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之后经典读后感有感
《理论之后》是一本由(英)伊格尔顿 著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大32开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2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伊格尔顿的书是一种享受,他诗意的文字加上聪明的吐槽结构都让这本书显得迷人,"60-80年代的文化政治变迁,理论和反理论,德行和客观,本质,基要主义和虚无主义"左翼风情素来让人忍不住心动,但这本书他激烈而毫不掩饰的政治倾向让我这个右狗实在无法赞同,我也有无数的疑问可以同样质疑他,正如他所质疑的.他悲观的凝视历史,痛斥后现代,喃喃自语未来在何方,我们走得太急太远
●理论之后,还是马克思好。 反理论是我们的本质,哪怕我们需要理论来揭示事实。过多的压抑,肯定会使我们生病,但对这一极端的反浪漫主义观点来说,压抑本身并不是灾祸。我们讲话、思考、行事少不了它。只有通过自我遗忘,我们才能成为自我。失忆而不是记忆,对我们才是自然的。只有对大部分构成自我的东西视而不见,自我才能成为自我。P64 文章可以难懂,但不可以晦涩。难易是对文章的内容而言,而晦涩则涉及表现内容的方式。P75 对知识分子最简洁的界定是:知识分子是学究的对立面。萨特认为,核科学家只有曾在反对核试验的情愿书上签字后,才能称为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关注的是思想对整个社会和人性的影响。P79 人性的重要之处在于它没有一个目标。P112 活着本身就是足够的理由。P117 摘着摘着,画风突然变了……
●理论之后永不可能,唯一可能的是重新将政治重新提上文化理论讨论的范畴,与其说是理论之后,不如说是理论之前,真不愧是马克思的忠实捍卫者。后半部提出的文化理论新的切入方向看起来让人觉得不如看前面来得清晰明快,可前半段看上去又太像一个批评家
●这才是伊格尔顿的风格,好玩的很
●: G0/2242-2
●好玩
●幽默,和艾科一样。After Theory也可以理解为追随理论吧,跟麦金太尔的After Virtue一样。
这本书在理论界还能挂起小旋风,证明我们的理论界同样很无聊……
要想真正做好理论,可以看这本书,别真当回事就行。
不过说回来,行文幽默风趣,值得我们学习,不过理论过于浅白和随意,高一些花里胡哨的陈词滥调来糊弄中国学术界
《理论之后》读后感(二):通往后现代主义之路
太喜欢伊格尔顿这个老头了!就像古话说的,“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伊格尔顿对于他的论战对手的那一套套理论实在是太了然于胸了。这一点我在阅读他的巨著《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里已经深深地领略过。在这本《理论之后》里,虽然他没有对那一个又一个的思潮进行数念珠般的拨捻,但其犀利热辣的文风却仍其旧。你总感觉伊格尔顿是在荡出去,实际上他的逻辑论证是非常严密的,而那些给你荡出去的感觉的文字,实在是张弛有度的。在1965-1980年间,文化理论一波未平又起一波。这些文化理论如此繁盛,如此眼花缭乱,但在伊格尔顿眼里、口里、笔下,却稀松平常得很。有时候我会忽然有种奇怪的联想,以为伊格尔顿就是那幽居于华山思过崖上的风清扬老前辈,或者少室山藏经阁里的扫地僧。江湖中的各大门派,他都一清二楚。
第一章《遗忘的政治》和第二章《理论的兴衰》属于历史学范畴。喜欢后面几章:《通往后现代主义之路》《失与得》《真理、德性和客观性》《道德》《革命、基础和基要主义者》《死亡、邪恶和非存在》。总体上这些章节的学理性还是很强的,不过不得不说有些地方的论述逼格有点儿低,容易让人联想到汪国真的生命哲学。但无论如何,伊格尔顿对于后现代主义的论述还是非常清晰的。并且其中关于“基础”这个概念的阐释,给我个人很大的启发。(尽管关于“基础”的阐释,其学理性并不是特别强。)
伊格尔顿似乎证明了,即使是一部学术著作,在不影响其专业性和理论性上,也可以写得很有个性的。
为什么蛤蟆让人羡慕?铁屋子里的人究竟是怎么想的?鲁迅你又何必像个妇女似的替人操心呢?马克思主义显得多余了吗?《理论之后》读后感(三):理论之后
