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山水有清音经典读后感有感
《六朝山水有清音》是一本由谢玩玩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六朝山水有清音》读后感(一):一点儿读后感~
因为我是温州这边人,又在绍兴读书,我就先看了会稽和永嘉这两篇。第一篇讲关中,总让我觉得有点儿远,所以还是先跳到了后面看会稽和永嘉。果然,看到会稽山和雁荡山(虽然这个没细说),又看到王羲之和谢灵运,怪亲切的(不要脸地套个近乎)。
我觉得阿苏引出话题的方法很有意思,这样的分章也很有心。反正像我这种人,是会先找自己熟悉的东西,以便代入后更好地吸收书中的信息。先找到自己易吸收的部分阅读,还能让我很快地对作者的文风有一个了解。正好阿苏的文字读起来非常轻松,有一种寓教于乐的感觉,不会让人感觉有负担,就更让人产生了把这本书读完的念头。
其实我觉得一些历史类的书籍,最怕的就是太啰嗦,太冗杂,信息量过大或者行文过于晦涩,就会让人产生不好的阅读体验。但是阿苏这本书就不会让我有那种“啊我不想看了”的感觉,可读性hin高~
总之就是读起来!不会后悔哒~
《六朝山水有清音》读后感(二):六朝繁华随流水,往事不堪忆
记得和玩玩去洛阳游玩的时候,我们特地去了汉魏故城,犹记得她攀土而上,又感伤悲戚大哭的场景。
我发了条朋友圈记:“汉魏故都,登高而看,良田千亩,皇城不再。唯有黄土城墙而立。同游某女概感,淋涕而下。出租说洛阳的古迹太多,管不过来。”
昔日繁华,凋零如此,荒草丛生的地方,一一寻觅考究,是怎样的一种感叹和悲戚,我在她的书中有找到。
她的热切,她的爱,就这样淡淡藏在了她的字里行间中。
见汝之文,如见汝之风骨。
她在书里写山川、江河,写人物、写轶事风流,引经据典又娓娓道来,深入浅出,虽是繁杂的历史,却不枯燥难读,甚是有趣。
她写金墉城的前尘过往,写洛阳繁华非昨日,霸业归田舍,风骨不留旧时燕。
她写邺城旧事,铜雀春深,写若志所之,则口与心誓,守死无貳。
她写义帝熊心,写湘水了了然,白沙如霜雪,赤岸若朝霞。
她南康轶事,写苍苍松色晚,一径入荒祠。
可历史洪荒,谁又记得谁呢。
只叹六朝繁华随流水,往事不堪忆。
《六朝山水有清音》读后感(三):一点感想
收到玩玩老师的《六朝山水有清音》后,用周末的时间看了一遍。玩玩老师的文章旁征博引,各种典故和诗词信手拈来,对古代社会的许多细节描写如身临其境,这些看似简单,但背后付出的辛苦却很多,网上玩玩老师的文章下面一下拉不到头的参考书目可以了解一下。因为这样,玩玩老师的文章对于对历史不很了解的朋友友好度也很高,读起来没有什么障碍,并能有所收获。如果不是文章里的古代建筑和景物基本都消失在时间里了,照这些文章写的去游历一番也很不错的。其实古文里有很多非常好的游记,写景只用寥寥数语便栩栩如生,阅读难度也不高,很值得一看的。写神怪的那些文章,有当时的一些社会状态,也让我们见识了古人想象力的强大,有些放在今天也不失新奇,想写神怪故事的可以借鉴一下。作者小传部分依然表现出了玩玩老师一贯的对于人的关心和同情,不过没有写人物的文章那么明显,感兴趣的可以玩玩老师写人物的文章看看,非常不错的。在玩玩老师的书里,可以了解魏晋南北朝除了魏晋风流以外的一面,人世间的光怪陆离,人性的复杂,人们对挽救家国天下的努力。最后就是觉得玩玩老师的文章文笔优美,流畅自然,阅读的感觉很好,让人不觉就沉浸在文章之中,读完之后犹有余韵,很值得回味。这种感觉用两句诗来形容很合适:梨花庭院融融月,青草池塘淡淡风。虽然不像小说那样有曲折离奇的情节,却胜在自然,就像融融月色中有梨花从枝头飘落的庭院,春天里微风吹拂的水塘边的青青草地,虽然平淡,却是难以忘怀。
《六朝山水有清音》读后感(四):让不懂历史的人更容易懂进历史的书
