瘂弦詩集读后感1000字
《瘂弦詩集》是一本由瘂弦 / 王慶麟著作,洪範書店有限公司出版的350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1981-4-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瘂弦詩集》精选点评:
●臺灣最好的詩人。大部分都直擊心魄,且非常耐讀。PS:還是覺得《斷柱集》較123567輯不夠好,不夠有態度;但從《秋歌》到《深淵》,如果沒有《印度》《芝加哥》內在形式的統一,是過渡不了的。
●不是特别喜欢就没怎么读。选了几首看了一下发现意象的跳跃性很大很有味道。但是就是感觉不是很耐读,没有某种能够打动并持续吸引我的东西。
●四顆星是推薦,五顆星是力薦,而我只好選擇三顆星咯。可能還是他本人念出來比較有感覺吧
●1994初讀。2014重讀
●喜欢的不得了
●一开始很惊艳。作者斧凿痕迹太重了
●是歌...是歌啊~~
●见诗如见人,赤裸的坦诚和愤怒。
●编排比大陆版好上一百倍。完全没有抵抗力。
●不太会读诗 读的也少 痖弦这本 在心里引发了小小地震
《瘂弦詩集》读后感(一):北京土话 - 我跟王庆麟开个玩笑
痖弦
《瘂弦詩集》读后感(二):浅记·瘂弦之未来主义
很难读到一本中文母语诗集有一贯的情调,在瘂弦这里重新碰到了。在新诗中我所喜欢的面孔,穆旦、査海生、多多之外,又增加了一位。其中穆旦和瘂弦都在基督教思想中浸淫颇深,在其诗歌中也多见对耶稣故事的互文(尽管其中部分是诗意反讽)。 《京城》《无谱之歌》《在中国街上》《芝加哥》《工厂之歌》写现代与旧时代的遭遇,强力回应了未来主义和达达派。可以说,纪弦、瘂弦一脉延续了在中国由郭沫若开创、后来在内陆冷落了的未来主义。瘂弦的独到之处在于,以词语方面的古与今的重铸,整合了现代性在内心世界造成的断裂感。他的眼睛是朝着都市的,他的血液之根和他的文学趣味却是朝着乡村和过去的,在他的新诗背后,是整个中国象形文字的文明造成的压强,而这种文明回应都市问题时的乏力感,也是他诗歌立意和革新的源泉。在这方面,他的诗比郭沫若壮士摧山般的纯粹破坏要更有内聚力。 《伦敦》等诗则有波德莱尔的颓荡。但瘂弦的诗中和了颓荡、唯美、锐意革新、温柔敦厚等相互悖谬的因素,他对新题材有突破,而且很彻底,但实现的方式是缓和和折衷的,对于古诗的意象,他是接受到了骨子里的。 其他被瘂弦经常提及的人物如里尔克、马拉美、凡尔哈伦、陀思妥耶夫斯基、惠特曼、桑德堡等,可以说,主要是外国现代派中音调卓然出众的诗人,也许还要加上但丁、荷马、萨福,中国的乐府、《诗经》等,共同组成了他的文学图谱。 他的创作为现代新诗提供了最为柔软的、富有同情的内核,这种内核跟中国古典诗学精神是一脉相承的。《紅玉米》 《盐》都是一唱三叹、哀而不伤的抒情短篇。
《瘂弦詩集》读后感(三):鹽呀,鹽呀,給我一把鹽呀
二嬤嬤壓根兒也沒見過退斯妥也夫斯基。春天她只叫著一句話:鹽呀,鹽呀,給我一把鹽呀!天使們就在榆樹上歌唱。那年豌豆差不多完全沒有開花。
鹽務大臣的駱隊在七百里以外的海湄走著。二嬤嬤的盲瞳裡一束藻草也沒有過。她只叫著一句話:鹽呀,鹽呀,給我一把鹽呀!天使們嬉笑著把雪搖給她。
一九一一年黨人們到了武昌。而二嬤嬤卻從吊在榆樹上的裹腳帶上,走進了野狗的呼吸之中,禿鷹的翅膀裡;且很多聲音傷逝在風中:鹽呀,鹽呀,給我一把鹽呀!那年豌豆差不多完全開了白花。退斯妥也夫斯基壓根兒也沒見過二嬤嬤。
最早接触瘂弦,不是因为他最出名的深渊,只是无意中看到这首诗.
