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玻璃球游戏》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玻璃球游戏》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1-14 20:4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玻璃球游戏》读后感精选10篇

  《玻璃游戏》是一本由[德] 黑塞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45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玻璃球游戏》读后感(一):人的两方面世界的两方面

  赫尔曼.黑塞《玻璃球游戏》“智慧不能传授,唯有依靠自发的经历觉醒。” 一.引言 开篇就引出一段格言一般而言,对于浅薄者来说,对不存在事物也许较之具体的事物容易叙述,因为他可以不负责任的付诸语言,然而对于虔诚而严谨的历史学家来说,情况恰恰相反。但是,向人们叙述的某些即无法证实其存在,又无法推测其未来的事物,尽管难如登天,但却更为必要。虔诚而严谨的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把它们作为业已存在的事物予以探讨,这恰恰使他们向着存在的和有可能新诞生的事物走进了一步。” 人物的提出——约瑟夫克乃西特 玻璃球游戏的历史阶段简述: 1.副刊文字时代文学史家普里尼乌斯.切根豪斯。“我们不要对已经远去时代的错误野蛮嗤之以鼻,那是十分轻率和及其愚蠢的。”出现的一种文化活动或游戏是纵横字谜游戏。他们玩耍这类小小的文字游戏自然不是无意识的玩耍,而完全符合一种深藏的内心需要,闭上眼睛不去正视那些难解的疑问和骇人的没落景象,以便尽力逃入一个清白无辜的假象世界。人们面临怀疑文字的这一可怕的阶段。 2.玻璃球游戏的兴起历史 游戏兴起于德国和英国最初是一种技巧,是音乐家和音乐理论家从事的练习。游戏的发明者是巴斯蒂皮革特。玻璃球游戏首先起于音乐演奏后来流传到数学。“以古典音乐作为代表的人们,他们的人生态度永远相同,他们永远建立在同一种生活认识之上,总是努力以同样的精神优势去克服一切偶然性。古典音乐的姿态意味着什么意义呢?它意味着对人类智慧,勇敢乐观的赞同和肯定。” 二.游戏大师约瑟夫克乃希特的生平传略 1.感召 忘却自我,向前跳跃。 为什么问题总不能彻底飞解决,已承认的错误总是一再重犯。人们不得不反复的和同样的错误做斗争。 2.华尔采尔 因而一个人上升得越高,承担的职务越重要自由反倒越来越少,而责任越来越多。 在文本的开始和在文本的进行中深深的感受到了两种世界的张力,人是无法同时选择这两个世界,这两个世界是同时发生同时存在的,只是由于感召和个人的具体性,使不同的人进入到不同是世界,而具有不同的世界的思想体系。每一个世界不仅有其存在的价值也具有无可争议的意义。 在第二部分的最后,文章延伸到灵魂和肉体上——由精神和肉体组成的生命整体是一种动力现象,玻璃球游戏基本上仅能把握其美学的一面,而且主要是在韵律运转的过程产生的意象中才得以把握。 3.研究年代 4.两个宗教团体 两个宗教团体的不同思想体系但是其目的形式是相同的,而约瑟夫能适应这两种思想体系,其朋友却不能适应。这样的思想铺垫可能是为以后约瑟夫的成就或者行动统一性的位置埋下伏笔。 5.使命 追随约可布斯神父学习历史和传授卡斯塔里的精神。游戏分为两大类:形式类和心理类。我应当想到人们会清楚的看到他的弱点而不能感受到他的真正优点。 6.玻璃球游戏大师 托马斯大师的死。对于“影子”他懂得牺牲自己是势所必然,也就不再希图重返了。最后因为休假没有返回最终是坠崖而死。约瑟夫接替了游戏大师的位置成为新一任的游戏大师,它从万象世界进入到清静世界的道路。约瑟夫在接替游戏大师之后的一切工作使其失去了自己而成为一个麻木的工作的人搁置了他的研究和学习,但是最后他胜利的处理了接替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游戏大师正是上任的同时,约瑟夫从一个学生变成了真正的成人,同时真正的接触到了卡斯塔里的真正的核心,他终于明白他和托马斯大师谈话时候的自己,这是约瑟夫的第三次感召。他明白他之前是那么天真无邪幼稚无知和不负责任的生活着。同时在这里我想也照应到了之前提到过的自由的意义,外部世界的自由,职位越高所要承担的责任就越多,属于自己自由的就越少,自由或许和责任是由某种必然性的联系的。从这一章开始故事从真正的开始。 我们不应该从行动的生活而改变到静修的生活,我们也不应该从静修的生活转向行动的生活,我们应该介于这两者生活之间。我们的目标不是行动生活中利益,也不是静修生活中的知识,我们的目标是我们自己。 7.两个极点 中国屋游戏是也许是可以满足了,卡斯塔里和玻璃球游戏都很妙,两者都已经达到了完美的境地。不过他们也许过分完美了,过分美好了。他们实在太美,令人几乎不得不为它们担忧。我们不乐意设想他们有朝一日终成遗迹,然而我们不得不想到这个问题。 另一种生活,另一个世界,倘若没有这种本能的罪恶的世界提供素材与活力也就不可能有历史,而诸如此类的宗教团体也是这种浊流的产物,它生于此,也会有朝一日也会淹没于此。这个问题是人类奋斗的动力基础。而约瑟夫是这样的人“凡是目睹自己的信仰爱戴的理想,自己深爱的敬重的国家和团体有了弊端和灾难,他就会生病和憔悴甚至死亡。作为两种相反的或者相互存在的极点,我们的一种倾向是毫无保留的忠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另一种是想要突破和理解和掌握现实。 关于历史“世界史只是一部赛跑史,为求利为抓权为夺宝而进行的赛跑。而一切思想文化和艺术则恰恰相反,总是努力挣脱时代的奴役,尽力从人类懒惰的本能挣脱出来,进入一个无时间性和永恒境界,这些活动是完全的反历史的和非历史的。” 8.夜谈 我们可以断言在原则上而言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与任何一个人对话,然而我们也可以断言世界上的两个人不可能有真正完美的无缺的相互理解和交谈。我们必须兼顾两者。 你把自己的灵魂分为两部分,为那些纯粹不为你负责的东西而过度责备自己,而对你另外一些本当由你承担的责任的事情倒很可能疏忽了。 “瞧啊,”他手指夜空说道,“这满天浮云的美景!” 乍一看,你也许会认为最昏暗的地方是苍穹的深处,但是你会立即发觉,这些黑黝黝的地方不过是些浮云,而苍穹的深处却始于这些浮云山峦的边缘和拐角,然后沉没于一望无际的天际之中,对我们人类而言,繁星闪耀的太空庄严的象征着至高无上光明与秩序。宇宙深邃神秘不存在于云层和黑暗之处,唯有那一片洁莹澄澈才是宇宙深处。 9.预备 10.传阅信件 凡是能够为对他人产生影响力的人,往往遭受同一样命运:为自己的影响力付出代价。 “恐怖悲惨的时代也许即将来临。倘若说在那种悲惨的景况中还存在快乐,那么只可能是精神上的快乐,也就是回溯较古老文明年代,展望未来代表愉快开朗的精神时代,否则唯有被物质彻底湮没了。” 11.传奇 “每一种开端都含有自己的魔力” 我快活的穿越一个又一个空间 我们绝不囿于哪一种乡土观念 宇宙精神使我们不受拘束 它要我们向高处升腾。

  “觉醒”在他心里似乎与真理和认识无关,而是一种现实,以及与自己本人相关的体验。一个人处于觉醒时,他并没有更接近于真理而穿透事物的表层而进入核心,事实上他只是掌握了,或者完成了,或者承受住了个人自我与客观事物当前状况控制关系而已。这个人并未发现法则而是决心,他并不能让自己进入世界的中心,然而他确信进入了自己个性的中心。 结局是如此突兀而又在情理之中,人类所能达到的或者这样的境界是要经历了多少的学习和体验才会做出这样的觉醒,约瑟夫的人格高尚的,他获得了一切和他相处的人的认可,但是他的目标是觉醒,这是一种无限的可能,体验不同的空间,进入到下一个空间,这是一条向下的路,而正所谓上善若水,水往低处流,这样水才成其伟大,于是这也是一条向上的道路,约瑟夫一直是向上的,甚至与死亡的,或许是新的空间的体验,他即存在又不存在。

  《玻璃球游戏》读后感(二):对话《玻璃球游戏》

  对话《玻璃球游戏》

  人物:

  施奈德(简称施) 某校学生

  科里斯(简称科) 施奈德的同学与挚友

  地点:某公园

  正文:

  施:你好我的朋友,你很准时,要知道上次你可还迟到了十五分钟,那次正好还是个糟糕的雨天,我敢说那天比该死的伦敦的所有的坏天气加在一起还要让人郁闷

  科:你好,施奈德,我为那个雨天的迟到行为表示歉意,不过今天的天气多好啊,太阳温暖而又温和,这公园干燥而又艳丽,我们就把过去的种种不快忘记吧。

  施:当然,这是当然的。不过,我的好朋友,你知道我挑选这样一个晴天叫你出来是为什么嘛?