看完了你的书。 第一次看是8月份,看了前两篇文章,自己对历史太过匮乏,连朝代和人名都分不清,于是将《中国通史》读了一遍,然后再重新回来读这个作品。其实,读这部作品不需要懂更多历史,毕竟你已经枯燥乏味的历史讲得这么生动。但我想读到更多的内容,所以先去读了简略的历史。 全书三部分,各有各的精彩。 第一部分,偏重于地方的现实出发,通过资料和错综堵在人物关系的梳理,将地方变成了一张平铺的白纸,上面的一切清晰可见,也易于记忆。文笔自然不说,非常流畅,又带有一些感情和语气在里面,跟那些枯燥乏味的不同。仅第一部分,我说一下个人在阅读时的一些困难点,如果能将一些人物的关系通过更远的时代(众所周知的人物)传承下来梳理,可能会更具代入感和跨越感。这一部分,我最喜欢《洛阳繁华非昨日》,我去过洛阳,也是我非常喜欢的城市,去了白马寺,也跟你一样有过那些无法寻迹的消失宫殿。但通过金墉城的发散,将历史穿插的这么好,真让我看完都觉得意犹未尽。喜欢那句话,历史和时光终于显示出他们的巨大威力。建造一切,摧毁一切。 第二部分,仙怪传说。我没想过你会单独将“仙怪”作为一部分,让我着实吃惊,我本来以为你都会根据现实去让我们读者认识历史。你知道我特别喜欢这种非现实的东西,这一部分简直就是我的最爱。透过那些奇幻的故事,解读并呈现出历史的背景和文化,角度真是好。印象最深刻是盘瓠,简直印在我的脑海中,从老人耳朵里爬出白虫,在盘中长大变成了狗,本想通过七天七夜化成人形结婚,却在第六天被后来的妻子掀开扣在盘瓠的金钟,结果除了脑袋,其他都变成了人行,人身狗头,后被六个儿子杀死。后代以赛龙舟纪念他,跟纪念屈原的区分开。以后再谈到龙舟,不会只想到屈原了。这就是你写这本书能带给读者最大的好处,重新认识历史和文化,也是这本书我看到最精髓的地方。这一部分,文笔较第一部分更轻松,更流畅,更引人入胜。 第三部分,小传。这是你很擅长的部分,前几年就看过你写的一些小传。好的地方在于,你通过史料陈述历史的前提下,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有赞有贬,相对来说,相对中立,这是一个成熟作者的品质。个人感觉,传记可以通过人物关系和历史事件在延展一些,意犹未尽。 总结下来一句话,这本书能带给读者最大的好处,是通过通俗易懂的写作方式让读者重新认识历史和文化。加油,期待下一部作品。
《六朝山水有清音》读后感(五):书评to玩玩
很感谢玩玩姑娘早早赠书,但是很抱歉我的书评来迟了。
对于作者谢玩玩姑娘的印象有很多:热爱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并对此很有研究;阅读量极大,多年前就被豆瓣标记读书超过1000本给深深震惊到,如果豆瓣标记书影音像竞技游戏一样有等级,那么怕早就是宗师级玩家了;爱好热别广泛,能填词能唱歌能云玩游戏出cos……总之是一个对很多事物充满热爱并且精力充沛行动力惊人的姑娘,对我这个天天累到只想躺平的社畜来说,是值得膜拜的神人。
这本书的装帧典雅脱俗,配合书名更相得益彰。非常喜欢这种线装本,即便展开都是平整的。
翻开书册,墨香扑鼻,纸质触手厚实,捧杯奶茶,很容易沉浸在玩玩老师的世界里。
玩玩老师博览群书,魏晋南北朝的知识可以说烂熟于胸,她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将其打碎重建,以地方志的形式呈现,经由奇妙的排列组合,非常有趣。
作者写人写物,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若有引用也必有白话再述一遍,大大降低了阅读难度。这个可以说是没什么阅读门槛的历史读物,即便这样,这本书所触及的深度广度也非同一般。
旧城繁华、精美器物、好山好水、地方美食……在作者笔下活灵活现。
我开始以为六朝那还不是南京的主场嘛,一直看到最后一章“钟山风雨起苍黄”才正式写到南京。这章挺有意思,开始写钟山名字由来,然后是蒋子文的成神过程,略略分析了朝代的兴盛衰败和对神灵崇拜的关系,再写王朝衰败,大厦将倾,继而新亭对泣,说到亭,又不得不提到亭这个建筑在魏晋南北朝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除了新亭,有名的还有金昌亭,说到金昌亭,又不得不说一个叫张翰的人。咦,张翰?原文中张翰后面的破折号看得我大笑出声。
看罢全本,我不由感慨,天下还有好多地方没去过哩,很羡慕打卡达人谢玩玩!这本书简直是她的打卡笔记!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六朝山水有清音,六朝的山水奏出的又是什么音呢?