因为看陀思妥耶夫斯基很多, 这首诗浓厚的陀氏风格, 一下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老陀喜在文中感叹词重叠使用, 对宗教的讨论也是众所周知. 卑微的动物和荒凉的风景也是陀书中常见的意象, 这些在瘂弦的这首<盐>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好吧, 跑题了...
看完这本诗集几遍, 随便瞎扯几句.
不敢乱说太多, 附洛夫诗一首, 以作评论
(PS, 诗中桥,桥桥指的是瘂弦的夫人张桥桥)
除夕瘂弦夜訪【聯合報/洛夫】
略帶病容
所以步履也就從容了
咳嗽
比鞋聲
先一步進入廳堂
然後通的一聲坐下
有著歷史的沉重
熱茶就好
酒,下雪之前就已戒了
(詩,當然戒得更早)
鬱卒呀,連醉
也成了沒有泡沫的往事
脫下大衣
就像拆掉
一座城牆似的輕快
他喝口茶說:
就只剩下一屋子寂寞的銅器了
還有一串
孤懸風中
丟了魂的紅玉米
不朽,有時偏偏
就建立在諸多的荒涼上
●
詩人時興三窟
河南有間老房子
台北有間好房子
三角洲有間大房子
而家嚒
卻已被橋橋連同冷鍋冷灶
搬去了深山
無酒也罷
幸好還有藍波的醉舟
偶爾為他載來一船
帶有薄荷味的法蘭西月光
火爐旁
突然從瞌睡中驚醒
這是民國幾年啦?
杜斯妥也夫斯基和二嬤嬤
來了沒有?
窗外仍在下雪
搖椅上小貓詩意地躺著
桌上的酒杯詩意地空著
想起和橋出門散步的日子
一種暖暖的永恆之感
便在遠方
還要遠的地方
如煙升起
輓歌被淚水浸濕之後
他的弦
是真的瘂了
●
深淵略嫌深了些
而鹽
似乎還不夠鹹
老了,燈火下
就嘀咕這些
【2007/03/15 聯合報】
《瘂弦詩集》读后感(四):照见痖弦:一个简易的呈现方式:诗评实验009
观景天台是眼睛去凝视的地方,比如我们以梦凝视风,小鹤、维予、而已、一苇、梁上、后商、姜巫,这是一个环,言说和倾听会合成为一种,一种想象所催生的简约,和蔼的草被撩动,你真的爱上生命了,不假,我们来做下详谈,你的脚是一朵云,你的耳朵不是钢铁,落霞和夜星已为我们点亮蓝的烛,摸起来你是这本书不是么,水孩子你把我的痖弦藏在那个口袋里了,是左边最右的那个吗?最后没有说出口的是,痖弦先生踏踏实实是幸福的人,再没有胜过痖弦幸福的诗人了,先生的文学,先生的爱情,先生的生命,都是这般幸福,实实地。我要说,痖弦的文学是失败的,先生自己也如此供认,我且还要说,失败是成功的诱饵。痖弦说,如果没有满天的晚霞,太阳会愤怒地掉下去。∮
自第一首诗被写下,痖弦就成了一位抒情诗人。用抒情诗去指称痖弦的所有诗作绝不是一个笼统的做法。说痖弦的诗是抒情诗,绝不仅仅是因为从其诗作中可以抽现出一种抒情的气韵和意志,还因为在词、韵、象、意之间的联结上展示了一种抒情的奏鸣,更因为这位温和的写作者他将自己的诗作「置『存』于」抒情诗的空间里,这个空间由个体生命和反复生成的传统组合而成。
以个体生命论,抒情是痖弦生命的基调,也就是说,痖弦所完成的乃是一种延迟了古典的生命,这里的古典不是全部的或真实的古典,而是被一种追求方式和象征方式呈现出来的抒情的古典,它是现代诗的,然而在其内核这仍然是对传统的复归,而这正是处在现代性和西方霸权的加持下的汉诗写作者们对其传统和写作的诠释、演绎和抉择。痖弦自己正置身于这个庞大的时代真实中。这样的一种整体的选择,决定了汉诗必然是失败者和未完成者,这不是感伤主义式的声明,也不是宣告一场假面的模仿的破产……我想说,我们自身的诗学命题要么被移置,要么被弱化了。