  科:你在最近的电话里屡屡谈到黑塞的一部杰出的著作,《玻璃球游戏》,想必你已有所感悟,而且我料想一定是很有价值的感悟,否则你不会特地把我叫出来的。

  施:没错,你很聪明,科里斯,我最近的确看了那部浪漫派的最后绝唱,我待会,如果我有一点点能力的话,我想与你好好谈谈这部作品。不过,尽管如此,我亲爱的科里斯,你只猜对了一半,我这次叫你出来,除了想与你谈谈这部高超的传记作品,同时也想让你出来散散心。你总是窝在家里,没错,你每天辗转与家里,学校图书馆,你总看书,总研究书,沉浸在书本的世界,你宁愿研究阿里斯托芬戏剧中的人物的历史属性也不愿意与女孩约会,不是么?科里斯?前几天高级班的汉娜屡屡向你暗示她对你的情感,你却硬邦邦的尽与她谈了些学校补习班的规章制度

  科:啊,这,施奈德,你别瞎说。

  施:啊,你不相信?听我说,科里斯,我比你要有女人缘,我从小就与生活在一大堆女性亲戚的包围之中,我甚至一直都不知该怎么和男人相处,当然,你是个例外。

  科:。。。。。。

  施:哈哈哈,好了,我们不谈这个了。那么,科里斯,你知道我最近在校刊的文学栏上发表了一篇痛斥现代主义思想的檄文。文章没有引起任何波澜,因为我们学校根本没有真正搞文学的人!但是,汉森·弗雷德里格教授却与我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不过他并不支持我的看法,甚至还指责我这段时间把他教给我的理性思维全都丢掉了。是啊,科里斯,现在我再想想,那时不过是闲来无事写了几个观点,可谁知一写便停不下来了。写完后发现许多地方多少显现出一种年少轻狂,可还是稀里糊涂的发表了。你还记得那篇论文么?

  科:当然,我当然记得,而且我看的出,你虽批驳了许多现代作家,但实质上你想凸显的却并非如此

  施:哦,那么你怎么看呢?

  科:我认为你那篇文章有两个地方尤其表现了你的主张。你提到赫西厄德,并把格奥尔格也称为赫西厄德式的作家,同时你热爱格奥尔格,由此可知你倾向赫西厄德式的文学。第二,你痛斥了一种“学问家”,甚至为了表达你对这种人的厌恶,你由单纯的文学讨论转向了生存哲学,这都让我印象深刻

  施:不错,我亲爱的朋友,你真是独具慧眼,其实那篇文章的重点的确不是对某些作家的批判,谁都会明白,那种程度的简短批判,丝毫不会有任何力量的。

  科:那么现在你为什么要特别谈到那篇几个星期以前的论文呢?

  施:啊,我想那会对我们讨论《玻璃球游戏》有一些作用,同时我想考察一下你对我所要表达的思想是否熟悉。因为我认为我的实际想法与黑塞在《玻璃球游戏》中体现的想法有一些相似之处,不过,这一点,我不会在我们接下来的讨论中去进行毫无意义的对比,你自己心里明白就好。

  科:好吧。

  施:那么我想我们还是省去一些无聊情节概括为好,这没有意义不是么?谈《玻璃球游戏》这部厚重甚至神圣的作品,我不知道你怎么看待,但是我向来是靠阅读教育自己的心灵的,我和别人读书时不一样,我记忆力不好,所以绝不会吊书袋,也不能;而专业语言能力也极差,所以不能像一个教授那样去冷漠机械的概括一个故事。我是一个假如能理解书中所写到的自杀的神圣,就会立马自绝性命的人;我是一个看到一种来自书本的高明的理念就会立即牢记于心的人。我崇尚老子和海德格尔,努力避免任何低层次思索与行为。所以,你当理解,我对那些不懂阅读的人们是多么痛心,就算给他们读所罗门的优美诗篇,他们也只懂得挖掘野史,概括故事,研究声调而已。

  科:啊,施奈德,你说得没错。

  施:你也这样认为?那太好了,不过我们还是言归正传。你也许不知道,昨天我悄悄去克林斯曼女士家中拜访的途中,偶然碰到了弗雷德里格教授,真讨厌啊,他竟问我去哪里,像个中国人似的。你知道,就算是同样作为东方人的日本人,也不会问偶遇的人去什么地方,这是严重侵犯隐私的行为。我怎么回答呢?我总不能说我去克林斯曼女士家去见她那位已与我交往数日的她的女儿吧?克林斯曼女士是个寡妇,性格严厉而又乖戾,我怎能让人知道我正在和她女儿交往?于是我就说,“啊,尊敬的弗雷德里格先生,我要去拜访我的挚友科里斯。”他说,“是吗,你想与他探讨探讨什么呢?”我回答“我最近在科里斯的建议下读了《玻璃球游戏》这部作品。”他说“哦,那确是一部十分好的作品,不介意的话,能与我谈谈么?”说罢他对着我微微一笑。我却着急的不得了,你知道,科里斯,当时要拜访你完全是个谎言,我也完全把它当作假的,所以我什么借口也没有说,只说了一句“好啊”就答应了下来。

  科里斯:(皱眉)施奈德,撒谎可不是好事。

  施:我知道,很抱歉。不过看在我是为了保全克林斯曼女士家的声誉的份上,这一次的谎言理应得到谅解。

  科:好吧,请你继续说下去吧。

  施:我一答应,弗雷德里格教授就与我谈了起来,他尤其问了我一些问题。他说,

  弗:我年轻时代曾读过这部作品,在当时,黑塞虚构的这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传记深深吸引着我。但是,有一个尤为重要的问题,就是玻璃球游戏到底是什么?你知道,施奈德,我曾经闹过笑话,在没有读过这部作品之前我凭书名以为它是一部带有未来和奇幻色彩的讲述弹子游戏的一部作品,但后来的阅读经验告诉我他不是。你能说说它到底是个什么游戏么?

  我:这个,恐怕我难以概括,因为传记的作者也曾说过,就算是写作水平高于传记作者的,想用一两句还就概括出博大精深的玻璃球游戏也是十分困难的。但是我大致也能够感受到,因为传记作者做过一些比喻,所以,可以说,玻璃球游戏是一种方法,把人类的各种文化通过带有联想性质的思维进行对应与联系,并将其转化为符号语言。应该说,这是一种学究的工作,没有创造性,只是对知识的一种组合与剖析,他们应要使音乐与数学链接到一起,正如外界对卡斯塔里的批判那样,玻璃球是一种及其没有意义的游戏。

  弗:哦,那么,你更倾向于普林尼奥所代表的世俗世界喽?

  我:也不能这样说,您知道,普林尼奥的结果并不理想。

  弗:是啊,这个我们可以后面再谈。不过,告诉我,关于书中人物,你最赞同的是谁?

  我:啊,书中人物众多,我觉得每一个给我的印象都极为深刻。当然,您要知道,我最为赞赏的还是克乃西特,只是,我必须说,假如我们要谈论克乃西特的话,我们必须不去考虑克乃西特在最后与铁托在一起的那一部分。

  弗:好啊,我想你一定有你的道理,那么我们就谈谈那之前的克乃西特吧。

  我:克乃西特,说实话,他从头至尾都有被过分赞扬的感觉。但是这不是重点,克乃西特一开始热爱音乐,师从音乐大师,后来进入华尔采尔研读玻璃球游戏,在他的青年时期,他便显示了他卓绝的才华,我认为这种才华的确是罕见的。这便是他与普林尼奥的辩论。这是一种十分难得的勇气与上进心所使。我想,在当时那样一个时期,才华高于克乃西特的指不定会有几个,但是展开了这样一场场辩论的却只是普林尼奥与克乃西特两人而已,也就是说,他们是真正感受到学习之本质的人,而学习的本质意义就是交流,独立的思索,不断完善。这一点使克乃西特变得与众不同,不过这是在他来看却是极为自然的,不过却仍使他,与那些只知道埋头苦读的但其实却不在乎是否得到真理的人彻底划分了界限。不错,我认为有一点早就了克乃西特的独一无二,便是他对真理的不断的求索,他的手段,在别人就是目的,而他的目的则永远处于求索的过程中,直到他死去也似乎没有完结。我的意思是说,他对真理有着极为执着的热情,他曾在与亚历山大的对话中谈到圣克里斯托夫不断追求更伟大的主人的故事,那个故事可谓是一个隐语,主人便是指真理,而克乃西特,正如他的名字的意思,他是真理的奴仆。

  弗:确是十分有趣的认识。那么对于普林尼奥,你抱有什么看法呢?