看书的时候不由自主想到多年前听过的一首古风歌曲,雨霁天青大大填词作品《六朝水》,这首歌词不长,写的是六朝的旧日繁华,黯然王气, 虽是写史,但是哀而不伤,转折轻快,回味悠长。
(以下只是歌词的一小段,感兴趣的可以去搜整曲)
钟山数峰后
隔岸两三星火是瓜州
向天涯棹扁舟
六朝浮事随水流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后会有期。
2020.9.11
【写完发现豆瓣近期整改,无法发布书评= =】
《六朝山水有清音》读后感(六):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
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低调的存在,魏晋南北朝的文学也是存在感比较低的,淹没在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文学海洋中。可能是因为这段时间是一个战乱的年代,朝代更替频繁,国家的动荡使文风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结构,但魏晋南北朝的文人还是很有风骨的,也是文学史是一群特殊的存在,建安七子,陶渊明,竹林七贤等文人更多的是寄情于山水间。如果非要给这个阶段命个名字,“山水文学”应该是比较合适的。其中有代表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我们每个人都耳熟能详,可以说影响了整个后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其他以游记形式记录山水风俗的文章也是极其丰富的,这些文章就是这部《六朝山水有清音》的蓝本。
谢玩玩一定对魏晋南北朝这段历史了然如胸,结合流传下来的魏晋山水文章杂记,写下了这部«六朝山水有清音»。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文学”展示给我们现代人。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作者在扉页写下来这句话,可是虽然山水有清音,却也要有伯乐去发现,魏晋山水文物现存的已经不多,魏晋的文字现在也很少有人去读,如果没有谢玩玩的整理还原,我们已经无法去了解那段时间的文人风雅,山川之美,这才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给我们一段不一样的山水历史。
谢玩玩的这部《六朝山水有清音》以17篇地理杂记为基础,还原了魏晋南北朝时的17个地方的山水,传说,风俗。读来仿佛回到那个年代,和那个年代的人物对话,重游哪个年代的山水。“自古多帝王”的关中,“兵家必争之地”的荆州,“有书圣代言”会稽,“桃花源所在地”的常德,“秦皇求仙出发地”的山东各地等,山水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但这些文章又不局限于山水,更多关于人物,掌故的介绍,一地有一地的特色,一地有一地的传说,人以山水为美,山水以人为名。人是组成山水的一部分,历史名人更是山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这部《六朝山水有清音》中,更是一部以山水为背景的历史,在山水中感悟自然,感悟历史,感悟人生。
“可怜洛阳繁华非昨日,可堪笙歌沉吟怀人远,可叹天下霸业归田舍,风骨不留旧时燕。”历史已然是历史,历史山水已然是历史山水,现代才是我们的现代,谢玩玩站在现在的角度通过山水杂记把魏晋南北朝的本来面目还原到了我们面前。 “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读《六朝山水有清音》,品古今山水在其中。
《六朝山水有清音》读后感(七):寄情于山水,相忘于庙堂——观《六朝山水有清音》有感
魏晋南北朝时代,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乱世时期,战乱频发又逢天灾人祸,人命贱如草芥,天道无情,连看似牢固的政权都能在朝夕间成为前朝传说。在这个幻灭的年代,文人们更能感受到自身的渺小与无力。而这个时期的政权大多孱弱无力,再加之政坛的黑暗与混乱,文人墨客大多数都隐居山林不问世事,居庙堂之远,寄情于山水间,数魏晋风骨。
