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美得刚好:余光中漫谈文艺之美》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美得刚好:余光中漫谈文艺之美》读后感锦集

2021-01-09 00:03: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美得刚好:余光中漫谈文艺之美》读后感锦集

  《美得刚好:余光中漫谈文艺之美》是一本由余光中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得刚好:余光中漫谈文艺之美》读后感(一):“美”是深入浅出的自觉

  

世人知余光中,多源自于他的《乡愁》。诉说着一生的足迹,尤其是海峡两岸的分离,游子情怀,故乡之诗。却不曾晓得,他亦是为多栖者。对美的领悟,对诗的评论,皆能深入浅出,入木三分。

《美得刚好》即是这样一本关于美的评论集。其从逢人、看画、诗人、读诗四个方面,来阐述美的历程,告诉人们对美的领悟,在读者、学者、艺人之间铺陈开来,似乎进入到一个艺术美的境界里,走出来,走进入,已然是位文墨初懂的人。

关于美,李泽厚《美的历程》、朱光潜《谈美书简》均在告诉人们,对于美的感悟因人而异,因区域而异,因国别而异。却也有关于美的普世价值。这种美,存在于视觉感受里,更蕴含在文艺作品中,让人觉得精神迸发。

人与人的遇见,多是冥冥之中安排,宿命使然。当身居台湾的余光中,遇到那些颇有意思的人,对大陆的读者却又是陌生至极的。林文月、林海音、夏志清、夏志安、钟怡雯,对这些名字以及名字背后的作品渐渐变得清晰起来,算是文学的一次普及和洗礼。

当面对一幅画,谁不会想到画的作者呢?梵高、莫奈、毕加索……当这些蜚声世界的画家成为耳熟能详的名字,他们的一生,他们对画的沿袭,到底是怎样的历程?透过《美得刚好》中的文字描述,无疑又走进了他们的心灵世界,向着他们画家的视野里更宽广、更辽阔。

诗,是永恒的话题。我们从唐诗开始,早就浸润许久。而对国外的那些诗人呢?又熟悉多少,又能够吟诵多少,至多不过几句经典的吧!叶芝、艾略特、托马斯……一串串名字的背后,是他们才华横溢的诗篇,也是他们透过诗篇对美的感悟,句句入心。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对中外诗篇的对比,透过对比,感受到其中美的气势,这也是作者用心良苦所在。尤其是徐志摩的那几首,《偶然》《再别康桥》已然成为诵读的经典,也在余光中的解析里有了新的生命。

美到底是什么?文艺之美又是什么?当带着这些问号,阅读完《美得刚好》,答案已经徐徐展开。没就是深入浅出的自觉,也是入木三分的刻画,是不经意间的表达,是饱含岁月的回赠。

  《美得刚好:余光中漫谈文艺之美》读后感(二):此情此景此人此文美得刚好

  在我看来《美得刚好》是承载着余光中先生怀人之情、描景之乐、忆物之感的纯真文字的汇成本。此情之深、景之美、人之挚与文之实均在先生一篇又一篇文章中展现得淋漓精致。 本书共分“逢人”、“看画”、“诗人”、“读诗”四大部分,各大部分间虽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能使得余先生的形象更加丰富,因为在了解文章不同内容的人或物的同时,读者也能从不同的角度发现余老的丰富性情与高雅兴趣。文如其人,读此漫谈之书不失为了解余老的佳径。 此书带我们领略梁秋实先生的儒雅与机智,秀气与豪气;引我们走进林海音作家的爽朗率真与宽厚果决;和我们分享他对张晓风作者散文的钦佩推赞(他颇为欣赏张散闻轶事串成的写作手法,且认为张的作品多带有不可磨的英伟之气)。 余光中先生不仅爱写文他也看画,而且懂画也解画。他熟知梵高的生平往事,懂得其画作创作的背景以及创作时的深意。在这本书中余老择选了梵高的《食薯者》、《老唐基》、《夜间咖啡座》、《星光夜》等些幅代表作结合时代背景或梵高经历进行精妙赏析,向读者呈现出疯狂又冷静的梵高形象。至于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他用平实的文字向我们介绍了毕加索的现代艺术地位、精通领域与不变气质,向我们传递了余老对毕加索的独到见解。让我们也能意识到毕华丽,凝重又带有悲剧性的气质。此外,余老非常可爱,他给莎士比亚写了封有趣的回信。从信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了解莎翁创作的特色和对后世文学不衰的深远影响。 对画余老了解得颇为专业,对诗他的赏析也很是优秀。他自己待诗是求尽兴也负责的, 他不只是纯读者、他是一个诗的学问者、更是个自娱自乐也“做出名堂”的诗人。在他的生活中,诗不再是单纯的学问或者乐趣,诗成了一门艺术充满意蕴。 余老也爱诗,他读诗也读诗人。懂得不是一切好诗都深入浅出 ,许多佳作不免要下一些准备功夫。他懂得不是所有的“好风景”都要追溯出处,不是所有的“黄鹂”都要被扭解成小人,他知道诗里很多的意向的存在其实不必深究 ,只需大致领略就好 。他探求诗中无我之境,也懂拜伦的浪漫、杜牧的高明和杨万里的敏感与博感和,还感叹托马斯作品的深刻与沉稳、李商隐的才华、李白的豪迈和苏轼的豁达,对大家吹捧的闻一多先生的诗作给出中肯评价。 本书中还有很多亮点值得读者去阅读发现,这里便不再过多赘述了。透过文字不难发现余光中先生成就之多与大,承担角色之广与趣。他的确是位出色的文学评论家、多产的好作家,务实的好学者和有趣的诗人,实属文字领域的全才。

