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哈啰!中产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哈啰!中产读后感精选

2020-12-30 03:27: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哈啰!中产读后感精选

  《哈啰!中产》是一本由王受之著作,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的190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0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哈啰!中产》精选点评:

  ●本来准备原封不动还回去的,哪知道翻了一翻就顺便翻完了,王受之的书我基本上都爱读,讲的道理很见到,但是史料很翔实,学术功底扎实又不卖弄。

  ●中国还没有真正的中产

  ●在通州的时候看的一本书~看起来像是给一个地产项目写的广告~王老还是一向的写书啰嗦~不过在其中了解了很多东西方关于中产阶级以及其他阶级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对阶层与建筑的反思

  ●标题党,有广告之嫌。名词新鲜。泛滥与国内。中产有共同特征,但没有共同标准。

  ●广告界最喜欢两种人,一种是小资,另一种就是中产。

  ●中产的天下!

  ●意义不大

  ●我们小区无辜被指名道姓的中枪

  ●高姿态了。。。。王老师

  《哈啰!中产》读后感(一):中产,不中产

  中产是什么?

  最近做一个定位为中产的项目

  便第一时间阅读了这本书

  书中简单的罗列了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状态

  全书似乎都是一个介绍性的文章

  虽然没有说教,但感觉就像是在网上一搜出来的文字

  虽然让我了解了一些中产的基本情况,但是似乎作用不大!

  《哈啰!中产》读后感(二):王老师,据说你是资深撰文?

  看这本书,只为了解中产。毕竟涉入地产广告行业还不算很久,经常会做到一些“伪豪”的项目。没当过中产,没住过豪宅,当然只有从这位当过中产,也住过豪宅的人写出来的东西里细细品味一下了。况且,这星河丹堤,是多么的“豪”啊。

  看了几篇,便大失所望。整本书,就觉得是一个小学生,从网上down下1mol多的资料,拼凑完成。这文字水平,简直让人汗颜。口气里全是显摆,却又收放得极不恰当,让人每看一页,都想给他两个耳光。书店里还满满都是他的书,全是那些开发商邀请他来为项目做广告的。这种方式,俗气之极,低级要命。

  《哈啰!中产》读后感(三):当房地产遇上真伪中产

  - 脱离社会肌理、复杂联系去看一个阶层,有点太漂浮。对于中国的小资、中产何以会如此表现,没有太深刻的文化、心理、历史分析。竟然预言广大农民很快就会踏入中产,难道指的都是城中村村民么,又或者中国=北上广深?

  -我很怀疑依靠一个讲求享受、面子、消费、伪文化的小资和中产阶层,能否拯救中国千篇一律的建筑,甚至拯救这个人人自危的社会。

  -不知是王老师本来就缺乏更深刻的洞察力和批判力,还是因为与各大房地产走得太密切,要爱屋及乌地爱惜目标消费群体,字里行间对中产小资虽有些不屑,但更像是为了突出自己的不凡而急于撇清关系而已。

  -倒是有一点启发,不管现代建筑或民宅看上去样子怎么样,其实追溯到起源,还是因为有大师的创新和探索才出现了现代主义建筑,这与很多科学发现是类似的。但过快、过度的大众化,可以使一切美术品变成赝品、伪劣品。在欧洲那样社会民主、文化多元连续的社会里还能保证部分品质,被中国特色化后就更惨不忍睹了。

  《哈啰!中产》读后感(四):善摆姿态的中产

  建筑不待说,王受之对国内中产和小资的分析颇为精辟,常常用的一个形容词是“摆姿态”,的确如此。不过除了个人天资、审美水平、喜好、成长环境不同之外,国内小资跟西方某些炉火纯青的中产比,也许还有阶段不同的问题,社会发展阶段(社会意识)不同,文化也不同。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尚未被很好地发扬、渗透的情况下,国内的许多“文学青/中年”也许或多或少仍处在面对西方各种文化(包括流行文化)冲击而兴奋躁动的阶段,了解不深却又急于尝试,老是想标榜是“敢为天下先”(不过其实也总得是这样东西被“引入”之后),何尝不是在“摆姿态”,也很难是骨子里的融合。。。

  不过既是阶段问题,就始终会有炉火纯青的一天,姿态->态度->情结->个性->内涵,不是一个很合逻辑的发展顺序么?

  不过话说回来,“摆姿态”这个毛病,也一贯也是西方中产的通病,被Woody Allen狠狠挖苦的夸夸其谈的中产,现在应该也还是大有人在吧,不过肯定比国内要少就是啦。。。

  《哈啰!中产》读后感(五):否定之否定

  美国新住宅开发战略

  ——革新土地开发模式,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这个原则要求必须革新社区土地开发模式,以促进混合型用地,并有利于步行区的发展;整个地区的开发要进行综合平衡,以便使一个区的密度高一些,而另一个区的预留空地多一些;地方当局应认识到,需要不断地改进现有的土地利用政策和标准,以促进良性发展。

  20世纪初期,柯布西耶提出的新规划思想,就是把城市不同的五个功能区,即居住、就业、商业、交通、娱乐分开来。美国是最彻底按照这个工业化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贯彻的国家,到了七八十年代,分得清清楚楚,在家里要买个苹果,都要开车到商业区去,上班更不用说了。全国人民开汽车,一个国家两亿部汽车,用了全世界四分之一的能源,长此下去如何得了。因此最近又提出新都市主义思想,其中内容之一,就是综合开发,混合用地。最近一个时期以来,美国中产阶级居住区中的商住混合、甚至商业、办公和居住混合的项目不断出现,有些甚至还与地下铁路系统、公共汽车系统联系起来,越来越方便。这种做法,其实在工业革命时期也就有了,只是后来发达了,认为这不行,抛弃了,大家去开车。现在知道不对了,又改回来。正是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

  写到这里,想起我们国内现在各地都在狂建的巨大的购物中心。我在郑州二七广场,看见一个街口有三个超大型的购物中心,简直吓人。也就联想到西方走过的弯路。他们在50年代开始大建大型购物中心,特别是在六、七八十年代,建得多了,旁边都有可以停几万部汽车的超大型停车场。记得我第一次到费城附近的“普鲁士皇帝”(King of Prussia)购物中心,站在那个巨大的停车场上,感觉比天安门广场还要大,实在觉得这样做对土地的耗费太严重了。后来知道不行了,90年代开始拆这些购物中心,改造为比较小型的商业街、步行街、现在去买东西,感觉就舒服多了。不也是“否定之否定”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