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意义手册》读后感精选
《我的人生意义手册》是一本由阿曼达•工藤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160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20-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人生意义手册》读后感(一):这不是书!
花了小五十块钱,本来以为买的是一本能够解惑的书,打开发现居然是一个记事本,这是让我自己写书吗?那你至少应该在封面上告知一声啊!
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紫薯
《我的人生意义手册》读后感(二):人生漫长而亲切
人生如同长跑,跑下去是一定的,但如果明确知道为什么而跑,会更振奋一些。 ——《我的人生意义手册》阿曼达·工藤 最近收到的一本非常可爱的册子。从作者的姓可知她有日本血统,所以原书名用的不是meaning,而是 “IKIGAI”生き甲斐这个词。 这种细微的差别很有趣。一般对后缀“甲斐”都翻译成“XX的意义”,但在日本文化中,它指的是更细腻的、联动、连续的触动感。 所以当你翻开这本小册子,也会发现它并不是要你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而是一系列小事以及它们带来的触动,像《复原力》中提到的创造你的庇护所,留住你的正念。 翻看这本小册子时让我想起《心灵奇旅》里初到地球的22很兴奋地说“我很擅长走路,也很擅长呼吸,我很开心。”乔伊一开始不以为然地回应说“那就只是普通活着而已。”直到他从生活的细碎中感受到IKIGAI,才意识到对meaning的执念阻碍了自己体会IKIGAI。 人生并不是为了寻找meaning而存在的,而是需要我们察觉IKIGAI,是一个接一个的IKIGAI最终叠加成了meaning。
《我的人生意义手册》读后感(三):我的人生究竟有什么意义?
我的人生究竟有什么意义?
最近太丧太丧了,工作提不起劲,生活也没太多乐趣,家里有人得了重病,照顾病人实在太煎熬,正好这个特殊的时刻有幸得到了这本书,带着这个问题。我打开书,企图寻找答案~~~
这本书不是直接告诉我答案,而是问了很多小问题。比如
童年时期最让你开心的时刻有哪些?回忆让你感到愉悦或自由的几个具体场景、事件或地点。
我开始陷入回忆,开心?开心?长大后属于我的开心时刻仿佛越来越少了,我的笑容也越来越少,年纪轻轻的我眉毛间已经有了深深的皱纹,那是长时间皱眉烦恼产生的痕迹。摸上去仿佛刀刻一般已经深深嵌入肉里面。
开心?我想起小时候没上学的时候,妈妈在材料厂上班,材料厂有个院子,里面堆满了各种建筑材料,有机器猫里面大雄老是呆在里面的混凝土大管子,也有好大的一个沙堆,妈妈没空管我,就留我一个人在材料厂的院子里面玩。我玩沙子,抓蜻蜓,抓小青蛙,抓螳螂,把堆着的水管当平衡木走。一玩就是一个下午,夏天太阳晒着也不觉得热,直到妈妈下班然后一起回家吃饭。
那是属于我的开心时刻,现在的我也经常在走路散步的时候眼睛搜寻着,但我很久没看见螳螂了,很久没看见小青蛙了,小区里面干净明亮,也有很多鸟,蝴蝶,流浪猫,下雨前有很多蜗牛,也有黄鼠狼和蝙蝠,种了很多好看的树和花,却偏偏没有看见螳螂和小青蛙。看见小动物的那种震撼和开心的感觉也仿佛消失了。
然后我发现这个问题的标题是永远不晚。
我还是想开心的。
希望这种儿童般的开心还能回到我身上,这个世界明明那么多彩和多样化,我们接触这个世界的触面还那么小,我却快失去孩子的那双眼睛了,那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我希望孩子般的眼睛回到我身上,让我开心,自由。
所以我喜欢这本书的一点就是,这本书不是一本深刻的书,虽然名字叫人生的意义,显得有点儿可怕,但是里面的问题却是很轻松就能引起我们的思考和回忆。也许看完这本书,我能找到我自己活着的意义。
《我的人生意义手册》读后感(四):译者序:还是要建设
很多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始于挫败感。学生时代堆积成山的功课,日复一日过三点一线的生活,绞尽脑汁也写不出论文,或者家庭变故,双亲离异,至亲过世;进入职场之后朝九晚五,在早晚高峰拥挤不堪的地铁上艰难喘息,从熟稔的家乡来到偌大的陌生城市,远离亲友,月底领一份勉强付房租的薪水,做一份既不恨也没有多喜欢的工作,和一群既不是朋友也算不上敌人的人做同事。
久而久之,这些都会让你在一段难捱的时间里,自我怀疑地审视:我的存在,我所做的一切,我经受的折磨究竟有什么意义?也是从这个节点开始,我们如哲学家一般思考死亡:濒死的体验是什么感受?人死之后世界仍照常运转吗?如果没有人记得我和我做过的事,死亡又将我带走,那我的人生又有何价值?
