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的读后感大全
《老人与海》是一本由海明威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12.0,页数:2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人与海》精选点评:
●第一 我不喜欢海明威这个人 第二 我不喜欢这本书
●实在汗颜,中学必读科目,这周才读完。
●强塞给学生时代的硬汉。
●高中读额~~~读的是译文版的= =
●和《羊脂球》一样,都是三年级读的,都读的太早了。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给打败!
●吼吼....我看了好几遍了....太佩服圣地亚哥了....他那名言怎么说来着....想想...额??....恩,还是在看一次好了...原话记不清了,大意嘛??...想知道....自己看去....西西...
●余光中、张爱玲是首批将这本翻译成中文的,至今余还在争,说自己才是此书中译第一人。 据说此书是张最爱的一本外国书。中译本出版同年,张爱玲移民美国,估计她当时已经做好了之身同未可知的生存环境做一番恶斗的准备?国内没有张译本,这本据说也不是全译本!
●简单的故事,不简单的道理,但是未细细品味。
●和《羊脂球》一样,都是三年级读的,都读的太早了。
《老人与海》读后感(一):老人就是老人
海明威《老人与海》出版后轰动一时,评论家们议论纷纷,探讨老人象征什么,大海象征什么。海明威回答:老人就是老人,大海就是大海。他说《老人与海》里面只有鲨鱼有象征,鲨鱼象征评论家。很多年之后,一位中国作家说得更加有趣,他说:有些评论家总想教作家如何写小说,好比太监总想教别人如何做爱。
《老人与海》读后感(二):不明白这小说好在哪儿
老渔夫肯定是以打鱼为生,换句通俗的话说就是当职业渔夫要能打到鱼,否则没饭吃。老渔夫连续出海八十四天一条鱼也没捕到,最后好不容易捕到鱼,折腾到家只剩下鱼骨头。光老渔夫捕鱼的效率和准头,就很让人同情。
海明威费尽心思写篇压抑和阴沉的小说为表现失败,是他心态不正常的征兆。要是早有人发现他心理不正常,帮他进行心理治疗,而不是发奖鼓励他多写,也许他就不会自杀。读小说之余,我们也应该关心一下作者。
《老人与海》读后感(三):乐业
最近把《老人与海》给读完了……
从中只读到了一点,乐业……
每天起床,除了一些必须做的,如:漱口洗脸吃饭……人的时间几乎是都耗在了工作上了……有几个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数据:
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工作。
一个人一生平均工作十万个小时。
80%的人不喜欢自己的工作。
我很怀疑,不知这些人是如何生活下来的。人生活,至少要保证自己的快乐,而这么多人都浪费了十万的小时在让自己痛苦中……生活就是如此吧……
但是,如果一个人热爱自己的工作,那他就将有10万小时的带薪娱乐……一个多么大的数字呀……
就拿我的学习来说,我上课从来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别人。我能够很快乐的上每一堂课,而不是应付一天天的作业……
可是我们真的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完成所有的作业,我的方法是这样的,认真做每一项作业,如果不急的,或者你认为不重要的,可以移到有空的时候做……
说远了……
有些人,不能离开工作,就比如说我的老师,有一段时间在家休息了半年,于是性格变得急躁,易怒……一回来教书,就恢复了……这怎么说呢?只能说她是苦命了,注定要忙碌此生……
换句话说,不去工作,就仿佛从他手里抢去他的挚爱,那种离别之苦可想而知。
所以说……乐业,也要有个度,过分的投入,会使人焦灼不安……
说了那么多,好像还没有提到《老人与海》,怎么说呢……老人一再强调他自己生来就是做渔夫的,事实也是如此,在很久没有跟鱼搏斗之后,他变得有点苍老了……可是当他重新与鱼搏斗之时,却越战越勇。
这大概就是乐业的力量吧……
《老人与海》读后感(四):一个慈祥、孤独、勇敢而又自信的老人
这是一个普通但却不平凡的故事。主人公只是个渔夫,没有耀眼的头衔,也没有什么丰功伟业,但是他展示的人格魅力却足以让我回味一生。
一个慈祥而感情丰富的老人,他爱在他身旁的那个孩子,教他捕鱼,当孩子的父母要孩子离开时能够体谅孩子,在孩子捕鱼有危险的时候保护他,更为重要的是,他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着孩子。他乐于接受孩子的关心(接受孩子的食物),喜欢孩子的陪伴,接受饭店老板的馈赠时惦记着回报,在海上时怜悯小鸟,即使杀死雌马林鱼时也为雄马林鱼伤心。