因此,在政权割据交替的魏晋时期,文人墨客,世族门阀,或归隐山林,或钟情长啸,或纵情玄学,或出仕为官,性情放荡不羁,飘然而至,真性情也。我对魏晋南北朝的政权交替变更毫无情趣,偏偏独爱这一时代的文人风骨,简约云澹,超然绝俗。而山水诗,山水画,山水游记,地理杂记又给后世留下浓重的一笔。
初看到《六朝山水有清音》这本书的时候,我内心充满着欢喜。书封古朴典雅,书脊古线装订,书腰飞鹤祥云,仙气飘飘,红日东升,山峦叠嶂。翻后阅之墨香扑鼻,唯有佐清茶以配之。
全书上中下3编,17篇文章,分别为历史风物,仙怪传说,作者小传。祖国大好河山绵绵不尽,锦绣风光瑰丽斑斓。文人墨客,迁客骚人,多聚于此,或赋诗词,或深山长啸,或饮酒流觞。从自古出帝王的秦中到繁华如昨的昔日洛阳,从一统天下曹魏政权建立的都城邺城到不闻铜雀旧时声。从黄河流域到荆楚大地,共看宜都西陵墓。从南雍州的食竹到卧龙昔作梁甫吟。从历代帝王九嶷山祭舜到碣石潇湘无疑路。从兵家必争的重地荆州到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政权交替。真是南阳菊潭秋花满,凭君莫话封侯事。会稽山水有清音,魏晋文人独爱之。从绍兴到温州,东晋江山称永嘉。从浙江到江苏,北府兵来鼓角翻。11篇历史风物地理游记跨越中国7个省市,从肥沃的关中平原到黄河流域的中原,在到粗犷豪放的北方。从长江流域潇湘,荆楚大地,到沿海的浙江会稽和永嘉。我跟着文章的节奏走一路,观一路。看沿途风景,看历史典故,看沧桑巨变,看古观今,叹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感景色依旧笑春风。中篇的仙怪传说,我就不多剧透了。喜欢看仙侠剧的朋友可以着重看看在哪里修仙能早列仙班。
这本书,我看的很虔诚。与其说看旅游攻略不如说品味古文之美。我如初中学生一般,端坐座前,一边咬文嚼字一边手翻词典。描绘景色的古文游记太精彩,玩玩的解读讲解太生动,以至于我身如其境,一会在秀美的山峦之上看清泉涓涓,一会又穿越魏晋南北朝看历史的变迁。一会在书中,一会在景里,一会又穿越到竹林七贤曲觞流水的清泉旁。历史的延伸赋予山川之生命,而地理游记的描绘又给予山川之内涵。既要博古通今,又要明白历史的的脉络。虽王朝政权易变,然巍巍青山徐徐清风依旧。虽江山易改英雄迟暮,然六朝山水有清音。
最后,我想用《临江仙》来结尾: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六朝山水有清音》读后感(八):山水清音,人间自在
裸露的书脊,一如坦荡的山水。我的风骨,我的脉络,我的质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看与不看它就在那里,不言不语,不离不弃。
含蓄内敛的人历来喜欢寄情山水、托物言志,胸有锦绣的文人尤甚,生逢乱世的文人更甚。魏晋南北朝,一个天下大势、合久必分的时代,名门豪强相互倾轧,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在看清当局者被权势迷失的本心之后,希望保留最后一份纯真的魏晋文人们,转身将目光投向了身边的山山水水。
谢玩玩,工科生,读书人,热爱魏晋南北朝历史。在这篇充满信息增量的山水志中,作者一改常规叙述历史的风格,追寻地理的足迹,由风物开讲,以山水为证,让仙怪发声,为我们触摸魏晋风度另辟了一条蹊径。
安安静静一座城,看尽人生百态、世间繁华。“洛阳城内,西北角有金墉城。”古人笔下,寥寥数语,不过一座城,还是当下已经消失、只存于历史史料中的一座城。不了解魏晋历史的当然不知道这座城的前世今生,但在作者的追寻叩问中,这座见证了宫廷争斗、政权交迭的金墉城,以其独有的历史而拥有了生命。不管是聪明伶俐的司马遹,还是美人心计的贾南风,都在金墉城中度过了最后的时光,最终没能走出命运的牢笼。“可怜洛阳繁华非昨日”,千年风霜湮古城,唯有城中故事留其名。一座城,既是历史,也是人生。
