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知识产权二十年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中国知识产权二十年的读后感大全

2021-01-24 01:37: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知识产权二十年的读后感大全

  《中国知识产权二十年》是一本由刘春田著作,专利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8,页数:3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知识产权二十年》读后感(一):评《中国知识产权二十年》

  本书展现了1978~1997年中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历程。相关领域的专家以“当事人”的视角,详述了发展历程中的若干重要问题,试图反映知识产权制度在二十年间的发展概貌。因为各叙述人完全以自己的眼光与思路阐述问题,所以本书的连贯性及逻辑性会显得有所欠缺。但是本书编者还是力图从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等几个方面,突出本书的逻辑,以及尽可能的展示建立知识产权制度的方方面面。

  本书中,多位专家突出阐述了经济体制对法律的影响。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方面,总是要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同样,法律也是各方妥协的产物;学说之间的争论,国际交往中外国对中国的要求,在协调各方利益后,造就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知识产权制度。但是一部法律要使利益冲突的各方都十分满意,可能永远办不到。比如,著作权法起草过程中的争议问题很多,使著作权法迟迟不得定稿,主持定稿的宋汝棼同志给国家版权局局长宋木文同志写信,内容是“勿因小失大,勿求全而拖延”。当时创制著作权法着实需要果断的决定,因为各方争论的问题很可能不是法律实施中真正会出现的问题。与其浪费宝贵的时间,不如从实践中检验法律的好坏。所以,本书给当代立法者建议之一是:既要注重现实性、理论性,也要关注前瞻性、实践性。本书基本展示了改革开放后二十年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概况,体现了知识产权工作者为建立中国知识产权制度所做的不懈努力,是值得阅读的法律专业著作。

  《中国知识产权二十年》读后感(二):《中国知识产权二十年》读书笔记

  初读此书,像是一本集大成者的实务手册,收录了当年知产领域的领头羊的文章,分别从版权专利权商标权的近二十年的发展现状进行阐释:1.对外。详细论述了中国在WIPO的帮助下建立的知产法律体系以及中国加入国际公约的过程,例如要不要加入公约的争论和如何处理国内立法和国际公约的对接。2.对内。提出了中国内部发展市场经济的迫切需求和法律解释的缺陷以及行政执法等问题,例如商标侵权案件的救济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执法问题等等,并且提出了相对应的措施。另外,海关保护和知产入罪都可以看到我国在短短二三十年时间内对知产立法司法执法的整个法治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上所作的巨大努力及其成就。

  其中,令我印象较为深刻的是国内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制定过程。对于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竞争法,以及与知产体系的关系,从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过程可见一斑:反法对于未注册商标,商业秘密和仿冒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制是对知产外围领域的补充性规定:与反垄断法同属于广义的竞争法,而两者合并立法还是分立,国内外有不同的争论和实践,最后我国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有着合并立法的痕迹,,不仅是两者的根本宗旨相同,也便于规制我国特有的行政垄断行为。另外,我国反法的突破在于改变了原来由国务院出台实施条例来解决具体操作问题,而用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体现了实践对于法律的指导意义和市场经济的主观能动性,也是反法的一大特色。最后对于执法问题,由于我国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反法规定了行政主管机关的监督检察权和经营者的行政责任,虽然反法的行政执法为仍有较大的不足,但可见反法对知识产权体系的补充作用。

  初读此书仍有很多的问题与疑惑:中国音著协的法律性质和在如何发挥垄断地位带来的对作者的保护作用(集体作用和个人私权的权衡)?(p.86)在专利草案第一稿建议中的发明证书制与苏联的发明人证书制是什么意思?一字之差的区别在哪?苏联的双轨制具体内容是什么?(p.95)当时草案规定的职工单位对专利的持有权到现在的所有权的转变?(p.103)搭售,排挤,串通投标的垄断行为鲜少案件的原因?为何法律对于政府滥用权力的垄断行为不作具体规制(没有查处权)?……还有许多问题正待解决,还需其后反复研读。

  《中国知识产权二十年》读后感(三):读书报告

  本书邀请了不同作者根据他们不同的职业背景及角度讲述了自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至1998年这二十年来中国知识产权的发展。编排内容顺序大致为:版权、专利、商标、反不正当竞争法、知识产权教学、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以及司法保护、香港知识产权制度、知识产权大事记。由于每一篇的内容都不一样,我仅就部分内容进行讨论。