“理论之后”的英文名是“After theory”而非“Behind theory”,因此本书偏向历史性评议而非意义阐释。通过对政治记忆和理论兴衰的文学式梳理,伊格尔顿为后现代主义中境地荒凉的多种信念加以辩护,理论之后并非终结理论时代,而是试图探索新式全球资本主义叙事之下能够予以回应的理论,以下为本书的总结式笔记。 对规范的偏见是浪漫主义错觉,概念被认为是僵死的钳制,普遍性观念和基本原理受人冷落,无意识与非理性成为时髦,所谓的多元、个性大行其道,历史漩涡拽偏了人们的思想。坚实、文明、道德诚实的传统资产阶级让位于新资产阶级的低级庸俗,社会的整个感受力已经向肤浅转移。事实上,信奉真理并不等于教条主义或狂热盲信,原因在于对绝对真理的追求同时意味着对真理成立的绝对谨慎,而教条主义代表拒绝为自身的观点提供依据,“绝对”也不代表情绪或语气程度,而指规范性确定,所以对阿奎那来说,撒谎是绝对错误,杀人却不是。规则并非对个人自由的限制,而是有目的行动的基础,自由的条件之一。个性的行动如果仅依据个人发明的规则,最终将导致自己和其他任何人一样无法理解自身的行为。 文化的政治清白并不存在,如果文化抵抗权力,它本身就是权力不可抗拒的形式。(经济同理) 文化理论兴于历史感减弱和政治的衰退,60年代继承了19世纪末的政治与文化的交融:乌托邦思想、性政治、精神贫乏、帝国战争、伪东方主义、迷幻状态、对无意识的解放…… 80年代是缺乏了政治的60年代,伴随左派政治希望消失,文化研究成为显学,“文化政治学”就此诞生。价值、言语、形象、经验和身份是政治斗争的唯一语言。90年代后文化已与资本主义浑然一体,世界的电脑化将所有事物编织进一个巨型文本,又不断复制这个文本世界,整体社会无时无刻不塑造着镜像。这里产生了更普遍的幸福,但永远不会实在地来临。 文化的任务是塑造崭新的人类来服务于新的政治秩序,其感觉器官与人体习惯有所改变,记忆力类型不同,本能需求迥异。毛的文化大革命的失败在于没有真正领会此点,只为自己的利益而犬儒式地利用“文化”作为内部权利斗争的武器。 接受理论实际是对群众参与更广泛的政治关注的一部分,“一切权力归读者”是最后的政治行动。 在反理论家看来,理论就是如何试着证明自己的生活方式正确。文化并没有理性基础,你可以辩解你的行为,但是不能证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整套信仰是有理由的,一切都是偶发事件。文化之间也不存在评判的理性基础,因为不存在一个外于自身的中立立足点。哲学成了反哲学。这种观念的安慰在于不需要在最深层次上为现状辩解,但没能理解对自身处境的批判性反思也是我们处境的一部分,人类异于动物之处之一在于能够返躬自身,二次诠释自身感官对于世界的解释。——因此伊格尔顿认为所有的人类语言都是元语言,去文化的婴儿缺乏的并非饥饿的经验,而是将经验置于更广泛背景下加以确认的能力。语言是人类作为道德动物的存在方式。 “我们就像一个行走在大桥上的人,突然意识到脚下千尺深渊而惊恐不已。”现代主义记得脚下曾经的坚实基础,因此虽然大部分现代主义具有悲剧倾向,贝克特的戏剧对救赎绝对没有信心,但仍展现一个似乎急切需要救赎的世界,现代主义反映了整个文明的崩溃。后现代主义则描绘一个不存在救赎的世界,也没有什么需要救赎,这就是后现代主义的后悲剧领域。也是他们认为的自由。文化理论是现代主义通过其他方式的沿袭,是现代主义异议冲动的转移。概念和创造的界限开始模糊,文学和哲学的议题互为表里。 在市场决定价值的文明体里,文化反而能够将自身的非必要性变成德性。因为文化的可辨认功能越来越少,所以它可以对必须有功能才能存活这一假设提出质疑。后宗教岁月里,文化代管宗教功能,但缺乏宗教远超小众文化的统摄力,宗教能够联系绝对价值问题和日常经验,文化却分割。随着男男女女越来越感到脆弱和受忽视,宗教仍将是这个星球最主要的象征性仪式。
《理论之后》读后感(四):《后现代主义的幻象》的延续和发展----简短书评
以下为之前写过的一份简短读书总结,实际上这本书是对之前伊格尔顿的《后现代主义的幻想》中的一些对当时90年代的欧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批判的延续。其实伊格尔顿当时对后现代主义的批判也适用于当今一些人。一味地解构和颠覆最终不会有任何结果,它只能是重建或改革的前奏。我们的当代社会需要所有人共同建立符合现代社会生产关系的新型的伦理与规范。许多受到所谓后学影响的人,都忽视了后现代主义思潮产生的背景,将其强行运用在中国现实中。我觉得21世纪的中国依然是值得期待,这世界上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正在急速发展同时又拥有如此大的体量、文化和历史、以及在全球化体系中的位置。所以我觉得在学习国外的理论的时候一定要知道它们在何种程度上可以适用于国内社会文化状况,这样才不会陷入书斋学者式的自恋和自怜。
《理论之后》(After Theory, 2003)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尤其是在9/11事件之后),伊格尔顿对广义上的“理论”在当代的发展与变化的回顾与反思。在这本书中,伊格尔顿总结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理论”的得失,同时对21世纪后依然具有极大活力的几种理论思路(后殖民主义、身体研究、女性主义等)进行了评价。这其中,伊格尔顿花了大量篇幅后现代主义进行了批判。他反对某些纯粹的后现代主义思想中的极端相对主义、文化主义,以及其对伦理问题和宏大叙事的拒绝。伊格尔顿认为,随着全球资本主义本身的“宏大叙事”的展开以及随之而来的灾难,“理论”必须做出新的回应。