对于人生意义和死亡的思考并不像我们完成学业那样按部就班,有固定的模式或进度,而是在浩瀚无际的生命之海中,时而如海啸般强烈,汹涌而至,快要把我们这艘小舟倾覆;时而仿佛是风浪平静过后的海面,偶有波澜,却仍能自如行进,辨明方向。我们日日同这种无来由的虚无感共处,抗争,搏斗,厮杀,甚至想过以毁灭自己的方式求得安宁,但与此同时,我们迷茫,不甘,好奇,顽强,希望能凭借一己之力在有限的生命里找到立足点。
“人生究竟有什么意义?”这一天问如同高悬于我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又像是一记余音回环往复的警钟,很多时候我们似乎只能选择绕行,否则便会在不经意间狭路相逢,遍体鳞伤。
为了临时构筑某种意义,进而让人平安无事地生存下去,现代社会的流行文化似乎更倾向于选择避重就轻的方式。比如将“成功”简单定义为身居高位、日进万金、自我成就,并在此基础之上编织了一整套成功学的行事准则,信奉只要努力拼搏就能成功,不成功是因为不够努力,为了成功可以付出相应的代价,至于这代价具体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这类以成功为圭臬、成王败寇的思维逻辑虽然深受商业世界(尤其是创业和传销)以及畅销书产业的追捧,却面临着诸多危险:忽视了不同个体和群体的多样性,消灭了除成功之外的更多可能,并且极有可能催生一批为达目的不惜操纵他人、无视道德的利己主义者。
又如近年来尤其盛行的“心灵鸡汤”,其实就是用催泪和励志的人生故事,说服他人学会感恩,不懈追求幸福。“心灵鸡汤”擅长用甜腻腻香喷喷的文字和看似有道理的词语,包裹住无处抒发的负面情绪、日常的困境、不受人欢迎的真相。
我相信,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比如苦闷的青春期、被困难击垮的痛苦时刻,人也许需要一点鸡汤自我疗愈,但如果长期浸在鸡汤里,人会渐渐失去对真实生活的锐利感受,放弃真正意义的反躬自省,倘若有天挫折或灾难降临,只可能从头到脚被击垮。
从这两方面来看这本《我的人生意义之书》,很庆幸作者没有落入讨论“人生意义”的普遍陷阱——用成功学加心灵鸡汤的混合体强行说服他人,而是选择了另一条更为理性的路径——通过检视生活中的微小细节,专注自身对于外界和自我的感受(但不被外界评价左右行动),挖掘自己做出某些选择的根本缘由(这些缘由可能并不为你所知),将个人置于社会关系网络之中(而非孤立的个体),重新审视自己笃信的价值、承担的角色、渴望的事物、热爱的人。
工藤是一位很会提问、循循善诱的作者,她懂得如何将宏大的问题层层拆解。当你阅读和回答这些问题时,不会感觉自己在面对一个无从下手的庞然大物,而是一连串精耕细作的小工艺。你会不时感到自己沿着生命的溶洞回溯,探寻记忆留下来的零星痕迹,你伸出手,抚平它们,再从洞口出来,面对眼下的生活。或许这些痕迹只是你无论如何也不会挂念在心的小事,譬如童年时期最让你开心的事、让你嫉妒的人、乐于谈论的话题、因被人嘲笑而放弃的梦想、别人送的礼物、起的绰号等等,但这一件件小事就像一颗颗鹅卵石,每颗都有不同的形状和色泽,铺在一起就成了你走过的路。
这兴许恰恰证明了一点:我们可以说这段人生有意义,那段人生也有意义,但每一段人生累加在一起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由此可见,“人生”是一个极具魅惑性的词语,一种出于便利虚构出来的表达手段,它试图给我们从出生到死亡的漫长时间下一个笼统的定义,它似乎存在又似乎不存在。因为从时间的维度来讲,人生就是死亡的叠加,每一刻我们都在死亡,每一刻我们都在创造新的人生,人生通过消解前一刻来进入下一刻,而当这一阶段扩展至整个人类身上,就叫做历史。
单独讨论一个人一生的意义,等同于讨论一个人为什么会存在,一旦这个问题被提出,便是一个不成立的假命题。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玄妙的不是这个世界的样貌如何,而是这个世界以这样的样貌存在着这一事实。”