  我:普林尼奥是一个悲剧,而尤其在早期他与克乃西特辩论的时候,他其实是并不知道现实世界的利害的,但是他仍然愿意表明自己愿意回归世俗世界,他认为世俗世界要远远高于象牙之塔卡斯塔里。普林尼奥的全部价值在于,他虽然选择出现了误差,但他对卡斯塔里世界的批判是十分正确的,这一点甚至可以说是对克乃西特的未来道理都有极大影响的。我认为普林尼奥也许就是在指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但是普林尼奥最后惨淡的结局则也同时表示,黑塞对启蒙运动所造成的后果感到惋惜,因为理想的世界并没有建立起来,对教会与封建王权的摆脱并没有使人们过得更好,甚至可能由于过于激进,反而带来的不良的事物。但是,尽管如此,普林尼奥仍是重要的。

  弗:这一看法很别致。不过还不够细致。不过那没有关系。而还有一人,德拉格里乌斯,他被克乃西特列为最为重要的伙伴,你怎么看待这个人物呢?

  我:哈哈,德拉格里乌斯的病状难免让人联想到尼采,不过据研究,此人的确暗指尼采。不过如果把尼采视为卡斯塔里,而且是地道的卡斯塔里人,说实话,我一时无法理解。德拉格里乌斯这个人在文中十分有趣,他的主要价值是为卡斯塔里的沉闷的学究环境注入了新鲜而充满活力的空气。他及其厌恶以约可布斯神父为代表的基督教,这也的确是尼采一生都排斥的。德拉格里乌斯是克乃西特精神的坚强后盾,他整个人就是值得学习的榜样,但是克乃西特同样也注意到,德拉格里乌斯多少带有混乱的性质,会给世界带来严重的破坏,所以他也不全是接纳德拉格里乌斯的思想。

  弗:嗯,很准确的见解。你何不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呢。我十分高兴继续看到你在校刊上的文章(笑)。不过,原谅我,施奈德,我接下来还有事,无法与你谈下去了,我们改日在说吧。

  我:好的,先生。再见。

  弗:明天见。

  他和我道别就急匆匆的离开了,我站在那儿,目送他一段路,心想玛莎肯定要生气了。便也朝克林斯曼女士家奔去。

  科:哈哈哈,那么最后你见到玛莎了么?

  施:啊,别提了,我到得时候已经傍晚了,我看到玛莎在窗台摆了一盆鲜花,那是暗号,意思是她妈妈在家。

  科:真的像在偷情啊,施奈德。不过,有些遗憾,你和弗雷德里格教授的谈话并不完整,应该有很多还没有谈到吧?

  施:没错,比如书中还有两类人,一类是竹林隐者,音乐大师,约可布斯神父;一类则是最高当局的领导人亚历山大。你应该可以想象,竹林隐者显然是来自中国古代竹林七贤的故事,黑塞对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有兴趣,他屡次提到易经,不过我对易经并不了解,但有一点我可以确定,即是,黑塞热爱中国古代思想世界,最后还是离开了那个世界,他从竹林离开,从归隐走向俗世,这才应是他最后的选择;而音乐大事这个人物我一直怀疑他的原型说不定是中国的老子,尤其是音乐大师弥留之际,克乃西特去拜访他时,让人不禁联想到孔子拜会老子求教的事迹。音乐大师最后对克乃西特的教导只有一句话,“这一切都是徒劳”,这想必是黑塞的人生观,但是这是从未来的视角而进行的一种对存在价值的判断,而黑塞虽然认可,但却还是选择了现世。当然,也许是他虽懂得但还没有切身感悟到的缘故,也许到了音乐大师说那番话年龄他便会真正知道音乐大师的意思。这一点让我想起了黑塞的《悉达多》,最后悉达多想要教育儿子时,渔夫制止了他,因为经验无法用语言传授并深深影响到他人,年轻人必须自己选择,只有在他们真的经历过多彩的一生后,才会真正懂得世间的道理。这也是悉达多青年时离开佛祖的原因。而约可布斯神父是一位历史学家,一位教师,可以说,他的生存状态是以不变应万变,世界怎样轮转,他始终终于神,信仰与历史的神圣内涵。

  科:那么亚历山大呢?

  施:哦,谢谢你的提醒我差点忘记了。最高当局的领袖亚历山大,是整个卡斯塔里精神世界的代表,他在最后现实了许多负面的形象,他一直拒绝克乃西特辞去大师一职,因为他不能理解。他可以说代表了整个现代教育体系,他的卡斯塔里世界其实就是毫无意义的游戏,空洞而毫无作为,自高自大,孤芳自赏。克乃西特很明智,他在最后意识到了卡斯塔里的本质,而选择离开卡斯塔里。他的离开多少有些许苍白的色彩,因为他真正意识到他所要的是什么的时候,他已是年事已高,他第一次感到卡斯塔里以外世界的自由而有稀薄的空气,他怀着感恩的心态呼吸,他见到了可爱的小男孩铁托,这个多少带有自然之子以为的美少年,他甚至还虚心向他求教有关自然的知识,他感到小铁托身上所散发的自然魅力是那么让他羡慕和欣喜。

  科:说到这儿,我想你该解释解释为什么你在和弗雷德里格教授谈克乃西特时为什么只谈没有见到小铁托之前的克乃西特了吧。

  施:没错,科里斯。因为我认为最后这一段“传奇”意味的结局别有深意。但到底蕴藏了什么我甚至还无法清晰的说出来。克乃西特的死有些突然,而且让人感到极为平淡,他的死和他的生的伟大相比似乎微不足道,他与小铁托游泳,然后不幸溺水而消失在湖中,作者没有交代尸体,使克乃西特的死亡变得更加神秘。但我始终隐隐觉察到这其中的悲哀。小铁托象征这自然与青春的活力,而克乃西特,虽然脱离了陈腐的卡斯塔里,但依旧是一个理性的持有者,一个教育家,他深知,他面前一个可以在太阳下,湖畔边,不自觉就能翩然起舞的自然之子,将来也会成为一个理性的人,甚至一个世俗的人,当然,他还有可能会成为卡斯塔里的一员哩!但这终归也是必然,因为青春必然要衰老的,他不能成为永恒的美。这里面也许稍稍有一些自责,但也有许多疲惫的无奈。

  科:你是说,他有可能是自杀也说不定?

  施:不不不,我不那样认为,只是我认为不排除这样一种可能,这种可能就是黑塞对克乃西特最后的选择有一种保守的态度,但实际上,这也许是黑塞真实的心理写照。黑塞离开普林尼奥为代表的世俗世界,离开了音乐大师的无为世界,离开约可布斯对神的信仰,离开了德拉格里乌斯的蔑视一切,离开了亚历山大的卡斯塔里,甚至他准备教化小铁托性格里自然的野性,可见,这些都不是黑塞认为正在活着的人,正在探索真理的青年人所应该追求的,甚至克乃西特本人的指向也遭到了夭折的命运。

  科:那么,施奈德,最后到底该追求什么呢?

  施:你还不明白么?科里斯?克乃西特的死乃是让整个文本思想平衡的一个标志,如果他不死,读者可能就会以为克乃西特最后的选择是最为准确的,这是黑塞最不愿看到了,黑塞希望人们能不断思考,不断面对自己的内心,不断反省而走上正途。同时,这部带有《在轮下》色彩的故事也希望有关认识注意到良好教育的重要意义。

  科:嗯,施奈德,你说的很好,不过有些地方我可能还不是十分理解,不过我们可以慢慢谈,不是么。不过,我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这部作品里没有爱情,是因为黑塞觉得它不重要么?

  施:这是个很好的问题,科里斯。不过我觉得,这本书,恰恰是以不写爱情来些爱情的,只不过这个爱情不是爱情的含义,而是爱情在卡斯塔里这样一个世界的遭遇,也就是不会存在。

  科:嗯,很独特的见解。

  施:呵呵呵,那么我问你,科里斯,你因为这本书而有所改变了么?我见过无数多的卡斯塔里人啊,他们就算读了这部作品也就点评一下甚至还会反驳,并因反驳而拒绝整本书,这样的阅读有什么意义呢。他们看的是文字堆砌而成的书本,而不是一个用毕生精力与灵魂而写就的篇章。他们继续他们的考据学,而把它当作一本科普读物。。。

  科:够了,施奈德。我知道你在说我,还有那些文学青年。不过还是打住吧,读者会生气的。

  (完)

  《玻璃球游戏》读后感(三):讲真,在这本书之前黑塞是我男神。我只是想吐槽一下不负责任的结尾

  太逗了!

  作者在前面的99%极尽啰嗦之能事,终于勾勒出一个近乎完美的人物形象:这个人天资过人又运气爆表,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简直不能更赢家。

  当你快要嫉恨到把书扔了时,人生赢家终于遇到了终极挑战大 boss——竟然是个可爱的小男孩!

