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终极理论之梦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终极理论之梦读后感1000字

2021-01-13 00:42: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终极理论之梦读后感1000字

  《终极理论之梦》是一本由S·温伯格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终极理论之梦》精选点评:

  ●宇宙是简约的,更高的层面总能涵盖低级层面的东面。也许,这才人的性格特征中可被称为“包容”。原来宇宙和心理是共通的。我代表宇宙,也不能代表宇宙。

  ●再次回到科学少年的时代。

  ●前几章废话太多。已经植根的观念就不用刻意反复的强调了。

  ●让我很爽的书

  ●其实就是一个批不下来研究经费的人的牢骚。看在翻译还凑合的份上,3星。

  ●物理/哲学

  ●还是最初三分钟更好 He bite away the things what more than he can chaw

  ●TTC的小老师这么推崇这本书,翻出来再看看

  ●If ever any beauty I did see, Which I desired, and got, 'twas but a dream of thee THE GOOD-MORROW. --by John Donne

  ●不知道终极理论最后会不会真的统一,不过我对他充满希望!

  《终极理论之梦》读后感(一):对人文的不敬畏

  对自然不敬畏的是无知的混帐,对人文不敬畏的是狂妄的异教徒

  对于正牌科学家或正牌精英来说,对人文的不敬畏往往来自对自然和社会优秀的洞察和理解。

  知识让人狂妄,唯有爱心造就人。作者是读过哲学的人,科学的伟大成就却使人文哲学的力量在他身上起不到太多积极作用,于是他不相信人文哲学。

  他承认人文哲学、宗教对很多普通人是异乎重要的,然而对于他自己,他宁愿相信技术科学和自己。

  科学哲学的确像他说的那样尴尬,然而,对于科学的过度信仰则不是应当提倡的。对科学的过度信仰对于每个正牌精英来说或许都没什么,因为正牌精英对于自身的控制力足够,如果社会上每个人都对人文哲学失去了敬畏,那这个世界就完了。

  书中写到,文化理论家认为科学是一个意识形态代替另一个意识形态而不是认识的进步、进化,因此对文化理论家嗤之以鼻。其实,科学就是一个意识形态代替另一个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变化的确伴随着认识的进步、进化,然而更加伴随着认识领域的偏向转移。古代人研究神迹,现代人不研究神迹,的确因为很多神迹可以被科学解释了,但是还有很多是因为人们不屑于研究了。

  这就是科学的意识形态变化。这一点科学家或许不愿意承认,更不必说普通人了。

  总结,不能因为科学的成就而把科学当成一切,终极理论远远不是当下科学可以窥视的,否定一切神秘的世界观绝不是当下值得赞扬的。

  《终极理论之梦》读后感(二):本书讲的是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又不适于教科书的内容

  这本书从名字就可以知道是关于终极理论的,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关于终极理论的思想;关于终极理论的物理学;超级对撞机。

  其实关于终极理论的书有不少,这本书从内容上来讲并没有关于终极理论的特别引人注意的地方(我没有看到,不排除我有误解的可能)。但是作者温伯格作为一个哲人式的物理学家,对于物理问题的观点有非常独到的见解。温伯格是物理学家中比较喜欢参与公众讨论的,甚至我在上自然辩证法课的时候那什么老师还提到了温伯格对于科学问题的见解,可见他的影响已经不止于物理学界了。

  科学理论,特别是这种能影响哲学观点的理论是有品位这一说的,这本书的品位就很高,同样的问题作者的见解就很有启发性,终极理论的思想就是从中学物理课本上的那些内容开始的,但是有多少人在学这些内容的时候想到了终极理论了呢?读这本书是可以提高自身对于物理理论的品位的。

  这本书里的具体内容既不是物理学理论,也不是纯粹的议论,而是从物理学的实际出发探讨终极理论的。这些东西应该由教师带给学生,但却是不适合写入教科书。对于物理事实,争论比较少,谁对谁错实验说了算;但是对于实验解决不了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我想这就是学派产生的基础吧。国内的理科教育在这方面和其他国家相比真的是有很大差距的。

  想要读懂这本书需要很多的专业知识,我不具备这些知识,所以我并没有完全读懂。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温伯格的阅读范围真的是很广泛,他如此厉害不是没有道理的。顺便说一句,对于中国读者不熟悉的一些背景知识,译者也给出了必要的注释。

  最后用费曼的一句话结束这篇书评:对于终极理论,我希望它存在,但是如果它不存在也没有什么关系。(原文不记得了,大意如此)

  《终极理论之梦》读后感(三):现代物理学为什么要摆脱哲学?

