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社会史》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中国社会史》读后感100字

2021-01-07 00:56: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社会史》读后感100字

  《中国社会史》是一本由谢和耐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3.0,页数:6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社会史》精选点评:

  ●失焦的中国

  ●虽然叫社会史,但其实是一本简化的中国通史,汉学家谢和耐写给法国大学生的中国史教材。尽管是欧洲人写的中国史,但是很意外地作者摆脱了常见的“欧洲中心论”观点,不囿于成见,将中国放在亚洲地区甚至是整个世界范围内去衡量。当看到中国的“文艺复兴”,独裁家长制,宦官与秘密警察等等这些词语的时候,有一种既熟悉又新鲜的感觉。没事儿的时候读一读还是很有意思的啊,可能以后有时间我还会翻翻其中感兴趣的内容。

  ●历史之不同,首先在其表述方式之间的差异。

  ●确实没什么新东西。近现代有些地方怀疑不是删改了,就是作者用的都是新中国的史料。

  ●一个法国人对于中国历史的描述,看完可以了解到一个不同的看待中国古代史的角度。

  ●以前写论文的时候看过。

  ●写的太简略了,还是看剑桥系列好了

  ●真的,应该改名叫《法国版中国通史》

  ●经过全面斟酌之后,人们在历史上所有其他民族中都找不到比中国更公正和更人道的社会了。本书重点介绍了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很多固有的传统的西方论点都是带有盲目和自私的特点

  ●2006-11-28 15:37:04借书

  《中国社会史》读后感(一):有点读不习惯

  可能是自己阅读理解的水平有限吧,自己初读时,总感觉怪怪的,后来对比阅读了后面的《译后记》,发现了书中让自己感觉怪的原因——太多长句和一些语法上与日常中文阅读不同的地方。虽然如此,但自己也是逐页地看了下了,以往浅显的历史知识无疑得到了一次系统的充实。自己的历史观无疑也因次而有所改变。如果能有更好的译本就更好了。

  《中国社会史》读后感(二):短评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许多人都对西方人对中国的歪曲印象而心生气氛,其实我们对中国自己的历史又了解多少呢。许多人都囿于循环史观或单线式的直线发展。但事实却和想象有很大的差别。

  谢和耐似乎是支持唐宋变革论的。唐代的“贵族帝国”与宋代的“商业帝国”有着根本性的区别。传统中国一直给人一种以农为本的印象,实际上这是在明代以后才形成的,宋代的财政很明显依赖商业。明末中国的科技甚至比同期的西方先进得多。王夫之的思想也并不如唯物主义者一样,他们将其划为同道。共产主义在中国成功的原因并不在于“新”,而在与其与传统中国的“旧”相契合。

  不过,谢和耐似乎还在坚持隋唐制度西魏北周一源,与陈寅恪先生的态度差很远。本书的译文也出现多处时间与人物的错误,不懂法文,不知是原作的错误还是翻译的失误,总之本书的校订做得并不完善。

  《中国社会史》读后感(三):入门经典之作

  这本书是写给西方大学生的中国历史入门作品,写的相当不错,简单、清楚、明了。同时也证明一件事,西方大学的教材质量真高。我们的教育不编写的那些昂贵的叫材,就只能叫“弱政智叫材”。而且翻译质量算是不错了。

  行文中没有国内学者的故做高深装,因为高深不是可以故做出来的。

  同时,作者的历史观“中国今天呈现出来的面貌,则是他悠久历史 的结果”也很好的体现出来了。对此,我非常认同。我们今天的王八蛋历史就是我们自己不努力不争气和糊涂的结果!

  如果你想在短期内对中国社会演进有全面的认识,这本书应该是首选(我在一个下午就看了中国现代和唐朝两个部分),特别是作者以社会学的角度观察整个中国历史发展,很多事件的发展就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例如:清末的历史动荡中,义和团运动兴起是清当局或整个中国恐慌的表现;从国家治理的技术角度上他认为,中国至今为止(1949-2006)的社会不发达是中#共治理国家能力上的严重缺失;以及马主义从历史文化心理上是符合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和历史惯性的,而不是其本身的先进性...我以为是

  这本书是社会学角度的历史书,所以很多的历史重大事件在本书中就只是一个名字,作者把注意力更多地背后的社会演进...所以初读会有些不适应...

  建议先看,第九编:从衰退到外辱

  看看抛弃了革命话语之后,作者用社会学视角讲述我们的衰退

  我觉得,本质上我们一直都没有进步...

  当代中国部分有删节,因此水平似乎有些下降,当我相信这不是作者的原因.