∮
我怀疑——且怀疑这种怀疑——西方诗学和中国诗学是无法融合的:前者是「A - B」,是 A与 B 之间的容斥,他所呈现的仍然是 A 和 B ,是 A 和 B 的主体;后者是「 - AB - 」,是 A 和 B 的和谐共存,他所呈现的是 A 和 B 之外的和谐,通过这样的一种和谐将 A 和 B 的主体存在取消了。一个是「二元之术」,一个是「和一之术」,这是两种绝对无法融合在一起的观念意识或理论或文化症候。
中国诗学始终没有发展出如西方诗学中的主体裂变、自我怀疑、语境书写、陌生化等等这种种文本的主体意识,这虽然无关乎纯诗的内核,但却展示了纯诗的发生策略以及纯诗潜在的发展可能性。
问题不仅仅在于西方诗歌已经建构出了它自己的世界,而中国的诗歌似乎还难以自我支持,实际上,这只是展现了一个表观的势力的图像。问题还在于,在西方诗歌内部,自我延续,主体繁殖,代际传播,压抑、反抗、冲突与征服,融合与消解,这一整套诗歌之内的跨个体交互是如此脉系缠织,声势浩荡;与此相比,中国的诗歌的内部交际是弱势的,围绕诗歌所展开的几个主题是如此呈现了某种边缘性和附属性。
(并且,中国诗歌在现实中对抗的力量并不真的值得与它对抗,在诗歌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关系中,诗歌并没有将它的艺术性、超越性给一体地呈现出来,相反,它总是隐藏它,吞没它,而仅仅将文学上的普遍价值贡献出来,这难道不是文学的一种反讽吗,一方面,文学自认为是高贵的,另一方面,文学又总是如此轻易地与一个庸俗的现实如此胶着地缠斗着,自始至终都这样的绵弱无力)。
中西诗学的差异正是当时痖弦先生所面对的。就此,痖弦先生主张「在历史精神上做纵的移植,在技巧上(又是也可以在精神上)做横的移植」。实际上,这个主张已经假设了中西诗学的对抗和可融合。排除掉中西诗学的不可融合,我们仍然可以将讨论进行下去。这个主张绝不是一个泛泛而论的说法,它昭示出痖弦先生的雄心勃勃的诗歌蓝图,他希图将西方诗学的观念纳入中国诗学的框架之内,请设想中国诗学是外观(这里的外观是如痖弦先生所言的历史精神的外观)之物,西方诗学是构成之物,这是不是有点像当下所处可见的复古建筑。
难道痖弦先生心中那神秘之诗是这般的僵硬、乖劣、矫饰、拼贴的物吗?肯定不是。从诗作上看,痖弦先生从「谣曲」摆荡到「『感觉』的、异化的、多质的纯诗」,再摆荡到「语境化的、寓言与象征的自由诗」,无论从词源、意源,还是诗歌的发生本身都可以看做是对异质性因素的集成。异质性的来源极为广泛,从洛尔迦,到里尔克,到艾略特,到超现实主义者,从艾青,到何其芳,等等,这些诗人的踪迹在其诗作中交相互渗……其次是历史的诗的身份本质的浮现,它超越诗人身处的共时结构,而面对传统和未知,这一点无疑也将痖弦的诗的魅力凸显了出来……
这里发生了一次颠倒和遮盖,即,痖弦的主心如何摆脱这种被动的学习者,模仿者身份,而转而凝注于身份的本体,须知,本体的丰盈才是诗人书写诗歌的真实之源泉。兰波说,诗人即通灵者,理当如是。
∮
和中国现代众多诗歌流派一样,「创世纪」也是被追认的诗派。一九五四年十月,「创世纪」创世。其成员有,洛夫、张默、痖弦、商禽、叶维廉等。主要是推介译诗和传播社员诗歌。加入「创世纪」,正值痖弦诗歌创作最为旺盛的时期。
