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倾城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光倾城》是一本由严利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时光倾城》读后感(一):时光倾城,倾城时光
一直在追利姐的书,这是一部跟你聊生活和爱情的书,文笔细腻,青春时代你,相信你一定可以在书中找到契合点,这是一部让你看了还想多刷几遍的书,你品,你细品,你就会沉醉其中!
从《爱我的人别放弃》到《隐爱》一步步又开,真的能感受到对爱情,对生活的,切切实实,真真切切,这部作品,还受到4大矛盾文学奖得主,阿来,贾平凹,徐则臣,王火四位老师的强力推荐,真正好的作品,是不能错过的!
《时光倾城》读后感(二):严利的时光醉倾城
《时光倾城》,这是度倾城时光的作家严利继《未婚妈妈》、《隐爱》等小说的又一力做。一直关注严利,不仅是为了她的美貌,更重要的是她的写作。这是一部跟你聊生活和爱情的书,打开《时光倾城》,貌似给我拉开了不一样的序幕。让你禁不住继续看下去,正如男女主人公的经历一样,他们代表时代折射的影子,里面有你有他也有我。
灵魂与现实重叠交错,爱情与生活密不可分。
正在看,感触颇深,待看完再评!
值得购买,值得关注。
《时光倾城》读后感(三):时光不老,青春不再
读《时光倾城》,从小天出生开始眼泪就没停,为那无辜而单纯的生命。看完,就明白这并非一个女人俗套的爱情故事,而是一代人残酷的青春。严利的文笔不妖娆,且不刻意尖锐,却在不经意间戳人,收割我们的眼泪。
看书的时候我想,当三朋四友在谈论时光老去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什么?
当初,为了成全白流苏的爱情,香港沦陷了;难道为了比邻的爱情,成都城也倾倒了么?
林比邻是从现代小康之家走出来的女性,为心之所向,追寻着爱情。反之阿诺,为了生计在这残酷的世界东奔西突,早早戴上了有色眼镜。比邻不需要大地震的成全,她挥挥衣袖,成全了自己。
最让人心疼的是小天,比邻让小天叫自己妈妈的那一刻,真揪心啊!
祝福小天,祝福严利,祝福所有追寻自己内心的女人。
《时光倾城》读后感(四):林比邻的爱扑朔迷离,五味杂陈
严利的《时光倾城》,是一本难得让我爱不释手的精品小说。拿到手以后,一口气看了近200页。我有时候会反复品味一段文字,或者推测某些话的弦外之音,还有某些人出现名字,人物迟迟不出场的感觉。越看情感悬疑的感觉越浓烈。就现在所读内容的感觉而言,那个编辑是欲擒故纵的钓鱼老手,或许是像徐志摩那种追求感情浪漫,但托付终身又不靠谱的男人,俗称有才华的渣男。这本书挺吊胃口的,情节跌宕起伏,女主角的感情线扑朔迷离。陶醉蛮可怜的,曾经得到了人,却始终得不到心,林比邻对他没有动心的爱! 张正义是适合结婚的对象,但是他的世界里大部分是工作,女人需要他的关键时刻总是不能出现,没什么生活乐趣与男人的情趣,婚后生活必定枯燥无疑。更致命的是,他性功能障碍严重,一个正常的年龄女子,长期缺失性生活是难以接受的。心理、生理、乐趣、安全感,是张正义给不了林比邻的,这是他的硬伤,也是二人结为连理的致命缺陷。 陶醉爱她不起来,张正义又没空跟她卿卿我我的爱,爱那个渣男编辑又爱得太伤,老师的爱又让她太可怕!林比邻的情感世界真是五味杂陈的一锅汤!期待尽快看完大结局……
《时光倾城》读后感(五):最坏的爱情和最好的爱情
与上一部作品《隐爱》相比,女作家严利的长篇小说新作《时光倾城》显然更适合改编成影视剧。
原因很简单,这是一个好故事,关于青春和爱情的。
