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在西瓜糖里》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在西瓜糖里》读后感1000字

2021-01-27 03:20: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在西瓜糖里》读后感1000字

  《在西瓜糖里》是一本由理查德·布朗蒂甘著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0,页数:125 pages,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西瓜糖里》精选点评:

  ●一本稀有的书,中篇小说,诗意又冷漠。

  ●有谁可以来给我解释一下

  ●没办法分辨是欢愉还是悲伤,短短的句子读起来很舒服。

  ●活着的有没有人想尝尝遗忘工厂酿的威士忌...“我的名字取决于你”

  ●美国诗人布劳提根的小说

  ●一個詩意的世界。這本書太飛啦!!!

  ●妙。

  ●小说弥漫着一种奇怪的悲伤。读这本书我想到另外两个作家:村上春树和残雪。因为知道他是村上喜欢的作家,所以我觉得他可能是村上最重要也最私密的老师。

  ●一本奇怪的书。布劳提根很喜欢鳟鱼。 他是谁,叫什么名字,我并不好奇,我只是喜欢以下这段话而已。 “我猜你一定好奇我是谁,但我不过是那些没有固定名字的人中的一个。我的名字取决于你。想到什么就叫我什么好了。 如果你在想很久以前发生的事情:有人问你一个问题,你却回答不了。 那就是我的名字。 也许那时候雨下得很大。 那就是我的名字。 ⋯⋯ 也许你凝视着河水。你的身旁有爱你的人。他们要抚摸你。在它发生前,你感觉到了。然后它发生了。 那就是我的名字。 或者你在吃一样好东西,刹那间,你忘了自己在吃什么,但还是吃着,并且知道那是样好东西。 那就是我的名字。 ⋯⋯”

  ●理查德·布朗蒂甘

  《在西瓜糖里》读后感(一):一个很可爱残忍的世界

  一个很可爱残忍的世界,一切是西瓜糖做的,包括衣服、窗户、房屋~~~

  然而却是一笔笔死亡账单,人却是一直在遗忘,什么都不愿意面对,因而变得冷漠;寻找遗忘的人,敢于面对现实的人不被理解,他们知道现实的一切,却又变得疯狂;活在现实和遗忘之间的人不被 理解,最后被抛弃而自杀,却没有引起同情。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应该讨厌“我”,虽然“我”实在残忍,我不讨厌保琳,虽然因为她玛格丽特死了。或许一切死都没有必要,却又似乎有必要。。。。。搞不懂。。。。。

  印象却很深刻。。。真的好深刻。。。。

  《在西瓜糖里》读后感(二):For 玛格丽特和遗忘工厂

  新鲜的死亡

  腐烂的死亡

  变成石头的死亡

  遗忘工厂里死亡堆起黑色的山丘

  你提着篮子在里面翻捡

  灰尘和青烟之间

  你看到爱情冰冷的手臂

  仇恨平静的头颅

  友谊紧闭的嘴唇

  还有记忆死去之后仍在生长

  你翻过一座山丘又一座山丘

  你捡起属于你的死亡

  又去寻找陌生的死亡

  遗忘工厂的深处

  只有你去过并且回来

  【2012-6-8 14:22:33】

  《在西瓜糖里》读后感(三):诗意的乌托邦

  我是在某次聚会上知道这本书的。

  这本书出现于美国的六十年代(作者在网上的照片十足一副老嬉皮的形象),这让我想起和他同时代的一批后现代作家。类似于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理查德·布朗蒂甘也创造了一个童话世界。不同的是,如果说巴塞尔姆是让现实材料的进入来解构经典童话,那么理查德·布朗蒂甘所做的就是竭力扭曲现实材料使其从现实脱离开来,成为一个现代童话、一个新的创世纪、一个超现实主义的、关于乌托邦的寓言。

  在这个由“西瓜糖”构筑的世界里,最具有超现实色彩的莫过于这个世界摆脱了死亡所带来的沉重,诸多死亡的意象和半英寸的河流、草的雕像、鳟鱼元老、每天改变颜色的太阳一起,成为诗意的象征,比如:河里磷光闪闪的坟墓、在吃人之前帮小孩做算术的老虎、人们的生活由一个叫做IDEATH(“我的死”)的、关于艺术和文学的公社组织起来。

  如果作者的笔触仅限于此,那么,这仅仅是一部关于“西瓜糖”世界的词典,还不足以形成故事。于是,在本书的第二部分,“我的死”被它的对立面“遗忘工厂”所威胁,小说因此形成戏剧冲突。“遗忘工厂”显然是现实世界的隐喻,一帮由“阴死鬼”率领的青年人每天喝着用“遗忘工厂”里的东西酿成的威士忌,耍酒疯、说粗话、像嬉皮一样穿着脏兮兮的衣服。终于有一天,为了晓谕世人“我的死”的真正含义,他们在“我的死”里面集体自杀。有了这一壮举(小说处理得有些滑稽),“阴死鬼”等人倒像是“西瓜糖”里真正的清醒者,而叙述者“我”因为抛弃了玛格丽特而变得令人生厌。至此,关于真实、关于乌托邦的虚假等等主题很容易便会确立起来。

