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的读后感大全

2021-02-03 02:36:5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的读后感大全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是一本由[捷克]博胡米尔·赫拉巴尔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2019-4-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精选点评:

  ●一气呵成

  ●其实应该是4.5星,因为《过于喧嚣的孤独》实在是太棒了,这本书读到后20-30页的升华才让我感到非常熟悉的赫拉巴尔气息。但并不是说前面的剧情写得不好,而是我一开始就过分期待了。凭良心说,剧情很紧凑,叙述得还行,特别出彩的是心理描写,背景其实与捷克的历史很对得上号的(我后知后觉,也是储备不够啊,还好联系了《我的疯狂世纪》)。 既然我这么喜欢赫拉巴尔,为啥还要扣0.5星呢,主要是太喜欢《孤独》了,废纸打包工是他的亲身经历,《国王》毕竟是他人口述加工的,还是差了点东西。这不是横向比较,而是我对自己喜欢的作家有点苛刻,哈哈。 Ps,那段镜像理论是我很喜欢的部分太巧了,今天提出的【镜像恋】这词,连续读的三本书都涉及,像某段时间看到叶芝,竟然好几本书也反复引用他。

  ●一口气读完。孤独的热爱生活。是赫拉巴尔。

  ●前半部沙雕土豪们的迷惑行为,后半部人生巅峰后的急转直下,热辣生鲜中有忧伤。

  ●好想去布拉格看看这个金色的,魔幻的,忧伤的,见证了不可置信的事变成事实的地方

  ●随手拿了看,也没注意作者,看了一章觉得文风似曾相识,原来是《过于喧嚣的孤独》的作者,赫拉巴尔的个人风格真的好明显

  ●“为什么你什么都懂?”“因为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为什么你懂那么多?”“因为我伺候过阿比西尼亚皇帝。”中间部分还不错,后面就是回到人生隧道的幽暗深处。他无法成为百万富翁,他只有回到森林处伺候猫、牛、鸽子等动物来过日子。关于战时部分的反应还行,后面部分我总担心看得像在梦游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读后感(一):自我认同

  

五星。

身份认同问题是本书的核心。

去年年底正好看过甲骨文出的《野蛮大陆》,里面有对当时社会情况的具体描述。二战时德国占领捷克,开始对捷克人进行压迫和屠戮,德国人看不起一切捷克人,自认为高人一等;而二战后德国被赶出去之后,清算就开始了,捷克人开始对德国人/德裔甚至是非我族人进行驱赶和打压。整个欧洲都处在民族各自抱团排外的环境下。所以文中的主人公即使娶了德国护士长作为妻子,但是在那群德国人之中,他是身份低下的捷克人,没有人愿意和他碰杯,甚至认为他没有资格娶到这样的妻子。同时,当时德国开始进行培育实验,为的是培养出优秀的战士,而小说中主人公和妻子被打针之后生出来的怪胎,就是对这种反人性的行为的痛斥的隐喻。我想到了浦泽直树的《怪物》这套漫画,反应的也是这个主题。

而后面,主人公凭借妻子在战时收集来的邮票,成为了百万富翁。但是这样的突来的财富,并不能改变别人心中主人公只是一个酒店侍从的偏见,和其他百万富翁关在一个监狱里,他也无法融入这个团体。

主人公从头到尾寻求的就是一个群体来接纳他,来认同他。但是最后回到偏远之地,才幡然醒悟。生为尧舜,死亦枯骨,身为桀纣,死亦枯骨。人总有一天是要以元素的方式回归大地,在那个时候,身份地位、声誉荣耀都不重要了。自己找到自我的意义,自己认同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读后感(二):幸福来自遭到的不幸