一个孤独的老人,没有了孩子只能独自出海打鱼,一个人的时候只能自言自语,只能跟自己的内心交流。也只有孩子一个人能陪伴他,年轻的人在他没捕到鱼时嘲笑他,年老的人怜悯他,而孩子却能理解他,鼓励他,丝毫不怀疑他的能力。老人多么希望出海能有孩子的陪伴,有了他就不会那么孤独。但是老人并不畏惧孤独,当孤独来临时,他也能很好的面对,他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却用自己的方式诠释自己生命的意义。
老人是异常的坚忍和勇敢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是老人的信条。老人出海时只喝了些咖啡,船上也只带了一瓶水,单凭这一点就叫人佩服。当年轻时和黑人手劲,斗了整整一天一夜,手指都渗出血来了也坚持到了最后的胜利,而这对于老人来说可能也算不上什么。更能体现老人这种精神的是他独自一个人出海捕鱼,面对的是一条超过1500镑重的大马林鱼,斗争了一整天,忍受着疼痛、疲倦、饥饿和种种不适,但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放弃,凭着耐性和丰富的经验终于赢得了胜利。然而鲨鱼又接着一批批来了,老人开始用鱼叉,鱼叉丢了就把桨和刀子绑在一起做武器,再丢了就用棍子,在体力匮乏的情况下依然打退了鲨鱼的一次次来袭,虽然鱼还是没有保住,老人依旧是无可置疑的胜利者。
老人还是非常自信和充满希望的。当40天没捕到鱼时,孩子的父母就失去了信心,让孩子随别的船出海,然而老人在第85天出海的时候依旧充满希望地认为自己能够捕到大鱼。
老人回来后人们只顾赞叹他成绩的非凡,只有孩子会流泪,会关照别人不要去打扰他。而文章结尾的年轻男女欣赏着“漂亮的尾巴”,不能体会到鱼骨架后的精彩故事。似乎注定了英雄的内心都是孤独的,能够懂的人很少。
海明威的文章没有用什么华丽的字眼,只是平静的将故事娓娓道来,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细腻而又生动的人物,给我带来的内心触动恐怕是再华丽的辞藻也无法比拟的,更何况老人给我感觉好象就是身边的人物。
《老人与海》读后感(五):直面内心的暗涌
比起原名《现有的海》,现书名《老人与海》更能引出人物,突出矛盾,让故事呼之欲出。
《老人与海》是一首英雄主义的赞歌。老人的英雄主义体现在他面对困难时的坚强,不可被打败的精神意志,还有他对自然的尊敬,他内心的纯粹。这个故事里不落于俗套的是老人对他的对手――大马林鱼,并非采取贬抑的态度,而是尊敬它,认为它非常沉着、非常崇高。甚至是嗅到大马林鱼血腥气的踪迹尾随而来的登多索鲨,他也因为“它不是食腐动物,也不像有些鲨鱼那样,只知道游来游去满足食欲。它是美丽而崇高的,见什么都不怕。”而尊敬它。他厌恶饥不择食、品格恶劣的加拉诺鲨。在老人的眼里动物是有品格的,他赞赏大马林鱼的举止风度和高度尊严,他认为没人配得上吃它。老人同样豁达地认为,鱼与他都是在各司其职,他出于自尊心和使命要弄死它,可他把它当做兄弟,并真诚地为它感到伤心。
他眼里的海洋“仁慈并十分美丽”,“他每想到海洋,老是称她为la mar,这是人们对海洋抱有好感时用西班牙语对她的称呼――月亮对她起着影响,如同对一个女人那样,他想。”
他看到海洋上空积聚的云块,海水深处的彩虹七色,飞往迈阿密的飞机倒影惊起成群成群的飞鱼。他梦到狮子出现在金色海滩,不止一次想起那个使他活下去的小男孩、长着骨刺的棒球手、遥远的往事,这些使他明白――“一个人在海上是永远不会孤单的。”
老人对鱼类,对自然的态度颇有剑侠风格。古代的剑客,顶级大侠讲究的是“格”;日本的武士道,切腹是为了保全尊严。同是搏斗,武侠之道是要光明磊落,要人有所超越,直接,纯粹。老人在与大马林鱼的搏斗中,他尊敬他的对手,了解到它与自己皆有自己的使命――“它是鱼,我是渔夫。所以我可以被毁灭,但不可被打败。我们都要为自尊而战。”
古代的茶室常是接近封闭式的,四壁狭促,开一方天窗引进幽光。人在这样的环境里,没有了声色的引诱,容易回到内心。当人被放逐到一片广袤里也是同样的, 没有了同伴排遣时光,面对未知的恐惧,独自一人的孤独,要对抗敌手,要砥砺自我。海温柔美丽,内心的痛苦脆弱更容易使人被吞没。内心的暗涌,常常是最大的阻力。老人在与鲨鱼的搏斗中他数次希望自己是在梦中,或是希望放任大马林鱼自己兜圈,而他去睡个觉,他感到自己被打垮了。自我之间的搏斗,未尝不比外界斗争来得残酷。
《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Pi被放逐到了海洋中,在无人的海域中,除去与自然的搏斗,更多的是内心的挣扎使之陷入精神的苦役。人总要回到内心,老人在海上常常想起宗教和男孩,这是在给自己寻找归依、寻找精神寄托。人心之深邃、阔大未尝比不上海洋。直面内心的暗涌,是勇士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