  是,这一主题却轻飘飘地滑过去了,人们把“阴死鬼”们及其在“遗忘工厂”的小屋烧掉,为的是忘掉他们。然后,在玛格里特的葬礼上,人们跳起舞来。这里当然可以引发出各种深刻的寓意,比如某英文网站上的一则书评,认为理查德·布朗蒂甘的公社引导温和的、拒绝暴力的生活。但我更愿意把它看成小说本体一种可能的方式,以此创造了一个真正的、超现实的乌托邦,它是没有意义的。

  小说最令人难忘的是一些叙事的碎片、一些取消了意义之后诗意的场景,它们关心的不是如何理性的解释这个世界,而是在头脑里短暂停留的轻微重量。有一些短小的章节如果分上行像极了时下流行的废话诗歌。比如:

  《一次爱、一阵风》

  我们久久地、缓缓地做爱

  一阵风吹来

  窗户轻轻颤动

  糖在风中无力地裂开

  我喜欢保琳的身体

  她说她也喜欢我的

  我们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风突然停了

  保琳说

  “那是什么?”

  “是风。”

  《在西瓜糖里》读后感(四):就像生活在西瓜糖里

  其实这本书的意图,布劳提根刚开始就已经讲得很明白:“在西瓜糖里,事情一次又一次发生,就像我的生活发生在西瓜糖里”——一种语义的回环,什么内涵也没有。能指和所指的重合将语句陌生化,像个莫比乌斯环,有种奇异的美感,但同时也切断了它和价值体系的关联——布劳提根告诉我们,我什么也不想说,我只想做个游戏,一个关于形式、想象与美感的游戏,西瓜象征着西瓜,老虎就是老虎。 我以为这就是作者的本意。但实际上作品的意义早就不再局限于作者了,一个文本只要建立起来,阅读就必定为其赋予相应的阐释体系,那么作为读者,我们能从《在西瓜糖里》得到什么呢? 我这样理解这部小说:一个关于纯真与经验的寓言。

  前面有评论者将“遗忘工厂”定义为“现实世界的隐喻”,我觉得往深一层说,这个地方更像是认识论领域的经验世界的象征,含混蒙蔽,有生有死,存在着对立与消解(遗忘);而“我”生活的地方,虽然名叫“我的死”,但这死亡是去肉体化的,是天堂的倒影。人死后睡进玻璃棺材,不会腐烂,而是在水中发光,注视着岸上的人——这是纯真的世界,经验的、肉体的领域无法侵占的世界。

  书中唯一一次侵入,就是第二部中“阴死鬼”那帮人搞的集体自杀。作者很明显对那段进行了漫画式处理,但需要基本确定的是,那段描写终究是肉体的、生物性的(醉鬼割指头没割干净,还剩一截指甲在手上)。 当然,这次侵入并没有得逞。第三部中玛格丽特的死依旧是轻飘飘的,被蓝色的围巾挂在树上,像一只鸟、一首歌。葬礼过后人们还是要跳舞,他们跳得都很好。经验世界的侵入不仅没有对纯真造成损害,反而消弭了自身。人最终遗忘所有经验,连遗忘本身都遗忘,重返天真。要硬给这故事找个寓意,我想到的就是这样。

  不过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意象:“老虎”——令人想起威廉·布莱克:只有做过老虎的羔羊,才是上帝的羔羊。老虎在此大概是一个路径,经验到达纯真的钥匙。文本中的阴死鬼也提到,只有老虎才懂得真正的死,老虎全都离去后,死早已不存在了。

  这样看来,重返天真的主题就有些可疑,因为老虎早已绝迹,很久以前就被杀光了。哪怕阴死鬼的集体自杀也没能让老虎回归。

  所以,重返天真?可能根本就没有“重返”这一说,因为经验世界已经是史前史了,而没有经验,也就没有纯真。布劳提根只给读者提供了一个炼狱过后虚无缥缈的天堂,一种软绵的、轻飘的和解。

  至此,兜了一圈,我们还是回到了小说第一句:“在西瓜糖里,事情一次又一次发生,就像我的生活发生在西瓜糖里”。我阐释半天好容易建立的意义体系,居然还是指向了无意义,我觉得这是这部小说最有意义的地方。 这本书给予我们最大的恩惠,我想还是让我们明白一件事:小说的美可以是不成立的,小说可以是一种幻觉——它可以彻底美丽,同时彻底无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