罗伯特·麦基曾说:“好的故事能够给我们提供双重愉悦,一是使我们发现陌生的世界,给我们传递一种新鲜感;二是一旦进入陌生世界,我们又发现了自己,在这双重发现中,我们能够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生存的焦虑”。
好故事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共性在某种程度被总结为套路:主角在关键的选择中,似乎总愿意和观众、读者作对,一路下来为自己的“不现实”的倔强和固执付出代价;当然一定会有“恩宠时刻”出现,主角如醍醐灌顶一般顿悟,得以成全自己的成长、目标或者理想。
《时光倾城》在好故事的共性上,充满了让读者内心焦急、对主角又爱又恨的情节,对主角的种种期待屡屡落空。这其实体现了作者讲故事的能力,只有在情绪多番压抑之后,“恩宠时刻”才显得那么珍贵,读者在迎来结局时,长舒一口气,好似和主角一样,经历重重曲折泥泞,最终目的地的那一盏灯光显得那么明亮。
当然,《时光倾城》在故事的叙述技巧上也彰显了作者的个性,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大量采用作者驾轻就熟的插叙、倒序的手法,这种手法对于故事的妙处,就是悬念感十足。人物的来处、当下和去处,要读者开动脑筋跟上节奏,谜团才一个一个解开。但是如果改编成影视剧,文本里的限知视角、时间线,都是需要重新考量和捋顺,以符合影视剧的创作规律和观众心理。
《时光倾城》,书写的是女主角林比邻(小说里为第一人称)从大学到职场经历的几次情感抉择、挣扎和纠葛,在多元化的今天,故事本身是有强烈的时代性的。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总能在小说里找到自己、部分的自己或曾经的自己。不妨把主要人物做个列表,我们可以从这些人物的差异中,推测出故事不那么简单。
林比邻:女主角,漂亮,独立,内心敏感。医学院肄业,未婚妈妈,掩藏生子事实在都市奋斗。
阿诺:男,是林比邻认为最爱也带来最大伤痛的媒体人。有才,多情,不羁,感情上没有责任感。大地震后,第一时间奔赴灾区前线,与支援灾区的林比邻重逢。
陶醉:男,林比邻学长和追求者。阳光暖男,感情专一。
林亚秋:男,名画家,林比邻成为他的画作《处女》系列的裸模,后成为他画廊的策展人。
张正义:男,林比邻学生的父亲,是林比邻准备结婚的对象。
在林比邻和这几位男性的感情交往中,快乐和痛苦、迷茫和决绝、挣扎和挣脱,都得以一一展示,如同茅盾文学奖得主王火在给《时光倾城》的推荐语中所言:这本书诠释了最坏的爱情和最好的爱情。
另外三位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贾平凹、徐则臣也给《时光倾城》作了推荐语,这也符合人们对故事的心理,知道一个好故事,总是愿意荐与他人听。
《时光倾城》读后感(六):在疼痛与憧憬中砥砺而行
在疼痛与憧憬中砥砺而行
——读严利《时光倾城》
◎王应槐
长久以来,我一直关注着女性文学尤其是女性作家创作的以女性为题材的文学作品。究其原因,乃是以男性作家为主的文学世界里,女性作家的生存与发展相比之下,甚为艰难。此外,众多男性作家对女性的描写,尽管潇潇洒洒,我总觉得是隔靴搔痒,只是一种揣摩、想象,没有真正地走进女性的世界。但是,当我读完严利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时光倾城》,不禁眼前一亮,犹如“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让我对当代女性有了真切的感受和认识。