  从霍金的《大设计》一开始就对哲学进行了近乎蔑视的嘲讽,的确在物理学家看来,比起物理学的突飞猛进及其对现实世界的突出贡献来看,哲学似乎一直都在原地踏步,甚至连哲学究竟算不算一门科学也在哲学家内部引起争论。哲学给人的感觉就是有一大堆晦涩的名词,看下来让人不知道在说什么。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住温伯格在本书中说:“有些书的术语简直无法理解,我认为它的目的是去感动那些混淆晦涩与深刻的人。”

  我以前也算是沉迷于康德哲学,但是当我了解了相对论之后算是对哲学有点彻底放弃的意思了。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面前算是彻底的低头了,“在康德们看来,爱因斯坦最惊人的是它把空间和时间降低到了物理宇宙的普通角色的地步,成了受运动或引力影响的普通角色。”像燃素这种思辨哲学的产物最终也被证明是只是人们的臆想而已。

  我们总是说哲学指导科学,在专业科学家看来似乎是笑话。温伯格看来,物理学家的哲学只不过是一种实用的现实主义,而且这种哲学只是从物理实践中得来的,不需要任何哲学家的指引。温伯格进一步指出了像实证论是如何阻碍现代物理学的发展的。更进一步讲,如果在严格实证论的指导下,弦论恐怕根本不能诞生,因为弦论到目前为止都还不能被实验所证实,但难道我们就要抛弃弦论吗?温伯格说不,如果没有理论的指引,我们根本不能指导究竟要观测什么量,我们之所以指导要做什么实验完全是因为有一个理论告诉我们要这么做。没有谁会再不懂物理学的情况下去做物理学的实验,因为他根本不知道他究竟要做什么。

  其实最令科学界讨厌的是所谓的科学批评理论,这里面充斥着对科学的无知和愚昧。比如所谓的女权主义科学,把现在的科学说成是男人的科学(我承认我是个男人。)。甚至是说由于流体力学中的曲线和女人身体的曲线不一致,导致了女性难以理解这些科学知识。我的天,这究竟算什么东西?

  当科学家奋力反驳一些谬论的时候,哲学家,尤其是法国的哲学家,开始把科学家描绘成了权力的霸主,科学家在垄断话语权,他们是最后的专制主义的奉行着。科学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描述,不应该垄断话语权,拒绝其他解释。我同意科学只是一种解释,未必是最终真理,但是据此把政治批判理论运用到科学界,把科学家诉诸为一群专制者,未免也太扯了吧。难怪温伯格说对科学的激烈批评没有对科学家产生任何影响。也是,科学家关心的是自己的论文,谁会有精力去和哲学家探讨什么女权主义科学这种伪科学。

  从现代哲学的进程看来,哲学对科学几乎无用,反而是诸多科学成果促进了哲学的更新。

  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不是一门科学,其目的在于澄清思想而已。在温伯格看来,寻找终极理论,不需要哲学的帮助,而更需要数学的帮助。用温伯格的话说:“数学莫名其妙的有用,哲学莫名其妙的无用!”

  《终极理论之梦》读后感(四):读后感

  阅读《终极理论之梦》的大多数时候,都像是在读天书,什么质子,什么中子,什么对称破缺,什么超弦理论,一概不懂。如果要让一个自大傲慢的人瞬间谦虚卑微,那就让他去读读量子力学吧,或者任何高深一点的理科都能让人明白,自己是多么无知,所知又何其有限。

  尽管读不懂,我还是读完了这本书,一方面是希望自己有个完成感,另一方面,我依旧坚持觉得,读书不求甚解,但多少还是有所领悟。即使不是在量子物理学层面,在哲学乃至神学层次上,还是有开悟的。

  好比说“终极理论”是否存在?爱因斯坦晚年期间,一直致力于寻找统一理论,想把引力统一到弱核力、强核力与电磁力共存的一个公式之中,结果他失败了。后来威腾的弦理论看似大有希望找到通往统一理论的道路,而今却也逐渐微弱无声。有没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即使后来有人找到了统一四大力的公式,仍然在宇宙的深处藏着一种,甚至几种颠覆我们现有一切物理学认知的东西,我们现在所有建立的公式定律,到了那时候将全部推翻,重新开始。本书的作者没有否认这种可能,但他依旧向往某种意义上的“终极理论”。毕竟,物理学家也是人类,人类就要追梦。

  显然,我们不能因为未必存在就停下追寻的脚步,但同时,物理学又不像大多数人认为的那样,是只停留在思维层面的学科。超级对撞机是非常耗钱的玩意儿,政府愿不愿意,民众愿不愿意,看着自己国家的钱投入到可能听不到任何回响的“许愿池”里呢?况且,超级对撞机可能带来的物理变革,也是极其缓慢的。我总觉得,这种关乎全人类的科学探索,不该以国为单位进行,只是人类远不够团结,否则结合全人类科学精英的力量,并不愁做一些有所回报的实验。人们对“有用”太过痴迷,可什么又是有用的呢?X射线、望远镜、放射性物质这些东西刚发现之初,又有多少人知道它们会是“有用”的呢?用功利的态度去评判科学,尤其是纯科学的理论物理是何其失准的一件事。科学的本质目标是发现世界与物质的原理,至于如何运用,政治家们迟早会发现的。所以,应该让科学家放开手去干,而且是全世界联合起来,给予科学家足够的空间。当然其中涉及的科学伦理道德问题,我觉得,具体事情具体分析,不必过于担心。

