实。
人永远地生活在洞穴中,洞穴之外是地球,地球之外,是太阳系,银河系,宇宙,人的认知是不断扩展的,除了空间上的扩展,还有时间上的扩展,感观上的扩展。后工业社会中,技术或许会超越人类本身,媒体已经渐渐超越现实,而去带给我们一个超现实的感官世界。
全息投影让我们觉得眼见不一定为实,VR又让我们觉得所感不一定为实,这个瞬间被定义的真实下一秒就分崩离析。我们现在所认为的VR幻境或许以后也会被我们定义为真实。
一个事物在其新兴的阶段,我们不应也不用急于批判。就像怀旧者中的孩子,在清楚记忆前夕,摘掉了爸爸的眼镜,让他看到真实的作为机器人的自己,又为他戴上眼镜,说出自己对爸爸的爱,他或许想表达,无论是是现实还是虚拟,他对爸爸的爱都是真实吧。
对于真实,我想大家都有自己的判断。无论是现实还是虚拟,世人所认为真实或虚幻,所感之物,我将它定义为真实。
如何对待虚拟世界?
怀旧者中,制造虚拟的VR眼镜是禁忌之物,至少是在行政上进行了管制,就像毒品一样,被称作是反叛的年轻人的玩意儿。与之不同的是,头号玩家却是全民虚拟,但是两部赛博朋克影片中,都对虚拟世界怀着一种暧昧的态度,头号玩家享受虚拟,号召回归现实,怀旧者沉溺虚拟,逃避现实,实际上都透露着对美好虚拟世界的憧憬。
无论是回归现实还是逃避现实,虚拟世界就如同禁果一样吸引着我们,或许这个禁果能够给我们开启一个新的世界呢?但是无法否认的是,现实与虚拟的张力会在很长一段时间持续下去。
现实还是虚拟?你怎么选择?
--我选择纸片人谢谢。
本文首发于驴蛋蛋的部屋,欢迎电影爱好者关我的公众号,一起交流电影
驴蛋蛋的部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