作者的《时光倾城》与之前的《未婚妈妈》《爱我的人别放弃》《隐爱》等长篇小说一样,都是着力于当代女性生活的。如果说作者之前的作品给予人的印象是在社会转型期女性的焦虑和慌乱,及其微弱的生存光亮,如《隐爱》。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经过生活的洗礼和岁月的沉淀,作家严利也在不断的学习中转换自己的角色,变得成熟稳健了,摒弃了无缘由的浮躁和跌跌撞撞,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多了一些理智和严肃认真。《时光倾城》虽然表现的仍然是我们司空见惯、传统经典的青春与爱情的主题,但她却另辟蹊径,或幽怨悲愤或迷茫蒹葭不同——尽管有这种特征——,但我们看见的女性却是在挣扎与疼痛中满怀希望与憧憬,并砥砺而行。
《时光倾城》中的女主人公林比邻为行走在当下都市生活中的青年知识女性。林比邻来自小县城,家境普通,成长之路曲折坎坷,通过自己的努力,如愿以偿步入大学校园。由于受到西方“虚无主义”思想的影响,崇尚个性独立,追求自由浪漫的爱情,因而演绎出一个个令人咂舌的“绯闻”似的情爱故事。
作者笔下的林比邻是多愁善感的,敏锐的,热情的,在摩天大厦林立的社会里,充满了对男性的依赖(恋)性,渴望着玫瑰花般的爱与被爱。从情窦初开到成为母亲进入职场,她的相恋对象在中学老师、大学同学、老男人医生,远方的诗人、身边的画家中摇摆不定。特别是同青年诗人阿诺的激情之爱充满了苦涩与无奈!不同的恋爱方式与感情的投入,林比邻爱得辛苦,爱得蹒跚,甚而喘不过气来,淋漓尽致的爱情追寻,大有飞蛾扑火的感觉,自始至终笼罩着一种悲剧性的美。
任何艺术形式都不是孤立的,游离于作品的内容而存在的,《时光倾城》的艺术形式也是如此。《时光倾城》在艺术的表达上有着鲜明的特点,即在“文学即人学”的审美语境中,紧紧抓住了小说的艺术特征——生命之书,从青春与爱情的描绘中直抵人性和人的生命意识的深处。为与变幻莫测、激烈震颤的青春与爱情的内容相适应,作者打破了传统的线型叙述方式,以5个男性人物为主轴,在时空交替中穿梭而行。如开篇就直奔爱的主旨,与老男人张正义的一见钟情。然而当与张正义“吻在了一起”时,突然把镜头拉开,“脑子里条件反射地出现了阿诺的脸,那个在我生命中消失已久的坏男人的脸”。作者在整部小说的叙述中,就是通过这种大起大合的时空转换,一会儿从大学校园的青春荡漾到都市的灯红酒绿,一会儿从乡村生活的宁静安详到大海的波浪沙滩,在尽情展现当代生活繁复的场景中,唯美地表现了青年女性在爱的纠结中跳动闪耀的春光。
作者真正成功之处也是让我叹为观止的是对青年女性细致入微的描写,不管是身体还是精神上的,这是许多男性作家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即便展开千万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如:“爱情是一道填空题吗?前任走了有现任,现任离开有备胎。”“很多东西真的不能用眼睛去看,而女人犯的最低级的错误就是干什么都凭直觉,看什么都看表象。特别是那些憧憬爱的女人,当有好感的男人在自己面前稍有表现时,她们就会低能地认为是自己的真命天子出现了。”“婚姻当然不是一场筵席,一句承诺,一张红证,但一个男人如果爱一个女人,你就得給她名分,这是一个男人的承担,也是对爱人的尊重。”“都说爱情是一次次画上句号,一次次回头张望。”“我听到一个熟悉的男人(张正义)在呼唤着我的名字,他的气息在我身边弥漫着,他的声音低沉而温柔。……在那双大手的摇晃中醒来,我看到一双关切的眼睛。这个人赤裸着古铜色的胸膛,他的手握着我的手,他像阿诺,但他不是阿诺。我的眼睛睁开了又猛地合上。喉咙像被卡住一般,无法吱声。我不由紧紧抱住他,不想让他离开。”“我人前人后过着逍遥的伪淑女生活。”