需要提及的是,在「创世纪」的「创世期」,其宗旨发生过一次变更,从原有的「新民族诗型」突变为「世界性」、「超现实性」、「独创性」、「纯粹性」。「民族性」和「世界性」正是探讨痖弦诗歌中必须的两个准绳。另外,痖弦终其一生也未摆脱与「超现实主义」的恩怨纠葛,然而,「超现实主义」作为痖弦经常被赋予的一个身份象征,其实对认知痖弦有很大的误导。在「纯粹性」这一方面,痖弦无疑堪称完美。
大体上,痖弦是「创世纪」主干之一。然而,「创世纪」是一个松散的文学团体,其维持多有赖于社员个人的无私资助,往往被视为一种人文的象征,一种文学的曙光和落霞。
「创世纪」的传播与影响无疑是真真切切的浩大。
∮
痖弦拥有多重身份。这里先给出痖弦的一份履历:南阳童年-军旅生涯-插曲:《国父传》-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插曲:《中国新诗研究》-联副总编-温哥华晚年。其一,痖弦是一位旅居者,这样的一种生存情境却给痖弦对「原乡」的全新的认知体验。其二,痖弦是一位跨文体写作者,早期的诗歌,稍早期的诗论,中期的编辑人写作,晚期的赋闲和休笔,整个写作生涯的发生极为奇崛,这也为诠释痖弦的写作生态提供了一种客观的视野。其三,痖弦生命境况中的坚固、乐世、温和和优游,统一于他开放的生命外观之内。
作为诗人的痖弦,其诗歌生涯仅有约十年,大致与上世纪五十年代相吻合。可谓早夭。痖弦自称「甘愿为一座死火山」,但又说「一日诗人,一世诗人」,痖弦说「诗人」是广义的。
痖弦的诗歌生涯有三个分期。
一,「野荸期」,呈现「前现代」的气质,表达一种怀乡,最早的诗极为简约,其后内容逐渐对诸事物敞开,互文的,互为征象的。
这一时期,痖弦对「感」的强调渐渐凸显了出来。「感」从此成为痖弦独用的批评语汇,甚至可以扩大说,「感」决定了痖弦的存亡。
二,「深渊期」,呈现出「现代」的外观,审美和意义都向现代靠拢,一边是意义上的知性拓展,一边是形式上的感性延伸。在此,痖弦的民族性写作自主地被放在西方的视野下。隐喻和换喻交响。同时,呈现了现代生活的虚无,情欲,倾覆。
探索长诗写作,在痖弦的定位里,长诗并非叙事诗,长诗的优劣取决于诗的「精神」。
「黑色写作」和「白色写作」是并存的。
三,「如歌期」,一种晶莹,一种无旋律,一种跃然。痖弦所推重的「感」的最高妙处境。一种别致的告别方式。
∮
《瘂弦詩集》读后感(五):瘂弦:我仍在寫故鄉
转载自《明报》 文:趙曉彤
編按﹕台灣著名詩人瘂弦第一本詩集,在香港出版,名叫《苦苓林的一夜》。書在台灣再版,更名《瘂弦詩集》。瘂弦接受本版電話訪問,談到故鄉,談到香港,提及香港作家西西作品,為何會在台灣出版,提及劉以鬯與他如何結緣。近日,文學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II」,三位作家都在系列電影裏聚首一堂,別有一番意義……
…………………………
八十四歲的台灣詩人、編輯瘂弦,憑一本《瘂弦詩集》獨步天下,以後五十年都沒有發表新作。退休後,他移居加拿大,過着快樂自在的生活,人閒下來,漸漸有了很多新夢想:第一個夢想是寫自傳,第二是重新寫詩。「我有很多老朋友都過身了。最近我常常想,上帝給我比別人更多的歲月,如果我能活到九十四歲,那不是十年光景?要是能再寫一本詩集不是很好嗎?雖然寫得好不好另外算,但詩人寫詩是應該的,好像工人要工作一樣,寫不好也應該寫。我的文學創作很多是圍繞母親和故鄉兩個主題,再寫我還是會寫故鄉,我的故鄉一輩子都寫不完。」