  《中国社会史》读后感(四):历史就是谈生活

  很多人的人不喜欢历史,就是因为历史都是帝王将相的政治史,而我们最感兴趣的,莫过于是,回到了某个朝代,我们的个头与那时的人比较如何? 我们的语言古人能听懂几句?当时的人衣食住行如何?集市怎样热闹? 我们与古代的女子如何交往? 这些年,微观历史大行其道,正如近几年流行的法国年鉴学派的《私人生活史》,就这样描写了普通人家的生活:比如在中世纪欧洲的卧房里,光着身子的女人在炉子前取暖,男人们则脱掉裤子坐在炉膛边烤火。萨凯蒂指出,在这种情况下,要小心躺在凳子底下的猫,它们很容易把某些下垂的东西当成玩具。 而中国的社会生活史在二、三十年代萌芽,再度兴起是1986年,现在还处于初级阶段。

  法国的汉学大家谢和耐是以《中国社会史》享誉天下,同样生活史,还有一本绝妙之作《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为啥取这个书名,就是他认为在蒙元入侵前宋朝的临安(杭州),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文化发展的顶峰,自从被蒙`人的铁蹄践踏后,中国的物质繁荣就再也没有达到这个高度。在中国的古典籍中,对杭州的旧日繁华和回忆史料的是最为丰富的,谢和耐就根据这些典籍,把大宋盛极的盛况在一次回放到我们眼前。 本篇以谢和耐这书加上其他几本古今中外的书籍,还原历史的画卷,看一下宋朝的生活微观史,也顺便展示点社会生活史所研究的内容。

  (一)宋朝的住

  蒙元入侵前的杭州,是人口急剧膨胀的高密度城市,在1165-1173年间,户籍数104699,人口估计50万;1270年,户籍数为186330,人口总数约为90万。1275以后,杭州城内人口逾百万。建筑用地极度匮乏,所以当时城内多是3、5层的楼房,这一点是我们不可思议的,鲍南丁记录的贫民区中居然有10层的房屋,每家一层。这些房子,正立面极度窄小,但进深很大,一楼常用于商铺,这些房子官府有专门机构收取租金。

  由于这些房屋是高层又是竹木结构,所以当局最头疼的就是火灾,虽然古都的大街的主干道都超过300英尺,又成直角交叉,可以在街区与街区间形成良好的隔火带,一般火灾不会蔓延到相邻的街区。 但是没有哪一年不闹火灾的,1132夏历五月、八月、十月和十二月,火灾烧了几处城区;到了第二年,在夏历一月、九月和十一月,火灾仍频频发生,十月份居然发生了两起。一位开封来的移民层记录,在1132年夏历五月有13000间房屋尽付一炬,到了1137年他又目睹了1万间房屋化为灰烬。

  北宋时设置了专门的消防机构,称为“军巡铺”。 由于建筑高层多,还动用了攻城的云梯作为救人和灭火的武器。规定每300步内设一所“军巡铺屋”,有铺兵5人。铺兵的任务是在夜间巡逻,以防止深夜火起。城中的高处则设有“望火楼”,楼下建有官屋数间,常驻军士100多人,并备有大小水桶、洒子、麻搭、钩锯、斧杈、梯子、大索、铁爪儿等灭火器具。如一旦火起,望火楼下的消防队就迅速跑向起火地点。同时,再派一骑兵四处飞跑, 向京城的卫戍部队求救来灭火。

  (五)宋朝的饮食

  马可勃罗曾震惊地写道:“任何人看到市场上的鱼类供应,他准回想,这么多的鱼根本卖不完。可是,也仅仅是几个小时之内,那些鱼就一扫而空”。然后我再从《东京梦华录注》里原封不动挑出一段,让我们看看州桥夜市的小吃: 出朱雀门,直至龙津桥。自州桥南去,当街水饭、熝肉、干脯。王楼前獾儿、野狐、肉脯、鸡。梅家鹿家鹅鸭鸡兔肚肺鳝鱼包子、鸡皮、腰肾、鸡碎,每个不过十五文。曹家从食。至朱雀门,旋煎羊、白肠、鲊脯、冻鱼头、姜豉子、抹脏、红丝、批切羊头、辣脚子、姜辣萝卜。夏月麻腐鸡皮、麻饮细粉、素签沙糖、冰雪冷元子、水晶角儿、生淹水木瓜、药木瓜、鸡头穰沙糖、绿豆、甘草冰雪凉水、荔枝膏、广芥瓜儿、咸菜、杏片、梅子姜、莴苣笋、芥辣瓜儿、细料馉饳儿、香糖果子、间道糖荔枝、越梅、刀紫苏膏、金丝党梅、香枨元,皆用梅红匣儿盛贮。冬月盘兔旋炙、猪皮肉、野鸭肉、滴酥水晶脍、煎角子、猪脏之类,直至龙津桥须脑子肉止,谓之杂嚼,直至三更。 谁要是以为现在自己比古人过得好,就看看这段,因为篇幅的关系,其他大量饮食的细节以及闹元宵等集市的热闹劲就不再介绍了。

