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徒生童话全集读后感100字
《安徒生童话全集》是一本由安徒生著作,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0,页数:10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安徒生童话全集》精选点评:
●可以读一辈子,插图很漂亮.
●怎么我的封面不是这样滴
●小时候最爱的童话故事,长大了再读一遍,马上就感觉到人生阅历和时间带给自己的巨大改变。
●小时候没有好好读的书
●特别好 翻译好插图也好
●论安徒生,还是最喜欢叶老翻译的版本。不过印象里这本装帧和印刷都挺好的。
●一本每个女孩都应拥有的经典书籍。
●很厚实很华丽很好看……安徒生的好多童话真不像是写给小盆友看的,其实深刻得很……小时候一大癖好就是看童话,还有希腊神话,然后yy……没有童话的童年是不完整的。
●超级有爱的版本
●很好的版本。
《安徒生童话全集》读后感(一):流泪的洁净
《豆荚里的五粒豌豆》
——一点点的温暖,给予生命坚强
《贝脱,比脱,比尔》
——所以的生命都具有强大的力量,并指向同一个终点。过程给予人不同的注解。
《野天鹅》
——美好和善良是被眷顾的。
《夏日痴》
——个性中对阳光的追求,足以抵过寒冬的肆虐。只是爱情敌不过时间流逝。
《母亲的故事》
——母亲的快乐和痛苦,牺牲和隐忍,充满圣洁的光辉。
《完全是真的》
——真相只有一个,流言却飞来飞去。
《踩面包的姑娘》
——同理心和天真善良的心灵,引领人的灵魂飞升。
。。。。。。。
听着林忆莲的歌阅读这些故事,诡异~
《安徒生童话全集》读后感(二):沒有標題
我第一次读童话的时候应该在三四年级左右,当时我手头上的书都是我爸年轻时买的,到我手里已经是旧书。我看了格林童话,以及四本世界民间故事集,还有插图版的一千零一夜。
印象最深的是一千零一夜,因为插图有许多是出现女性裸体,差点当黄书看了。至于其他几本我觉得差别不大,看多了有一种重复的套路,要么公主与王子,要么三兄弟中有个最傻的结果最后结局最幸福。这个二货的名字通常是汉斯。。。虽然这种书是写给小孩看的,但我认为还是挺有阅读趣味的,后来上初中时还重新看过一次。
大概在六年级的时候我接触到了安徒生童话。当时我爸从我大伯家把这套书拿了回来,据说是我爸送给我第二个堂哥的生日礼物,然而我二堂哥爱看书却不惜书,有一册的封面没了。我爸对此很不满意,所以就拿回来给我了。。。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碰它,因为真的是又旧又破。
什么时候开始读的不记得,但安徒生童话读起来确实和其他童话很不一样,在这之前我还看了卡尔维诺编写的意大利童话。卡尔维诺这人的名字我印象很深,倒不是读过多少他的书,而是我爸经常跟我说他就是死的早才没拿到诺贝尔文学奖,本来都要颁给他了。
说回安徒生童话,我第一次看觉得看不懂,除了几篇全世界都知道讲了什么的童话,其余的我一概过眼就忘了。而且其中许多篇章内容相当晦暗,饿死穷死病死的结局一大堆。有些是从一些生活物品为源头产生的故事,我记得的有相册画册,这些通常像是短篇故事集。读安徒生童话时,时时会觉得他其实在写短篇小说,散文和诗歌。除了早期的作品有一点浪漫的幻想,中后期基本都是反应现实的残酷和黑暗,当中形形色色的人物透露出来的是一种无力感。有一篇幸运的贝尔,篇幅达到了中长篇小说的长度了,从贝尔童年时期写到他生命结束为止。这篇更像是安徒生的自传。