瘂弦很喜歡與人聊天,他說不見人不行,生活裏一定要有人氣,總不成完全住在墳墓裏。逢人邀他講座,他都樂意赴會,且會認真準備講題,「我要說自己心裏真正的想法,把自己脆弱的部分抖出來給大家看看也沒關係。」一次講座後,一個聽眾走到台上跟他說:「既然你有那麼多深不見底的事情,可不可以跟你做個口述歷史,你說,我寫。」瘂弦欣然答應。那位聽眾名叫王立,他們合作的第一篇文章〈雙村記〉於去年六月在內地雜誌《讀戶》發表。雙村指的是瘂弦童年成長那條村落,以及他外婆住的村落,兩者相距八里路,瘂弦最念念不忘的童年回憶都在這兩條村發生。最近他們開始寫第二篇文章,寫的是瘂弦如何從河南流亡到台灣當兵。「文章長度我不管它,我一直說幾十年的事情直至說完為止,無論是好事情、壞事情、我的美夢、我的缺點、我丟臉的部分,通通都說出來。這本傳記的基本調子是要說真話,要看見一個人真正活在文章裏面,這是我的寫作態度。」
他對故鄉河南省南陽縣的記憶非常完整,離家時,他十七歲了。他才十七歲,讀初中,因國共內戰激烈,學校要跟隨軍隊南遷。「說實話,我很高興,因為馬上就要高考,要見真章,以我的成績肯定只有捱打的份兒。」他非常快樂地告訴父親此事,父親叫他先走,待他在家鄉賣田賣地後再找瘂弦。瘂弦覺得這是學校旅行,全班同學帶着衣物糧食擠進車子裏。臨行那天,母親到城門下送別,特地帶個油餅要穿在瘂弦的背包上,他覺得很土氣,同學都在看着,他便兇她,嫌她麻煩,「我在生她的氣,走的時候沒有回頭看她」。
他帶了一本何其芳的詩集,沒有帶父母的照片。不久,河南大亂,交通諸多限制,他的父母無法離開河南。他跟着軍隊來到湖北,再到永州,那時候有錢都買不到食物,他幾天沒有吃飯,很餓,在永州看見一個招貼說要招軍官到台灣,報名後受訓三個月,便能當少尉。他在招貼前猶豫——他覺得自己走投無路了,忽然聽見有個說河南話的老鄉,「農村青年最相信老鄉,那個河南人叫我們過去,說報不報名沒關係,先吃飯,就煮了一大窩肉給我們吃,我們至少一年沒吃肉,吃了不好意思,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報名就報名吧」。一星期後,他們坐火車來到廣州,再登船前往台灣,一上船便換軍裝,來到台灣都是小兵了。
行行重行行
沒有人提起三月個訓練升少尉的事,小兵都被嚴格控制,怕他們跑掉。當小兵的第一天,一個衛兵說大家在凌晨十二點半可以休息,請瘂弦在十二點半關上電燈,可是瘂弦家鄉沒有鐘也沒有錶,什麼是十二點半?他也從來沒有見過電燈泡,看着這麼高的天花板上掛着一個電燈泡,用刺刀也不夠高熄滅燈光。他焦急地搖醒一個熟睡的小兵,小兵在牆壁找到開關掣關燈。每個小兵都獲發一支槍,但不發子彈給他們。一個名叫劉銀河的小兵不知從哪裏弄來子彈,自殺死了。一個小兵告訴瘂弦:他拿着油罐幫爸爸媽媽到市場買油,半路被抓走當兵。「當時軍營裏有很多自殺的人,就因為想家,那些都是十幾歲的孩子,這些事情我永遠不會忘記,是最傷我心的事情。」
瘂弦也想家,常常記起母親在城門送別;他也想念父親,特別記得父親當時任職鄉村民眾教育館的館員,常常拉着一架放滿書架的牛車,把書帶到每個村落。這架牛車圖書館共有三個成員,一人趕牛車,一人管圖書(瘂弦父親),還有一個小義工瘂弦,他們每天天亮便把車拉到一條村,然後敲鑼,小孩聽見鑼聲便來看書,瘂弦也一起看,看了不少詩集與圖畫書,開始喜歡文學。父親鼓勵他說:「你要做個作家,而且要做個文壇的亮角兒。」他回想起來,總覺得有點對不起父親。