  《中国社会史》读后感(五):《中国社会史·宋代》读书札记

  读Gernet《中国社会史》(一)

  最近读完法国人谢和耐(J.Gernet)的《中国社会史》宋代部分,简要笔记如下。

  在谢和耐眼里,中国的宋代时期是一个经济繁荣、诸种职业和生活方式纷花迷眼的市民社会。谢和耐从社会空间的发展这个视角切入中国宋代,以此来阐述宋代社会所发生的质的变化。

  长安和7~8世纪的其他重要城市首先是贵族和官府的城市,在那里国家政权极力地试图将所有商业活动纳入控制。11世纪的开封完全不同,提供商业生活、消遣娱乐活动的居民区在这里蓬勃发展。纵观整个宋代,开封、杭州以及金朝和蒙元的北京,都拥有作为经常性的消遣中心这一面而各项城市生活内容蓬勃发展。城市作为娱乐和消遣中心的状态可以反映于专业人员的分别上的多样化,有各种特技表演家、独幕滑稽演员、歌手和音乐家、驯兽师、说唱艺人(还分历史、言情、宗教、侦探等不同故事类别),等等。在城市的居民区里发生着质的变化的一个表象是城市排布的原有规章失效——普通人通过街巷名而确认自己在城市中的存在,而不是官方性质的厢名。

  市民社会可以给个人提供多角度个人发展的空间、多角度的个人价值选择。这一点与汉唐时代社会中主题趋同化的扁平状态是完全不同。可以从宋代城市市民身上看到今天东亚的城市社会里普通人的市民意味和重商气质;而今天东亚社会的个人身上已经很难找到汉唐所推崇的气质。我相信就是有具备汉唐气质的人,他在今天社会生活里也会显得性格古怪、难以融合而没有生存空间。这一点我猜测与市民社会发展所发生的社会本质变化、冷兵器退出历史舞台等因素有关。

  从市民社会给个人提供的选择和空间这个视角考察宋代社会,可以看到宋代社会的发展越过汉唐阶段而对又一个大历史分期的打开。另一方面,从这个视角考察宋代之后的历史,可以越过元明清民国共和国的代际形态而在全球化的社会变迁里找到社会的一贯性线索。

  读Gernet《中国社会史》(二)

  以下简要列举书中涉及的一些方面(夹带私货)。

  1、“农业社会”、粮食与经济

  这种思想广为传播:中国长久以来是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家。但其实恰恰相反,从宋代(甚至汉代)到明末和18世纪,中国的主要财富均出自商业和手工业。

  宋代有当时世界独一无二的航运网,和那时世界上从未曾有的密集、多样化的船队穿行。这只是宋代内需急剧膨胀的一个方面。值得注意并蕴含社会质变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宋代奢侈品也成为了富裕阶层的需求而非特供给皇宫的需求。

  宋代社会在社会体系的经济、金融、政治、军队各方面的变化,有一方面的基础是水稻种植业的发展高潮。在谢和耐书中认为这是东亚文明史的重要事件。储备粮的出现,为社会在政治、艺术、技术和思想上的发展提供了必须的支持。

  2、钱币与通货膨胀

  五代时期,中国有十多个独立国发展了各自的货币。宋帝国在进入11世纪之前就成功地恢复了领土内的唯一铜币。宋代的外贸因奢侈品为主而造成逆差,结果宋代的铜币在西夏、辽、金,在东南亚和印度洋,以及日本广为流布。宋代货币的基本情况,一方面是产量极大并剧烈增长,另一方面是不能满足经济市场的需要,民间有用白银来交易的现象。在804年铜币发行量是135k贯,995年为约270k贯,1073年达到了6000k贯。这个冲击力比2008年的四万亿毫不逊色,所以可以想象当时的楼市泡沫多严重;同时,宋代高官无房住是很正常的现象,这一点不知道算不算作社会的进步。

  南宋朝时期,恶性通胀多有发生,所以已有雏形的纸质钱币没有进一步发展。

  3、海关与外贸

  前面提到中国长期作为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家,这个观念很有问题(可能是从积贫积弱、落后就要挨打的毛氏学说演化而来,待考)。谢和耐书中提到,贸易税和国家专营税在11、12世纪确保了国家的税收,并数量已经相等于农业收入;在南宋和12~13世纪它又远远超过了农业税。

