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球游戏经典读后感有感
《玻璃球游戏》是一本由[德] 赫尔曼·黑塞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10元,页数:5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玻璃球游戏》精选点评:
●如果可以 我想给10星……
●大师。
●其实讲了一个天才成为玻璃珠戏导师的心路历程和过程,后来导师要返璞归真去重回尘世,选择去教导好友的熊孩子,熊孩子跑去游泳,导师跟着下水然后就淹死了。还是更喜欢《荒原狼》一些,很适合精分的人来读
●500多页,终于啃完了。黑塞把东西方文化的精华加以对比,熔铸在一起,想达成一种包容万有的体系。精神生活终于还是要以世俗生活为根基和来源,两者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任何孤立的、居高临下的排外式发展最终会灭亡。克乃西特的做法是对的。
●有一件往事此时此刻极其强烈地袭上了他的心头。克乃西特在自己的幻觉中看见了一个空荡荡的小房间和一架钢琴,一道清凉的上午阳光透过窗户快活地映照着门内一位和蔼英俊的先生……约瑟夫看见自己还是个小小的学童,半是胆怯半是喜悦地期待着音乐大师的光临……少年克乃西特在音乐大师引导下走着形形色色的道路,明显地一步一步更为接近永恒智慧和尊严的理想境界,作为引路人的音乐大师在前进途中每转身一回,他的脸容就变得苍老一些……不正是卡斯塔里精神象征么。是的,这事实上也是整个人生的象征,衰老和青春,白天和黑夜,阴和阳,永远一分为二地汹涌向前,永无尽头……你这是徒劳的,约瑟夫……他必须作为一个伟大的人物离弃传统的、服从秩序的小径,踏上那条没有前人足迹和经验,更没有人引领的新路,他必须信赖那至高无上的、人类尚无法测度的力量
●花了一段时间才读完这本书的,好难读啊。约瑟夫 可奈西特对朋友孩子的教导
●玻璃球游戏=索拉里斯学??
●持久的精神洗礼。首先的感觉是如同宗教般的摒除你思想尘垢的过程,我并未对书中出现频率颇高的中国元素有很深的认同感,但乌托邦式的思考和抗争以及音乐一般的语言是对灵魂的震撼;其次是难以言喻的悲壮气氛,以纯粹理性的精神王国和教育事业对抗其背后看不尽的社会历史,以及甚至有些滑稽的主人公之死,让你惊诧于面对你抑或全人类最崇高的理想,精神的奋斗与牺牲都值得尊敬,但同时又让你思考再壮烈的牺牲或许于历史之中也只如尘沙;最后是纯净的理想主义和少年情怀,也是我读黑塞的一贯感觉,你甚至怀疑作者是如何保持一颗赤子之心的,他炽热的情感并不喷薄,而是不疾不徐地清澈地流淌,让你总想拥之入怀。 值得一读再读的佳品。
●华美之书 乌托邦之书 精神分裂之书
●我需要再读一遍这本书。
《玻璃球游戏》读后感(一):值得一读的书
看了没多久,发现卡斯塔里的精英学校的做法只不过是希特勒人种理论的一种变种。可怕的德国人。
文学家好在是意识到了这种独立于世的精英团体最终是要垮台的。一个回到现实世界的大师居然没活过几天。
《玻璃球游戏》读后感(二):如下
个人性格之养成似乎可有可无-黑塞的每一本书当中都不缺少,游戏本身要有趣得多。
玻璃球游戏似乎是对数学或者音乐艺术的隐喻。如同几何学和复调音乐,从抽象的规则开始,构建复杂精美的、符合纯粹精神审美标准的空中楼阁。德国人擅长的晦涩,抽象的思维能力,在找到小说这个出口之后,迸发出来的理性和神秘之美是惊人的。
《玻璃球游戏》读后感(三):我很低俗
一直觉得黑塞很同人男
喜欢BL
《在轮下》里面少年之间的吻
还有这里最后对少年身体偶像般的崇拜
使得大师的灵魂得到升华
好YY
黑塞喜欢把一个人拆成两个人写
结果就是把两个人写成是别扭攻或者别扭受
总是掐架
被迫分开
就会自杀啊失落啊什么的
某种东西又把两个人紧紧维系在一起
剧情不太狗血
到很柏拉图
O(∩_∩)O~
《玻璃球游戏》读后感(四):黑塞的“卡斯塔里”
刚看黑塞都觉得难读,但2遍以后便一次次被他激励、感召。我相信大家会喜欢上他的。他对年青人的良好引导和帮助一直影响着我。他是我的精神导师。我建议大家可以先从他的早期作品看起,比如《在轮下》《荒原狼》《纳和歌》还有他的书信和散文。最后再看《玻璃球游戏》,这是他的晚年的集大成之作,汇聚了他一生的理想和抱负。这也是黑塞思想的集中全面的体现,一种哲学人生的终极思考。是献给全体人类寻找出路的“一剂良方”。
《玻璃球游戏》读后感(五):恩_恩
方佛吃黑巧克力,叹服其醇厚香浓的口感,但是始终觉得不够贴近我的口味~~就是读好后的最大感受了。
作者虚拟了某个集体一切人类知识精华——文艺,音乐科学的卡斯塔里精英王国,玻璃球游戏大师克乃西特,用我们这里的说法就是此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式的圣人,不但追求精神境界的升华,作为leader的时候,也用自己的感召力和与生俱来的领导力,把下面的一帮子能人管理的服服帖帖,而且在于旁人的交往中,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影响帮助着周围人。对于该精神王国的前景,此人又有着清醒的看法,最后请辞,去向世俗世界的青年们传播卡斯塔里关于追求美的精神。
后来才知道,作者试图营造的,与世俗世界针锋相对的乌托邦的原因了。此小说写于德国希特勒掌权下的二战时代,作者黑塞曾经对希特勒的“爱国主义情绪煽动”说过不,于是,他借助于笔下的追求精神上的自由的世界,与那个疯狂时代相抗争及反思。
最深入我心的部分,就是主人公与年轻时候好友,已经脱离卡斯塔里“纯净”世界,融入世俗世界并受之影响的特西格诺里相互辩论的部分。是世俗世界与理想的精神世界直面冲突。从而提出了永恒的话题,关于人类快乐和光明。
我认可作者塑造出来的崇尚静修,科学和美的理想世界,这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维持纷繁杂乱世界的规尺。可是,现在的我,读了此书,反而增添了烦恼,因为即将面对的是实际势利的现实社会,抱着纯净无瑕的理想闯荡,只会撞得头破血流吧?内心的自由,纯洁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