虽然那时读不懂,但是安徒生的文笔的确很优美,一篇篇文章映在脑海里就如同一幅时代画卷,所以我一知半解地看完了。后来过了几年的一个寒假,我又重读一遍,认为这书应该改名为安徒生文集,并且认识到它的珍贵之处。我前后买了四个版本,每次买回来都要对照目录看看有没有收录齐全,尤其是幸运的贝尔。市面上大部分卖的都不怎么样,有一套是采用了叶君健的翻译然而纸质和盗版没啥区别。现在我标注的这一本是我最满意的,已经绝版了。
几个月前在冰岛旅游,听导游说了些冰岛的童话。内容只能用血腥恐怖来形容,巫婆剥开婴儿的肚子大快朵颐,恶魔砍断村民的四肢看他们爬。于是我问他:Why such a horrible story is a fairy tale?I don't think it is suitable for the children。然后他说:Dark place has dark story。然后又跟我扯了一大堆童话是什么。
直到那次我才对童话这个概念有了个比较正确的认识。但我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安徒生童话应该改名为安徒生文集,并且最好是有点阅读鉴赏能力(高中左右)才去读,小孩子还是看冒险小虎队比较合适。
《安徒生童话全集》读后感(三):在痛苦中永生
很多很多年以来,童话在我的感觉里,是糖果、彩虹、气球、玻璃珠一类甜美缤纷、天真简单的实物,它们被用作哄孩子入睡的催眠曲、加深母子情的增稠剂,即使应孩子要求读了一遍又一遍,我也未意识到它们的文学性。直到孩子已经长大到开始阅读广谱抗菌药似的“青春文学”,我也成熟到周遭充斥着“深呼吸禅”的年纪,才突然发现,童话也是文学,它不只是孩子们的幻梦甜甜圈,更是大人们的“天王补心丹”。
安徒生在《亚麻》结尾时说道:“有些事,孩子们不懂,也不该要他们懂,因为孩子们不必什么事情都懂”。不过,孩子们不懂的事,大人们可以懂,正所谓孩子们看热闹,大人们看门道。
就拿《亚麻》来说,给孩子讲,那就是一株亚麻的生命之旅,从开花植物,到纺成线织成布做成衣服,衣服又穿破成布,破布造纸,纸上写诗,印成书,最后,纸被烧毁,化为红火星,飞升到天空中。孩子听得充满好奇,我也讲得津津有味。可是,等到孩子已经完全抛弃了童话,我以不惑之年纪和阅历为自己读这篇童话时,猛然读出了怎样的鼓舞和陪伴啊,仿佛在自己天天使用的大额钞票上突然发现了隐藏着的精美水印和珍贵金线。小亚麻的每一次转变,无不是建立在深重的痛苦之上:被连根拔起,被浸泡锤击,被剪铰针扎,被撕碎打烂,被烈火焚烧,每一个过程,站在小亚麻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揣摩,都是要了小命儿的厄运。可是,小亚麻在第一次遭受连根拔起之不幸时就镇静地说:“我们不能指望总是幸福。经受痛苦,我们就变得聪明。”四十三岁时读到这句话,我真是惭愧得紧,觉得小亚麻把自己至少甩下了一个马拉松的距离——当我像小亚麻那么小的年纪时,可远没它那么聪明坚韧,我完全看不出痛苦具有“宝剑锋从磨砺出”的功效而曾经几乎不被痛苦压死。当然,小亚麻哪来的聪明,那些哲思是安徒生的,所以安徒生安排小亚麻在每一次痛苦之后都质变成另一种美好的事物,一次比一次高级,直至最后变成闪烁的红火星儿飞上了天空,而且,还没完,“最美的歌儿还在后头呢。”
痛苦是人生的主调,但痛苦也造就人、成全人、提升人,直到使人获得与上帝同在的永恒,这一主题遍布安徒生的童话:为爱情而赴死的小人鱼、克努德,为亲人受难的艾丽莎、黑尔加,因命运受摧残的丑小鸭、于恩,无不在“痛苦”的熔炉里冶炼过。小的痛苦可以躲避或化解,但那些属于命运安排的大痛大苦,却并无解决之道,为此安徒生给出了两种不是方法的方法,一是寄望于上帝之手,二是在痛苦中永生。