全书分为八章,从内容上基本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四章是对“理论”遗产的总结以及对当代理论发展的评价;后四章是伊格尔顿针对真理、道德、客观性、基础和基要主义等主题的论述,这些论述都是以批判后现代主义为出发点的,目的旨在探讨新的理论方向。伊格尔顿指出,七十年代后期开始,西方社会处于历史感不断消失的状况,进而呈现出一种对“集体有效的政治行动记忆的缺失”,这种状况与当代理论的转变密切相关。在六七十年代的“高级理论”(high theory)之后,当代文化理论开始转向对身体、大众文化,和后殖民研究,其理论关注的重点开始从传统的政治抗争转向对“文化”问题的强调。后殖民理论作为第三世界民族革命时期的“第三世界主义”的某种替代,刻意忽视了“阶级”维度的讨论,使得其自身与西方的某种身份政治相混淆。伊格尔顿认为当代理论对于“文化”的迷恋,以及对传统批判中的阶级等问题的忽视,这其中体现了一种“遗忘的政治”(politics of amnesia)。
伊格尔顿对广泛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抱有强烈的批评态度。他认为,普遍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对于规范、整体性、共识的偏见是一场”政治大灾难“。伊格尔顿指出,事实上资本的全球流动早已经先于后现代主义思想而完成了一种对规范、整体、中心和边缘的关系的彻底颠覆。当后现代主义执迷于对“小”的叙事和微观政治的追求时,资本则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了一次新的宏大叙事。他同时批评后现代主义对差异、边缘性、非中心化、多元主义等等的崇拜,实际上很难对无所不包的全球资本主义提供有效的攻击。
在本书的后四章中,伊格尔顿出于对后现代理论的批判,试图开辟一种新的理论走向。他尝试从几个后现代主义拒绝讨论的议题出发,重新探讨一些具有共识性、整体性的概念,这些概念包括真理、道德、客观性、革命、基础、基要主义等等。这其中,伊格尔顿较为突出探讨的似乎始终是一种共识性的伦理问题,而他强调“身体”应该是伦理的基础。在一次访谈中,他认为这种新的理论思路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他早年的基督教左派思想的某种回归。
伊格尔顿的这本书对七十年代末期直到八、九十年代的理论发展做了非常精辟的评价。它的最大意义在于批评了文化理论对于“文化”领域的执迷,而且很敏锐地看到了这种理论发展状况背后的历史社会背景。他对广泛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的几种迷信式的信条也做出了非常有力的批评,这种针对后现代主义的攻击延续了他之前另一本书《后现代主义的幻想》中的观点。《理论之后》中,伊格尔顿似乎发生了“转向”,但实际上他在书中对后现代主义的批评其实在早期的《文学理论导论》中就可以看到端倪。此外,全书的后半章所讨论的问题不仅仅是对后现代主义的某种反驳,这些问题是基于当代全球资本主义扩张的宏大背景所作出的新的理论思考。
《理论之后》读后感(五):后现代主义下的文化理论问题何在
行文放荡不羁,是我喜欢滴风格,比学院派那种规规矩矩起承转合的有灵气多了。观点上部分有所保留,他佬对后现代文化理论质疑颇多,我认为有的地方言过其实,但显然其想法值得被理论界重视。目前没有看完,赶着豆瓣读书即将一个月整改封锁,24点之前,先把写的部分随笔发出来占个坑,时间仓促,胡乱分析,错误难免,未完待续(看心情)
第一章 遗忘的政治
第一章的名为遗忘的政治,似指代后现代主义以来,学院派的政治研究与快速变迁的社会环境越来越脱节的背景下,传统研究中心的“政治”的定义在发生不为察觉的漂移,能指和所指之间出现缝隙的现象,重点在讨论后现代主义为政治本身和继生的文化理论所带来的影响。
宏大理论的时代过去,新的琐碎的政治研究本身融入于资本主义的大环境中,逐渐丧失了批判性——然而,新的资本主义社会更加危险。“老派清教徒资本主义禁止我们享受,因为我们一旦养成了享乐的品味,我们可能再也不会进入工厂工作。”“更狡诈的消费型的资本主义,说服我们沉湎声色,寡廉鲜耻,那样我们将不仅消费更多的商品,也将把我们的自我实现等同于这种制度的生存。”(p7),20世纪的社会主义革命最终失败了,20世纪的第三世界革命也失败了(从长远目的上来说),越走越窄的后殖民主义式的理论本身加强而不是弱化资本主义的体系——后现代主义能破局到什么程度?