  大叔与正太cp的相爱相杀终于勾起你消失殆尽的阅读欲望,你以为一场自带暧昧画风的冬泳之后全书会在一种高潮的震颤中完美收官——这时候距离全书结束只有一页纸了,你的内心蠢蠢欲动,已经开始幻想高潮之后痛并快乐的痉挛。

  然而,并没有什么痉挛——除了主人公在河水中的手脚。人生赢家的人生结束在了乡间某条不知名的河水中,他就这么静悄悄地,死了,带着为他的成功故事所打击的无数同学、同事、同类和读者的嫉恨,淹死在河里了。

  你觉得受到了一万点伤害;你无法接受经历重重严肃阅读磨练关卡后却告诉你一切都是套路;你无法接受被打几百页巴掌后却没有甜枣吃,徒有扬起的脖颈悬在半空,正如你处在惊愕中回不过神来的大脑,real尴尬。

  是,以为书的结尾都有高潮——没想到烂尾了——是我太天真,被作者的深沉所蛊惑以为他是个深刻的人、大写的人——没想到是个段子手——是我太年轻。

  一切都只能怪自己。

  此时你终于接受了“这本书是全世界字数最多的黑色幽默”的事实。你打算放弃在哲学思考方面与作者比拼智商,因为你思考的越多越深,对方的那句“淹死了”就越能让你输到尘埃里开出花来,就像武林高手的借力打力。

  你打算在这场已经输尽颜面的战斗中尽可能降低损失,好歹抢回点儿果腹之物:比如,如果能在几十万言的理想主义教育中搜刮一星半点儿的成功学鸡汤,并凭此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自己的人生巅峰——你过得越充满铜臭,对伪装白莲花的作者的打脸声就越是响亮!

  功夫不负有心人,你终于找到了!答案并不难寻,主人公的成功秘笈不是在封面上明明白白写着嘛:玻璃球游戏。

  你感到一阵兴奋,似乎看到胜利在向你招手。你斗志昂扬地进一步研究这招武学奇功到底怎么出招。你想,几十万言,总可以找到蛛丝马迹拼凑出一张动作分解图。你小心翼翼地拼凑着:这一块上写着“A是B”,那一块上写着“B是C”……直到,“Z是A”。。。

  对失败的嘲笑只不过是侮辱你的智商,对失败之后奋起反抗的嘲笑却是侮辱你的人格啊!

  你疯了,在深夜的角落写下了这篇扭曲的文字。

  《玻璃球游戏》读后感(四):智慧无用

  越纯净的东西往往越脆弱,越是复杂矛盾的东西越能长久的存在,这是三岛由纪夫在小说中不断强调的,放在这里进行解读也很恰当。卡斯塔里是智慧乌托邦,在卡斯塔里建成之前,智慧掺在每个人的生活中,人们时而智慧时而愚钝,有时可以摆脱生活琐碎而有时不行。生活与智慧这两者的确会相互制约相互妨碍,甚至有周期性的轮流吞噬对方的趋势,可是如太极图阴阳互有、相辅而成一样,这是一种看似危险的平衡。

  追溯卡斯塔里的历史,先驱们看到人类的精神智慧逐渐被世俗的欲望所吞噬,导致了人类世界战争频发,一步步走向毁灭,所以建立卡斯塔里,保护人类的精神智慧不被俗世生活所吞噬,简单来说就是保护人类的理智。其原理实际上就是将人类的智慧提纯并加以保护和发展,让倾向选择世俗的人彻底世俗,让倾向选择智慧的人为智慧付出全部生命。可是先驱们并没有料到如果智慧过于纯净、远远的离开了俗世生活的制约妨碍后会怎样。

  卡斯塔里以智慧为信仰,为了以最高的效率发展智慧,也为了保持人类智慧的纯净无染,规定卡斯塔里人不娶妻生子、不饮酒作乐、无须谋生,甚至连学习都是有节制的,换句话说,是远离一切俗世的欲望,以一种虔诚教徒禁欲的姿态做研究、净心静修、充实卡斯塔里智慧。

  再看玻璃球游戏的产生,是智慧提纯后的再提纯,它可以解释人类任何一门学科、可以在任何两门学科之间找到联系。可以说玻璃球游戏代表着百分之百纯智慧,那么它在以智慧为信仰的卡斯塔里人眼中,自然就是最高成就、最伟大的事物。故后来的卡斯塔里人本末倒置,他们极力的发展卡斯塔里的智慧体系,投身于玻璃球游戏,并为使之臻于完美而将对俗世的责任撇下。

  德格拉里乌斯这个人物就很典型。教会算是世俗世界中最为纯净的地方之一了,德格拉里乌斯到达世俗的教会后,所有的教徒对德格拉里乌斯都以贵宾之礼相待,但是“他连两天都呆不下去”,感到极度的不适应,极力要求返回卡斯塔里,就连被塑造成圣人形象的克乃西特在一开始都觉得这次外交活动“不像是任务更像是惩罚”,他为连续几天都不能进行研究工作而感到心中不安。

  这些描写的背后在说明这样一件事:大多数卡斯塔里人认为,世俗会妨碍他们为智慧奉献。也就是说,卡斯塔里不愿融入俗世,几乎如避开瘟疫一般远远躲避,一头钻进了玻璃球游戏的宏伟图景。以致多年以来,卡斯塔里的存在已经越来越不能被世俗理解——为什么?为什么要用纳税人的钱去养一帮只会玩游戏的废物?

  于是隔阂产生了,世俗不能得到卡斯塔里的帮助和指引,怀疑其存在的合理性;卡斯塔里为了保证自己乌托邦一般的研究效率,将与世俗的羁绊交往减少,或许不该这么说,卡斯塔里有努力的想与世俗教会建立联系,但这只是卡斯塔里的行政机构为了解决表面上关系的不友好而勉强进行的,大多数普通的卡斯塔里人继续为玻璃球游戏前仆后继、继续对世俗人退避三舍。以至于对卡斯塔里所面临的来自世俗的危机浑然不觉。

  我认为黑塞以小说创造了玻璃球游戏(或者说学科更为恰当),不是为了塑一智慧尊神像让人们虔诚朝拜,也不是为了歌颂智慧,相反,他将人类的智慧推向了两难境地,带有极重的悲剧色彩。话说回来,德国的这一时期流传至今的文学作品均以思辨为主,而非歌颂赞扬。

  一般来说,智慧是很受人尊敬的,追其原因大概是因为有智慧的人往往可以理智的处理事情,也就是说,智慧是因有用而被尊敬,而不是因其美丽宏伟而被尊敬。想想看,哲学是可以代表智慧的学科,一个国家首脑如果哲学造诣高些往往会备受尊敬,可是倘若这个国家首领一心扑在提高哲学造诣的事业上而不理政治事务,那么必将遭到弹劾——“要你有何用”!

  再举个例子,倘若乔布斯不注重用户体验而只是一味的发展计算机科学,那么他可能只是教科书上几行被学生尊敬却不喜欢的伟人,他留给世界的不会是巨大的革新而是知识点。不过话说回来,乔布斯创造、改变,其源动力里必然有获得财富的欲望。他有智慧所以伟大,他改变了俗世生活所以永远被人尊敬和怀念。

  智慧的意义在于被选择,玻璃球游戏是被单独分离出来的纯智慧,但是它无用、不被世俗所选择,所以,卡斯塔里人在玻璃球游戏的造诣上不断提高,在自己人眼中,这或许很伟大,可是在世俗人眼中,说这近乎邪教也不为过。偏偏卡斯塔里仰赖世俗的供给而生存,一旦被认为无用,再高的智慧都将被毁灭。

  《玻璃球游戏》读后感(五):算是梳理下玻璃球游戏

  很多年以后,再次读完这本玻璃球游戏,已经是出社会2个年头的今天了。这次读来,我以为核心的线索大概如下:

  青少年启蒙-->受到感召,进入精英学校-->与世俗世界的好友辩论,以至于深刻理解卡斯塔里,并为世俗/精神两者冲突矛盾的贯穿始终做伏笔-->结识教会,了解历史之重要,初步了解世俗世界-->成为大师(可以算是正式工作了!)-->出走-->死亡。

  我一直认为,只要是人设计的东西,就有逻辑。只要是人设计的数学题,就有迹可循(考什么知识点之类的)。只要是人写的书,就会有目的和诉求。那么贯穿玻璃球游戏始终的核心议题,在我看来就是世俗/.精神的冲突,这一矛盾主题贯穿始终。

  就我有限的理解,矛盾大约是这样的:

  世俗-->要求人全身心的接纳本能的冲动和世俗世界的秩序规则。书中大约是将其说为兽性。大概是争权夺利的那些个欲望。根据特西格诺利的说法。即便他很想保持少年时代在卡斯塔里所习得的精神训练的成果,但要在世俗世界中生存,就必须全身心的接纳该种秩序(内心和行为准则都需要)。而卡斯塔里的习俗是一种障碍