《来自沙岗的故事》中的于恩,原本是一对恩爱的贵族夫妇期盼已久的宝贝,父母在海难中双亡,他则“像一株孤零零的植物,从它原来的土壤中被拔出来,扔到海边去枯萎”。于恩贫穷和苦难的命运,连安徒生本人也不禁发出疑问:“难道这个上帝按自己旨意创造的生物就不能有更好的命运吗?”须知安徒生是虔诚的基督徒,他因为自己领受坚信礼时“心里想着自己得到的第一双靴子和想着上帝一样多”而良心极其不安,从而创作了《红鞋子》,安排小女孩卡伦为此遭受惩罚被砍掉了双脚以便赎罪,如此虔敬上帝的作者本人面对于恩的苦难的人生也难免“对我们早就不怀疑的真理表示怀疑”,但他还是笃信于上帝,他让上帝给了于恩一种荣光的补偿:变成疯子的于恩忽然得了神示一般走进了教堂,和教堂一起被风沙暴掩埋,“就是国王也不会有更雄伟的墓碑了”。更为玄奥的是,童话里的于恩在真正的现实中得到了补偿:由于这篇故事,老教堂已经成为一个景点,旅人们总是被告知:“那就是于恩被埋葬的地方。”
同样,家喻户晓、鼓舞了多少人心灵的丑小鸭,其实也是基于上帝之手得以翻身:“只要是从天鹅蛋中孵出来,生在养鸭场又有什么关系”,安徒生安排丑小鸭原来是一只天鹅,从此摆脱了被欺侮歧视的命运,曾经的悲哀和苦难使他更能体会到围绕他的喜悦和快乐。这个故事激励了太多太多饱受挫折、怀才不遇的人儿,但问题的关键是,上帝并不眷顾每一只丑小鸭,如果上帝安排你确实就是一只小鸭蛋呢?如果上帝没有赋予你天鹅的基因与天赋,你忍受再多痛苦也是变不成天鹅的。不是受苦使丑小鸭变天鹅,而是天赋基因使它本来就是天鹅。所以,上帝之手这条路实在不宜推广。
这样,在安徒生的童话里,又贯穿了另一条对付痛苦人生的道路。在那些公认的经典篇章里,主人公无不体现着这样的品格:我爱我抉择,我受苦受难而甘心情愿,我矢志不渝哪怕献出生命。《野天鹅》里的爱丽莎公主为救十一位被魔法魇住的哥哥,即使被诬为女巫即将处死也不违背誓言开口为自己辩解,直到将哥哥们全部救出;《坚定的锡兵》里得小锡兵,即使正在被熔化,也“扛着枪,保持坚定”。这一品格体现得最震撼的还是不朽的《小人鱼》:为了王子,小人鱼公主抛弃了亲人和家,交出了美丽的嗓子,每天忍受着以踩在最锋利的刀刃上的痛苦换来的无人不赞叹的轻盈脚步走在王子身边,而王子对这一切,包括小人鱼的救命之恩,一无所知。小人鱼也像所有爱着的女孩子一样善于自我欺骗,当王子告诉她他的心上人是别人时,小人鱼竟然自我安慰道:“那姑娘属于那座神庙,她永远不会回到这个俗人世界来,他们将不再相会,而我在他身边,天天看见他。”当事实终于摆在眼前,王子和他的新娘手挽手步入洞房,小人鱼也丝毫没有消弱她对王子的爱,她只是不作为地靠在船舷边,“等待着将带给她死亡的黎明的第一缕曙光”,没有一丝一毫充斥在我们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中的“由爱生恨、由恨成仇,此仇不报、誓不为人”的低级狭隘报复心。当姐姐们满含着爱与哀愁、露着秃头出现在船边将她们以秀发和老祖母的眼泪为代价换来的救命之刀交给小人鱼时,小人鱼不仅站在了“生存还是毁灭”的悬崖边,而且站在了“不是你死便是我亡”的刀刃上,而她,即使含着泪发着抖,也依然坚定不移地选择了爱情,她“把手中的刀远远地扔到波浪里,在它落下的地方,海水变红了,溅起的水滴像血一样红”。与其说小人鱼忠于王子,不若说她忠于爱情——如果她爱上的是另一个人,她一样会这么做。在这份爱情中,王子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小人鱼就是那样的人,她生就那样一种高贵的品格——我爱,我抉择,我坚守原则。这种品格决定了小人鱼不会因为受苦受难而扭曲本性,反而因为苦难彰显了超越生死的高尚。