  同时宋王朝的海关收入也如同货币发行一样,是个数量激增的过程——从宋初的50万贯到1189年的6500万贯。(所以以上的数字可以给大国崛起提供参考,经济奇迹并不是什么奇异的难事。战后的日本也经历了经济的奇迹,何况1978年开始的三十年经济腾飞还含有了文革浩劫之后崩溃状态的经济修复的过程。20世纪末的大陆经济数据,与1936年战前的经济数据以美元计并不差多少。)

  宋代有专门的海关机构设置在北到胶州、南到广州的海岸线上。外贸船只到达时大约提取货物的10%~40作为关税。

  读Gernet《中国社会史》(三)

  4、军事

  如农业经济为主说一样,有一种说法是宋代军事孱弱。事实情况恐怕并非如此。一来十六州是唐代已丢,这给宋代军事造成的问题是,牧马区丢失、中原失去屏障。二来,基于这样的情况,宋代处于北方的威胁之下,若是战争胜率不高,那金人和西夏人早就该长驱直入了。具体到战役的胜率上,我相信宋代应该高过唐代不少,但是这个观点需要进一步战例和数据证实。

  另一方面,宋代在军事技术上面的高度发展,是当时世界其他文明望其项背的。而且发展出了战船和海军(北洋舰队发来贺电)。

  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指重视)方面就是军事改革。这至少让11世纪末的宋军战斗力有所加强,但后来人去政息。

  5、活字印刷术

  谢和耐书中对比了欧洲通过活字印刷而在短时间内就渡过了抄书为刊本的跨越,以及中国则在相同方面经历了进步快但性质不同的变化。他把这归结于西方只需要几百个字母就能印刷一切文字,而汉语则在这一点上截然相反。所以中国的情况是木板印刷在机械印刷时代来临之前很难被取代。

  6、哲学思想

  谢和耐同样高度评价宋代的哲学。宋代人(也得基于社会空间的发展)对宇宙论、伦理学的探讨似乎拥有某种近现代的气质。谢认为,11~12世纪的宋代,可以解释自然界以及人类世界的精神与世界之根本一致性的第一种哲学理论被确立。这也正是这让第一批来华的耶稣会士所无法理解。同时,追求复古的思想浪潮击溃了数个世纪以来统治中国的佛教霸权,让基于无法估量的时空、有生物种的转世而形成的整套宇宙幻相思维彻底败退,并完全让位于可见、可理解的世界。这个转变恢复了人对世界探索的主动性。谢认为这不吝是一次伟大的文艺复兴。

  对于宋代思想者的近代气质,举个例子,在《梦溪笔谈》卷十七中作者宣称绘画创作与对原物的相似性的庸俗要求无关。这在中国也许叫做写意,或者什么其他,但今天也难有人对这种进步的赏画方式有系统的中国式描述,似乎只可意会不能言传。但是绘画的价值是超越了事物形态之外的直观,这个角度在谢和耐看来就已经走向西方现代画派的概念了。

  7、科举制度

  我讲不来。略。

  8、王安石的全面变法与社会结构

  我不会讲。略。

  9、谢和耐的赞誉

  总的来说,谢和耐描述的宋代是这样的:中国的漕运网络和船队天下无敌,中国的奢侈品交易市场就像今天的纽约交易所,中国的哲学思想领先世界而让耶稣会士赞美到头晕不知其所,中国的数学就像麻省理工,中国的哲学就像巴黎高师,中国的史学具有21世纪的科学严谨,中国的地图是当时世界的GPS……至于宋代社会的各项发明和开创性应用,谢有一句原话是“这完全可能是促使西方近代到来的所有伟大发明创造了”。

  另外谢和耐也解释了以上这一切发生的历史变迁逻辑。他说,纵观11~13世纪的宋代社会,我们欧洲落伍得相当远了。西方的这种落后也没有任何好令人惊讶的。中世纪末叶,受中国商业大潮的最后一浪鼓舞的意大利正是在欧亚通商大道的终端;而落后的西欧因为离中国比意大利更远,“这也解释了西欧始终避免了最严重的入侵”(落后不一定怕挨打,怕的是人傻自己抽自己)。谢总结到:欧洲那时只是发展中国家,它还利用了一个由高丽到多瑙河的大蒙古帝国所带来的交流和借鉴新潮。如此可以看到,“我们习惯于认为是开创近代社会的因素,实际上仅仅是在蒙古人入侵之前从地中海到中国海之间的都市和商业文明之发展的反应。”

  对谢和耐的过誉我无暇顾及,惟愿那些至今活在蛮荒状态满口落后要挨打然后忽人悠己并损人害己的人们自重。谢对欧洲落伍的总结,也令我有所宽慰:再巨大的落后也是会一夜之间翻身的——但前提是你不能乱来。人不需要生活在奇迹和崛起当中,只需要生活在常识之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