  《美得刚好:余光中漫谈文艺之美》读后感(三):欣赏文艺美的余式角度

  

在任何谈论文学的场合,当提及“对你影响最深的作家”或者“你最喜欢的作家”时,我的回答一定是余光中。我非常庆幸自己在有意识地自我选择阅读时,所选的第一本作品就是余老的《左手的掌纹》,他几乎奠定了我对文学最基础的美的认识,在文学作品中对美的欣赏方向,以及在写作中对美的基本要求。

余老可以说是引我走入文学世界的人,他同样也是诗歌,散文,翻译三栖的作家,尽管我之后读过他不少的诗歌和散文,但却没有真正受他所教,一切不过是通过我对他作品的阅读所得的模糊感悟,也许其中不少还会因为我的浅薄而与他的本意背道而驰。

《美得刚好》这本书是余老的幼女余幼姗女士,在他所作的文艺作品评论中所选的众多文章中筛选成集,这本书对我来说,几乎等于是余老亲自对我指教,应该如何欣赏美。不再是我个人相对单一的阅读体验,而是在全网无从查找余老所授公开课的背景下,为我这个读者开了一扇窗子,让我有机会成为他的学生,跟随他的指导,一步步学会欣赏他所衷爱的美。因此我对此书除了极度的喜爱之外,更有一份感激在。

在他众多的身份中,他最为看重,同时也最为人知的便是诗人。本书中更有两辑是他对诗人和读诗的评论,占全书一半篇幅之多。

此书本就是余老的评论选集,我在这里对这本书进行评论,简直是班门弄斧,天真可笑,但我想以他对学生的亲和宽容,一定会原谅我的这次冒昧。

以他在谈诗的篇论为例,余老将诗的受众分为纯读者,学者和诗人三类,他指出纯读者无需知晓诗之所以然,全然可以凭感性阅读。而某些文学圈子中的阅读鄙视链却并非如此,可见大师往往宽容,狭隘者往往持有偏见。另外,他将需要研究诗之所以然的学者也划分为以下几类,纯读者可以引以为鉴:穿凿附会的考据党,将文学沦为政治脚注的泛政治主义,弗洛伊德拥趸者的泛性主义,以及抒情古典的印象主义。这些学者往往在某一方面发挥到极致,以至于无法对读者产生帮助,甚至会误导读者。余老主张,研究型学者在充分了解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环境,理解并分析诗的技巧,并在诗歌多种要素方面进行恰如其分的解释即可。当然他还提及,纯读者也可以通过翻阅作者全集来获得自己对于作者的系统了解,无需借助他人引导,另外,爱抬杠的人则“是不可喻于诗的”。