軍中有一些報紙副刊的老前輩,也有一群喜歡文學的小兵,瘂弦開始在軍中閱讀、寫作。他在一九五三年開始以瘂弦為筆名,瘂弦,就是他想家的時候拉奏二胡的啞啞聲。他在紀弦主編的《現代詩》發表了第一篇作品〈我是一勺靜美的小花朵〉,翌年認識詩友張默、洛夫,三人一起辦文學雜誌《創世紀》,瘂弦認為自己在此時才算正式開始寫詩,此後五六年,他常常每天寫六七首詩。他的作品常常寫到母親與故鄉,他永遠記得屋簷下的紅玉米在空中搖曳的樣子,然而當時兩岸完全隔絕了通訊,他想,他南方出生的女兒是永遠不懂得紅玉米那個樣子了。「我發現人與人之間確實有不可交通的地方,比如我與太太、孩子的關係很親密,可是我有很多記憶與他們無法交通,許多經歷裏的細膩感受都無法傳達,有種孤絕的感覺。」
它掛在那兒的姿態
和它的顏色
我底南方出生的女兒也不懂得
凡爾哈崙也不懂得
猶似現在
我已老邁
在記憶的屋簷下
紅玉米掛着
一九五八年的風吹着
紅玉米掛着
——瘂弦〈紅玉米〉(節錄)
一九六六年起,瘂弦不再發表詩作,同年,他赴愛荷華大學參加「國際寫作計劃」,回國後投身編輯工作,先後任職《幼師文藝》及《聯合報》副刊主編。他認為文學刊物不應只採花、不種花,於是努力發掘文學新星,如林懷民、席慕蓉等,他說自己能嗅到天才的香氣。他在《聯合報》工作了二十一年,與高信疆主編的《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打對台,共同創造了台灣副刊的輝煌時代。
瘂弦喜歡寫信,寫信給作家、讀者,也寫信給作品不夠成熟的新人,說:你很有希望,已到發表邊緣。「我常常說,我們是尊敬文字的一代,那時候寫信是唯一的通訊辦法,我們寫信寫得非常認真,而我是永不疲倦寫信的人。我太太還在的時候,我的信寫不完就帶回家寫嘛,太太就跟客人開玩笑說:如果你回去寫一封信說『你那天的菜做得真好,謝謝!』瘂弦準保會回你一封信說:『不謝!』」
他出版第一本與唯一一本詩集《苦苓林的一夜》,也是靠書信結緣。詩集於一九四九年由香港國際圖書公司出版。瘂弦常開玩笑說,他也是香港作家,因第一本書在香港出版,這是他的恩人黃崖拉的線。黃崖曾任《中國學生週報》主編,而瘂弦則是經常的撰稿者,兩人一直以書信來往,還沒見過面,黃崖便幫他穿針引線出書。「黃崖是我文學的恩師,在我開始寫詩時鼓勵我,說我的詩寫得很好,能不能幫我出一本詩集,他是我最早的知音,也是一位燃燈者。」而當時瘂弦常常投稿到香港報刊,是因為稿費較高,港幣一元等於台幣七元。《苦苓林的一夜》出版後,運了三百本到台灣,因運送手續繁雜,一批書擱在海關半年,封面都受潮腐壞了,之後瘂弦重新設計封面,並把書名更改為《瘂弦詩抄》。
劉以鬯、西西與瘂弦
他在香港還有一個恩人:劉以鬯。「當年他編《快報》,我有寫過稿,他很鼓勵年輕人,我也佩服他的文學成就,很喜歡他的小說。我在幾年前到香港與他見面,他打了一條領帶,說是三十年前我送他的領帶,他今天打給我看。我很感動,在今天竟然還有對朋友如此忠心的人。」瘂弦還靠着書信認識了香港的戴天、古劍、蔡炎培、何福仁等文學朋友,其中最重要的是西西。「我當時編一個一百二十萬份的大報紙副刊,開始登西西的小說,我跟朋友一起辦洪範出版社,出了很多部西西的小說,所以台灣人認為西西是台灣作家,西西很高興,說她也希望有這個印象。我認為西西的作品非常多樣和深刻,充滿實驗,她很了不起,她的成就應該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我跟西西很早開始通信來往,見面很慢,後來她到台灣去我家吃飯,我們第一次見面,但在情感上都是老朋友了。」