  对于该种情感,我很难理解。事实上,我认为人是可以做到表面迎合社会秩序所需要的行为准则然而内心依然保持一份独立精神在的。但也可能我对世俗世界力量的理解太过肤浅的缘故,这事现在也不好说。

  而在精神方面,即卡斯塔里内部的乌托邦学院。就我理解,这一类学院类似于大学的学者,纯粹醉心于研究,并以此为荣。作者认为,这一世界的修行能够平息世俗世界方面的许多心理危机和痛苦。

  对此我很难理解,为什么修行诸如艺术,静坐就可以平息现世的痛苦。究其原因,我并不认为世俗有多么大的痛苦,而艺术,数学的修行究竟会对心灵有何作用。太玄,理解不了。

  两者的冲突会让人联想到,天龙八部里学会一门少林绝技要相应的佛法化解。但也仅仅是形式上的联想。

  对于玻璃球游戏本身那样全知全能包含一切的知识,我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螺丝钉,完全无法相信,也不认为有什么美好。文中一再提醒卡斯塔里代表的知识分子的世界正将走向堕落。我以为大概大部分知识分子从来就是那个样子,真材实料的总是少数。报刊文章老是歌颂民国大师如何高风亮节,现在的文人如何斯文扫地。我他妈就不明白了,鲁迅的故事新编,钱钟书的围城吐槽的那些个人是不存在的吗?!我总觉得,那个世界一直以来就是这样子的。

  最后谈谈结局的感受,克内希特一出校门立刻死亡。首先,我认为以克内希特处理事务的能力,绝对可以在世俗世界生存。所以没有说一定活不下去这回事。

  我个人理解,主要的矛盾还是在于世俗/精神的矛盾。在象牙塔里,就一定难免脱离实际,脱离活生生的世俗。而在世俗世界里滚打,就会遇到和他少年时代的朋友同样的困境,即世俗世界需要的是全身心的接纳世俗世界需要的秩序,早晚会变得和特西格诺利一样。

  又或者说,真正要去理解世俗,就必须全身心的拥抱世俗。去接受斗争,体会欲望。而必然包含着抛弃卡斯塔里的东西。

  归根到底,我对玻璃球游戏的分析,都只是一种逻辑行为,而并非从内心真正的共鸣。而我深切的知道,当我们被一些真正触动内心的问题所击中的时候所引发的澎湃的思绪是与现在平静的叙述截然不同的状态。

  《玻璃球游戏》读后感(六):Goodreads上对《玻璃球游戏》的一段诠释

  The book giv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novel, based upon J.J. Bachofen's concepts of hetaerism, conjugal matriarchy, and patriarchy and upon basic theories of C.G. Jung. It enhance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entral theme: quest for self-fulfillment and reverence for the conjugal mother world. The author shows that Hesse, in this novel as in several earlier works, rejects the limitations of an illusionary and fictitious father world symbolized by Castalia and accepts Bachofen's principle of an all-encompassing conjugal world of the mother, which corresponds to the Jungian concept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self, as the most perfect stage of human development.

  出自论著Hermann Hesse's Das Glasperlenspiel: A Concealed Defense of the Mother World的内容提要。

  链接:https://www.goodreads.com/book/show/7493826-hermann-hesse-s-das-glasperlenspiel?from_search=true

  《玻璃球游戏》读后感(七):精神的使命——《玻璃球游戏》读后感

  赫尔曼•黑塞在这本书中虚构了一个带有宗教性质的学术团体——卡斯塔里。卡斯塔里作为纯粹从事精神与学术工作的小小独立王国,首先是平民化的,即从各地挑选有潜质的学生进行培养;它的生活是脱离世俗的,这个组织内没有女人,无需劳动谋生,它由外部世界供养,只从事纯粹精神领域的工作,尤其重视音乐和数学。它的研究范围不受限定,其成员对自己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有相当大的学术自由。从介绍性的文字中可以看出,许多研究方向是非常细微和深入的。玻璃球游戏作为一种虚构的精神游戏,具有高度精神性、学术性、竞赛性以及一定的娱乐性,是卡斯塔里精神的集中体现——精致、复杂、高度形而上。卡斯塔里代表了一种传自古希腊传统的学园精神,在这个背景设定中,首先突出的是精神世界的重要性与优越性,这一点虽然在后面的内容中有所反思,但大体上是始终坚持与肯定的。

  从全书开头所描述的卡斯塔里之存在形式与生活方式、以及其研究的内容上,都已显露出其不足和危机,用今日的话说,叫做“不接地气”。在主人公克乃西特的思想转变和最终成型的过程中,有两个人物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一是少年同窗、晚年时又帮助克乃西特走出卡斯塔里的普林尼奥•特西格诺利,另一位是本笃会修道院的约可布斯神父。

  普林尼奥出现在克乃西特人生的少年与晚年两个阶段,对主人公的思想演变与人生轨迹有很大的影响,可以说仅次于老音乐大师。普林尼奥作为长期赞助卡斯塔里的显赫家族的子弟,少年时来此到学园旁听。这种身份,使得他一方面能够深入的了解并一定程度上接受并热爱卡斯塔里的学园精神,另一方面又能够以局外人的身份对其进行审视和批判,他指出了卡斯塔里与社会的脱节:在生活方式上它陶醉于精致的学问,而忽视了最为根本的人的存在,“卡斯塔里人所过的生活犹如靠人喂养的笼中鸟儿……对于那一部分用辛苦工作和困苦生活建立了我们豪华生活的人,我们既一无所知,也不想去知道”;在社会角色上,卡斯塔里提供给社会只有教师,而“凡是危险的、担风险的、难以管理的工作,例如经济、法律、政治,等等,你们多少世代以来都推卸给了别人,你们懦弱无能,却保养良好,不必忧虑衣食,也没有很重的责任”;在研究内容上,则过于细致精巧,精致却不实用,玻璃球游戏正式这种象征,“你们就这么过着游手好闲的日子,为了不让生活无聊乏味,你们热切地培养学问渊博的专家,他们忙着计算音节和字母,演奏音乐,制作玻璃球游戏”;而在精神气质上,“我又觉得你们是些可怜可悲的下等阉人,……每一种感情都安抚得平平静静,每一个危险思想都熨压得服服帖帖”,“是一个虚伪、教条、没有生育能力的视角”,“一个苟且偷生的虚假世界”,也即是说,丧失了开拓进取的精神和自我更新的能力。

  这样一种存在状态背后所隐含的危机,克乃西特本人也有清醒的认识,在他担任玻璃球游戏大师之后,“生平第一次真正睁开眼睛来认识卡斯塔里的历史”,并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卡斯塔里和外面世界的关系,它与外界在生活、政治、教育文化上的相互影响,几十年来一直处于不断的衰退状态中”,“卡斯塔里的文化越是受到过度精细培植,世俗世界对这种文化就越是听之任之,越来越不把它视为一种必须,一种每天必吃的面包,而看成一种外星来的物体,又像是一种值得向人炫耀的珍贵古董;当然这种古董暂时舍不得丢弃,却因为缺乏实用价值而宁肯束之高阁”。而这还是在太平世道中较好的状况,一旦遭逢乱世,它缺乏自己的生存能力,将会最先也最容易被毁灭。

  克乃西特与约可布斯神父的交往,产生自他被学院派往修道院做“访问学者”的时期。在这段经历中,克乃西特长期生活在学园以外,生活在一个具有长远历史源流、与自己所属团体既充满差异又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的组织中。神父作为教会的长老、著名的历史学家,是宗教团体中极具分量的人物。他和克乃西特可谓亦师亦友,有时候又针锋相对,这种对立是源于他们各自代表的团体的价值观差异,但从私人层面,两个人互相被对方的学识与人格折服。这段生活使得克乃西特获得了一种全然不同的视角,从卡斯塔里以外、以教会为镜,观照学园组织的视角。我认为,克乃西特从中发现了卡斯塔里的另一种缺陷,是历史观的缺乏,这可能是由于自身历史较短,且学术中只重视思想史而轻视一切政治史和社会史。历史观的缺乏带来使命感的缺失,使得卡斯塔里向着愈加纯粹精致的方向走下去,而不清楚组织应当走向何方,这可能造成某种形式的堕落,即为学术而学术,自我沉溺。书中以德格拉里乌斯为代表的“典型卡斯塔里人”,在他们身上就体现出了这种倾向,“倾向自我欣赏、自我夸耀,总是培养精神贵族却自鸣得意”,而“把自身存在视作唯一纯粹目标,完全忽视它应该对整个国家和全世界承担的责任和工作”。克乃西特认为这种倾向是“危险的”,“最终的结果必然是日益越来越贫瘠歉收,逐渐与整体人类生命脱离关系而日趋衰亡”。而教会的使命感、责任感、虔诚的服务意识,是卡斯塔里应当从中汲取的营养。