作者塑造和歌颂的人物,必然有他自我的记号,含有自传性质的《在柳树下》就塑造了一位具有小人鱼品格的男子克努德,他同样怀着对约翰娜的沉默的爱冻死在见证了他们成长和爱情的柳树下——现实中的安徒生虽然肉体并没有为爱情而死亡,但是他终生未婚。在我们这个物质经济蓬勃发展、但品德心灵不相匹配的时代,爱情不是爱情,而是谋生的手段之一,人们看重的是如何通过爱情活得比原来更好,因此,未婚的大言不惭地把爱情等同于宝马车里哭还是自行车后笑的选择,已婚的也流传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的利己行乐观,文学与影视作品里充斥着不是爱便是很、大打出手乃至取人性命的情爱路数,在这样一个心灵混乱的时代,想一想小美人鱼至美至洁至坚的灵魂实在有利于净化社会空气。其实,就生命而言,得到与拥有绝非真理和标准,失去与放弃反而有可能是无价之宝:按我们文艺作品的路数,设想小人鱼“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一刀刺向王子的心脏,捎带着把那夺己所爱的“贱人”也结果了,然后重归大海,再活三百年人鱼公主的日子,这除了又是一个“以获利多寡为取舍标准”的狗血人生之外,还剩下什么?大部分人在痛苦面前很快扭曲,成为一种趋利避害的生物性、物质性个体,而安徒生笔下这些人,顽强而倔强地守护着一颗灵魂,不但不被痛苦击溃,反而被痛苦造就,成为散发神性和圣性的、永垂不朽的人。
除了痛苦造就人这一主题,159篇童话蕴含的人生道理无所不包。《豌豆上的公主》歌颂纯粹——就算外表被风雨打击成了落汤鸡,内心真正的纯粹是连一颗豌豆的瑕疵也不容的,哪怕这瑕疵经过了二十二张床垫加二十二条鸭绒褥的掩饰;《皇帝的新装》里一本正经说谎话的场景可能全世界成年人都曾经历过;《谁最幸福》里的玫瑰,每一朵都自信自己是最幸福的,即使那棵花心里长了小叶的小玫瑰,也不以自己和通常玫瑰的不同为缺陷,而把它看作与众不同的特点从而屡屡感到独特的幸福;《枞树》里那棵永远在艳羡别人、只有在向别人讲述自己的过去才发现当时的好的枞树,在被烧成灰烬之际才猛然醒悟应当珍惜自己的以及当下的幸福,“在我能享受自己的生活时好好享受就好了,但是现在已经太晚了”;那遗落异国而被当作假币遭受侮辱的银币,坚信自己是纯银铸造的、有“真正铿锵声”的硬币,而终于等到了真相大白的一天,展现了自己真正的价值。这种鼓舞人心的小故事,每一篇都可以作为精神营养来享用。
安徒生像大多数文学青年一样,一心一意要写长篇小说、诗歌、剧本等“严肃文学”,他的好朋友、物理学家奥斯忒却说:如果长篇小说能使你出名,童话则将使你不朽。奥斯忒一定有一双看透安徒生“物理性质”的神眼,他说对了,那些越是纯粹的童话,不但赢得孩子们的钟爱,其对大人而言的文学性也无可挑剔;而那些更像“严肃文学”的作品,即那些以“人”为主人公的故事则要略逊一筹,这可能是因为安徒生写的是童话,童话天然具有一种将小孩搂在怀里讲述的慈爱口吻和气氛,这种写作基调用在严肃文学上,就仿佛用轻盈的管弦乐器演奏雄浑的打击乐曲,难免使人感到柔软有余而力道不足,比如同样是为艺术而生的人生故事,《幸运的佩尔》就远不如《约翰•克里斯朵夫》那样使人热血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