台港通信易,兩岸通信難。台灣與內地仍然是絕對隔絕,他記掛父母,不知內地幾十年來經歷那麼多運動、革命後,父母可好。他倒是與初中的教導主任通了一封信:他曾逃學,被教導主任捉回來,用楊木削的板子打手板,痛得他不敢再翹課。教導主任也記得此事,在信上說:「你們這些孩子不打還行?還像個樣子嗎?」瘂弦回覆:「我要感謝你那幾板子打得好,後來我有點成績,就是你打板子的功勞。」教導主任是他父親在簡易鄉村師範學校的同學,沒有等到瘂弦回鄉便過身了。
一九九一年,離鄉四十二年後,瘂弦終於回到河南省南陽縣,他的父母都過世了,墳墓不知在哪兒。他繼續挨家挨戶探聽。原來他父母都在三十幾歲過世,父親死在青海勞改營,營址現已變成牧場、農田,墳都不見了,他帶着兩個女兒在農田跪下來;他終於找到母親的墳墓,給父母的墓立碑。立碑後的下午,他獨自跪在墓前,從四十二年前離家那天說起,說自己怎樣從軍、辦《創世紀》、娶妻生子,邊講邊哭。他離鄉前,祖母、外祖母還在,後來兩地隔絕,他的親人逐個辭世,他不知道。
「我爸爸被弄到青海去,死在青海,我媽媽在兒子與丈夫生死不明的情况下,被說成是反動家庭的人,她就這樣死掉。他們都是普通人,和政治沒有牽連,但都莫名其妙地死了,那些有名望的人都活下來了。我媽媽臨死前,要她最好的朋友等我回來告訴我:『我是想他想死的。』我一直在想,如果當時能夠通一通訊,我寫封信給她,就能夠替媽媽帶來一線希望,讓她支撐下去。所以我的悲傷是永遠的,我永遠忘不了家鄉的悲劇。」
詩:世界上唯一能對抗時間
而當年那個賣油的小兵,都變成老兵了,四十多年後拉着一個油罐回家,說自己竟買油買了四十多年才回來,他的家人都走了。瘂弦要把這些事都記在傳記裏,他要記下親眼目睹的每個小兵的名字與下場。「我說自己還不是很有興趣,我說別的事情很有興趣。不是我重要,是我看到的事情重要;不是我偉大,是我面對的時代偉大。」
我們相約在溫哥華時間晚上十時十五分電話訪問,是瘂弦選的時間,我問他睏不睏,他說自己是夜貓子,晚上才是一天的開始。他從前當軍人、編輯,都是分秒必爭、非常規律的作息,退休方知從前累過頭了,退休二十年還沒休息過來,所以生活儘量散慢,有興趣的東西便先做、繼續做,沒有興趣便放下。「但我的生命調子不變,每天剛開始就想到文學、寫作、讀書,只是沒什麼時間感,人一輩子不能老是那麼緊張,我也沒有必須到達什麼高度或開發自己極限的想法,在我這個八十幾歲的人來說,這些想法是不健康的,我要像天上的流雲、水上的落葉落花一樣,水帶到哪裏就哪裏,安享晚年,做個快樂自在的老人。但我也沒有萬念俱灰,我還有很多新的想法、新的夢想,隨時浮在心頭去嚮往。」
他的其中兩個夢想是寫自傳和寫詩,寫完自傳便寫詩。他羨慕美國詩人惠特曼一輩子就出版一本詩集《草葉集》,想學他,所以無論是《苦苓林的一夜》至現在較易購得的洪範新版《瘂弦詩集》都是同一本書,他一直把新作加上去。「我不會出版第二本詩集了,以後寫的會繼續加上去,維持一本書的紀錄,這很有趣,也很悲壯。」
活了這麼久,好像只得到如是的結論:「人原來是這麼老掉的!」又彷彿看戲,覺得才剛剛敲鑼,卻已經上演了一大半。人生朝露,藝術千秋,世界上唯一能對抗時間的,對我說來,大概只有詩了。可是這麼一本薄薄的小冊子,如何能抗拒洶湧而來的時間潮水?
——瘂弦《瘂弦詩集‧序》(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