  以上是来自卡斯塔里以外的力量,促使克乃西特自省和反思,但他没有陷入对卡斯塔里一味的否定和批判之中。在学园之内,他终身崇敬的导师——老音乐大师,始终以最为纯粹、健康的卡斯塔里精神,对他加以抚慰和引导。这种教导的形式不是说教、灌输或者雄辩(书末学园的最高领导亚历山大的雄辩是很无力,也是让克乃西特产生抵触的),而是通过音乐感召。这是一种很东方的方式,是体悟。正如书中一再强调的,“真理是体验而得的,真理无法传授”、“意义是不可能传授的”,老音乐大师每每通过音乐之美安抚克乃西特矛盾的内心,用温和而引导性的语言指引他去思考去体会。最终,克乃西特发现的,是“两种对立物:世俗世界和精神世界,……在我眼前逐渐升华,从不可调和的原则性矛盾转化为一次音乐协奏”。也由此认识到玻璃球游戏的真正价值,是“把科学、崇尚美和静修结合在一起,……这种音乐精神归根结蒂就是勇敢,就是一种快乐前进的步伐和舞步,微笑着穿越人间的恐怖和火焰”。所以说,他是带批判地吸纳了普林尼奥和约可布斯的部分观点,而依然坚信精神世界的崇高和优越。他所进行的修正是:精神世界应当承担起它自己的责任,应当与世俗世界和谐共存并去履行其历史使命,而不是把精神世界当做一个封闭的独立王国。书中提到,卡斯塔里一直以来都向世俗世界提供它仅有的产出——教师。但是一方面,书中也提到,在今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不愿意离开学园,而希望留在学园一辈子从事研究。另一方面,克乃西特显然也对于传统的教学工作方式感到不满,他愿意放弃在学园中的显赫地位,去实践自己的方式,到外面的世界去培养教育更为理想和完善的人。他所希望的,是把玻璃球游戏的精神注入到世俗世界中。而不是在游戏的精巧形式中一再自我满足,“他对自己那种不务实事的空虚生活也已餍足”。

  公开传阅的辞职信是他思想的完整陈述,值得一再阅读。他坦率而尖锐的谈了自己的精神危机,谈了在生活阅历和思想认识的过程中形成的批判性观点,反思了卡斯塔里中存在的“为学术而学术”的生活状态,和认为“非精神的,因而是卑鄙的”价值观,指出这是卡斯塔里的内在缺陷和危机。同时很重要的,他也点明了来自外部世界的危机,即卡斯塔里“从本质上而言也得仰仗国家的境况和人民的意愿”,当供养的能力或意愿不复存在时,卡斯塔里如何生存,这是学园高层都应当有所思考的问题。于私而言,他作为玻璃球游戏大师和毕生珍视这一瑰宝的卡斯塔里人,不希望看到有朝一日当卡斯塔里的存续成为问题时,这一最珍贵、却也是最无功利用途而易碎的珍宝遭受厄运;于公而言,他提醒大家卡斯塔里的历史使命,“乃是保护保存我们国家和整个世界的精神根基,保护保存业已证明最有影响力的道德原理:也即正义以及其他种种道理得以建立于其上的真理基础”。所以从公私两个方面,他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为了应对可能的危机、保存自身的财富、履行组织的神圣使命,最好的方式是作为一名教师走向世俗世界,为之服务,将玻璃球游戏的精神而非形式传播出去,让世人认识卡斯塔里的价值。而他,愿意作为自己见解的践行者。

  至此,克乃西特已经是卡斯塔里精神的集大成者和一个超越者,学园已经不再能容纳他的广袤博大了。至于故事的结尾,克乃西特在即将正式开始教学工作时意外溺水死去,看似突兀,其实是一种完成。它象征了克乃西特为自己所选择事业的献身,也是对他的学生铁托的精神感召。虽然他的教学没有真正开始,但是精神上已完成了传承。这种传承,在三篇传记中的《呼风唤雨大师》中的老大师克乃西特和儿子土鲁之间,在《忏悔长老》中的狄昂长老和约瑟浦斯之间,都体现出了呼应。《忏悔长老》中更是明言,“如果一个人没有植一课树,留一个儿子,他就不应该死”。克乃西特如同狄昂长老一样,在精神上有了一个儿子之后死去了。这样的结尾从故事情节上或许不完满,但在精神意义上,这个作品已经完成了。

  附后的三篇传记,《呼风唤雨大师》记录的是原始母系社会中,掌握着最初的智识和精神传承者对其族群所担负的责任。《忏悔长老》呈现了一种理想形态的师生关系,那是精神层面的,导师因为传道的使命而恢复了克己,因为教学相长而化解了痛苦困惑,学生则从中获得了引导和传承。《印度式故事》则极具东方韵味,体现了一种看破之后淡然超脱的生命观和东方智慧。三篇传记是对正文故事的演绎和补充。

  掩卷而思,《玻璃球游戏》在成书年代与当下都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从1931年开始构思此书,到1943年全书问世,十二年间,几乎就是纳粹由兴起到行将覆灭的时代。也许作者预感到了乱世的来临,也或许预见到了战后欧洲世界的精神危机,书中提及的观点对于引发人们思考保护保存并发扬欧洲传统精神文化,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可惜在上世纪后半叶一直至今,我们还是看到了某些卡斯塔里式的缺陷的出现,在文化艺术等精神领域流于小圈子的自我沉溺,而与大众的距离是越来越远了。

  这部作品结合了西方式的思辨精神和东方式的感悟体验,是一本充满了精神智慧的书,值得仔细的慢慢的反复阅读的书。

  《玻璃球游戏》读后感(八):摘抄系列 2 黑塞之神奇结尾

  1. 字母 有时候我们拿起笔 在白纸上写下一些符号, 人人都懂得符号在说什么, 我们的游戏有自己的规则。 倘若来了个野人或者月球人, 拿到这古体文耕耘的纸张, 好奇地放在眼皮底下考察, 一个奇异的陌生世界便迎向他, 一座满列着稀世图景的魔术大厅。 他会把A和B看成人和兽, 看成活动着的眼睛、舌头和四肢, 他时而驻足迟疑,时而步履匆匆, 好似乌鸦在雪地上跳跃行走, 他奔跑、他滞留,他随着符号飞舞, 透过凝固冻结的黑色符号, 好似看见造化的一切形象; 透过字母组成的装饰花样, 好似看见爱在燃烧,痛苦在颤抖。 他也许会惊讶,大笑,哭泣和震惊, 因为在这篇文字组成的栅栏后面, 他看到全世界都屈从于它们的压力, 世界在缩小,在符号间变矮变形, 字母像逃犯般死命奔跑, 看起来每一个都互相相像, 因为生与死,欲望和苦恼, 已成为难以区分的亲兄弟……

  2. 如果说,人生在世必须为自己一切赏心乐事付出代价的话,那么我现在正是在偿还当年快乐的宿债。

  3. “瞧啊,”他手指夜空说道,“这满天浮云的美景!乍一看,你也许会认为最昏暗的地方便是苍穹的深处,但是你立即会发觉,这些黑黝黝的地方不过是些浮云,而苍穹的深处却始于这些浮云山峦的边缘和拐角,然后沉没入一望无际的天际之中,对我们人类而言,繁星闪耀的太空庄严地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光明与秩序。宇宙的深邃和神秘不存在于云层和黑暗之处,唯有那一片洁莹澄澈才是宇宙最深处。倘若允许我向你提出请求,我就请你在上床前再望一会这些缀满星星的港湾和海峡,它们也许会带给你什么想法或者梦境,请你不要拒绝。”

  4. 我已不想过任何别的生活,只想和其他俗人一样,过这种热烈的、幼稚的、卑陋而不受约束的生活,永远在快乐和恐惧之间摇摆不停。我不屑于借用你们那种方法来求取一点儿自我安慰和优越感。”

  5. 我坦白承认吧,你当年掩藏在轻松快活表面之后的不安与不幸感,颇令我反感和烦恼,它们向我提出给予你关注和同情的要求,而你的轻快态度又恰恰提出了相反要求。

  6. 克乃西特显得轻松愉快,他的客人则沉默无言,情绪忧郁,情景恰似他们脚下那片刚刚收割后空荡荡的田野,忽而明亮,忽而阴暗,他们之间也忽而是重逢的喜悦,忽而是隔膜的悲哀。

  7. 我做学生的时候也和他们一样。我们忙着研究,忙着工作,我们不浪费时间,自以为称得上勤奋好学,但是我们几乎不清楚自己做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也不知道我们利用这种自由能够做些什么。

