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望志》读后感1000字
《博望志》是一本由小肥人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304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7-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博望志》精选点评:
●2018-84 有些事儿总得有些人来做,没崩溃掉就得一直做下去。
●慢慢长大的团队和一本需要一杯茶陪伴的书
●难得的把商业人物刻画的这么细致的媒体。尤其对过往的生活经历,工作经历的描写,他们的个人魅力已被人生阅历打上鲜明的标签。值得收藏的小书,值得反复细细品味琢磨。
●我非常佩服小肥人,文字读进去就有一种沉浸的满足感,扎实有力。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团队17年初解散了,项目暂停了,今年9月回来的时候做起了历史文化内容,依然心存敬意。
●是做销售的朋友推荐给我的,五一期间出去玩在火车上读完了整本书,文笔很好,对人物的描述也清晰。
●对于大多数媒体人,我是怀着“恶毒”的看不起的,他们贪婪、肤浅、功利,他们迫切的想要得到故事,却缺乏耐心去聆听去打动他们的采访对象。尤其是所谓新媒体人,传媒之花们。他们总是将自己代入到别人的故事中去,甚至变成故事的主角。他们时不时拿着他们所谓传播量去糊弄人。一个病态的职业在这个病态的社会。但“博望志”是个例外
●“牛逼的都贴墙上了,傻逼都他妈活着呢!”
●在把一件事做成之前,切记不要过早开始自我感动。说实在的,并没有写得很好。
●把创业写得很文艺也是一种特色。
●值得一读
《博望志》读后感(一):那些为理想奋斗的商人们
黄渊普:“人一辈子,死了书上都没写你,不白活了吗?”这是黄渊普的人生信条。这一信条外现于他所有的选择中,不管是职业选择还是处事风格,在名与利之间,他永远是取名弃利,不管这将付出什么代价。
杨晓磊:一个典型的职场人,确切的说是一个典型的职场成功人士。理智、有目标、有方法、有韧性,不管是职业选择还是工作过程中,他选择的都是当下最正确的那条路,不会意气用事,也不会让情绪干扰工作。大概是祖辈为生活闯关东和父辈为了教育搬迁的经历,让他对于资产和社会地位的追求深刻烙印于血液中。
赫畅:
《博望志》读后感(二):小肥人:一个关于商业报道的价值观的证明
关于此前博望志公号突然暂停,读者、朋友明里暗里都向我传达过批评,认为公告态度含糊、语焉不详,可就像记者们在商业写作里面对的困境一样,多数企业内部信息,实不足为外人道。我也突然发现,在报道写作之外,很难找到一个恰当的语境,同时说服读者与自己。
博望志经营满一周年,团队亦有更迭。庆幸的是,无论离开的还是留下的,每个人都抱着端正的写作态度,隐蔽在长文章的文本形式背后,谨慎、独立地表达。商业人物报道从来都不易写,相较于多数同侪在商业话题自身上的推敲,博望志更像是以商业为线索贩卖故事,本书收录的文章内容多多少少是证明,一个关于商业报道的价值观的证明。
《博望志》读后感(三):孔乙己牌茴香豆
博望志董老师当年的书最近再版了。一位网友今天发来照片。我的名字的那篇采访仍然出现在封面的位置,和一众大咖和“大咖”在一起,虽然我极力想否认写的是我,但无奈描述太具象。
作为一个没什么文化,现在一年也看不了多少书的粗人,仍然要夸夸这本书。少有的反复看看的书
作者董老师的文笔流畅,采访技巧很舒服自然不做作。不去颠倒采访者被采访者主次关系。很有“巴黎评论”里所说的诱导式采访风范。而且董老师从不渲染情绪,反而文笔中透着一股揶揄,把受访者形象塑造的十分立体(当然我那篇例外,因为相比之下我自己是个平面动物),采访结构颇有老派纽约记者的风范,大气。