福柯所谓“我们一开口,就逃避不了规范”“语言消除了事物间的差异,语言是完全彻底的规范。说叶子就暗含两片完全不同的植物性的东西是一模一样的意思”(p15),然而,伊格尔顿却认为这样的理论以及对规范的态度只是反应了现实的社会变化,是守旧的资产阶级社会分崩离析进入种种亚文化的结果。(p17)所谓“古老中产阶级的清高与虚伪转向新中产阶级的低级庸俗,厚颜无耻”(p18)——伊格尔顿对现代主义不以为然,但对后现代主义更十分怀疑,反思后现代主义对于中心边缘的定义,对集体性概念的解构会进一步弱化对资本主义的反抗。
第二章 理论的兴衰
第二章主要涉及的是以各色后现代主义为代表的文化理论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在二战后激烈交锋而有互有借鉴的问题。
理论变迁的大背景是时代的变迁,“新的文化观念,涌现于文化本身正变得日益重要的资本主义”(p25),消费主义,广告传媒,生活方式的大转型带来的是高等教育的结构性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附属品,对新形势的批判性是文化理论获得新生的要义。“正是这种批评性的自我反省,我们称它为理论”(p27)。但对于作者而言,承接了第一章对后现代主义的怀疑,“后现代主义者和新自由派人士都对公共准则,固有价值,等级权威规范和传统的习俗疑虑重重”“只不过新自由派人士承认他们以市场的名义摈弃了这一切,相反,激进的后现代主义者却将这些讨厌的东西与商业主义的羞怯谨慎结合了起来”(p29)。一度鼎盛的文化理论在80年代逐渐偃旗息鼓,然而他们仍对马克思主义抱有疑虑:“文化理论的作用就是提醒传统的左派曾经蔑视的东西:艺术,愉悦,性别,权力,性欲,语言,疯狂,欲望,灵性,家庭,躯体,生态系统,无意识,种族,生活方式,霸权…”(p30)
在花了三分之一的篇幅简介了文化理论的大致走向后,这里由文化理论的批判,引出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包括经典的和新涌现的后马克思主义。作者先列举了马尔库塞阿多诺等一干西马的文化棋手,为反抗资本主义,反抗殖民乃至性别议题贡献力量。接下来的篇幅集中在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若干理论大家同后现代主义的暧昧关系,并又借各家之口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若干问题,如福柯对马克思主义在权力疯狂性欲等问题的补充,勒菲弗尔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日常生活的概念,布尔迪厄则在资本的概念上提出符号资本,萨特和解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和存在主义,利奥塔抛弃了马论的宏大叙事,面对“它不能适应以消费而不是以生产,以形象而不是以现实,以媒体而不是以纺织厂为中心的新型资本主义”(p39),阿尔杜塞则给出了结构主义改良版。
既然单纯的后现代的文化理论,和单纯的马克思理论都存在着显而易见的问题,因而在最后,作者隐晦的给出希望两者之间进行理论对话才是最好结果的结论:“占据一块领土,同时又在边境上狐疑地踯躅——通常能产生最富独创性的思想”,这也是本篇的要义。
第三章
(未完待续)
顺便愿你瓣早点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