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吕著中国通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吕著中国通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1-20 02:41: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吕著中国通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吕著中国通史》是一本由吕思勉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80元,页数:5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吕著中国通史》精选点评:

  ●选读其《学术》、《宗教》两章。頗有見地,史識絕佳。

  ●: K20/6662-8

  ●学校图书馆看了几章,不适合非科班人士看。吕也是个脑补党啊

  ●民国时候的大学生通识教育读本,不深也不浅

  ●畅快淋漓

  ●真正的通史,讲史迹要言不繁,讲道理平实可信,讲观点不落俗套。

  ●勉勉强强读完了 顿时发觉原来原来都不是原来= =

  ●很久以前 那个时候吕思勉还没成为“领导干部读经典”

  ●一部书言尽中国史,化繁为简真大师。

  ●挤时间

  《吕著中国通史》读后感(一):中国自己的通史

  中国文化可以说未成断链过,这必须要归功于中国的记载史。让我们后人有机会去了解前人。而通史的含义是那么的明朗和模糊,用我们特有的文言文写属于我们自己的历史,这样的感觉很贴切,就像冬天里男友为女友泡上一杯暖手的奶茶。至于它的内力是否可以震到人,就看机缘巧合了,但至少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

  《吕著中国通史》读后感(二):晦涩

  虽为好书,但却晦涩难懂。可惜我没有捧着字典花上一天读一章的闲情。如若书晦涩到只能传达7成思想让读者理解,那么这本书对读者而言也只能是失败的著作。对于普通水平的读者来说,此书太过学究,读着索然无趣。对历史研究者而言,此书或为消遣的好方法。读史本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又何必自讨没趣,让一件不轻松的事变得更为沉重?

  《吕著中国通史》读后感(三):读史是为了啥

  敢写中国通史的人并不多

  以一己之力写中国通史的人更不多

  写了中国通史还被认可滴就绝对是稀有动物了

  吕先生就是这样的“稀有动物”

  关于吕先生和这本吕著中国通史的什么地位啊影响啊我就不赘述了 大师就是大师。我只说说觉得最有意思的几点。

  1

  本书前半部分讲了社会史

  对兵制,官制,选举,语言,甚至衣食住行等等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演变进行了详细的讲述

  后半部分才是我们熟知的从上古到清朝近代,以时间顺序写的各朝各代历史

  这样特殊的体例使读者可以从纵横两方面了解中国历史,非常全面深入,写法十分少见

  吕先生这么写的原因是他认为过去的史书太注重政治史,太注重皇帝和贵族阶层,你很难看到普通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所以他的前半部分要写社会史。社会史又不仅是制度史思想史,更有建筑,服装,艺术,习俗等等许多方面。其实习俗这些才是最接近生活的内容,看起来十分有意思。

  2

  本书的语言非常非常非常简洁

  可以说是没有一句废话,也没有一个字多余,中文功底十分深厚。

  阅读起来十分流畅痛快。

  估计这是和作者清末出生,从小受到了良好的中国传统教育有关

  要知道这本包含了上下五千年王朝更迭,中国社会的全貌的书却只有500多页呀!

  3

  我喜欢看讲述历史的书是因为可以看到很多八卦(比如石崇斗富这种),有的人是为了YY,如《新宋》之类,像唐太宗这种搞政治的则多是为了“以古鉴今”....不过吕思勉却不同,他写中国通史不仅是为了告诉我们中国的过去是什么样的,更是想从中探讨出一种更合理有效的制度,从而让我们的国家独立而强大,人们的生活富裕而幸福。当然这是因为他生长于哪个落后屈辱的时代,有人说历史学家应该有观点但是不应有主张,这也许是对的。但是吕先生的这份用心在过了6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十分让我感动和敬佩。

  《吕著中国通史》读后感(四):找个地方放书目

  贺卫方推荐的:

  1、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广外翻译组译,商务。

  2、佩雷菲特:《官僚主义的弊害》,孟鞠如、李直译,商务1981。

  3、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

  4、顾准:《希腊城邦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5、钱锺书:《管锥编》,中华书局1979。

  6、钱锺书:《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版,1994年修订版。

  7、吕思勉:《吕思勉读史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8、谢国桢:《明末清初的学风》,人民出版社1982。

  9、帕斯卡尔:《思想录》,何兆武译,商务1985。

  10、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1988。

  11、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1992。

  12、朗格:《十九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史》,张洪岛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13、李健吾:《李健吾文学评论选》,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14、爱克曼:《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15、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1987。