  8. 柏拉图的对话录或者伊萨克的合唱曲——一切被我们称为精神产品或者艺术著作或者任何具体化了的思想,都是创作者追求净化和自由而斗争的最后结果。正如你方才所说,都是无时间性,挣脱了时代奴役,进入了永恒自在境界的东西,一般说来,凡是其中最完美无瑕的作品,都似经过大浪淘沙般,洗尽了人间纷争痕迹的。我们能够拥有这些作品是我们的巨大幸福,是的,我们卡斯塔里人几乎纯因它们而活着,我们要做的唯一创造性工作就是再现它们,我们要持久地活在那种超越时空和纷争的境界里,这一切正是作品得以诞生的基础,而没有这些作品,我们大概就一无所知。我们还努力超凡脱俗,或者也可以用你喜欢的说法:不断地深入抽象概括。我们在自己的玻璃球游戏里,把那些圣哲和艺术家的作品分解为一个个原始组成部分,抽象出它们的风格、模式及其升华了的意义,随后予以解剖分析,就像这些组成部分都是积木一般。当然,一切都是美好的工作,没有人为此发生争执。然而,并非每个人都能够一辈子只是呼吸、吃喝在抽象之中。在值得华尔采尔的教师们产生兴趣的工作中,历史研究应该处于优先地位:因为它可以和现实生活打交道。抽象化确乎很吸引人,但是我认为,生而为人也必须呼吸空气,也必须吃饭才对。”

  9. “不存在任何关系的,”他的朋友激烈地叫嚷道,“这正是我要否定的。世界史只是一部赛跑史,为求利,为抓权,为夺宝而进行的赛跑,凡是好运当头,又可当权又可得利的人,都不会错过自己的机会。而一切思想、文化和艺术的行为则恰恰与之相反,总是努力挣脱时代的奴役,尽力从人类懒惰和本能的粪坑中挣脱出来,抵达一个纯然不同的层次,进入一个无时间性的、永恒的神性境界,这些活动绝对而完全地反历史,是非历史的。”

  10. “人们当然可以用机智的、消遣的,必要时也可以用慷慨激昂的语气阐释历史,谈论历史哲学,议论历史如同议论其他哲学一样,自有许多乐趣,因此,如果有人愿意以此自娱,发言者丝毫也不反对。但是这一事物本身,人们娱乐的对象——也就是所谓历史,却是又丑恶又可怖,同时也是无聊乏味的东西。发言者无法理解,居然有人乐意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历史的唯一内容便是人类的自私自利和无限的权力斗争,他们总是过高地评价这类斗争,把它们吹得天花乱坠,实际上追求的只是残酷的、兽性的物质权力——这并不是卡斯塔里人理想世界里的东西,或者应该说是卡斯塔里人所藐视的东西。世俗世界的历史不过是无穷无尽一长串无聊乏味的弱肉强食的记录而已。如果把人类真正的历史,也即把没有时间性的精神历史,与老朽愚蠢的权力斗争以及明目张胆地往上爬等相提并论或者试图进行由此及彼的阐释,这种做法本身就是对精神思想的反叛。这使我联想到十九世纪或者二十世纪一个散布很广的宗教派别,凡是其中虔诚的信徒都相信:古时候人们供奉神祇敬献祭品,建造神殿,传播神话,以及从事其他各种各样的美妙活动,全都是食物或工作不足或过多的结果,是工资和面包价格失衡的结果。换句话说,一切艺术和宗教不过是些门面装饰,所谓超越人类之上的思想意识归根结蒂完全取决于饥饿和食物。”

  11. 我们现在是两个外交家,外交交往永远是一种斗争,不论其形式何等友好亲善。在这场战斗中我暂处劣势,我不掌握行动原则,您知道得比我多。不过目前已恢复均势。这是一盘好棋,我们现在就努力走吧。”

  12. “我很愿意是爱国者,但首先是‘人’,倘若两者不能兼得,那么我永远选择‘人’。”

  13. 十年之前,两位年轻人曾各自怀着好奇和同情心接触、接近两个不同的世界,如今已互相陌生,产生了互不相容的裂缝。

  14. 无论你是教师、学者或者音乐家,都得尊重‘意义’,但是意义是不可能传授的。

  15. 我顿然领悟到,语言也好,玻璃球游戏的精神也好,世上万事万物莫不自有其丰富的意义。每一个符号以及符号与符号间的每一种联系都并非要进入这里或者那里,也都并非要导向任何一种例证、实验以及证据,而只是要进入世界的中心,进入充满神秘的世界心脏,进入一种原始认识之中。一首奏鸣曲里每一个大调、小调的变化,一种神话或者宗教崇拜的演变,每一次古典艺术的形成,无不如此。我就是在转瞬间的灵光一闪中完全看清了,就像通过一场真诚默修的内视观察所见,它们全都是直接抵达宇宙内部奥秘的道路,在呼与吸、天与地、阴与阳的持续不断交替变化中,完成着它们自己的永恒神性。

  16. 缺乏精神滋养的自然生活会陷入泥潭,会转化成兽性,甚至必然越陷越深。因而我不得不一再提醒你们,纯粹建立在精神上的生活是多么冒险,多么可怕,最终必然一无所获。嗯,我们各以自己的信仰为优而辩论,你为精神思想,我为自然生活。但是请别为我下面说的话生气,有时候我感觉你是真正天真地把我看作了卡斯塔里原则的一个敌人,一个从根本上把你们的研究、静修和游戏视为蠢事的家伙,即使他出于某种原因也曾短期涉足其中。我的朋友,你若真认为如此,你就彻底错了!我要坦白告诉你,我已愚蠢地爱上你们的严格宗教制度,常常情不自禁地当作幸福本身而喜爱和迷恋。我也不隐瞒你,几个月前我回家逗留期间,我和父亲有一场意见不同的谈话,我最后总算争得他的允许,学习结束后仍继续留在卡斯塔里,并可为进入宗教团体而努力——倘若我始终坚持自己的愿望和决定的话。当他最后表示同意时,我真是高兴极了。然而,我现在决定不使用他的允许,这是我最近才明白的道理。哦,千万别以为我已失去了兴趣!我只是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对我而言,继续留在你们身边也许意味着一种逃避,这种逃避也许很崇高很正派,却无论如何只可说是逃避。我决定回去做一个世俗世界的人,但是这个外人会永远感谢卡斯塔里,他会继续保持你们的许多精神训练方法,他会每年都来参加伟大的玻璃球游戏庆典。”

  17. 我们对自己要求越多,或者换句话说,我们当时的工作对我们要求越多,我们就越需要凭借静修作为积蓄力量的源泉,使我们的精神和灵魂不断在协调和解中得到更新。

  18. 但是事实往往悖于常理,正当我们碰到困难,偏离正途,极须纠正之际,却恰恰是我们最嫌恶常轨,最不愿意回归正途之时。

  19. “普林尼奥是否希望获得我对他的赞同,或者只想找一个对话伙伴?目前我还不大清楚。我希望是后者,因为要我转向他的观点,无异于把我导入不忠之路,并且毁坏我的生活,我毕竟是卡斯塔里土生土长的孩子。如果我真的产生了返归世俗世界的愿望,我也没有父母亲和朋友可以投靠。然而,即便普林尼奥发表那些亵渎卡斯塔里言论的目标全不在于影响别人还俗,我也已十分困惑不解了。不瞒您说,敬爱的大师,普林尼奥的见解里确实有我无法简单否定的内容,他唤醒了我内心的共鸣,有时候十分强烈,要求我支持他的见解。倘若这就是自然的呼唤声,那么这也是同我所受的教育,同我们熟悉的见解彻底背道而驰的。普林尼奥把我们的教师和大师们形容为僧侣特权集团,把我们同学们称呼为一群受监护的被阉割的绵羊。这些言语当然粗暴而且过分夸大,但是其中也许还有若干真实内容,否则不可能令我如此心烦意乱。普林尼奥敢讲一切让人吃惊和气馁的话。例如他说:玻璃球游戏是一种倒退回副刊文字时代去的玩艺,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字母游戏,也许会毁坏我们以往种种不同艺术与科学的语言。这种游戏只进行联想和类比。他还说:我们这种不事生产的隐退生活恰恰证明我们全部精神教育和态度之毫无价值。他还分析道:我们以各个时代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为例子分析其规则和技巧,却拿不出我们自己创作的新音乐。他又说,我们阅读和阐释品达[8]或者歌德的作品,却羞于拿起笔来写自己的诗句。对于这些指责,我无法一笑置之。上述指责还不算是最利害的,最令我痛苦的指责是他说我们卡斯塔里人所过的生活犹如靠人喂养的笼中鸟儿,我们不必自食其力挣面包糊口,我们不必正视现实生活,不必参与生存竞争,对于那一部分用辛劳工作和困苦生活建立了我们豪华生活的人,我们既一无所知,也不想去知道。”