本书另对绘画设有一辑,从篇幅大小的不同可以看出余老尤其欣赏梵高。他在解读梵高时,除谈及梵高作品中强烈的宗教宿命感之外,还分析到他以线条流畅构成画作的气势,和色彩的层叠过度相得益彰。如果说所有的文艺作品都是相通的话,我大胆揣测一下余老之所以会如此热爱梵高,大约是他们的作品给观者所传递的感受极为相似。在读余老描写景物的散文时,我也屡屡被他文字所构成的磅礴气势所震撼,而因为他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通,他的散文又极富韵律感,我读他的散文和他看梵高的画作的感受如此惊人的相似,阅读到此篇时,我不由得激动十分。

此外,在第一辑中,还记录了他和多位故人的往事,他们也都是中国文学史上响当当的作家。在宋琪编选的《美国诗选》中,他和张爱玲同为译者。我对这两位作者都十分喜爱,但这一条信息却是我以往所没听闻的。余老在翻译时力求流畅,还在书中诧异以鲁迅如此的文笔,其译作却显得别扭。张爱玲的翻译也有此缺点,但他却完全没有提及,想来他是非常肯定张爱玲的才华并且懂她的。

除名家外,余老还介绍了不少台湾文学新秀。他所写众多,在此无法完全详尽写出每一篇的介绍,只好诚挚推荐诸位阅读。

  《美得刚好:余光中漫谈文艺之美》读后感(四):美学不仅限于艺术

  梵高留给后世的两样东西,一是画,二是信。——《美得刚好》

读《美得刚好》前,我恰好读完了余光中先生的文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余光中先生的文笔美到了极致,令人赞叹不已。《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中部分内容阐述了余光中先生对诗和散文的比较,也谈了他对梵高的喜爱之情。在读完《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后,我也因此对文艺之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恰好《美得刚好》这本书对美学,诗歌、散文、绘画进行了入门式的分析,让我在美学探索之旅上更进一步。

《美得刚好》既谈文学,又谈友谊。

余光中先生谈友人时,情感收放自如,既有怀念,又有评价。写梁实秋与自己的交情时,对方亦师亦友,余光中先生既不溜须拍马,也不以多年前的一篇“千字书评”大放厥词,他对梁实秋的评价所言句句中肯,不愧是大师与大师之间的友谊。当他谈到林海音时,字里行间无不表露出对好友的思念。

《美得刚好》既谈散文,又谈诗歌。

关于诗,他谈到李白、苏轼、艾略特、叶芝、拜伦……谈到散文时,作为批评家,他非常欣赏张晓风、钟怡雯的散文。同样,他也简短而全面地评论了张爱玲的作品。

余光中先生曾写过《缪斯的左右手——诗和散文的比较》(收录于《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在他眼里,“散文,是一切作家的身份证。诗,是一切艺术的入场券。”由此可见,诗和散文在本质上不是矛盾体。

《美得刚好》既评诗,又评诗人。

诗人,诗,人,诗和人是难以分割的共同体。本书收录的文章既谈诗,又谈诗人。

中文诗和英文诗有个非常大的差异——时间观念的差异。

我一直觉得诗是不可被翻译的,更别说将不同语系的作品进行对比了。但余光中先生对中文诗和英文诗的分析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美得刚好》既谈画,又谈人生。

“看画篇”中关于梵高和毕加索的两篇漫谈是截然不同的。

评梵高——叙述了梵高的生平、书信、绘画以及身后事。多方位地为读者介绍这位伟大的印象派画家。此篇有趣的是其内容不局限于画作,梵高的书信也占了很大一部分篇幅。从文字中看画,若未看过画作也无妨,细腻的描写辅以详实的历史,每一幅画都是一个彩色的故事。毕竟梵高的一生是奇迹一般的。画是masterpiece,人生更是带有悲剧色彩的legendary.在另一本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中,他写了一篇《凡·高的向日葵》,在他眼里,太阳、向日葵、梵高是三位一体的,梵高如太阳般炽热。

毕加索篇则按照不同时期,循序渐进地进行介绍:蓝色时期、玫瑰时期、原始时期……毕竟毕加索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艺术界的一个时代。

对于每一位大师,他不拘泥于绘画本身,而是通过不同的侧重点、不同的表现方式、多风格的笔触,表达了他对大师的喜爱。也将一位有血有肉的画家展现在读者面前。从画中窥探人生,同时通过画看时代。也许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吧。

美学不仅限于艺术,还可以包括人文之美,这一切,都美得刚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