  16、余英时:《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增订版),东大图书公司1998。

  17、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12卷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8、胡颂平:《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

  19、唐德刚:《胡适杂忆》,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

  20、利玛窦:《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华书局。

  21、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卷二),人民出版社1993。

  22、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吕万和、熊达云、王智新译,商务1990。

  23、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广西师大2005。

  24、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贺卫方、高鸿钧、张志铭、夏勇译,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25、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在汉、舒逊译,商务1980。

  26、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耿淡如译,商务1963。

  27、卫三畏:《中国总论》,陈俱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8、加缪:《加缪全集》(4卷本),柳鸣九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29、布洛赫:《封建社会》,张绪山等译,商务2004。

  30、包斯威尔:《约翰逊传》,罗珞珈、莫洛夫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吕著中国通史》读后感(五):一本个人化的历史

  前人论史,往往史学、史才、史识三者并举(刘知几《史通》),这里面史学主要指史料。其实三样之中。前面一种是基本,而一部历史著作是否“良史”的关键,端在后两者。因为在承平之世,只要作者不偷懒,史料齐备大约是可以做得到的。倘不能,也不是个人的问题。然而史才史识平庸,或脑中先有个意识形态框框的话,纵然面对齐备的史料也不免歪曲涂饰,削足适履。从这一点看,我更赞成多一些“个人化历史”,哪怕故作怪论,倒也许可以启思引智,即使全无是处,淘汰起来也容易得多。怕只怕集体写作,奉命著书,看起来四平八稳,暗地里偷梁换柱,还要动用“集体的力量”,让它谬种流传,误人子弟。

  吕思勉先生的这本《吕著中国通史》,写于“孤岛”时期的上海,那时图书馆大多内迁,吕先生自己的藏书又多留在沦陷区,很多引征是靠吕先生自己的记忆和读书卡片(倒有些似《围城》里的李梅亭),认真择抉起来,当不乏小疵。而且后来的许多历史或考古的成果,吕先生都没有看到。然而就今日观之,仍能实实在在感受到吕先生踏实的治史功力和显著的个人化色彩。

  首先让人赞叹吕先生匠心独运的,是他把整部通史拦腰一分,划为《中国文化史》和《中国政治史》两部。这样既避免了如正史般主述政治事件而以典章制度学术文化为附庸,以至被讥为“二十四姓家谱”、“相斫书”的弊病,又不像一般统编教材那样一勺烩,把一条活活的鱼切作几十块。这种类型分析法在两部史的内部也照方抓药,如《中国文化史》又分婚姻、政体、财产、官制、住行、学术等十八章,读上去纬络分明,章节之间却又血脉相连,真正不枉了叫做“通史”。

  一方面,吕先生牢牢坚持“言必有据,持必有故”的史著原则,注解几逾全文三分之一;另一面,吕先生的独到见解,在在皆是,令人有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之感。其卓见大略可分两种:一种是孤陋如我辈闻所未闻的,如吕先生在论科举时讲,古人又不是傻子,何尝不知科举考的全是无用之物?只不过一个人能否将无用的东西学好,可以看出其人的资质智能,所以科举并不是用来选学有所成之士,而是在选可堪造就之人。这种说法有些惊世骇俗,却不失为一家之言;还有一种也是道人所未道,但颇有预见,能让人借古鉴今,如谈到“为什么文明化极早的中国科技一直不发达”这一让本世纪中外学者百思不解莫衷一是的问题时,吕先生讲了好几个原因,其中最重要两个是:(一)社会上并不真正需要。这一点以史衡之,是否站得住脚,我不清楚,然而当下正不乏此类虚假进步,形而下者如大众报刊开口WINDOWS,闭口INTERNET,形而上者如开口消解后现代,闭口颠覆后殖民,都是。(二)科技工艺进步会破坏社会规范,引发奢侈习气,引起不平和争斗,所以《礼记•王制》说:“作奇技奇器以疑众者杀”。这是关于“平等与效率”命题的较早的思考。虽然吕先生并未对之作价值评判,但其评述已足以启人深省。

  这本书本身是“史”,其中的“论”也是跟着史走的。但浮浅无学如我,偏是对“论”更感兴趣。个中轻重,只好各人读完之后,自行决断了。

  (原载《读书》1997年第9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