  20. “啊,能让人们了解该多么好!”克乃西特不胜感慨。“倘若有一种人人都信仰的学说该多好啊!现在一切都互相矛盾,一切都自行其道,有什么是确实可靠的呢。事事既可以这么解释,又可以反过来那么解释。人们能够把整个世界的发展历史说成是发展和进步,也同样能够将之叙述为一无所是的堕落和荒谬。难道真的没有真理吗?难道不存在真正纯正而有效的学说吗?” 音乐大师还从未听见他用如此激烈的口吻讲话,默默走了一段路后,才回答道:“真理是有的,我的孩子。但是你所渴望的‘学说’,那种绝对的、完善的、让人充满智慧的学说却是没有的。我的朋友,你也不应该去渴求一种完善的学说,而应该渴求让你自己完善无瑕。神性在你自己心中,而不在任何概念和书本里。真理是体验而得的,真理无法传授。约瑟夫·克乃西特,让你自己在斗争中领悟吧,我不妨说事实上已经开始了。”

  21. “我想我已经听懂了,”克乃西特说。“具有如此强烈爱憎感情的人,是否只是那些天性热情的人,而其他人则比较冷静比较温和?” “这话听起来正确,其实不然,”音乐大师笑着说。“对事事都热心,又想把一切都做好,这就需要大量的精神力量、勇气和热情,少一点儿就不成。你所说的热情其实不是精神力量,而是灵魂与外在世界摩擦而生的力量。凡是你所谓的热情占统治地位之处,与其说是存在着大量渴望和雄心,倒不如说是把它们导向了自我孤立的错误目标,并因而形成了紧张压抑的时代气氛。同时,凡是竭尽全力趋向中心的人,凡是努力趋向真实的存在、趋向完善境界的人,外表看来总比热情者要平静得多,因为人们并不总能看见他们灼热的火焰,举例说吧,他在辩论时决不会高声喊叫,也不会挥舞臂膀。但是我可以对你保证,他是炽热的、是在燃烧的!”

  22. 你可以认为这种天生而强烈的爱憎本能乃是小人物的特征,现实生活中的大人物和卓越人物都没有这类强烈的感情。我辈芸芸众生,都只是一个平常人,在人世间都只是一次尝试,一段中途旅程而已。而每个人即使仅仅处于中途,那里也依然存在和谐完美,他应该努力达到中心,而不是只在边缘打转。请你不要忘记:一个人能够既是严谨的逻辑学家或者语法学家,同时又是充满幻想和音乐感的人。一个人也能够既是音乐家或者玻璃球游戏者,同时又完全精通一切规则与秩序。我们的目标是要培养这样的人,要成为这样的人,他不论在哪一天,不论和哪一个人,随时随地都可以交流他研习过的科学或艺术问题。他能够把最清澈透明的逻辑理论灌注入玻璃球游戏之中,也能够让语法学富于创造性的幻想气息。我们应当努力成为这样的人,我们应当具备这样的能力,随时随地都能够承担另一种岗位的任务,而不会让自己因不堪承受压力而困惑慌乱。”

  23. 若干年之后,这位同学还听见克乃西特亲口对他说:“每逢一个学生被遣送回家离开艾希霍兹时,我都觉得好像死了一个人。倘若有人问我为何如此伤心,我也许会说,我不单同情那位可怜人因为轻浮和懒惰而断送了前途,还担心自己有朝一日也落得同样下场。直到我经历了许多次遣返事件,直到我认为可怕命运绝无可能落到自己头上之后,我才开始对事件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这才领会到开除精英学生不只是一种灾祸和惩罚,并且也认识到被开除的学生中有许多人恰恰是很乐意回家的。我也才觉察到,事情并非单纯的审判与处分某个轻浮学生的问题,而在于有一个‘外面的世界’,我们所有精英学生全都来自那里,那个世界不像我心里想象的早已停止存在,恰恰相反,在许多孩子心里,它仍然是充满吸引力的了不起的现实世界,而且始终在诱引着他们,最终把他们都吸引了回去。也许它所诱引的不是个别人,而是我们所有人。这个我们业已离开的遥远世界发出如此强大的吸引力,也许完全不是针对那些意志薄弱和精神卑劣的人。也许他们那种表面上的跌落根本不是什么堕落和遭难,而是向前跃进和向上运动。也许我们规规矩矩留在艾希霍兹的人才名副其实是弱者和懦夫呢。”

  24. 歌德的一句名言:“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没有不是被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

  25. 纵然如此,肯定也有隐蔽不明的东西是我们全不知晓的,所以我们不要忘记,凡是历史著作,不管写得多么客观平实,也不管撰写者多么力求符合真实,仍然摆脱不了杜撰范畴,它们的三维本质都是属于虚构的。

  26. “我们认为古典音乐是我们文化的提炼与总括,因为它是这一文化最清晰、最典型的姿态和表现。我们在这种音乐氛围里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和基督教的文化遗产,继承了一种开朗、勇敢的虔诚精神,一种高尚的骑士道德。归根结蒂,任何一种经典性的文化遗产,莫不是一种人类道德的代表,一种集中了人类楷模行为的姿态。

  27. 正如经常发生的情况那样:一种确有价值而历久不衰的活动在某次临时发生的微不足道小事中突然获得了名称。

  28. 想要推倒过时老朽,想要凭借政治和战争改建世界及其道德,唯有文化本身先具有真正自我审视能力和纳入新的宇宙次序的能力才行。

  29. 而当年大多数似乎颇爱读报的读者,却显然老老实实囫囵吞枣地全盘吞下了一切荒谬的东西。譬如一幅名画换了主人,一份宝贵的手稿被拍卖,一座古城堡惨遭回禄之灾,或者一位古老贵族家庭的成员卷进了一场丑闻等事件,读者们不仅在数以万计的报道里读到了具体事实,而且还会在这一天或者下一天出版的其他文字材料里读到了一大堆从传奇、历史、心理和性欲等角度撰写的时髦东西,任何细枝末节都不会被这股洪水般汹涌而来的急流所遗漏,而所有匆匆忙忙问世的急就章,不论在遣词造句上,还是在分类构思上全都烙刻着不负责任地大批量生产的印记。

  30. 人们越是深入而彻底地去探讨一个命题,结果却越是不可抗拒地陷于反命题的误区之中。

  31. 一般而言,对于浅薄者来说,对不存在的事物也许较之于具体事物容易叙述,因为他可以不负责任地付诸语言,然而,对于虔诚而严谨的历史学家来说,情况恰恰相反。但是,向人们叙述某些既无法证实其存在,又无法推测其未来的事物,尽管难如登天,但却更为必要。虔诚而严谨的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把它们作为业已存在的事物予以探讨,这恰恰使他们向着存在的和有可能新诞生的事物走近了一步。

  《玻璃球游戏》读后感(九):我们需要倾听者还是斥责者?

  (针对《玻璃球游戏》中的“忏悔长老”一节做出的思考)

  有两位修行很高的隐士,并都是出名的忏悔长老。

  一位忏悔长老乐于敞开耳朵和心扉潜心倾听,并且懂得如何接纳一切痛苦和忧虑,保护倾听者。具有耐性,善于容忍的被动性的美德,以及巨大的缄默守密的能力。

  另一位忏悔长老,不须来访问者叙述便能迅速而清晰地透视其灵魂,是所有误入歧途的灵魂杰出顾问。是一位伟大的法官,惩罚和矫正罪行者。

  对待忏悔之后的处置,前一位长老会亲吻其额头,令其离去。另一位火药味十足,谴责和训骂。

  巧合的事,这两位忏悔长老同一时间段感受到了绝望和倾听世人暴行的无意义,他们互相寻找,向对方倾诉以期对抗内心深处自杀的诱惑。

  前者先遇到了后者,奇怪的是听完前者的忏悔,后者竟没有训斥而是画十字,亲吻其额头。

  书中有这么一段,后者对前者说,大意是:我们并没有犯错或者罪过,只是永远活在自己原罪中,不会像世人如同儿童,在作过忏悔和忍受惩罚后,又纵情寻欢,热衷功名甚至互相残杀。你我之间是相互敬爱的关系,决不能用惩罚的方法来治疗另一个人。

  对待一个有高度自省力,自己苛责自己已非常残酷的人来说,他需要的是抚慰,不是评判是非过错。他需要的是倾吐却不期冀一个解答方式。

  难道说没人不喜欢后者的方式么?我想不是,这其中有很多不愿面对真实自我的人,只有借由他人的的戳伤才会稍稍触动。甚至常见的一些异教通过自残的方式来完成自我的圆满(中西方都有),是否我们本质内就需要某些鞭笞来达到某些清醒。

  书中并没有评判两种优劣之分。

  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向谁诉说?

  温柔和暴烈,是感受到伟大圣洁的宽容而泪流不止,还是愿意受到强烈鞭笞卸下灵魂重负?

  虽然我自身而言两者都不会选择。倾诉已不是我愿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