另外,当我们笼统地谈论人生时,总喜欢把它比作一段旅程或攀爬高峰。这两种比喻其实指向了不同的观念:前者更倾向于满足自我,注重经验和感受;后者以实现自我为目标,注重成就和价值。特里·伊格尔顿在《人生的意义》一书中指涉了这两种观念,他认为:“成就是在整个人生的质量语境下获得意义的,而不是作为一系列孤立的成就高峰获得意义。”相信这本书的作者也会认同这一点。
假如讨论一个人的人生意义不成立,是因为每个人在生命的不同阶段都有其意义,那么纵向来看,是不是人生意义也不是单由一个人自己决定,而是建立在他人的意义之上呢?尽管现代社会将个人打碎成一颗颗原子,但生存在人群之中,意义需要彼此合力方能架构完整。如果一个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意义而击碎了他人的意义,千万个这样的人聚集在一起,便构成了一个欺诈、暴力、阴谋、卑劣横行的社会。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身处这样缺乏美德的社会中,个人是很难抵达幸福的。一个追求善好的人,生活在一个人人都追求善好的社会当中,这大概是所有人、所有社群的理想吧。
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人无法决定他自己的人生意义。用伊格尔顿的话说,“无论身处何方,我们都已经深陷于意义之中。我们被编织进他人的意义网络——我们不曾选择过那些意义,但它们却提供了一个母体,我们可以在其中理解自我与世界。”
尽管不能自己选择意义,却依然可以从彼此的联结中找到理解自我与世界的窗口,“不能独自决定”和虚无主义或相对主义不相干,反而给了我们莫大的安慰。本书的作者将着眼点放在“了解让自己感到有意义的事”上,而没有过多纠缠“意义”这个抽象的词语本身,就是果断地站在了这个窗口旁,它并非是哲学的、形而上的,而是实践的,普通人触手可及。
关于“人生意义”一问还有诸多可能的解答,譬如:人生的意义确有其答案,只是我们永远无法知晓;正因为不了解人生的意义,才能把人生顺利地过下去;一旦得知了人生的意义,我们将无法接受,所以还是不知道为好;人生有其意义,只是不需要知道这个意义是由哪个主体赋予的;怀有信念这件事本身比所信的具体内容更重要等等。
没有人能依靠抽象、虚空的概念过一生,正如没有人因为声称幸福就真正幸福。如果“人生意义”这个亘古之问果真有解答,那么答案必定寓于真实人生的每一件事、每个瞬间、每个值得记住的人之上。从某个意义上说,人生意义就是我们眼下所做的事,所实践的良好生活,和想要获得解答的迫切渴望。在经历这些时刻时,我们正是在向一个空洞的外壳中倾注意义,倾注没有进度,没有终点,但倾注本身就是抵抗虚无,抵抗死亡。
在翻译和阅读这本小书时,我自己同样也在经历迷茫、失意,这种感受像陈年的旧疾,从来不会凭空消失,只会伴随每天的生活时强时弱,时好时坏。每一天都免不了因自我质疑而失魂落魄,低落的情绪没有出口,现实种种让人难过,儿时闪闪发光的理想遥不可及,阅读和思考并不会让迷茫遁形,反而会加剧。
这本小书虽不能彻底赶走迷茫,却能让人头脑安静,认真思考迷茫的缘由;虽不能抵抗孤独与虚无,却能提供一种看待自己和周遭的视角;虽不能解答人生意义的终极疑问,却可以让你放慢脚步,回头看一看迈出的每一步。
困顿,迷茫,怀疑,痛苦,挣扎,我们渐渐学会了用平淡的外表掩盖平凡人生的琐碎,梦想的衰落,现实的幻灭。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会不由自主地选择追寻,这大概就是人的可贵之处吧。
特蕾莎修女的这段话曾让我深受鼓舞,摘录一段,与诸君共享。也希望这本小书能够成为你们起床后和入睡前的陪伴。
人们经常是无理的、没逻辑的,以自我为中心,还是要原谅他们。如果你善良,人们也许会说你出于自私的目的,还是要善良。如果你诚实真诚,别人也许会欺骗你,还是要诚实和真诚。你多年建设的成果,可以被人一夜之间摧毁,还是要建设。你今天做的好事,明天也许就会被遗忘,还是要做好事。倾尽全力,给世界你的全部,也许这远远不够,但还是要尽己所能。你看,最终,这些是你和上帝之间的事,从来不是你和他们之间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