  书中让我比较印象深刻的一点是我国对于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以及在我国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中行政执法部门的地位。除了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立由行政力量推动外,我国虽采取“双轨制”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而在实践中通过行政执法来保护知识产权似乎已经强过司法保护,这可能本身也与司法程序的运作方式和当事人举证责任分配有关,通过行政机关的执法予以保护更有效率。而知识产权是私权领域,司法保护应当是主导的、基础的,如何完善目前“双轨制”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司法保护的主导地位以及做好行政与司法程序的衔接值得探讨。

  另外,让我比较感兴趣的是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虽然书中关于此内容的只有一章。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设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大量作品的管理问题,一方面方便使用人获得作品使用授权,另一方面能够帮助权利人行使其权利,起到了使用人和权利人之间沟通桥梁的作用。而在网络环境下,数字音乐的发展与兴起,使得权利人更加难以支配自己的作品、更难保护自己的权益,网络技术扩展了作品的市场,公众对于作品欣赏需求更加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权利人而言,著作权的集体管理较之过去相比有了更大的市场需求,但目前音著协在运作方面已经存在很多问题,在如今互联网时代下还需进一步完善以应对新局势。

  通过整本书的介绍可以看出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和快速发展与寻求国际贸易的发展不可分离,三部知识产权法律先后制定完成,在我国入世后,又对三部法律作了进一步修改并颁布其他知识产权相关规定,知识产权体系进一步发展向发达国家靠拢,而除了在立法上完善外,我国近几年也在实施法律方面做了很大努力。

  从该书出版的1998年至今,又是一个二十年,在这期间网络的高速发展使得知识产权意识不再仅仅只停留在国家管理和企业运营层面,越来越多的个人也有了知识产权方面的意识,懂得利用知识产权维护自身权益,甚至实践中产生了许多权利人滥用知识产权的现象,这也引起越多的人探讨关于限制知识产权滥用的问题。

  《中国知识产权二十年》读后感(四):回顾二十年间中国知识产权领域多方面的成就与经验

  本书高屋建瓴地回顾了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过程,由相关法律起草参与者或实务中颇有经验的学者及部门领导人总结这二十年中中国知识产权领域多方面的成就与实践经验,有助于了解我国知识产权发展历史及制度的研究。

  本书令人感受最深的,即为知识产权的发展依赖于国内经济发展水平这一点。正如文中以台湾为例,其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的20年间,“爆炸性经济增长、日渐增强的科学技术本地化意识,更多的多元政治和知识生活、向形式法治的渐渐推进以及台湾地区的国际追求”。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立过程,是老一辈学者们的艰难探索与奠基,也离不开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的经济与依法治国的推进。正是如此,当时的“新案情新背景”随之而来,我们一步步在典型案件中确立“专利实质性条件中创造性的认定”、“职务发明的界限”、“自由公知技术抗辩”等要件或原则。研究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过程,同样能够发现其时代背景与立法者们的苦心。例如最初制定反不正当竞争法时,主要基于“行政垄断”与“地方保护主义”的时代背景。而现在,前辈们所提出的法律法规竞合严重、查处垄断行为不到位等问题,已有了明显的改善。

  积极的探索与经验的总结,不仅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更是在人们的心中再一次深化了对于知识产权的认知。大部分文章的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对于“培育人们知识产权意识”的期许。让人欣慰的是,98年至今,又是二十年过去了,“知识产权”一词可谓深入人心。即使是不能明晰版权、发明、实用新型及外观设计的人,也同样深知尊重他人智慧成果的重要性。

  令人疑惑的,还是驰名商标的认定问题。在刘佩智老师的《在改革开放中蓬勃发展的中国商标事业》中提到了早期的驰名商标“选评”或“认定”。在现在的学习中我们常常接触到的是“个案认定、被动保护”。但是实践中似乎还存在着“选评”、“颁证”的现象。虽然“驰名商标”不得用于广告宣传,但是对于省级“著名商标”、市级“知名商标”并未进行任何规制。商标选评工作,在改革初期,对于提升市场主体商标品牌意识、促进经济发展等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现在,已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与法制建设的需要。虽然全国人大法工委于2017年11月2日发出了《关于印发<对有关著名商标制度地方性法规的研究意见>的函》(法工委函〔2017〕224号),明确提出各地于二个月内对其进行清理,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对此作出了相关反映的省份似乎屈指可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