“如果结了又离了,对一个女人来说,这个硬伤在她的生命里是无法抹掉的!”“不是处男又怎样?我心想。”“我的心被流言左右着。我需要爱,却爱得那么武断,那么彷徨,那么自我却又那么不自信。”“室内如春,我们都一丝不挂盘根错节地翻滚着。我勾着他的脖子,他搂着我的腰无限地包容着娇小的我,我们疯狂地亲吻着对方。我们都想把对方融进身体里。欲望在升腾,血液在燃烧,我们合而为一,我们的灵与肉都渗进了彼此……‘王’回归了。而我已软弱无力,我的心和我的人像一朵云漂浮在他的身体上……”“我把李卓贤与他的家庭电话拉入黑名单。”“青春无处安放的感觉你有吗?有的,一定有。”“辛涅科尔说:对于宇宙我微不足道,但对于自己我就是整个宇宙。”从中可以看出《时光倾城》的艺术特征,即语言清新流畅,描写生动形象,时不时浓缩一些哲言警句,恰如其分地插入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把我们带进现实生活的场景,身临其境地感受和体验青春的彷徨,爱的激情,人性的脆弱与张扬。
但是我认为,作者的创作意图并非旨在讲述纠结缠绵的爱情故事,如果仅仅如此,就失去了它应有的阅读意义和审美价值。其实,作者另有深意。从全书来看,作为主人公的林比邻,尽管在爱情中不断地“闯荡”,实际上是在繁华的都市生活中寻觅青春的光亮和生命的花开。如当林比邻未婚怀孕即将生孩子之际,难言的幸福让她忘却了悲伤与不快,她“决定给宝宝取个名字”:
宝宝将在特殊的环境下出生,将和我一起憧憬新的生活。
我们都盼望着明天会更好!是的,取“明天”吧。明天代表
着希望,既具有现实的明天,又有理想的明天,充满浪漫的
幻想色彩和无限期冀,象征着我们“明天”会更好!我们的
“明天”会更美丽!
明天!明天!明天和“明天”都是我们追求的明天!
明天很远,明天在虚幻中,明天又在实际之中!明天很神秘!
明天很甜蜜!明天虽然会有风雨,但“明天”在风雨中快乐
成长!
可以看出,作者通过林比邻对孩子的取名,以此象征对未来生活的热烈追求和美丽憧憬。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是在阵痛后理智的人生选择。再如,当大地震到来之际,林比邻走出心理的“阴霾”,拍卖自己的裸体画《处女》以此“筹措善款救助灾区儿童”;同时冒着生命危险,赶赴抗震第一线,在“帐篷学校”作志愿者。林比邻在灾区忙碌地奔波着,释放了阴郁,忘却了纠结,在为社会服务中找到了人生的支点和未来的方向:“人生是个环形道。这几年跑了一大圈,一条光明的出口终于出现在我面前。尽管前路坎坷不平,但我依然要坚强自信地向有太阳的方向奔跑。”
严利在《时光倾城》中所塑造的林比邻这一艺术形象,在网络社会的当下有着特殊的意义。她不是娜拉出走,也不是为爱私奔,而是在追求性的解放与自由的基础上,渗进了认真严肃的社会意义;不仅以自己的女性视角,而且用女性的话语,与社会责任和担当紧密联系在一起。毋庸讳言,作者以其个性化的写作及其创作实绩,承续了冰心、陈衡哲、庐隐、冯沅君等作家通过文学创作寻求女性自我解放的道路,是五四以来妇女解放真正意义上的传承和发扬。让人惊喜的是,《时光倾城》的创作出版,恰逢五四新文化运动100年。回望历史,感慨遥深。这100年女性在寻求解放和自由的道路上,风雨兼程,走得艰辛而激扬。虽然如此,但结果是美好的。因受思想文化启蒙而出现的女性为追求现代爱情、抚慰自身伤痛的文学创作,直至发展到今天的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终于有了真正的可触及的女性文学,这是全体女性作家努力的成就,当然,也包括《时光倾城》的作者严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