依稀记得四年前董老师,付总,我,三人一起喝酒。付总率先喝多了说:我要做中国的乔布斯。董老师第二个喝多说:你丫眼界太小,我要做亚洲的杰克伦敦。我胆小想了半天接话:我想做朝阳区和平里街道的上野秀思。两位嘴角露出一丝看弱智孩子一样的笑容,摇摇头,吃掉最后一包孔乙己牌茴香豆。时隔四年,我们三人各自遭遇坎坷,两位已经各有身份改变。我还在迂回继续做自己的小小事情,因为去个人化品牌策略以及长相言辞粗鄙,更是很少人知道我和赋格关联。另两位越来越成功一年见不到几次,更是很少喝大酒。孔乙己牌茴香豆也换了新包装。不禁唏嘘。说了那么多,其实无非想夸句这本书真他妈好
2015年过去四年了,我很怀念他
,孔乙己牌茴香豆是真的好吃,不是软文
2,董老师豆瓣ID,今世孟贲。一副狂人姿态。《东周列国志》描述:“有齐人孟贲字说,以力闻,水行不避蛟龙,陆行不避虎狼,发怒吐气,声响动天。尝于野外见两牛相斗,孟贲从中以手分之,一牛伏地,一牛犹触不止。贲怒,左右按牛头,以右手拔其角,角出牛死。人畏其勇,莫敢与抗。”
《博望志》读后感(四):人的生物链 (作者:姚谦)
前两天写着关于旅行的专栏稿,回忆起几年前第一次去非洲博茨瓦纳(Botswana)的感想,当时给我最震撼的一件事是生物间的食物链,这可重重地颠覆了我在书本上所知道的食物链的概念,尽管书本上给予的知识是对的。然而思考着在食物链的关系里,谁变成谁的蛋白质来源时,这个跟过往凶猛与弱小的判断关系,有了更深刻甚至不一样的理解与体会。
不好意思,我好像把主题说得挺远的。我的意思是说:在食物链的末端的物种,有着强盛的繁殖力量。我见过狮子捕猎鹿的过程,当狂奔的鹿群感受到狮子已经捕获一头鹿时,其余的鹿就 停下了奔跑的脚步,在远处观看着狮子们饱食同类,这真的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所谓的生物性除了天生以外,和环境的启发是有多么大的关系!我们多么需要理解的是同类物种啊。
我提起这些事是因为我想起了自己的生活,当我忽然发现自己的生活隐约的改变过程,每隔一段时间总是惊讶着自己已经有一些没察觉到的习惯变化,这些改变的原因细细分析,除了跟 自己的生物性造成的习惯有关,后天大环境的变化也是很大的促成,生物性与大环境彼此消长而形成了新的状态。
我最警惕的变化观察是阅读习惯,因为我已经发现这些年来零碎的短阅读,已经占领我整个阅读的绝大部分了,而这都拜电子媒体的兴起所赐,特别是手机。在我零碎的阅读里,微信的 公众号更是每天要花上一些时间的。而在这样的平台上,看似提供的包罗万象的信息,真的可阅读的养分却是不多,更多的都是时事的造句文章,然而过滤和筛选还需花不少时间,慢慢 地学会先删除掉充满雄性标签式的slogan文章,就可以滤掉八成无益文字了。这是网络生态养成的手段与姿态,就像自拍神器一样,人人会使,成了一种欲盖弥彰式的判断标准,其实不用此招才可能是真材实料。如此一来,真的值得深刻阅读,读而有所获的还是几天才能遇一篇。而《博望志》算是我在电子媒体的阅读里,较能引起我思考的,深刻地描写在这个如同人的生物链的数字年代,是需要的,却是最少的。
一直到真实地接触《博望志》,受了采访,才明白不要小看这么一个微信公众号的工作量,那天他们几乎花了近5个小时做了采访,总结出的一篇文章是经过再三地听写筛选整理,近10天才完成。我好奇地问采访者最终要写到多少字,她说7000字。 当然近5个小时光是听写可能是7000的好几倍吧,难怪文字可以有着这么高的质量来吸引我阅读。
我想了解人的难度是比任何事物都难,如何把一个人每个阶段的状态与思想做一个清晰的切面和呈现,那真的是一门功夫啊。而我一直以来对人的好奇,只有透过对于同一个时代不同产业、不同身份人的理解,才可能看清楚这个时代人的轮廓,《博望志》恰好可以满足我。在这个数位洪流的大时代里,人就像森林里的一头生物,你不知道你将会在食物链中的哪个位置,只能透过观察增加自己存在的觉悟。说来牵强但真是如此,人活着不 单单只图活着,生存也并不单纯只是活着,更多的时候是你自己透过阅读来慢慢了解自己,这也是阅读可以给自己最好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