  赫拉巴尔“我的幸福往往来自我所遭到的不幸”。 这是一本奇妙的小说,作者够幽默。情节够夸张,但又觉得挺合理的。总是被吸引接着读下去。 像自传,但是你明明知道是个虚构故事。讲一个穷苦小矮个14岁开始就在布拉格一个饭店做餐厅服务员,后来拼劲全力,攀登成为侍候国王的高级领班。在旅馆、饭店、食堂、酒店等地方见到形形色色的房客和社会百态。经历德军统治的布拉格,后来小矮个成为百万富翁后,捷克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他又接受改造挤入富翁拘留营。故事讲述了捷克的社会变迁。最后他修一条永远修不好的路,回归大自然。 从物质欲望到异性欲望再到权力欲望,最后财富和身份地位都逐步得以实现,最终作者隐居山林,拷问自己,征询死亡。写到生命的意义时候,幽默风趣戈然而止。读到这里时候,知道他已经不在人世,但是会就觉得他活的好好,像朋友一样和你好无忌讳的谈论死亡,看似不会发生的死后安排。想流泪,想沉思,想停下来面对自己。联想到我的父亲,活着时候的父亲和我谈论他死后的可能会有什么感受,那个时候死亡距离他好远好远。其实我父亲离开我快10年了。 好的文学作品让你体会生命真实触摸感。有时候我们是要停下来打量打量自己。人和动物的区别是因为人有真实的生命感。文学是为我们唤醒这种感受。只有善于更好表达自己思想的人才是更好的人。 难得的一本好书啊,意犹未尽。 以下摘录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我看到,大家尽量拖延不去问那些直到有一天非问不可的问题。实际上,我在酒店里就已经悟出:生活的实质就是询问死亡。等到我的那个时刻到来,我将会怎么对待。我还悟出,这死,不,这一对自己的询问,实际上是在无限与永恒的视角之下的交谈。这死亡问题的解决,是在美丽之中和在关于美的思考的开始,因为用品尝自己那过早离开人世而告终一生的荒诞,那种对毁灭自己的享受与体验,就会使人饱含着苦涩并充满着美感。 让我的棺材被这峰脊分成两半断裂开,让我的残骸被雨水冲下两个方向:一半冲进小溪,流到捷克的土地上。另一方向的那一半,通过国境线的铁蒺藜,经小溪流进多瑙河。我即使在死了以后,也愿意当个世界公民,希望从布拉格流到易北河,再从易北河流入北海。而我的另一半残骸则流经多瑙河进入黑海,这两个海再汇进大西洋……』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读后感(三):无论侍候过谁,都是在告别自己青春的路上,越走越远。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是捷克国民作家博胡米尔·赫拉巴尔发表于1971年的长篇小说,也是赫拉巴尔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他之前的两部短篇小说集,在捷克国内掀起一波赫拉巴尔热潮,也逐步奠定了其在捷克文坛的地位。而这部小说的诞生就和赫拉巴尔的命运一样异常的艰辛和坎坷。 1968年苏联入侵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用侵略的方式阻挠捷克斯洛伐克国内渐渐萌生的政治体制改革。赫拉巴尔和当时大多数主流作家譬如米兰·昆德拉一样,支持民众反对苏联侵略的“布拉格之春”运动,而被苏联绑架的当局政府,对如此非法占领不肯变态支持和拥护的作家,进行了制裁和流放,当时没有声望的作家,甚至遭到残酷的虐杀。赫拉巴尔的作品被当局下架,已出版的著作被销毁,本人也被逐出作家协会。就在其人生陷入低谷之际,他的妻子将他们的家搬进了远离城市的一所林中木屋,为了远离尘嚣,也为了让赫拉巴尔恢复生气。《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由赫拉巴尔在自家木屋的阳台上经过18天时间创作。在迷人的大自然,无人打扰的幽静狂野中,赫拉巴尔产生了及其强烈的创作欲望。宾至如归的小酒馆、热情质朴的乡下人,以及赫拉巴尔从他们那听来的大实话和小故事,特别是酒馆小个子老板讲述的自己从当饭店学徒开始一步步的人生进程,直接触动了赫拉巴尔酝酿构思的创作心弦。于是,小说中的主人公原型浮出水面,赫拉巴尔要做的就是将他听到的故事,和他内心要表达的深层譬喻掺揉成型,就像他在接受采访时所说:“仿佛有人在我体内口授,而我的作用只是将内容誊抄在纸上”。于是18天后,包括五个互相关联的篇章、13万字的《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应运而生。 