世事难料,难的是守着本心不枉此生。你可能知道镇江醋全国驰名,但你不一定知道京口兵百战百胜。出身太原王氏世家的王恭不仅人长得帅,而且性格刚正、嫉恶如仇,即便是权势倾天的司马道子也让他三分。不为别的,就是因为王恭手握精兵——昔日的京口兵,今天的北府兵。可惜的是满腔忧国忧民,终归是书生意气难以经世致用。兵败被杀之前,王恭默诵佛经:“我暗于信人,所以致此,原其本心,岂不忠于社稷!但令百代之下知有王恭耳!”魏晋风骨可见一斑。时至今天,士人风度已为世人所知,王恭泉下有知,也应死而无憾了
有人如王恭,志愿匡扶社稷;有人则在政治的高压下大隐于野、纵情山水。一壶酒,一张琴,三五人。在温酒的刺激下,五石散的药力在发作,人人敞衣解怀、席地而坐,抚琴高歌、觥筹交错。天地俯仰之间,人生如白驹过隙。既然人生志向无从实现,纵情山水也不枉来世一遭。如果找不到“会稽山阴之兰亭”这样把酒言欢的地方,那么寻一处“武陵桃源”,追随桃花源人的足迹,领略祭祀盘瓠的风俗,也是可以的。
“众乌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有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有人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区别在于,流连于山水间的是谁,超脱于山水之外的又是谁。作者在山水之间,看到了不一样的历史,不一样的人生。
这部游记式的作品寻觅于散失的史料,区分上、中、下三编,融合了情感的温度,拉伸了时光的长度,拓展了历史的深度。不必说上编“历史风物”、中编“仙怪传说”其中的精妙,单是下编“作者小传”就让人眼前一亮。作者隆重地向我们介绍了为本书提供素材的三位作者——潘岳、罗含和袁崧,除了潘岳稍为大家熟悉外,袁崧不知何时出生,罗含干脆不知何时出生何时去世。可惜可叹!令人欣慰的是,虽然物是人非,但还有只言片语流传于世;虽然只是只言片语,但总算给世人拼接了一副世间山水图;虽然多用白描,但只要你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又何尝不能透过历史的烟领悟时世的变化,人生的无常?
沧海桑田,时过境迁。谢玩玩这位博览群书的讲书人,在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中,带着我们走进那段战乱的年代,在百转千回的山水城池间,在稀奇古怪的神话传说中,触摸历史的脉动,领略魏晋的风度。于是,山不再是原来的那座山,水也不再是过去的那湾水。
《六朝山水有清音》读后感(九):后记·江山长在万古中
最初想写魏晋南北朝时的地理志,是偶然看到一条注解,说郦道元《水经注》里写三峡那篇文字,不是原创,而是根据袁崧《宜都记》改编而来,心里有些好奇,便将《宜都记》找来读过。这一读,才惊觉袁崧文字的漂亮,十分好看。
因为觉得《宜都记》好看,所以把魏晋南北朝时其他一些地理志也找来读了——这个时代的地理志很多,按《隋书•经籍志》著录,足足有138种。但除了郦道元的《水经注》,很多都在流传过程中散佚,每篇仅存几条而已。
但即便仅存几条,这些地理志的内容也非常丰富,
“辨区域,征因革,知要害,察风土,纤介毕书,树石无漏”,除了当地天然的江山风景,人文典故、神怪传说,无所不包。尽管有人嫌它们荒诞不经,不可相信,但在我看来,这些地理志依然是了解魏晋南北朝时社会状况的绝佳史料。
魏晋南北朝时间很长,从曹丕建国的公元220年(还不算东汉末年时的“三国”!)始,到公元589年隋朝统一全国,有近400年的时间;史书也多,中国历朝正史二十四部,魏晋南北朝几占一半。只可惜,这些“正史”,大多关乎青史留名的王侯将相,或者奸臣贼子,很多魏晋南北朝风尚并不会录入其中,或者说,不会详细阐述。
但那个时代,有很多有趣的人和事。被人们津津乐道、放达不拘的名士风流,仅仅是魏晋南北朝的一个侧面。
在那个时代,还有很多人,有对家国的担当,有对百姓的关怀,有对生死更加积极向上的态度,这样一种明知其不可为而奋力为之的风骨,也是魏晋南北朝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好像一个人,并不存在绝对的善或者恶,一面倒的好或者坏。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时代,必然有它的两面性,只是因为种种原因,某个方面被无限放大了而已。