  科学是日新月异的,《终极理论之梦》这本书现在来看,可能都显得有些“落伍”了。但向往不会过时,只要在目标达成之前。本书始终贯穿的,是对“终极理论之梦”的追寻,只此一点,就足以让我这种全然的门外汉肃然起敬,也同时对理论物理学家有重新的认识。不可否认的是,许多国家对于这一块宣传得太少,自然其学科本身设置着较高的门槛,但并不意味着就要将大众拒之门外。一个社会的发展应当全面,更关键的是,这是与全人类息息相关的事业。我们现在似乎把“默默耕耘”当作一种褒义的称赞,可实际上,为何要默默耕耘呢?难道只有每年诺贝尔奖公布的那一刻,我们才会去关注物理、化学、生物学吗?难道量子力学就像我们邻居的生活,无关紧要吗?我不认同这些,尽管我尝试过很多次,还是依旧无法记住和弄懂那些复杂的专业词汇和它们之间复杂的关系。但至少我们要知晓,这同样是我们的事业,不仅仅是一些戴着眼镜、穿着白大褂的“书呆子们”的事业。

  我觉得,读完这本《终极理论之梦》后,能够谨记这一点就够了。我们不能指望自己有爱因斯坦般的领悟力,但我们应该拥有爱因斯坦的热情,那就是相信有终极理论的存在,并且亲眼目睹着,梦的实现。

  《终极理论之梦》读后感(五):从书中看Weinberg

  近日闲来无事(或者说是出于懒惰)读了几本Feynman,Weinberg等人写给一般读者的书,个人感觉其中不少内容对专门从事物理学研究的人也会有极大的帮助,尤其是他们的思考方式。

  Weinberg在以下几个方面尤其使我印象深刻。

  1. 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把别人的东西直接拿来当真(这一点可能在Feynman身上体现得更突出)

  比如说在第四章他提到他曾试图构造一个预言接近但不完全等同于量子力学的理论。他抓住的特征是量子力学的线性性,构造了一个具有非线性性特征的理论。这个理论失败了,没有观测到预言的现象,而且违反了locality。他失败是这样失败的,然而他成功也是这样成功的。而且失败也常常会带来有益的思考。

  在提到Kelvin可能说过物理科学的未来只有在小数点后第六位去寻找时,Weinberg写到“我没有在Kelvin的讲话里找到这句话”。看似随意,却给我留下了印象。

  2. 设身处地地思考历史

  我觉得这可能是做科学史,甚至是历史的重要品质之一,Weinberg看起来也很有这方面的天赋。因此,Weinberg特别擅长用历史上的情况来类比人们当今的心态(当然并不都是非常贴切):

  20世纪20年代没有人知道波函数描写的是什么物理量 - 19世纪初没人知道光波属于什么波;

  教授们认为现在学生懂太少的粒子物理学的实际现象 - Weinberg做研究生时的教授可能觉得他们原子光谱学懂得太少;

  终极理论的发现导致大家觉得自然没那么神奇了 - 世界地图的填满阻止了人们想象着未知的地方充满了巨龙,黄金城和吃人者;

  实验物理学家怀念小型实验室 - 飞行员怀念开放驾驶舱;

  最精彩的是对广义相对论发现之初的那段分析。这里着重讨论了早期支持广义相对论的三个实验中的两个:水星反常进动与光线经过太阳偏转。Weinberg回到那个时代,才会注意到前者仅仅是牛顿引力解释不了的诸多异常之一。接下来Weinberg详细讨论了这两个实验。从舆论的角度看,后者对广义相对论的传播起到了更大的作用,可能的原因包括前者是retrodiction,后者是prediction(“也许仅仅因为那场战争”);从历史角度看,前者是更坚实的检验,因为后者的精度却是值得怀疑的;而从理论本身的刚性来看,前者是retrodiction也完全无损于其相当于理论预言的地位,甚至比后者更可靠(因为它的精确性)。

  对于上面的历史角度,我要多说一些。我们通常认为科学的模式应该是理论提出预言,让实验来检验理论,这是因为我们觉得如果反过来理论有迎合实验的嫌疑。但在这里我们却常常忽略了反过来的可能,实验也有可能来迎合理论,这并不一定是学术道德的问题,可能仅仅是因为实验是人做的,而人的心理会产生不可预料的影响。“正是理论决定了实验看到什么”,“观测离不开理论”。比方说看到同样的实验现象,有人发现了电子,中子,有人却错失良机。

  3. 广泛的阅读

  从每章前面引用的诗和注释里的参考文献就可以发现Weinberg的阅读量之大。

  勘误:71页“单摆来回摆动的频率与摆长无关”,原文是how far the pendulum swings,译为“与摆幅无关”似乎更合适。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