手稿完成后,赫拉巴尔没有经过一次修校和加工,就被拥趸以手抄的形式一传十十传百的复制,在民间传阅了近二十年。直到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于1990年出版。直至目前世界上二十多种文字的版本,都是当年赫拉巴尔从林中木屋流出的手稿,没有一处修饰粉改,原汁原味地呈现大师名著的原貌,绝对算是广大读者的福分。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涉世甚浅的小个子餐厅服务员,在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里,竭尽全力想要成为一个别人看得起的人。于是他在布拉格的各大饭店里任人摆布,被曾“侍候过英国国王”的领班恣意玩弄,就为了步入百万富翁的行列,让人们不再漠视他的存在。主人公也算努力,当着“曾侍候过英国国王”领班的面,侍候了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国王享用豪华碳烤骆驼宴,并得到国王颁发的奖章和绶带。在布拉格偶遇日耳曼族女孩,在女孩遭受欺辱的时刻挺身而出,不仅俘获女孩芳心,更是在不久后的战争中成为第三帝国的合法女婿,在整个捷克遭受劫难的同时,完成了日耳曼新人类传宗接代的盛大婚礼。随着战况急转直下,妻子被联军的炸弹炸飞了头颅,他拎着妻子留给他的一箱从犹太人手中掠夺的邮票,开启了豪华饭店老板的生涯。可好景不长,战争结束后捷克斯洛伐克归入社会主义阵营,所有的有产者沦为阶下囚,主人公也在一个个集中营、劳改所和边疆林场开始了流浪生涯,直到最后被发配到边境整修公路,发现了一所林中小屋,主人公才悟出了生命的真谛…… 小说通过餐厅服务员的经历和所见所闻,展现了捷克斯洛伐克自二战前后长达半个世纪的社会生活画面。赫拉巴尔通过主人公在其职业生涯中侍候过的资本家、地方官吏、艳楼小姐、德军高官、风流总统以及外国皇帝,带着读者们目睹了资本主义唯利是图的嘴脸,通过对上流社会玩弄风尘女子的淫秽行径,揭露了当时社会风气的败坏和女性毫无尊严的地位。作者更是在书中揭露了纳粹“新人类”人种培育计划,将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和乔治·奥威尔《1984》惊世骇俗的现实版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可以直视集权和种族主义那触目惊心的画面。正是因为赫拉巴尔青年时期对美术的爱好,使得其作品不仅画面感强烈,让人读来更是真切的毛骨悚然。虽然小说大部分都用戏谑的黑色幽默风格呈现,但整体色调昏暗悲伤,凸显作者对一个时代的揶揄、无奈和难以名状。书中大量让人拍案叫绝、掩卷长思、叹为观止的情节,无不让人可以反复阅读、细思极恐、难以忘怀。 1994年,赫拉巴尔受到瑞典皇家学院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但最终遗憾的输给了大江健三郎。1997年,病魔缠身的赫拉巴尔于布拉格医院坠楼自杀,一代文坛巨匠与世长辞。2006年,由捷克和斯洛伐克联合出品的同名改编电影,获得当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提名,赫拉巴尔的作品及其衍生艺术创作虽未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其文学地位实至名归。他的作品为当时年轻人带来的,不是梦想,而是希望! 那年冬月风雪交加,大风吹乱了他的头发,大雪封住了来时的路。他一个人面对篝火,在镜子里审视自己的一生。平凡的人不必忙着觊觎身外的财物,表里如一才配得上高贵的灵魂。那些追逐浮华的日日夜夜,和在每个白天里抽掉的烟、夜晚生的梦,都将如尘烟一般,消散在回忆的荒原。无论侍候过怎样的大官,其实都是在告别自己青春的路上,渐行渐远。从前以为时间慢,现在想想都为当初的自己可怜。岁月如流水般逝去不返,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却无力回到从前。梦中好想回到最初那值得留恋的地方,却怎么也开不了口,与那个曾经年轻的自己,说一声再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