所以,在魏晋南北朝“清谈玄学,放达不拘”,甚至无所事事的表象之下,有很多人踏实做事,以至于当时的文化、科技、宗教、政治制度等很多方面都有融合与创新。譬如人们常说的唐诗宋词元曲,唐诗之盛,就算认不了几个字的小贩,都以能写诗感到荣耀。这种盛况,如果往上追溯,发源是在北齐时的文林馆。还有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谢赫的“绘画六法”、祖冲之推算圆周率、葛洪建立起中国神仙体系、佛教的中国化、影响后世一千多年的《北齐律》……
这些,在正史中,可能只是轻描淡写地被提起,更有甚者,可能就此不录。所以如果只读二十四史中的正史,了解的,可能仅仅是魏晋南北朝的局部。也因此,对这个时期其他书籍的阐发——比如地理志,才显得格外重要。这是对正史不可或缺的补充。
更何况,魏晋南北朝时的人,写地理志、写山水,也和过往不同,也有创新。他们写地理志,大多心意澄澈,因情而写,有感而发。
魏晋南北朝之前,山水大多都有些道德意味。譬如孔子说,仁者乐山,知者乐水,这里的山水,都有寄托。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他们见山便是山,见水便是水,写景抒怀,仅仅只是见山水漂亮,典故有趣,心里喜欢,所以落笔记录而已。有什么想训诫人的吗?那几乎是没有的。
这和魏晋南北朝时的人对生命的态度有关。从东汉末年开始,九州战乱不曾有长时间的休止,我们常说,死生事大,但对魏晋南北朝时的人来说,“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死生太过常见,早已成了小事;加上当时经学步入瓶颈,“伪说滋漫,难可纪矣。互体不足,遂及卦变;变又不足,推至五行。一失其原,巧愈弥甚”,又“将谶纬与经学融为一体,用谶纬注释六经,甚至形成了像《白虎通》那样的儒学神学融为一体的法典化著作,把宇宙、社会和人生一切现象统统纳入神学逻辑框架,生搬硬套,穿凿附会地加以解释”。到了禁锢人思想的地步,当然会渐渐失去信服力,引发人们对肉身乃至人性的反思。
我生来是为什么?我遵循礼法,压抑自己,可是我觉得很痛苦,那我活着是为了什么?如果生是为了死而存在,那么这样的生,又有什么意义?这时候,道家玄学给了人们解答。
也许,生,只是为了生而已。
它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复杂,也没有那么多所谓的意义。仿佛一朵花,它盛开并不为人,只是机缘恰好,有了这样一个“生”的契机而已。人的生命也是如此,生是偶然,死是必然,兴衰荣辱,本是常事。
在这样“生偶然、死必然”的心绪下,生,便显得可贵起来。既然可贵,那你要如何生?认认真真活在当下,不虚度任何一寸时光而已。什么才叫认认真真活在当下?适性、称情,不压抑自己的本性,不强加许多束缚。
所以这时候的人,开始提倡“越名教而任自然”,讲究“心无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者”,“心不存乎矜尚”,“情不系于所欲”,“审贵贱而通物情”,回归事物的本原,不赋予它们过多的意义,不考虑遵循礼教带给自己多少好处——当然,也不再考虑不遵循礼教会给自己带来多少麻烦。
他们考虑的,仅仅是自己内心的体会和感受:我真的觉得舒服、快乐、开心吗?这件事、这个人、这景色,真的让我发自内心地欣赏吗?如果是,那当然就人可交、事可记、景可赞了。
我觉得这些地理志对了解魏晋南北朝历史很重要,又爱他们对九州风土这样坦荡的喜欢,所以决定查找资料,完成这个系列。
这是第一次完成这么多字的书稿,个中忐忑,远非文字所能表达。所幸这个过程中,有吕峰哥帮我推荐这部书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伍丽云老师、张伟老师、张曼老师给我出版的机会,以及在文章写作上的指点;我的挚友小谢、钰泽沁、忘尘、陈小姐、白雪、檀弓,多次帮我阅读书稿,给予许多鼓励与支持,都是非常值得感谢的。
史册庞杂,前路漫漫,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足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指教。